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传八卦图有两种:俗称的「先天八卦」又称「伏羲八卦」,「后天八卦」又称「文王八卦」。
这几乎是所有学易经者必知的「基本常识」,大学易经课的必考题,不会的话,被当完全不冤枉!
甚至可能连一般不懂易经的人也会对「先天八卦」朗朗上口。 一般人家的门上、庙的大梁、大门之上、道士或法师的道袍、法器…. 先天八卦无所不在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特别是宗教活动里。
[伏羲坐像图:作者马麟。 来源:故宫]
或许怀疑论者自古应该不胜枚举,但本文要谈的不只是「怀疑」先天八卦图是不是传自伏羲而已,更要证明该图从所援引的经典文字开始就有问题,宋儒拿着已有问题的文字经过错误解读,误把《说卦传》弄错的后天次序弄成是先天次序,然后打着伏羲名号一骗一千年。
本文既然是要推翻一个流传千年的常识,当然就会非常的艰深而琐碎。 若是初学者只是想了解关于先天与后天八卦图的一些入门基本知识,可以参考:浅谈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
八卦图源流
精确的说,「先天八卦」应叫「伏羲八卦方位图」,据宋儒说这是依据《说卦传》的这段记载排列而来的: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 数往者顺,知来者逆。
但单凭《说卦传》这段文字实在无法排列出今传的先天八卦方位图,因此在世传的伏羲八卦方位图中又引邵子曰:
乾南,坤北,离东,坎西,震东北,兑东南,巽西南,艮西北。 自震至乾为顺,自巽至坤为逆。 后六十四卦方位放此。
经邵雍的精确描绘,八卦的方位就非常清楚了。
与伏羲八卦方位图一起的还有伏羲八卦次序图,可用以说明方位图排列的背后原理,也就是阴阳的生成顺序。
如《周易本义》的图说中并援引《系辞传》说明之:
《系辞传》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邵子曰:「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也。」 《说卦传》曰:“易,逆数也。” 邵子曰:「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自乾至坤,皆得未生之卦,若逆推四时之比也。 六十四卦次序放此。」
除了援引《系辞传》的「太极生两仪….」,邵雍还赋予每个卦一个先天数: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这个卦数在邵雍的占筮系统中也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在取卦象时,可以随意取数,然后依先天数来取卦象。 若得两数最终得余数为1与7,则可得天山遯卦。
跟着伏羲八卦图传世的,另还有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及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
据说这些图全是由陈抟传给穆修(伯长),再传给李之才(挺之),最后传至邵雍(康节)。 朱熹《周易本义》:「伏羲四图,其说皆出邵氏,盖邵氏得之李之才挺之,挺之得之穆修伯长,伯长得之华山希夷先生陈抟图南者,所谓先天之学也。」
而「后天八卦」精确来说是「文王八卦方位图」,这个图则是依据《说卦传》这段记载所画出的:
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 齐乎巽,巽,东南也。 齐也者,言万物之绰齐也。 离也者,明也。 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 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 坤也者,地也。 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 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 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 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 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由于这段记载的方位说明相当清楚,因此没什么问题。 但文王八卦方位图旁又会附上文王八卦次序图,就完全与这个方位图对不上了。
「文王八卦次序图」则是依据《说卦传》这段记载所绘制而成:
干,天也,故称乎父。 坤,地也,故称乎母。 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 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 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 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 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 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
《周易本易》在图后并加注说明:「邵子曰:此文王八卦,乃入用之位,后天之学也。」
检验先天八卦图
首先我们先来检视先天八卦图所依据的《说卦传》文字: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 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拿这个顺序来对照「先天八卦图」,其实顺序并不一致,有些跳跃。
实在很难依这段话直接就画出这个图,反过来,也很难用这个图直接对应到这段话。 所以,在没有任何其他经典佐证的情况之下,先天图本身与天地定位这段文字之间的关联本身就是一大疑义。 先天图与其说是出自《说卦传》,不如说是邵雍(或陈抟)依自己的思想推演出的,也就是「伏羲八卦次序图」的那一套阴阳生成的逻辑。
然而,隨著帛書的出土,這段文字有了一個比對,可重新檢視其意義。
帛書中並沒有《說卦傳》,但在《易之義》(或名為《衷》)有類似的文字:
天地定立,○○○○,火水相射,雷風相榑,八卦相厝。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故易達數也。
我們將此段文字依今本的文字及義理推理來還原,就是:
天地定位,山澤通氣,水火相射,雷風相搏,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故易達數也。
排除掉古今字、假借字的不同,两者有两点重大差别:首先是八卦的顺序,《说卦传》先「雷风」后「水火」,而《易之义》先「水火」后「雷风」; 其次是,《说卦传》「水火不相射」《易之义》作「火水相射」。 《易之义》的「火水相射」,有两种可能,一是依现今其他卦的配对以及《说卦传》文字来修正,当是作「水火相射」才正确。 而第二种可能是「火水相射」没错,但火为坎,水为离。 你没看错! 因为依据《清华简》的圣人卦位图,褮(坎)「南方也,火也」,罗(离)「北方也,水也」。 为便于我们现代学易者的思考,下文暂且采用第一种方法,修正为「水火相射」,但笔者认为,比较有可能的是第二种情况,也就是「火水相射」没错。
《易之义》给人的第一眼印象是文字比《说卦传》更为工整,直觉上就是较正确的版本,《说卦传》像是抄错的版本,特别是「水火不相射」这一句显然大有嫌疑,怎会突然冒出一句义理上说不过去又破坏文字对称性的否定句? 而且同样在《说卦传》中另有「水火相逮」之句,亦可为证。
《易之义》这段文字虽然和《说卦传》文字一样无法精准对应到宋儒所传的「伏羲八卦方位图」,但却与另一套使用两千多年的八卦卦序完全符合! 因此几可断定这是另一种八卦卦序的记载。 如果我们可以证明它是记载另一个卦序,那么就可以证明《易之义》为正确,《说卦传》为错置,而宋儒们则是将错置的文字误用在一个对照不起来的不相关的图上!
乾坤六子与先天八卦
「乾坤六子」其实就是邵雍的「文王次序图」所揭示的卦序,也就是所谓的「后天八卦次序」,这怎么会和「先天八卦」扯上关系呢?
如前所述,这源自于《说卦传》的这段记载:
干天也,故称乎父。 坤地也,故称乎母。 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 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 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 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 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 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
这六子画成线性的次序如下:
乾→坤→ 震→ 巽→ 坎→ 离→ 艮→ 兑
父→母→长男→长女→中男→中女→少男→少女
若将上面的卦序拆为阳卦和阴卦重新排列,它的卦序像这样子:
乾→ 震→ 坎→ 艮→坤→ 巽→ 离→ 兑
父→长男→中男→少男→母→长女→中女→少女
虽然依这个次序既画不出今传的先天八卦方位图,也画不出后天八卦方位图,与后天八卦方位图对照也完全不相符。 但宋儒却还是拿它与后天方位图并列并做为后天之学的根据,因为这谈的是人伦,相对于「先天之学」谈的是天道。
有趣的是,有一种从战国至汉代一直被使用到现代的知名八卦卦序,这个卦序在可考的二千多年以来始终如一(实际使用时间应该更久),虽然和《说卦传》所有这些文字都不相符,但却与《易之义》记载完全一致,而这个八卦卦序从来没有人在谈。
京房纳甲是现代方术家所惯用的,纳甲所用的卦序就是《易之义》该段文字的顺序,而且也与战国中期的清华简、汉初的帛书相符。
以下详论之。
这个卦序我们不确定它是依据什么原理排成的,但可确定的是它和《说卦传》及宋儒所传文王次序图的次序有点像又有点不像,差别在其三男三女的顺序是从少到长,而不是《说卦传》的由长到少。 因此我们姑且假设它可能是另一种乾坤六子的卦序图,以下也暂依此逻辑来介绍它。
具体来说,其卦序是:
乾→ 艮→ 坎→ 震 →坤→ 兑→ 离→ 巽。
父→少男→中男→长男 →母→少女→中女→长女
以上是将八卦分为阴阳两类之后,先写阳卦,再写阴卦。
若将男女配对之后再依人伦排序,卦序如下:
乾坤→ 艮兑 → 坎离 → 震巽 。
父母→少男少女→中男中女→长男长女。
天地→ 山泽 → 水火 → 雷风 。
这也是《易之义》所记载的卦序。
我们再看看纳甲是如何纳甲法。 所谓纳甲是将甲乙丙丁…… 十天干纳到易经六十四卦的每个爻里,让爻有五行属性能够据以根据五行生克等原理来论断吉凶。
纳甲与八卦的对应关系如下,详情可参考这篇文章:
乾内卦 坤内 艮兑坎离 震 巽 乾外 坤外卦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京房的纳甲的卦序过去一直让人所忽略,但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卦序排法。 清华大学战国楚竹简(以下简称「清华简」)的《筮法》第二十五节〈天干与卦〉一节中,卦与天干的配对完全与京房易一致。 而清华简至少可溯源自战国中期。 清华简的天干与卦可参考下图,倝=干。 褮=坎。 罗=离。
如果应用者对于这个卦序很熟,就会觉得纳甲很容易理解而很容易上手,完全没什么好死记的,用起来就是那么理所当然。 现代人不知有这卦序,所以用起来就觉得是死记,但其实纳甲所用的八卦卦序是可考的、最久远的一种八卦卦序。
这是巧合吗? 绝对不是的!
我们再来看帛书的卦序。 帛书卦序与今本《周易》六十四卦卦序完全不一样,由此可以证明《序卦传》根本不是孔子所作,因为若是孔子所作,相对应的今存卦序也是自孔子以来就是如此,而且有孔子所背书,那么这就是一个不可更动的顺序了。
它的卦序是以很有逻辑的方式在安排的,以上卦为经卦,共有八经卦。 其经卦顺序为:
键(乾)→(艮)→赣(坎)→辰(震)→川(坤)→夺(兑)→罗(离)→筭(巽)
接著在每一宮卦裡,下卦的首卦為該宮的本卦,下卦再依以下順序排列:
乾→坤→艮→兌→坎→離→震→巽
举例来说,如艮经卦的顺序为:根(艮)、泰畜(大畜)、剥、损、蒙、蘻(贲)、颐、个(蠱)。 以上八卦的上卦都是艮,下卦的顺序则是:艮、乾坤、(艮)泽、坎离、震巽。 其中艮原本该与泽配对并列,但因为是经卦本卦,所以被拉到最前面。
余卦以此类推,详情则可参考这篇文章。
证据还不只如此。
清华简的《别卦》共有七支竹简,少了一支,所以总计原本是八支,每支竹简刚好就是一个经卦。 虽少一支,但仍可清楚看出其卦序排列和帛书完全一致,不但是以八经卦来分类,而且同样依这样的八经卦次序排列。 详情可参考这里。
可见这个八卦次序在汉代以前一直是使用很普遍而有其很久远的渊源,单单确定的出土资料就已可溯源至战国中期,其实际的使用应该更为古老,未来若有更早的考古发现证明它才是真的伏羲八卦(或更精确的说是传说、史前时代的八卦),我一点也不会意外。
最后我们再看《周礼》记载:
大卜掌三兆之滟,一曰玉兆,二曰瓦兆,三曰原兆。 其经兆之体,皆百有二十,其颂皆千有二百。 掌三易之滠,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无论是帛书或是清华简的《别卦》,其卦序都符合「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的描述:就是有「八经卦」,然后每经卦下又各别分出八卦,成六十四别卦。
至于为何八经卦卦序会以乾坤六子来排列而不是用诸如天地山泽坎离雷风? 或者,换另一种说法,我们假设这是另一种乾坤六子的卦序,是否还有什么佐证?
我们研究清华简《筮法》之后发现,其卦象是以男女、父母等人伦关系的联想为主轴的,而这种关系体现于卦序就是「乾坤六子」。
透过清华简《筮法》的研究发现,这个筮法仍保留了数字卦的形式,其筮数共有四、五、六、一(七)、八、九,与现今周易只有六、七、八、九不一样。 同时,其占法则是以爻象和卦象并行,现今《周易》的许多「卦象」在清华简中都放在「爻象」里。
其中爻象是以四、五、八、九这四个筮数来取象,六、七两数不用。 而八卦所象征的象,也就是「卦象」,除了在第二十四节〈卦位图、人身图〉中用以象征方位、四季,以及人身之外,全简中主要多以夫妻、男女等象征来取象占断,并藉由男女之间卦象的配合来断定得与失,例如:
- 参男同女,乃得。
- 参女同男,乃得。
- 妻夫同人
- 妻夫相见
- 佋穆(以父母在前子女在后有如昭穆排列为象)
至于现今的乾为天、坤为地、艮为山、兑为泽、坎为水,离为火、震为雷,巽为风这样的取象,在清华简中看不到。 倒是《爻象》中有「八为风,为水」,「五象为天」,「四之象为地」,〈倝祟〉(乾卦的祟象)有「九为山」。
既然卦象主要是做为男女、妻夫,等象征在使用,那么八卦次序以此做为排列基准也就理所当然了。 由此来看,「天地定位,山泽通气,水火相射,雷风相搏」这可能是后来将天地山泽等自然现象由「爻象」转为「卦象」之后的事了。
因此,从各方面的证据来看,宋儒所传的所谓「先天八卦图」,依据的其实是《说卦传》一段改写又错乱的「后天八卦」次序,而且图和文还不相符,但最不应该的是又掰说这是伏羲氏所传的「先天八卦」图。
最后我要说的是,宋儒所传下的「先天八卦」之学,是很好的学问,那套逻辑不但相当有条理,又能说明易卦的阴阳法则,这些都是完全不可否认的事实,个人不管是在过去,现在,未来,还是会支持与使用这套理论,所以本文并不否认这套图式理论的学术及思想价值。
只不过,这明明是宋儒或陈抟(或某隐者)的创新,大方承认就好,却援引了不相关的经文,然后搬出神话中的伏羲圣人来帮这套理论背书,好让这套理论取得它不该拥有的道统合法性地位,欺骗世人一千年!
至于「后天八卦」是否也犯类似的错误呢? 答案还不是很明确,希望未来有机会再写吧。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