《易经543》 2024年09月3日
0 收藏 0 点赞 10,193 浏览 3138 个字

三钱法的「阴阳」问题,真相不是你想的那样!-《易经543》

为了解决「三钱法」起卦时的阴阳面争议问题,先前写了一篇文章〈谈卜卦时硬币的正反面与阴阳问题〉。

原本以为真正解决了铜板算卦的阴阳面认定争议,但后来偶然间看到更多古籍记载之后才发现,严格来说,我们以阴阳面来看三钱法根本是错的!

因为,任何以阴阳面来讨论三钱法取象问题的,全都没有抓到问题的核心:包括先前我写的文章。 因此此文必需推翻自己先前的看法。

追本溯源

要解决任何问题,都必需尽可能找到问题的最源头。 源头找到了,问题自然可解。

三钱法古称「以钱代蓍」法,就是用三枚铜钱来起卦,此法主要是要取代最传统的揲蓍法。 因为揲蓍法过于繁琐。

基本上该法原本是随着火珠林法或是京房易而流传开的,因此一些传统儒者相当反对采用此法,认为《周易》不该以钱来代蓍。 至于是不是京房所创,或是传说中的鬼谷子就不可得知。

《朱子语类》(六十六卷):

今人以三钱当揲蓍,此是以纳甲附六爻。 纳甲乃汉焦赣、京房之学。

关于这个方法,《卜易》这么说:

摇出得●◎◎,一背为单,画─。 得●●◎,二背为折,画 – -。 得●●●,三背为重,画○。 得◎◎◎,三面为交,画X。 (按:「二背为折」应作「二背为拆」。 )

《卜筮全书》这么写:

一背为单,画─。 二背为拆,画- -。 三背为重,画囗。 纯字为交,画X。

三钱法里把一个背面称作单,相当于少阳。 一个字面当拆,相当于少阴。 三个背面当作重(重钱),相当于老阳。 三个字面当作交(交钱),相当于老阴。 如果以阴阳来类比,似乎可据以推论这是以字面为阴,背面(光面)为阳。 至于古代如此定义到底是基于怎样的联想? 〈谈卜卦时硬币的正反面与阴阳问题〉一文里并未找出答案。

本文则要进一步为该问题提出可能的终极解答。

〈士冠礼〉「筮与席所卦者」唐朝贾公彦疏:

筮法依七八九六之爻而记之,但古用木画地,今则用钱。 以三少为重钱,重钱则九也。 三多为交钱,交钱则六也。 两多一少为单钱,单钱则七也。 两少一多为拆钱,拆钱则八也。

惠栋《易汉学》:

胡一桂〈筮法变卦说〉平庵项氏曰:以京易考之,世所传火珠林者,即其法也。 以三钱掷之,两背一面为拆,即两少一多,少阴爻也。 两面一背为单,即两多一少,少阳爻也。 俱面为交,交者拆之聚,即三多,老阴爻也。 俱背为重,重者单之积,即三少,老阳爻也。 盖以钱代蓍,一钱当一揲,此后人务径截,以趋卜肆之便,而本意尚可考。

贾公彦的说法似乎为三钱法的发展提出了可能的线索。 「筮法依七八九六之爻而记之,但古用木画地,今则用钱」,古代记录爻象时似乎先是以木画地,后来则改用铜钱取代。 所谓的「重钱」、「交钱」、「单钱」、「拆钱」感觉有点是在描绘钱的摆置状况,例如重钱会不会讲的是三钱重叠在一起? 交钱为交叉平摆? 单钱为只拿一钱摆置,拆钱为放置两钱? 后来这些铜钱的摆置法又演变成三钱法,直接丢三钱来取卦象。 不过这只是个人从贾公彦说法所提出的猜想,实情还需更多的证据来证明。

无论如何,总之,我们至少可以很确定的说:后来演变出的三钱法其实是与揲蓍法程序有紧密关联的,三个铜钱替代的是揲蓍程序之中的一些筮数的演算变数,根本不是阴阳。

因此必需先了解揲蓍法的数字演变逻辑,才能够真的了解三钱法。 特别是何为多? 何为少? 为何三多为六? 三少为九?

什么是多? 少?

「多」与「少」是指揲蓍过程当中,每一变(四营)之后的归奇数。 不过朱熹〈筮仪〉称为「偶」与「奇」:

挂扐之数,五、四为奇,九、八为偶。 挂扐三奇合十三策,则过揲三十六策为老阳,其画为囗,所谓重也。 挂扐两奇一偶,合十七策,则过揲三十二策而为少阴,其画为- -,所谓拆也。 挂扐两偶一奇合二十一策,则过揲二十八策而为少阳,其画为-,所谓单也。 挂扐三偶合二十五策,则过揲二十四策而为老阴,其画为X,所谓交也。

前文以阴阳面来理解三钱法,然后在铜钱的那一面为阴那一面为阳上争论不休,显然没有抓到问题核心。

从上面资料来看,很清楚的,以钱代蓍的取象,最早是基于揲蓍程序的联想或模拟,而不是我们现今认为的阴阳。

三個錢幣象徵的即是揲蓍過程當中的「三變」。前面《易漢學》引文說的「以錢代蓍,一錢當一揲」理當改為「一錢當一易」或「一錢當一變」。

揲蓍過程當中,每一爻都包含了三變,每一變裡都有「四營」,四營就是四個步驟:分二、掛一、揲四,歸奇,即《繫辭傳》大衍章所說的:「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

由于一爻有三变,因此每一爻的生成都包含了三次的「归奇」,每完成一次「归奇」,就代表揲蓍历经了一次「变」化或变易,这也是《系辞传》大衍章所说的「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 易就是变,四营成易就是四个步骤之后就完成一次变化。 因一卦有六爻,因此每卦的产生都历经了18变。

在三次变化之后,原本应该计算「过揲」的蓍策数。 所谓「过揲」就是历经三次「挂一」以及「归奇」之后所剩下的蓍策。 这些蓍策有四种可能:24、28、32,及36。 分别代表着6(24/4)、7(28/4)、8(32/4),及9(36/4)等四个筮数,后来儒者将此四数定义为老阴、少阳、少阴、老阳。

但是,根据朱熹《筮仪》以及众多的古文资料显示,古人在揲蓍时极可能未将蓍策四根四根分组放好,而是将全部蓍草依「分二」的过程而只堆成两堆,因此很难快速计算出实际的过揲数,因此发展出一套「速算法」,一眼看到三次的「归奇」数就能够计算出。

这套速算法必需对揲蓍过程非常熟悉,对于不熟悉揲蓍过程的现代人来说,要了解真的有点困难。 这里尝试言之。

揲蓍的目的是要求得六、七、八、九这四个筮数,49策在挂一之后为48策。 由于是以揲「四」在演算,因此可视为总蓍策数是以12个单位(48/4)做为开始的。

整个过程可视为是一个减法,每次「归奇」都是减去一或两个单位。 若归奇时(含挂一之数)只拿出四策那么就是减一,若是拿出八策就是减二。 拿出四策就是所谓的「少」(朱熹称之为「奇」),八策就是所谓的「多」(朱熹称为「偶」)。 比较特殊的是第一变的归奇,因为是从49(48+1)策开始,因此其归奇数为5(4+1)或9(8+1),5即是少,9即是多。

简单说:三钱法里,每一个铜板代表的是一变,字面代表的是归奇数为「多」的情况,光面则是归奇数为「少」。

以下是四种“归奇”组合的计算法:

  • 三少(三背):12 – 1 – 1 – 1 = 9 = 36策 = 老阳
  • 二少一多(二背一字):12 – 1 – 1 – 2 = 8 = 32策 = 少阴
  • 一少二多(一背二字):12 – 1 – 2 – 2 = 7 = 28策 = 少阳
  • 三多(三字):12 – 2 – 2 – 2= 6 = 24策 = 老阴

现代钱币问题多…

虽然这样算是为三钱法的基础原理找到了最合理的答案,但对于现代的钱币要如何用来算卦,并没有找到终极的解答。

当我们把现代钱币拿出来时会发现到,实在很难用直观来认定何面为多,何面为少,这问题反而没有阴阳面(正反面)的认定来得客观与明确。

所以若要使用三钱法,其实还是建议改回原本以阴阳面来认定为宜。 不然,原本为了要操作方便而使用三钱法,结果弄到原理相当复杂,还要先懂得揲蓍法,实在很不实用。 只不过,阴阳面的联想人人不同,因此认定标准实在很混乱。

既然三钱法争议这么多,代表这个工具是大有问题的,因此个人认为还是不用为妙。 事实上,近来教学上我已全部都改为使用太极丸,不使用铜币了。 而使用过太极丸的学员,也都对于太极丸的方法相当认同与喜爱。

↓ 图说:

【左】以朱熹〈筮仪〉完成三变之后,过揲的蓍策如图所示,分为两堆分别定位于格板中间的两大刻里。 要计算过揲的蓍策数,必需以左边三小刻中的「归奇」数来速算。 此三小刻由右至左分别为少(奇)、多(偶)、少(奇),因此得12-1-2-1=8。 三枚铜板象征的就是这三小刻当中的蓍策数是多或少。

【右】我们修改揲蓍过程之后,不用先计算归奇数(右下角),再换算过揲数。 而是直接计算桌面上的蓍策有几堆即可。 如图,为六。

三钱法的「阴阳」问题,真相不是你想的那样!-《易经543》 三钱法的「阴阳」问题,真相不是你想的那样!-《易经543》

版权: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iyunzhai.com/9873.html

相关推荐
2024-09-03

对于《易经》,你有什么问题,尽管来问,我会尽其所能给你终极的答案,未来还有机会收录在《易经543…

19,029
2024-09-03

如何利用《周易》来占解,很难一言以蔽之,而且恐怕人言言殊,师说各有巧妙。 比较麻烦的是,这和每…

3,793
2024-09-03

易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易纬乾凿度》:「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 一般常讲…

14,220
2024-09-03

为了解决「三钱法」起卦时的阴阳面争议问题,先前写了一篇文章〈谈卜卦时硬币的正反面与阴阳问题〉…

10,193
2024-09-03

「八宫卦」是京房易极为重要与核心的一环。 这种分宫卦序以特殊的卦变方式将六十四卦分为八个宫卦,…

6,139
2024-09-03

宋儒张载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也成为后儒习易的标竿:「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 意思大概是说,…

14,899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

助力内容变现

将您的收入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15689987323

客服邮箱

3131816650@qq.com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手机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