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543》 2024年09月3日
0 收藏 0 点赞 17,101 浏览 7081 个字

元亨利贞

元亨利贞是《易经》中相当常见但也最难解的占辞。

这四个字《彖传》翻译为「大亨以正」,这是最精简的解释。 可参考以下文章。

但元亨利贞最好的解释应当是:元为始或大,亨为美好条件的聚合,利为宜于……,贞为坚定或守正。 整句翻译为:大善而嘉会合礼,宜于坚定守正。

《易经》的吉凶断辞多数是以吉、凶、悔、吝、无咎、厉等来表达,前一篇我们也用了吉凶光谱图来表达这些不同占辞的吉凶内涵。 但元亨利贞并不宜直接套上这个光谱来理解,不然很容易误解,例如「亨」或「大亨」不能和「吉」混淆; 贞的话又差更远了,不然不会有贞吉、贞凶两种天差地别的吉凶处境出现。

更具体的来说,《乾文言传》为这四字做了最好的注脚:「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 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 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干,元、亨、利、贞。」

后儒依《文言传》这段记载来解释元亨利贞,并进一步建立了「四元德」的标准解答,不但把元、亨、利、贞视为四种基础而根本的德性,还用来据以判别每卦卦德含量的多寡,例如乾卦卦德含量与纯度都是最高的,不但四德兼具,而且是完全无条件的。

「四元德」的传统解释,把四字当做名辞及四个独立的德性,因此断句皆作「元、亨、利、贞」。 这样的解释直接把《易经》经文从头到尾读一遍就知问题之所在了。

排除了「元德」的意涵,《文言传》是这四个字最好的注解。

元即至大、始、首。

由于元之为大为始为首,专指善而言,而不能是恶。 因此可再引申而将元翻译为「大善」,意谓至大之善,即善之始与首。 这也是《文言传》「元者善之长也」、「体仁足以长人」的涵义。

《说文》:「元,始也。 从一从兀。」 《尔雅》:「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 又曰:「元,良,首也。」 「元」甲骨文作易经中常见的占辞:元亨利贞-《易经543》,上方的「二」为「上」的意思,下方为人,元造字本义即「上人」的意思,今日所说的「元首」最符合元的原始字义。

元的另一甲金文造型似乎是上有一大头,例如金文可能作 易经中常见的占辞:元亨利贞-《易经543》,因此另一说认为,元的本义为「首」,就是人头。 而这个用法还保留在一些先秦文献,例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狄人归其元」,《孟子. 滕文公下》「勇士不忘丧其元」,元都解释为人头。 易经中常见的占辞:元亨利贞-《易经543》 另有学者解读为兀,或曰,兀与元古字通,或曰兀与元是一字的分化。

在古文以及甲金文里,常有「元子」、「元孙」的用语,指的就是「长子」、「长孙」,取的就是长、始的意思。 「元卜」则是指第一次、首次,原始的问卜。

在《易经》中「元」字通常是做为形容辞,有至美、至善、至大的意思,若作名辞则是大善、善始。 所以,一般人将元亨、元吉,解释为大亨、大吉,但这样的「大」,有根源、基础义。 另一种注解则是做为名辞,元亨为大善而亨通,或者大善而嘉会合礼; 元吉则是大善而吉,大善乃吉。

另外要注意的是,今人用法里,元并无善恶之别,但在《周易》里却只用在「善」。

因此现今除了诸如元首、元气、元祖、位等用语,以元来指涉事物之基础、根源义之外,还有元凶的用语,用以指涉凶(恶)的根源。 但在古义里,所谓的「元者善之长」,元指的是善的根源,因此基本上只用来形容美善的事物,丑恶者不能用元,所以《易经》中有元亨、元吉、元夫,并没有元凶、元咎

古亨字与烹、享字通,甲骨文作 易经中常见的占辞:元亨利贞-《易经543》易经中常见的占辞:元亨利贞-《易经543》 或 易经中常见的占辞:元亨利贞-《易经543》,《说文》作亯。

《尔雅》:「享,孝也。」 「珍,享,献也。」 《说文》:「亯,献也。 从高省,曰象进孰物形。 《孝经》曰:『祭则鬼亯之。』 凡亯之属皆从亯。」 依《说文》,亯本义为敬献煮熟的肉给长辈或祖先吃,孝享敬献之意。 但亯字还有享祀,亨通,以及烹煮的意思,这些字义《说文》中皆未见。

后世将「亨」解释为「亨通」则是来自于《周易》,所以我们现在在《易经》上探讨亨字字义时面临了更为困难的问题,等于要在源头上再找终极的源头。

根据《文言传》「亨者嘉之会」,「嘉会足以合礼」来看,亨是解释为嘉美的聚会、会合,有点类似今天「大拜拜」时众人准备好最丰盛的牲礼到庙中祈福的意谓。 以这个解释再回头看亨字的甲骨文,或许就如一些学者所说的,易经中常见的占辞:元亨利贞-《易经543》 画的就是宗庙,因宗庙既是敬献祭祀祖先之处,也是会聚之所,因此用宗庙的符号象征祭祀敬献(享)以及聚会(亨者嘉之会)。

关于亨字的详细考证,可再参考《周易》中「亨」字字义考这篇文章。

在《周易》中亨字的用法有个很特殊的地方,就是它多数只用于卦辞,用于爻辞者很少,不像元、利、贞三字,卦爻辞中都很经常出现。 甚至,重新对经文做过校正之后可以说:亨字只用于卦辞,不用于爻辞

精确来说,《周易》爻辞只三次用亨字:大有九三「公用亨于天子」,随卦上六「王用亨于西山」,升卦六四「王用亨于岐山」。 合而言之,古文中,亨与享本就通用,两字可能也是同源。 分而言之,后来的发展里,两字仍是有差别,亨为烹饪或亨通; 享为享祀或享宴(飨宴)。 所以亨、享究竟作为那个字使用? 不能端看字面。 这三个例子的亨字,则都应作「享」。 例如,大有九三的「用亨」,《左传》就引用为「用享」,并解释为飨宴,另外以帛书与上博简来比对,也应作「享」。 详论可见《周易全解》。

事实上,享字在《易经》中很少出现。 除了以上三例以用亨假借用享之外,经文另有三次出现享:损卦二簋可用享,益六二王用享于帝,以及困九二利用享祀。

另一个与亨字情况相反的是「悔」「吝」,多数只出现于爻辞中但鲜少出现于卦辞。 例如,悔字只在革卦卦辞出现一次「悔亡」,而吝字则未曾出现在卦辞中。

亨最常的使用方式是「亨」字单独出现,另有「小亨」、「元亨」。 需注意的是,《周易》占辞中,除了「吉」之外,只有「亨」字会以「元」来形容。

至于《易经》中有疑似「亨小」的用法,这是不正确的句读。 如遯卦辞应读作「遯亨,小利贞」,而不是「遯,亨小,利贞」; 贲则是读作「贲亨,小利有攸往」,而不是「贲,亨小,利有攸往」。 至于「既济,亨小」,细读《彖传》就可发现,这句经文有问题,很可能原文应作「既济,小亨」。 总而言之,「小」字作为修饰辞,是放在文前,而不是文后。

我们分析六十四卦,「亨」字的出现与该卦的吉凶并无绝对关系:吉卦不见得「亨」,反之,凶卦也可亨。 因此亨与吉本质上并不一样,不能直接以吉来理解亨。

《文言传》:「亨者嘉之会也」,又曰「嘉会足以合礼」。 吉凶直接讲的就是得失,吉是就「得」上言,凶则是「失」。 而亨则是就「嘉会」上言,「亨」为美好事物的会合,「嘉会」的意思可能是来自于祭祀时祭品丰盛及众人群聚的盛况。 而这样的生活场景,比较可能是要祈福或庆祝的意思

简单说:亨字就字源上与祭祀是相关的,但是不宜直接以祭祀解,而是就祭祀之精神或象征意义来说,亨是美好条件的聚合。

《文言传》:「利者义之和也」、「利物足以和义」,《彖传》则以「以」来解释,即「用」的意思。

后世普遍将利解释为利用、宜,宜于……、适于……,这也是解释上较无争议而最简单的一字。

在《易经》的语法中,最常用到的如「利贞」、「利…… 贞」「利用……」,利涉大川、利有攸往、利见大人、无不利、利建侯。 而以上这些用法,部份也会有否定式不利……,如不利有攸往、不利涉大川,或者如无攸利。

而在「利…… 贞」的语法中则有:利居贞、利艰贞、利女贞、利君子贞……。

《文言传》「利者义之和」、「利物足以和义」的解释也为利字做了些条件限制,就如元之专门用以赞美良善之至大,利也并不是单纯的「用」,而是要经过义理的综和考虑,能够调和不同之义理,方可称利。 若不能调和义理,而只是单纯的「用」,那麽是不可以用「利」的,因此利也带有「和」的意思,意谓这是一种综合考量下的最佳策略。

另外「利」也带有「吉」的意思。 如「利贞」为宜于贞定,意谓若贞定则较可能为吉; 反之,不利则意谓不宜于做某事,若做的话可能得到凶的结果。

相较于元、亨、贞三字,利字在《易经》中是更为常见的,而且其用法显然经常是独立于「四德」脉络。 更多的利字用法,详见本文后。

《彖传》将贞解释作「正」,而《文言传》以「贞固」,「事之干」,即事情之「主干」来界定贞的意思,引申有「重大」、「根本」义。

贞字在卦爻辞的用法经常是与「利」字合在一起,最常见的就是「利贞」,或是「利…… 贞」或不利…… 贞“。 例如,利女贞,利居贞,利艰贞,利牝马之贞,利武人之贞,利幽人之贞,利君子贞,不利君子贞。 不过不利…… 贞者只有一例。

第二种常见用法,则是贞字后面再加上一些吉凶的判断,如贞吉,贞凶,贞吝,贞厉,贞疾。

第三种用法,则是「…… 贞」,如可贞、永贞,安贞,艰贞。

最后一种则是「…… 贞」之后还会加上吉凶判断,如「安贞吉」,「蔑贞凶」、「永贞吉」、「居贞吉」。

贞是卜问?

传统上「贞」字一直毫无疑义的以《彖传》的「正」来解释,再加上《文言传》「贞者事之干也」及「贞固足以干事」,贞又有「重大」(事之干)、「贞固」(坚定)的意思。 贞固也就是贞操的贞,意指对于某种德性的坚持,从一而终。 也可解释为「守正」,而且这种「守」是「坚守」,不是普通的守而已。 因此贞字所描绘的是人对于道德、美德的坚持、坚定。 再引申,则有守静不动之义。

但这些很好的传统解释被当代许多学者根据甲骨文卜辞及文字学的考证而加以否决。 并引用《说文》「贞,卜问也」,及《周礼》等诸多典籍认为「贞」即卜问的意思。 但采用这些说法的学只,经常把贞、卜、占三字全都等同在一起,甚至和「筮」又混为一谈。 「利贞」即「有利之占卜」,「吉占」的意思,约略相当于「吉」。 (按:卜为问龟,筮为问蓍,《周易》用的是筮法,不是卜法,但学者多将这卜筮混为一谈。 占则是视吉凶,解读吉凶。 贞,是对于重大事情的问卜,或是问卜中的「正定」程序。 )

某些经文,或许将贞解释为卜问,或者引申为问筮较为通顺。 例如,利…… 之贞的句型,以及可贞、不可贞。 至于师卦贞丈人吉及困贞大人吉解释为「问丈人吉」与「问大人吉」,则又是从问卜引申为问。 但若要在经文全面用卜问(问筮)来注解贞,有个大问题。

《周易》本就是卜筮之书,所以原本整本书就全都是事关问筮结果的占解与判断。 《周易》这本书又惜字如金,用语极简而精,怎么会时不时跟你很累赘地说这是卜问(问筮)? 例如贞凶、贞吉的句型,就相当不合理。 直言凶,吉就可,再加贞字说卜问(问筮)为吉、卜问(问筮)为凶就是冗赘。

贞-鼎-定

贞显然是和卜有所不同的,所以实不应混为一谈。 应该进一步了解,更具体来说「贞」到底是卜问中的怎样程序?

贞在甲骨文中与鼎同一字,但有时会在鼎上加一卜字以做区别,现今我们写的上卜下贝,贝字其实是鼎的省文。 (图:左一至三为贞字的甲骨文,右一至二为金文。 请参考徐中舒《甲骨文字典》)

易经中常见的占辞:元亨利贞-《易经543》

从字源来看,「贞」这个程序显然和「鼎」有关,或许用鼎是要藉以表示「定」、「正」、重大等诸如此类的特殊意义,所以后来有了《文言传》的解释,以及我们现今所用的「坚定」的意义。

《说文》说:「贞,卜问也。 从卜,贝以为贽。 一曰鼎,省声。 京房所说。 陟盈切。」 段注:「大卜,凡国大贞。 大郑云:贞,问也。 国有大疑,问于蓍龟。 后郑云:贞之为问,问于正者,必先正之,乃从问焉。 引易师贞丈人吉。」 「一说是鼎省声,非贝字也。 许说从贝,故鼎下曰贞省声。 京说古文以贝为鼎,故云从卜鼎声也,陟盈切。」

段玉裁的注解是相当值得注意的,这是引自《周礼. 春官天府》「季冬,陈玉,以贞来岁之媺恶」注疏,郑玄注曰「问事之正曰贞也」。 虽然具体来说什么叫「问事之正」又如何「必先正之」不得而知,但这清楚点出,并非所有的问卜、占问都可说是贞,而是必需符合「事之正」「必先正之」的条件方可称之为贞,这类卜问可能是属较为重大者。 这也是后来贞字被解释作「正」的原因。

另《周礼. 春官宗伯》「若国大贞」郑注曰:「大贞,谓卜立君,卜大封。」 也可约略见出,贞较于一般的卜问是带有更为正式、重大的意谓。 因为鼎(贞)在古代为权力之象征,因此与「重大」、「正式」之占问有关,是很容易理解的,这也是《文言》说的「事之干」(干为主、重大的意思)。

从占、卜与贞的区别或许可说明甲骨文的卜辞中为何有的有贞人署名有的却没有。 推论有署贞人者,可能意指有经过贞人「正之」、「定之」的程序,正可能指校正、订正、正式确立、确定……; 无署贞人者则未经此程序或无贞人之参与。

今之学者喜标新立异,一找到过去传统少被采用的「卜问」的说法,于是见猎心喜,纷纷立说拥立这个代表推翻传统的学说,实则只是对贞的解释更为混乱。 绕了一大圈,结果对于「贞」字的最佳解释就在两千多年前的《文言传》这段文字里。

我们再以这些面向的意涵来看前述四种贞字的不同用法:

  • 利贞,利…… 贞:例如,利女贞,利居贞,利艰贞,利牝马之贞,利武人之贞,利幽人之贞,利君子贞,不利君子贞。
  • 贞吉,贞凶,贞吝,贞厉,贞疾。
  • …… 贞,…… 贞吉/凶:如可贞/不可贞、永贞,安贞,艰贞
  • 安贞吉、永贞吉、居贞吉,蔑贞凶

传统的解释下,以上四种句型,以正、贞固、坚定来解释大致都是可通的,但是在利…… 贞」的句型里,采用「卜问」的解释较为通顺,而贞字后带有吉凶判断的,则不宜解释为「卜问」。

例如,在「利女贞」、「利武人之贞」等一类句型里,若采用传统解释,就是利于女性美德之坚持,或是利于坚持女性美德。 第二种解释为,利于女人的问卜,此卦若是女人来问卜则有利。

在贞凶、贞吉、贞厉的情况,意指如果坚定、坚持的话,就吉、凶,或厉; 贞若解释为卜问,则变成赘语了。 若非得解释为卜问,那么卜问不可与「筮」混为一谈,并且要考虑进古代可能有的大事先筮后卜的习俗(但事实上古书中很多故事记载是先筮后卜),那么这些「贞」解释为「卜问」,就没有赘语的问题,而是另外对于同一件事情「问卜」结果的记载。

总而言之,《周易》中的用语,通常都不是单一字义可以解释得全的。 传统注解有其不足之处者,可用当代学者爱用的「卜问」来疏通之。 而当代爱用的「卜问」,则忽略的文字的发展,在周朝时可能已经相当成熟,其字义已经相当复杂而不单一了。

利涉大川

川指的是河川,利涉大川除了字面意义上的「利于涉水过大河」之外,大川也隐喻着危险,因此得到这个断辞时,意谓可以涉险行事,虽有危险阻挠,但可以冒险犯难。 相反的不利涉大川就是不宜涉险行事,行事应该采取比较安全的路径。

通常得利涉大川,意谓对于事情可以采取较为积极、进取的策略。 不利涉大川则相反,应采较为保守、退守的态度。

另有一说,认为利涉大川为宜走水路,不宜走陆路。 就字面意义来说这当然没什么错,特别是问卦者若是刚好不知搭船出门、搭飞机出门,或是搭车出门时,或许这提供了一个清楚的解答(最好繇辞还有「利搭飞机」的),但这并不是理解《易经》的很好方式。

利有攸往

利于远行、出远门。 相反的不利有攸往就是不宜远行、出远门。

攸有两个意思:

  • 一是所,场所、所在的所。 利有所往,就是利于有所往。
  • 二是远,利有攸往就是利有远往,利于出远门、利于远行。 与「利有所往」义通,因为人通常都是在出远门时才会说要去那里并卜筮问事。 如果只是一般的出门,到门外附近走走,不会因此而问事。

有也有两种解释,一是语助辞,二是于。

另还有一种解释是相对于「无攸利」而言。

「利」字在易经中多数是「宜于……」的意思,但也可解释作「利益」,「无攸利」就是一个例子。 我们再以句例比对,易经中并无「攸利」或「有攸利」一类的断辞,那么「利有攸往」或也可做为「无攸利」的相反断辞。 无攸利是无所利、无远利,利有攸往则是利益有远往,有细水长流之利益的意思。

不过,因为「利有攸往」已有「不利有攸往」的相反断辞,而且这样的句型对比相当显著,因此还是解释为利有所往,利有远往,利于出远门为宜。

利见大人

宜于见大人。

古代的大人(君子)、小人的区别,原本并没有道德意义,道德意义的大人、小人大致是从孔子之后所发展出来的。 大人是指做官的、有官位的,就如我们看连续剧、电影常看到的,百姓会叫「大人呀……」。 所以大人、小人,是官与民,贵族与百姓的区别。

但后来大人的意义有很多的引申,以现今的社会,除了指官员之外,还可理解为有德有望,德高望重的人,或者是有影响力的人。 利见大人,就是利于去拜访、拜见大人,通常意味着要取得他们的协助。

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见」是主动式,曾有人来问说卦得「利见大人」,为何所邀访的人竟然不来? 「利见大人」是要主动去见大人,不是大人来见你,所以大人当然不会来。

无不利

属于好的断辞,无所不利。 相当于吉。

利、利用、用、或、勿用

一事之可行不可行,能不能做,有这些不同等级。

「利」易传解释作「以」,也就是「用」的意思,所以「用」和「利」的意思也很相近。

但通常来说,用是很单纯的指一事之可行不可行,可做不可做。 利者义之和也,所以翻译作「宜」是较佳的,意指这是一种总体考量、权衡轻重,调和各种不同情境之后的一种较佳决定。 且就决策来说,利或利用,是适宜,很好,很可以去做,做了之后结果是吉的意思。 如利涉大川,利用行师,利用宾于王,都表示做某事为吉而可顺利完成。

用为可行,可以做,如「用大牲吉」、「利用享祀」、「用拯马壮,吉」。 若后面有加「吉」字,则意思近于「利」或「利用」; 若有加利字当然也可通吉。 但如只单「用」字,则代表做此事可行,其结果没什么特别的吉凶可言。

勿用为不可行,不可做。 如潜龙勿用、勿用有攸往、勿用取女……。 代表不要采取相关行动为宜,若采取行动则可能为凶。

或为疑辞,大概居于用与勿用中间,可翻译作「或者」、「也可以…」、「也可能…」。 如「或从王事」、「或跃在渊」、「师或舆尸」。 因此有时候这也保留了「选择权」给问事者。

版权: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iyunzhai.com/9833.html

相关推荐
2024-09-03

对于《易经》,你有什么问题,尽管来问,我会尽其所能给你终极的答案,未来还有机会收录在《易经543…

19,030
2024-09-03

如何利用《周易》来占解,很难一言以蔽之,而且恐怕人言言殊,师说各有巧妙。 比较麻烦的是,这和每…

3,793
2024-09-03

易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易纬乾凿度》:「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 一般常讲…

14,220
2024-09-03

为了解决「三钱法」起卦时的阴阳面争议问题,先前写了一篇文章〈谈卜卦时硬币的正反面与阴阳问题〉…

10,193
2024-09-03

「八宫卦」是京房易极为重要与核心的一环。 这种分宫卦序以特殊的卦变方式将六十四卦分为八个宫卦,…

6,139
2024-09-03

宋儒张载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也成为后儒习易的标竿:「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 意思大概是说,…

14,899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

助力内容变现

将您的收入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15689987323

客服邮箱

3131816650@qq.com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手机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