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543》 2024年09月3日
0 收藏 0 点赞 9,550 浏览 7722 个字

偶尔都会有读者带着不知从那里学来的奇奇怪怪互卦理论来这里求教,推测应该是在什么地方听人讲互卦听不懂,所以来此寻找答案。 其中甚至有人言下之意大概是说,我不讲互卦,所以我的易学不是易学或者根本就是不值一学的易学。

由于这个莫名奇妙的怪问题三不五时就会找上我,再者既然知识市场中有些人在推动这一个奇怪的想法并让很多人困扰,那么我有必要好好把这个问题讲清楚。

希望初学者能在读完此篇文章之后对于「互卦」在易学史中的来龙去脉能有个清楚的认识,再自己去判断要怎么看待这样一个「雕虫小技」,而不是随着某些老师的吹嘘,一厢情愿的把它想成是易学的圣杯。

事实上,虽然有很多人使用与支持互卦,但这原本就是一个相当具争议性的方法,最早与最有名的「反互卦」者,如王弼就这么说:「案文责卦,有马无乾,则伪说滋漫,难可纪矣。 互体不足,遂及卦变; 变又不足,推致五行。」 王弼友人钟会则直接说「易无互体」,意思是说,凡是讲互体的全都胡扯。 为何王弼与钟会如此痛批互卦,其来有自。 就算你无法赞同,也应当了解一下其中缘由。

 

什么是互卦?

互卦又称互体,简单说,它是「卦中卦」:就是从原本的六画卦中把二、三、四、五爻再组成另一个卦,这个卦以二三四爻为下卦,三四五爻为上卦。 另外,演变到后来广义的互卦也可以从〔初二三四〕或是〔三四五上〕再凑出另外两卦。

要注意的是,汉易中的互卦其实取的只是八卦卦象,例如取二三四爻,或三四五爻。 取六画卦的互卦,这是宋明以后才有的。

关于互卦的基本观念可再参考这篇文章:谈易经卦象的二体与互体(互卦)

这样多出来的“卦中卦”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简单说:增加卦象!

虽然互卦的传统相当早,早在抄写于战国中期的清华简就已使用互卦,而《左传》中记载的一些春秋时代占例里史官也以互卦来解卦。

但互卦的发扬光大与广泛使用主要开始于汉代要以「象」解卦的一派易学家,一般统称说他们是「象数」派并不是很洽当,因为象是象,数是数,象与数是南辕北辙的两套完全不一样的学术与传统。 而这里所要谈的,主要是象。

至于他们为何要如此增加卦象,以及增加卦象之后要如何应用在解释易经上,最后造成了什么问题与后果?

 

关于「象」的偏执

自古至今关于《易经》的绝大多数注解,广义来说全都是关乎「象」的,因为基本上六十四卦是极度抽象化的象征符号,解读这些象征符号一定是就「象」上来论的,只不过当我们要讲他是「派」时,那么就代表他们有某方面关于「象」的坚持:他们坚持《易经》中的一字一句,都有「象」的依据,因此每一字的经文都必需从「象」中找出终极、究竟的根源解释。

所以,虽然由王弼所开出的所谓「义理派」也同样会就「象」解卦,只是这派的方法更为抽象化而精简化,精简到让人难以察觉到他们是如何「取象」,而被归类为好像完全与「象」无关的一派,一千多年来也一直被象数派这样的批斗。 但其实象数派说王弼还有义理派完全舍弃象不谈象,那是大错特错,这完全是基于他们对于「象」的偏执。

王弼算是个千古奇才,他虽然只活到24岁,但17岁(我的印象,若不中亦不远矣)就注解了《易经》与《老子》两本传世之经典,然后两书皆能够传承1700多年而不坠,至今都仍然都是学易经及老子者的必读经典。 他注解易经的最大问题并不在于一般人批评的「舍象」,主要在于他带进了很多的道家观念,将《易经》给道家化了,例如他很爱把「虚」「静」等老子的哲学拿进来说,因此在许多深入的哲学思想上让很多儒家学者觉得格格不入。

就方法学来说,王弼所最常用的是刚柔、比应、当位等属于爻位与阴阳法则,这些原则实承袭与发扬光大自《彖》《象》传。 虽说易经有十翼,但是现今学者所考证出来较没问题而最有可能真的是孔子著作的,正是只有《彖》传与《象》传。 (十翼问题可再参考:《易经》「元亨利贞」探索 I — 四元德说一文中「背景考察:关于《文言传》」一段)。 既然「易以道阴阳」,王弼讲的这些阴阳与爻位法则为何不能归诸为「象」?

像乾卦九二「见龙在田」王注曰「处于地上,故曰在田」这甚至也与象数派说法无异,因初、二两爻在三才中属地,三、四爻属人,五、上两爻为天,因此初为地下,二为地上。 但好像这是象数派的专利,若他人拿来讲就不能算是「象」,是王弼讲的就是自打嘴巴。

王弼另一个比较值得批评的方法则是,对于二体的卦象他的确是甚少着墨的,注解中或有谈及二体者多数只是顺着《彖》传的诠释再重述一次而已,毫无发明与创见,若要直接说他「舍弃」二体卦象不用也不为过。 为了防互体之敝而连二体都不顾,这的确算是有些矫枉过正了。

 

不可能的任务

相较之下,象数派对「象」所要求的是,《易经》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要有八卦所代表之「象」的根源,或者说他们认为《易经》应该是要逐字都用「象」解释出来的,但这并不是一个简单与合理的任务。

例如乾卦初九讲潜龙,潜字象来自初位,初在地下为潜,这在义理派与象数派大概都持一样的见解与看法,象数派虽有不同解释(如朱震是用伏震来解潜龙)但其他象数派也大抵能接受如此就着爻位之象来解释。

但“龙”呢? 《说卦传》很清楚的说:「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

义理派认为《易经》许多取象都只是有如神话故事般的隐喻,因此对于取象的探索应该适可而止,了解作易者取龙象只是要藉以象征天德,喻其创生之变化莫测,与时俱进,取马象只是比喻行地无疆的坤顺之意,所以掌握这些义理方向去思索深入的微言大义即可,不需去追问为何说好的「马」怎麽变成了龙? 说好的牛怎变成马? 这也是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篇》所说的得意而忘象

這種學術方法其實也沒什麼玄妙或高遠可言,就好像我們平常聽大人物講故事說大道理,知道講故事的人經常會想到什麼或剛好遇到什麼就隨口拿來比喻一樣的自然而粗略,所以聽故事的人或許有被比喻之事物所吸引了,但仍理應專注於其情節脈絡與寓意,思考講故事的人想傳達什麼意念,不需過於計較所比喻之事物到底是什麼,緊抓著講故事的人強問為何拿這個而不拿那個當比喻?我想聽香蕉而你怎麼講芭樂?結果最後只在那裡爭論香蕉還是芭樂而完全不知道講故事的人為何提到芭樂。

但這並不是象數派的思維,對象數派來說,為什麼說好的「馬」變成「龍」(乾卦),說好的「牛」變成「馬」(坤卦),說好的香蕉變芭樂,這都是非常非常重要而且一定要說清楚講明白的問題!

但是試想,易經一個六畫卦只有上下兩個三畫卦(八卦)可以取象,而像乾卦的三畫卦上下都是乾,也就是只有一卦,雖然易經經文都很精簡,但平均下來每一卦也都有個80字,超過一百多字的更是比比皆是,雖說有些「象」是可從爻位或是先後天八卦方位等等其他諸多方法來取得的,但兩個八卦(有的只有一個),要為這麼多的文字「取象」、「套象」,顯然是不可能的。

問題不只如此,上下二體能取的象相當稀少還只是其中的一個小問題而已。

另一個更嚴重的問題,就如「潛龍」的例子所顯露的,一但把某一卦所代表的「象」定義下去之後(例如乾定義為馬),要一體適用的套用到經文更是絕對不可能的,而且根本就是一開經就走不下去了,因為《說卦傳》說「乾為馬,坤為牛,震為龍」但《易經》打開第一卦乾卦就取象龍,根本沒有說好的馬;然後再翻到第二卦坤卦,原本說好的牛,卻變成了馬;到第三卦屯卦,既沒有坎卦的豬也沒震卦的龍,反而跑出了好幾匹馬……64卦5000字的經文,要全部「套象」的話這樣到底要怎麼走下去?

 

解決方法

從漢代開始前撲後繼的象數派易學家的努力之下,終於在這方面找到許多解釋的方法。

首先是「互卦」(或稱互體)的產生。有名而最早的代表是漢代的鄭玄,可參考《周易鄭康成注》。

但是互卦在一卦之中,頂多只能多出兩組八卦,理想狀態之下只增加了一倍總共2 x 2 =4個卦象,有些卦,像乾坤,則完全玩不出什麼鳥,玩來玩去也都只有一個卦,乾卦怎麼變還是乾,坤卦也只能變出坤,所以還發展出「旁通」(又稱錯卦)讓乾卦可以變坤,坤卦可以變乾,「反對」(或稱綜卦或覆卦)讓震卦可以變艮、巽可以變兌…..(請參考:六十四卦的錯綜與反對旁通),這還不夠!另還有卦變、爻變、升降、半象、大象…。

關於漢代這些理論與方法,目前存留的典籍並不多,但可參考李鼎祚的《周易集解》。雖然從李鼎祚《周易集解》中所看到的互卦、旁通等等方法當還相當樸素而沒有王弼說的那樣誇張,但這原本就只是輯逸,也算是斷簡殘編,難窺漢時全貌,但我們若把後來的朱震、來知德等象數派大將的註解拿來看,就可以清楚發現王弼所講的那個發展狀況。

八卦不分,六爻不辨

這一連串的方法下來,結果就是終於達到了「八卦無分別,六爻共一體」的世界大同境界--也就是八卦可以隨解卦者之所願任意互變,實際的卦雖為乾卦,初二三、二三四、三四五、四五六爻玩不出什麼鳥沒關係,只要往旁邊通一下就可當坤卦;而巽卦當然也只是小case只初爻變一下;震卦更不是問題,旁通之後再初爻變;艮卦當然也可以,初爻變之後再反對。….八卦中要那一卦就變那一卦。當然的,坤卦還有其他卦也都可如法泡製。

总之,有了这些方法,解卦者几乎是可以不用管实际的卦是什么卦、爻位是在那一位,要讲它是什么卦那它就是什么卦,要从那些爻位取象就从那些爻位取象; 也不用担心认为的卦不存在,因为一定有办法可以无中生有把想要的任何卦给变出来,只要你能善用以上这些把戏!

解卦解到这种地步,八卦还有什么意义呢?

八卦都可相互通解的结果,也就是乾非乾,坤非坤,震非震,巽非巽、坎非坎、离非离、艮非艮、兑非兑。 这样的混乱与荒诞不经,象数派却是完全混然忘我的自得其乐,就这样为《易经》打造起一座他们感觉相当雄伟庞大的豆腐渣圣殿。

但卦象怎样都不够用!

即使八卦都已经被玩到可以完全互变了,但所能够取的卦象还是经常让象数派觉得不够用,5000字的经文一直有数不尽的空缺,让他们内心感觉空虚与焦虑。

这也让历代象数派学者努力在寻找所谓的「逸象」的东西,意思是说,文王当初在写易经时,一定为八卦设定了许多许多的密码(象),但这些密码遗失了几千年必需重新找出来,找出来就能够填补那些经文的注解。

除了来知德在《周易集解》中新「发现」很多古人没讲过的象之外,近现代学者也有一位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尚秉和,他从《焦氏易林》中宣称找到了一堆的逸象。 《焦氏易林》的确是一个找逸象的庞大宝库,因为它总共有64x 64= 4096条签诗,一下子比《易经》的450条多了快十倍。

只不过,《易林》的签诗是怎么来的完全是一个谜阿! 而且尚秉和似乎完全不视于焦延寿的学术方向与性格。 我们若从焦林直日中所说的「凡卜,看本日得何卦,便于本日卦内寻所卜得卦看凶吉」,还有京房易的占验法(相传京房受易于焦延寿),可以约略猜测出《易林》不会是建立于像象数派认为的八卦取象的占吉凶的,比较会像京房一样完全不管易经经文与八卦取象的。

尚秉和的学术背后反而是以类似这样的一厢情愿想法做为基础的:焦延寿就是以「象」的方法写出4096条签诗,所以他的签诗一字一句就「象」上来说一定都是有所本的。 而且焦延寿一定掌握了当初文王写易经时默认的那些八卦卦象密码。 然后每一卦都在那里变来变去变来变去变到分不清什么卦是什么卦之后再根据那不管他什么卦是什么卦的卦象去翻阅一本卦象密码依密码创作那些签诗–如果没有这样的背景假设,那么他的整套学术就完全毫无意义了。

不知道这世界还有什么比这还的?

 

实例导读

我们从郑玄,还有虞翻(参考李鼎祚《周易集解》)等汉代易学家的注解来看,或许还没这么夸张,还未走到这么荒谬的地步。 一个可能是,在汉魏时相当流行的那些注解,多数已失传,我们并未看到全貌。

因此我们只能从目前能看得比较清楚的宋明注解了。 如朱震的《汉上易传》,还有来知德的《周易集注》。

以下我们随机拿几卦当例证来看看他们如何各种方法交互运用,让卦象无中生有以找出他们可以用来为经文「套象」的卦象。

《汉上易传》

  • 为什么我很少讲互卦? (兼论象数派的自我矛盾)-《易经543》 乾卦:乾为马,六爻皆以龙言之,何也? 乾体本坤,阳以阴为基也。 自震变而为干,震变干则乾为龙,干变震则震为马。」 「初九变坤,下有伏震,潜龙也。

案:朱震的伏即飞伏的伏,飞者显也,伏者隐也,伏即隐象,也就是阴阳相反的旁通卦,初九变坤指的是乾卦初九变阴成巽,巽旁通震因此称「下有伏震」。

  • 为什么我很少讲互卦? (兼论象数派的自我矛盾)-《易经543》 蒙六三,勿用娶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坎有伏离,离目为见。 上九不正,下接六三成兑,兑为少女,取女也。 艮少男,夫也,干变为金,见金夫也。 坤为身,兑折之为躬,三之上不有躬,坤为顺,三不正,行不顺,无攸利,故戒以勿用取女。

按:“坎有伏离,离目为见”,乾卦「伏震」为潜龙,这里「伏离」应当「不见」才合理呀! 但经文为「见金夫」。 「上九不正,下接六三成兑」用的是升降,意指上九降到三的位置之后与原本的九二和六四变形成兑卦。

  • 为什么我很少讲互卦? (兼论象数派的自我矛盾)-《易经543》 需卦:「二在泽中,刚而柔,沙之象」、「坎水坤土,水泽之际为泥」

案:「二在泽中」「水泽之际」用的都是互卦,泽象取自二三四爻。

  • 为什么我很少讲互卦? (兼论象数派的自我矛盾)-《易经543》 讼卦解「有孚窒惕」:讼自遯来,九三之二,二有孚于五,刚来揜于二阴之中,则刚实有孚信,而见窒于人。」 「离为目,巽为多白眼,惕之象。」

案:「讼自遯来,九三之二」用的是卦变的方法,依卦变理论,二阴四阳的卦是由遯卦变过来的,讼是遯卦的九三和六二交换而得。 「离为目,巽为多白眼」则使用了互卦,二三四爻成离,三四五爻成巽。

  • 为什么我很少讲互卦? (兼论象数派的自我矛盾)-《易经543》 渐卦初六,鸿渐于干,小子厉,有言,无咎:「初动离为飞鸟,坎为水,之二巽为进退,水鸟而能进退者,鸿也。 二坎水之厓,干也。 三艮为少男,小子也。 初之二,艮变兑,兑为口,小子有言也。」

案:「初动离」使用爻变,初爻由阴变阳之后下卦也从艮变成离卦。 「坎为水」则取二三四爻的互卦,「之二巽」意指初动变离之后初九再往上与第二爻互换成巽卦,连续用了爻变与升降两个方法让艮变巽。 「艮变兑」则是用到旁通。

来知德《周易集注》

  • 为什么我很少讲互卦? (兼论象数派的自我矛盾)-《易经543》 屯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中爻艮为山,山足曰麓,三居中爻艮之足,麓之象也。 虞者虞人也,三四为人位,虞人之象也。 … 震错巽,巽为入,入之象也。 上艮为木坚多节,下震为竹,林中之象也。」

案:「三居中爻艮之足」意指三居于互卦艮卦下方的位置,中爻是来知德对互卦的特有称呼,但易学上中爻应指二、五两爻,因二居下卦之中,五则居上卦之中。 「震错巽」指初二三爻卦象为震,震卦的错卦为巽卦,巽为入。 「上艮」取的是三四五的互卦卦象。

  • 为什么我很少讲互卦? (兼论象数派的自我矛盾)-《易经543》 同人,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离错坎为隐伏,伏之象也。 中爻巽为入,亦伏之象也。 离为戈兵,戎之象也。 莽,草也,中爻巽为阴,木草之象也。 中爻巽为股,三变为震足,股足齐动,升之象也。 巽为高,高之象也。 三变,中爻艮,陵之象也。 离居三,三之象也。

案:「离错坎为隐伏,伏之象也」指下卦离卦错卦为坎,坎为隐伏之象。 「中爻巽为入,亦伏之象也」二三四爻的互卦为巽,巽象也是伏(到底那一个才是伏? 坎也是伏,离也是伏,巽也是伏); 「三变为震足」,三爻变,下体由离卦变成震卦,震卦为足象。 「三变,中爻艮,陵之象」三爻变,二三四爻互体成艮卦,艮为陵之象。

  • 为什么我很少讲互卦? (兼论象数派的自我矛盾)-《易经543》 无妄六三,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本卦大象离,此爻又变为离,离为牛,牛之象也。 中爻巽,为绳,又艮为鼻,绳系牛鼻之象也。 震为足,行之象也。 三为人位,人在震之大涂,行人之象也。 三居坤土,得称邑,又居人位,邑人之象也。 此爻居震动之极,牛失之象也。 又变离错坎,坎为盗,亦牛失之象也。」 又九五:「五变则中爻成坎,坎为心病,疾之象也。 中爻巽木,艮石药之象也。 中爻巽,综兑,悦喜之象也。」

案:「本卦大象离」,大象意指六画卦近似的三画卦卦象,因无妄卦大象为外实中虚,像三画卦中的离卦,所以说「大象离」。 「三居坤土」,完全不知坤卦在那里,比较可能的是使用了「半象」,因六二六三即坤卦的半象。 「居震动之极」,该爻位居下卦震卦的最上方一爻。 「变离错坎,坎为盗,亦牛失之象也」三爻变下卦由震卦变成离卦,离卦错卦为坎卦,坎为盗象,因此为失牛之象。 「五变则中爻成坎,坎为心病,疾之象也」五爻变之后三四五三爻所成的互卦成为坎卦,坎卦为心病,因此是疾病之象。 「中爻巽木,艮石药之象也」三四五所成的互卦为巽木,二三四所成的互卦为艮卦,为石药之象。

  • 为什么我很少讲互卦? (兼论象数派的自我矛盾)-《易经543》 萃卦:「大象坎,坎为宫,中爻巽艮,巽木在艮阙之上,皆庙之象也。 坎为隐伏,鬼神之象也。」

案:萃卦大象为外虚中实,像三画卦中的坎卦,坎卦卦象为宫室。 互卦为巽和艮,艮为门阙,木在门阙之上,庙之象。 坎卦为隐伏,隐伏者就是鬼神,鬼神之象。

  • 为什么我很少讲互卦? (兼论象数派的自我矛盾)-《易经543》 旅六五:离为雉,雉之象也。 错坎,矢之象也。 变干,乾居一,一之象也。 始而离则有雉矢二象,及变干,则不见雉与矢矣,故有雉飞矢亡之象。 誉者兑也,兑悦体,又为口,以口悦人,誉之象也。

案:「变乾,乾居一,一之象也」,六五变,上卦成乾卦。 乾居一,意指先天卦序中「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之位。 前面同人卦中为了找「三」的卦象说「离居三,三之象也」,这里乾卦居五位,却不说五之象,为了取「一」象而找来先天卦序,而且还要先将五爻由阴变阳。 假设现在这里经文是写「八」,那麽同样的卦象只要再加上「乾错坤」即可,若经文为六,那么则直接「离错坎,坎居六」,若是经文为二,那麽则改为「中爻兑,兑居二」,经文为五,那麽可改为「中爻兑综巽,巽居五」….. 所以,这一个卦象依来知德的方法,其实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完全都可以的,那么取象「一」其实完全没有任何意义。

简单的才是最深奥的

人经常有个盲点,学问要听不懂的才是高深的,老师是能讲得玄之又玄让人完全不知所云的方是才学。 当你讲他听得懂的简易道理给他听时,就说那不是学问。 不谈互体时,他就说那不是《易经》。 结果是基本重要的道理永远都没有接触,永远都入不了门,当然也就登不了堂。

这让我想到现实生活中,有人只习惯吃化工原料制成的加工品,一定要充满很多他看不懂不知是什么原料的东西他才觉得那是食物。 那一天你请他吃没有人工香料、不含色素、人工甘味剂、也没有毒殿粉、没三聚氰胺的真正天然而健康的食品给他吃时,他反而说那不是食物 — 因为没有他所熟悉的鲜艳颜色,刺鼻香味,浓郁口感… 没了一些化学物的感官刺激。

在此奉劝学易者,易学方法繁多,多方接触是好事,也没必要给自己画地自限; 而花拳绣腿的雕虫小技虽说不是不可学,但越是简单的基础观念越是深奥而需要长期努力钻研,且对你的学问越有助益。

如果二体该如何取象,基本的八卦怎么解释都一知半解,无法驾御,然后就一味在追求互体错综之类的技法,结果只会弄得自己更加迷惘,最重要的二体八卦基本功永远入不了门。 事实上,只要掌握及熟悉二体八卦的应用之后,互体错综等一堆花招根本都是同样的原理,学都不用学你就自然全都会了,到时对你来说都只是想用与不想用,觉得该用不该用的问题而已。

况且最简单的二体八卦的原则已够你解释六十四卦绝大多数的义理,就算偶有一些不足够的地方需要用到一点点的互卦或是错综来帮助疏通,无伤大雅,但像来知德、朱震等等象数派或是一些互卦的提倡者那样,把它弄得干不乾、坤不坤的,那就是走火入魔。 朱震与来知德的注易,是值得读的,甚至当做是学易中的「脑筋急转弯」也是非常好的读物,更可训练你在易象上的思考反应能力,但把那些无釐头的互卦错综等等解卦法则当作圣杯与圣典,那就误入歧途了。

版权: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iyunzhai.com/9797.html

相关推荐
2024-09-03

对于《易经》,你有什么问题,尽管来问,我会尽其所能给你终极的答案,未来还有机会收录在《易经543…

19,030
2024-09-03

如何利用《周易》来占解,很难一言以蔽之,而且恐怕人言言殊,师说各有巧妙。 比较麻烦的是,这和每…

3,793
2024-09-03

易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易纬乾凿度》:「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 一般常讲…

14,220
2024-09-03

为了解决「三钱法」起卦时的阴阳面争议问题,先前写了一篇文章〈谈卜卦时硬币的正反面与阴阳问题〉…

10,193
2024-09-03

「八宫卦」是京房易极为重要与核心的一环。 这种分宫卦序以特殊的卦变方式将六十四卦分为八个宫卦,…

6,140
2024-09-03

宋儒张载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也成为后儒习易的标竿:「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 意思大概是说,…

14,899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

助力内容变现

将您的收入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15689987323

客服邮箱

3131816650@qq.com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手机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