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543》 2024年09月3日
0 收藏 0 点赞 5,521 浏览 8136 个字

现在多数学者在讲授《周易》占法,也就是如何断定吉凶的方法时,所采用的是宋儒的方法,特别是朱熹的。

宋儒在谈《周易》的占法时会以「贞悔」来诠释,甚至像朱熹还以「贞悔」为主干。 但贞悔是什么意思,一方面现代人少去追究,另一方面,宋儒也讲得不清不楚,以致于占法相当混乱而充满争议。

本文就是要深入探讨贞悔,以及它与《周易》占法到底有什么关系? 藉由厘清什么是真正的古法,什么是宋儒自己加入的,来回归《周易》占法。

宋儒所论占法与贞悔

占者视兆问也,也就是解读兆问的吉凶。

利用龟卜兆象来判断吉凶叫「占卜」,利用筮法所得卦象来断定吉凶就是「占筮」。 《周易》属于筮法,基本上其最原始的应用就是用来判断揲蓍(筮法)所得卦象的吉凶。

不管你把《周易》看得多么崇高,是多么哲学的一本书,但都无法否认它是占筮之书的这个事实。 虽说善为易者不占,但不懂占者则不足与言易也。

综观宋儒所提占法,程迥算是比较符合春秋筮例的,他的《周易古占法》较其他宋儒更忠于《左传》及《国语》所记载的卦例:

六爻不变,以卦彖占,内卦为贞,外卦为悔。 一爻变,以变爻占。 二爻、三爻、四爻变,以本卦为贞,之卦为悔。 五爻变,以不变爻占。 六爻变,以乾坤二用为例。

意思大概是:一爻变时看本卦变爻,五爻变时看之卦不变之爻。 没变爻时看本卦,以内卦为贞之卦为悔; 三变爻时本卦为贞,之卦为悔。 六爻都变时以乾坤用九或用六。

朱熹的占法是现今采用最广泛的,但他的方法与程迥大不相同,主要差异在两个爻变时是本卦二变爻辞占,仍以上爻为主,四爻变时则「以之卦二不变爻占,仍以下爻为主」。 最奇特的则是三爻变的情况,以本卦为贞,之卦为悔; 前十卦主贞,后十卦主悔。

朱熹占法显然只把「贞悔」用在卦体的占解,所以在以爻来占解时,改称以某爻为主。 但在称以某爻为主时似乎又有些混乱,例如《朱子语类》学生问:「两爻变,则以两变爻占,仍以下爻为主,何也?」 这又和《启蒙》说的两变爻以上爻为主不一样了。

黄宗羲的《易学象数论》引王氏占法:

一爻变,本卦爻为贞,之卦爻为悔,二爻兼用。 二爻变,以初变爻为贞,次变爻为悔,作两节消息之。 三爻变,以先变为贞,后二变为悔,四爻变、五爻变,六爻变,皆以先变爻为贞,后变爻为悔,作四五六节消息之。 六爻皆不变,则占彖辞。 彖辞为七八不变者设也。

王氏占法的最大特色在一爻变时以本卦变爻为贞,之卦变爻为悔。 多个变爻时,以第一个变爻为贞,后面的其余变爻为悔。

以上只是几个比较常见的占法,事实上宋儒所主张占法的歧异远非如此。

经典溯源

《周易》卦爻辞中「贞」与「悔」这两字都是相当常见的占辞,例如「元亨利贞」、「贞吉」,「悔亡」、「无悔」、「有悔」。

然而,贞和悔并不是做为对举的一组概念,而是有其各别的意义。 《文言传》说「贞者事之干也」,「贞固足以干事」。 《象传》及《彖传》则以「正」来界定贞。 我们可以贞固、坚定,贞正来理解贞。 而悔则是悔恨的意思。 所以两字对举时,有一静一动,一个内心坚定一内心不定的意谓。

将贞悔做为一组相对的概念对举,并应用于《周易》的占法上首见于《左传》,而且只有一例。

谈《周易》占法与「贞悔」-《易经543》《左传. 僖公十五年》秦穆公筮伐晋得蛊卦,卜徒父解释说:「蛊之贞风也,其悔山也。 岁云秋矣,我落其实,而取其材,所以克也。 实落材亡,不败何待?」 杜预注说:「内卦为贞,外卦为悔。 巽为风,秦象; 艮为山,晋象。」 内卦为贞,外卦为悔的说法亦见于《说文》,只不过《说文》用的并非「悔」字,而是从卜的「谈《周易》占法与「贞悔」-《易经543》」:「 《易》卦之上体也。 《商书》:曰贞曰谈《周易》占法与「贞悔」-《易经543》,从卜每声。」 所引《商书》即指《尚书. 洪范》。

《国语. 晋语》重耳筮「尚得晋国」,「遇贞屯悔豫」,这是以本卦为贞,之卦为悔,与孔颖达注解《尚书. 洪范》「占用二」说的内卦贞外卦悔完全不一样。 而韦昭则这麽注:「内曰贞,外曰悔」,甚至为了要贯彻这个想法还曲解此卦例说「震在屯为贞,在豫为悔」:

内曰贞,外曰悔,震下坎上,屯。 坤下震上,豫。 得此两卦,震在屯为贞,在豫为悔。 八,谓震两阴爻,在贞在悔皆不动,故曰皆八,谓爻无为也。

《左传》的筮例的确以贞悔来解释吉凶,以贞为我(问卦者,即秦国),以悔为敌为他人(即晋国),并预测秦国将打败晋国,于我为克胜之象,于彼为败亡之象。

《国语》的筮例则只是以贞悔来表达所得到的卦象,以六画卦的本卦为贞,之卦为悔,和《左传》分别代表三画卦的内、外卦有所不同。 此外,《国语》筮例也未将贞悔实际用于占断上,而只是单纯的表达卦象。

另一记载「贞悔」的古代经典则是《尚书. 洪范》。 洪范九畴的第七畴是「明用稽疑」:

七、稽疑:择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 曰雨,曰霁,曰蒙,曰驿,曰克,曰贞,曰悔,凡七。 卜五,占用二,衍忒。

〈洪范〉九畴也是宋儒所说「贞悔」的最早经典依据。

孔安国这么注解:「五者卜兆之常法。 曰贞,曰悔,内卦曰贞,外卦曰悔。」 马融则解释「占用二」说:「占,筮也。」 孔颖达解释得最为详细,也是后儒的主要说法依据:

云卜兆有五:曰雨兆,如雨下也。 曰霁兆,如雨止也。 曰雺兆,气蒙暗也。 曰驿兆,气落驿不连属也。 曰克兆,相交也。 筮卦有二重,二体乃成一卦。 曰贞,谓内卦也。 曰悔,谓外卦也。 卜筮兆卦其法有七事,其卜兆用五,雨、霁、蒙、驿、克也。 其筮占用二,贞与悔也。 卜筮皆就此七者推衍其变,立是知卜筮人,使作卜筮之官。

用以稽疑的有七项,这七项里卜五,占用二。 「卜五」指的是雨、霁,蒙,驿,克,这有些像是《周礼》的八命(属卜法):「以邦事作龟之八命,一曰征,二曰象,三曰与,四曰谋,五曰果,六曰至,七曰雨,八曰瘳。」 清华简《筮法》则有十七命:「曰果、曰至、曰亯、曰死生、曰见、曰瘳、曰咎,曰男女、曰雨、曰取妻、曰战、曰成、曰行、曰谶、曰旱 (齐)、曰祟。 凡是,各当其刲,乃力占之。 占之必力,刲乃不忒。」

所谓命题,也就是卜筮时所问的问题类型。 雨、霁,蒙,驿,克是卜问的五种问题。

为何《周礼》有八命,清华简有十七命,而《洪范》只有五命,推理有两种可能。 一是这只是举其大略。 二是《周礼》说「凡国之大事,先簭而后卜」(簭同筮),或许这里讲的是古代五种常会「先筮后卜」的一些国家大事。

「占用二」就字义来看,是占断、解读所问问题吉凶的二种用法,一是贞,二是悔。 孔安国注「内卦曰贞,外卦曰悔」,用于《左传》秦穆公伐晋卦例可通,但用于《国语》记载重耳得「贞屯悔豫」就显然不正确了,用以解释《洪范》九畴本文则显得格格不入。 因为从前前后文来看「凡七」似乎是通用于卜筮的,「卜五」的「卜」应该解释为「卜问」,引申是问的意思,这是举卜筮常用的五种命题,这五种命题并不限于卜法,也通用于筮法。 而「占用二」是讲占解方法,应该也是通用于卜筮。

甲骨文的研究已知道,卜法经常会有「对贞」的方式,就是一个问题用正反两种不同的方式来问。 这是否与「占用二」的「曰贞曰悔」有关也值得玩味。

综合以上资料,贞悔是作为一种解读象的方法,在这方法可能通用于卜和筮。 而在占筮法中,有时会以内卦为贞外卦为悔,有时或许会以本卦为贞,之卦为悔。 至于宋明儒也将贞悔用于爻,算是对于贞悔应用的推演与扩大,不见得符合古法,但仍是可以接受的。

《洪范》的衍忒两字则相当值得玩味。 《彖传》两言「四时不忒」,而清华简《筮法》则有「刲乃不忒」之语。 忒为差错,衍则有演译、演生的意思。 「衍忒」比较合理的解释是,这讲的是占筮的稽疑功能,圣人用以推演可能会犯的错误,有自省之义。

朱子的解释

朱熹对于贞悔的解释见于《朱子语类‧卷第六十六易二》,由于《朱子语类》是以朱熹弟子的笔记所集结而成,只是师生谈话的记载,因此原本就不见得是很严谨的在铨释问题,再加上可能每个弟子的理解不同,或者也有因材施教的情况,而或有不一贯的情况,但应该仍可窥见朱子见解的概略:

  • 内卦为贞,外卦为悔。 (因说:「生物只有初时好,凡物皆然。 康节爱说。」 (僩)
  • 贞悔,即「占用二」之谓。 贞是在里面做主宰底,悔是做出了末后阑珊底。 贞是头边。 (渊)
  • 问:「内卦为贞,外卦为悔。 贞悔何如?」 曰:此出于《洪范》。 贞,看来是正; 悔,是过意。 凡悔字都是过了方悔,这悔字是过底意思,亦是多底意思。 下三爻便是正卦,上三爻似是过多了,恐是如此。 这贞悔亦似今占卜,分甚主客。」 问:「两爻变,则以两变爻占,仍以下爻为主,何也?」 曰:“卦是从下生,占事都有一个先后首尾。」 (贺孙)
  • 陈日善问:「内卦为贞,外卦为悔,是何义?」 曰:贞训正,事方正如此。 悔,是事已如此了。 凡悔吝者,皆是事过后,方有悔吝。 内卦之占,是事方如此; 外卦之占,是事之已然者如此。 二字又有始终之意。」 (雉)
  • 贞是事之始,悔是事之终; 贞是事之主,悔是事之客; 贞是在我底,悔是应人底。 三爻变,则所主不一,以二卦彖辞占,而以本卦为贞,变卦为悔。 六爻俱不变,则占本卦彖辞,而以内卦为贞,外卦为悔。 凡三爻变者有二十卦,前十卦为贞,后十卦为悔。 后十卦是变尽了,又反来。 有图。 见启蒙。 (义刚)
  • 叔器问「内卦为贞,外卦为悔」。 曰:贞悔出《洪范》。 贞是正底,便是体; 悔是过底,动则有悔。」 又问「一贞八悔」。 曰:「如干夬大有大壮小畜需大畜泰内体皆干,是一贞; 外体八卦是八悔。 余放此。」 (义刚)
  • 问:「贞悔不止一说,如六十四卦,则每卦内三画为贞,外三画为悔; 如揲蓍成卦,则正卦为贞,之卦为悔; 如八卦之变,则纯卦一为贞,变卦七为悔。」 曰:“是如此。」 (过)
  • 问:“卦爻,凡初者多吉,上者多凶。」 曰:时运之穷,自是如此。 内卦为贞,外卦为悔。 贞,是贞正底意; 悔,是事过有追不及底意。」 (砺)

朱熹对于贞悔的解释除了传统的「内贞外悔」之外,其余较特殊的见解摘要如下:

  • 始终(先-后):朱熹以「始终」解释贞悔,如「贞是在里面做主宰底,悔是做出了末后阑珊底。 贞是头边」,「卦是从下生,占事都有一个先后首尾」,「二字又有始终之意」,「贞是事之始,悔是事之终」。
  • 多寡(正-过):朱熹似主张贞一悔多,故有「一贞八悔」之说。 又云:「贞,看来是正; 悔,是过意。 凡悔字都是过了方悔,这悔字是过底意思,亦是多底意思。 下三爻便是正卦,上三爻似是过多了,恐是如此。」
  • 主客(我-人):「贞是事之始,悔是事之终; 贞是事之主,悔是事之客; 贞是在我底,悔是应人底。」

朱熹的看法中,始终、主客的解释较易于理解,而且可以直接实际应用于占法中,特别是主客的意义也与秦穆公伐晋的筮例相符。 但贞一悔多的观点就相当奇怪,要如何应用于占法,着实难解。 而且,证之古籍,完全没有这样的惯例。

所谓一贞八悔:「如干、夬、大有、大壮、小畜、需、大畜、泰,内体皆干,是一贞; 外体八卦是八悔。 余放此。」 所以所谓的一贞,相当于一个经卦,同一内卦者是「一贞」。

另还有「一贞七悔」的,也就是把六画卦中的纯卦当做贞,其余同一经卦下的非纯卦(七个卦)为悔:「贞悔不止一说,如六十四卦,则每卦内三画为贞,外三画为悔; 如揲蓍成卦,则正卦为贞,之卦为悔; 如八卦之变,则纯卦一为贞,变卦七为悔。」

讲三爻变时更是奇怪:「凡三爻变者有二十卦,前十卦为贞,后十卦为悔。 后十卦是变尽了,又反来。」

贞悔与内外不应混淆

证之古籍,贞悔只是一种占断上可能会使用到的技巧,而且从春秋筮例来看,这个技法是相当少用的:少到只见到一个半筮例。

事实上从《国语》的贞屯悔豫筮例即可清楚看出,贞悔与内外卦是完全独立而不可混为一谈的两组观念。 内外是内外,贞悔是贞悔。

内外卦的运用是远比贞悔更为广泛与普遍,甚至是一种非常基础的概念,而贞悔只不过是某些特殊情况之下会运用到的一种技法,在这种技法下,很可能会以内卦为贞,外卦为悔,例如在六爻皆不动时。

把贞悔做为占法的标准体例与框架,可以说是宋儒的杰作,而且宋儒之间对于贞悔的运用不但人言言殊,甚至像朱熹这样的大儒仍讲得不甚清楚,因此以贞悔来框架《周易》占法,并不洽当。 而以内卦和外卦来定义贞悔,更是一种严重的混淆。

内外卦的使用不但远比贞悔更为普遍与基础,而且其历史可能更加源远流长。 出土的清华简《筮法》显示,卦位所呈现出的内外关系在占法中已是一种标准体例。

清华简有所谓的四位:

下军之立│上军之立 臣妾之立│子眚之立
── ── ─┼─ ── ── ── ── ── ─┼─ ── ──
次军之立│中军之立 妻之立也│躬身之立

臣之立也│君之立也 外之立也│门之立也
── ── ─┼─ ── ── ── ── ─┼─ ── ──
大夫之立│身之立也 宫廷之立│室之立也

  按:立=位。

四位是以本卦和之卦中的四个八卦位置为四个象限,每个象限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空间,与人伦关系,再依四位的卦象或爻象来预测吉凶。

「四位」的应用在清华简中有相当多的例子,例如「数出」、「数内」,以数(坤或九、八筮数)位于外(左上)或内(右下)来论断事情是否能够成功。

例如:

  • 第四节:凡卞,数而出,乃述。 凡卞,数而内,乃复。
  • 第七节:凡雠,参男同女,女在悔上,妻夫相见,雠。 少肴,谖,数出,乃亦雠。
  • 第十一节:凡雨,当日在下,数而内,雨。 当日在上,数而出,乃齐。
  • 第十三节:凡行,数出述; 数内复。
  • 第二十三节:外事数而出乃果。 内事数内亦果。
  • 第十六节《内胜外》、《外胜内》则使用到四位的内外关系。

可见四位所展开的是一种「内外」的空间关系,四位的占法在《周易》虽然已经不用,但是这种内外关系到了《周易》被简化为更加简明而易懂的上下(内外)二体,甚至从经文都可清楚看到这样的概念运用,如泰卦辞「小往大来」《彖传》解曰:「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 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否卦卦辞「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彖传》曰:「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 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 诸如此类以内外卦象来解卦者不胜枚举。

甚至大象《象传》完全是以内外(上下)二体的卦象为标准体例,如乾卦「天行健」,坤卦「地势坤」,到「云雷屯」、蒙「山下出泉」、需「云上于天」…「水在火上,既济」、「火在水上,未济」,自始至终全部都用内外二体在解释卦象。 《彖传》虽然未完全使用,但也是相当普遍,如屯卦「动乎险中」、「雷雨之动」,蒙卦「山下有险,险而止」、讼卦「上刚下险,险而健」… 节卦说以行险。

从春秋筮例来看,将卦拆分为上下二体来占断是相当通用而普遍且基础的方法,但是在把卦象拆分为内外卦以分析卦象时,不尽然会使用到贞悔,套用到贞悔仅止秦穆公筮伐晋一例:「蛊之贞风也,其悔山也。 岁云秋矣,我落其实,而取其材,所以克也。 实落材亡,不败何待?」 这就是依内外卦的位置关系来占断,并赋予内外卦贞悔的意义。

而在《彖传》或《象传》中也几乎不见使用贞悔,至于将爻做为贞悔者,在古典中更是无实例可循。

贞悔即静与动

因此我们有必要脱离久被先儒绑定的「内外」卦关系,回到原点重新思考贞悔。

就字义来看,贞为坚定,悔为悔过。 贞为内心坚定,悔为不坚定、意志浮动。 贞悔即是「静与动」,并由静与动演进为正与反的「对占」。

既然是一种「正反」对占,那麽从静与动进一步引伸到更多的面向当然是很合理的,例如朱熹所说的终始、主客,另外如《左传》筮例中的我敌,或者甚至引伸至近与远(如近事之应为贞,久远之应为悔)。 若放在卦的脉络中,则以内为贞外为悔也是相当理所当然。

但这在无变爻的情况下问题简单,宋儒在此也无争议,问题在于有变爻时。

甚至在相较之下争议较少的一爻变的情况,仍是大有问题。 例如,王氏占法应当是最能够符合现代人对于「变卦」(其实应正名为「之卦」),的想象,但却不尽然正确。

例如,我们若筮得乾之姤,也就是乾卦初九爻变时,依王氏占法是以乾初九爻为贞,姤初六爻为悔。 但这就产生了到底要看本卦变爻还是之卦变爻的问题,一个问题变成了两个答案,然后这两个答案还必需在什么贞悔上打转。 这也是今人在解卦时经常争论不休而非常混淆的问题所在。

但我们若回到春秋筮例以及贞悔的「静动」本义,那么乾之姤很简单,就是以乾卦初九爻来占断。 若要加上贞悔,那么可以乾卦初九爻所属的乾卦为贞象(正象),初爻变之后的巽卦为悔象(动象)。 与王氏占法的差别在于,不论贞悔,都只是在乾卦初九上占断,只在乾初九爻上取象做文章。 该爻贞定则乾金、阳大,强健,动(悔)则变为巽伏不果,所以爻辞说潜龙勿用,宜于贞定,不宜动作。 所以干之姤该如何占断的答案很简单而明确,不会有两爻何者才是正解的混淆问题。

回归古占法

  • 延伸阅读:从春秋筮例看周易古占法

显然宋儒以贞悔来框架占法是一个很有争议的方向,而这也是宋儒见解会如此纷歧、占法变得混乱的根源。 因此如何将贞悔用于占断,值得重新思考。

比较好的方式应该是回到「筮数」上来思考,因为筮法原本就是用「数」在做占断的,特别是在现代关于数字卦的面貌越来越清楚之后,《周易》如何以筮数来判断吉凶的架构与原则也更为明确。

清华简《筮法》的研究对于《周易》是非常有启发性的,从两者的比对,不但可以清楚见到筮法从数字转变为阴阳的历程,更可以厘清许多关于《周易》占法的疑义。

清华简筮法所得的结果是由六个筮数组成的卦象:四、五、六、一(七)、八、九,但六和一(七)有类似于阴阳符的意义,并不做为占筮用的「纯筮数」,真正做为占断的筮数只有四、五及八、九,这四个数可称为「占筮数」或「占数」。 独立的「纯筮数」(六与一,相当于周易中的七与八,也就是后来称的阳与阴)没有占断的功用,但组成的「卦象」却是较占数组成的卦象更具意义,例如,在画标准卦象时都是以纯筮数在看。

相较之下,《周易》不但将筮数简少为只有六、七、八、一(九)四个,而且六与一(九)与其说是阴阳,不如说这是「占数」,与七与八做为纯阴阳符号之用完全不同,所以翻开《周易》,要用爻来占解时,都是找六和九,六和九落在本卦那个位置,就查阅本卦的那一个爻即可。

清华简的占断方法里,占筮数的爻象与卦象是并用的,当出现四、五、八、九这四个占筮数时则会直接以这四个筮数来占断吉凶。 若没这四个占筮数,则是直接以八卦卦象来占断。 若占筮数很多,则爻象与卦象都可看。 以下为清华简四个占筮数的“爻象”:

凡肴象:

  • 八为风,为水,为言,为飞鸟,为瘇胀,为鱼,为权迵,在上为醪,下为汰。
  • 五象为天,为日,为贵人,为兵,为血,为车,为方,为忧、惧,为<言癸>。
  • 九象为大兽,为木,为备戒,为首,为足,为它,为它,为曲,为玦,为弓,琥、璜。
  • 四之象为地,为圆,为壴,为耳,为环,为肿,为雪,为露,为霰。

从占筮数的爻象可大致看出,这些象征意义到《周易》时已不存在于六、九的筮数里,而改成被放到卦象之中。

我们再回到春秋筮例,那么占断法则就相当简明。

占断时首先先看是否有六、九这两个占筮数。 六九虽然仍保留占筮数的功能,但已不具备以上所列的爻象意义。 当卦中出现六、九占筮数时,就采用该爻来解释吉凶。 但由于「爻象」已经不存在筮数中,而改放到八卦里去,因此会以该爻所属的八卦卦象来取象以强化占断。

如果没有六、九两个占筮数(没有变爻),或者是六与九很多(变爻很多),那么就转为直接看全卦的卦象,不再看占筮数(六与九)。

所以在多变爻情况里,朱熹说要看之卦不变之爻的说法,就相当荒谬。 因为在之卦里,既然不存在六和九,怎么可能使用之卦的不变爻占? 也因为这个占法的错误,所以学界有个有名的悬案,就是穆姜筮出东宫「艮之八」(艮之随)的卦例。 后世学者多依朱熹占法一厢情愿地认为理应用不变之爻的随卦六二「系小子,失丈夫」来占解,在无法解释该卦例的情况下,再加上杜预注解说:「《周礼》「大卜掌三易」,然则杂用连山、归藏,周易。 二易皆以七八为占,故言遇艮之八。」 所以大家就开始瞎猜,说这是归藏易等等的。

但该卦例中,穆姜与筮史的对话显然是用随卦卦辞「随元亨利贞无咎」来占解的,使用的就是《周易》卦义还有卦辞。 再用「占筮数」的观念来看这一卦例,穆姜和筮使用随卦卦辞来占解,乃理所当然。

这一卦占筮数过多,多则惑,因此占筮数已无意义,因此改看卦象。 卦象中本卦都是占筮数,少纯筮数,因此卦象也乱,就改看之卦,因之卦都是纯筮数组成的。 在反观三个变爻的卦例,如重耳亲筮得晋国遇贞屯悔豫(屯之豫),以及晋国筮问成公之归遇干之否,都是看卦而不看爻可证。

最后,《彖传》与《象传》中所出现的承乘比应、六位时成等原则算是以阴阳所发展出的新的爻象,但这在春秋筮例中是看不到的,因此很可能是战国至汉代之间所发展出来的。 或许不属于《周易》最早的古法,但也可填补《周易》所消失的爻象。

版权: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iyunzhai.com/9787.html

相关推荐
2024-09-03

对于《易经》,你有什么问题,尽管来问,我会尽其所能给你终极的答案,未来还有机会收录在《易经543…

19,030
2024-09-03

如何利用《周易》来占解,很难一言以蔽之,而且恐怕人言言殊,师说各有巧妙。 比较麻烦的是,这和每…

3,793
2024-09-03

易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易纬乾凿度》:「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 一般常讲…

14,220
2024-09-03

为了解决「三钱法」起卦时的阴阳面争议问题,先前写了一篇文章〈谈卜卦时硬币的正反面与阴阳问题〉…

10,193
2024-09-03

「八宫卦」是京房易极为重要与核心的一环。 这种分宫卦序以特殊的卦变方式将六十四卦分为八个宫卦,…

6,140
2024-09-03

宋儒张载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也成为后儒习易的标竿:「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 意思大概是说,…

14,899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

助力内容变现

将您的收入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15689987323

客服邮箱

3131816650@qq.com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手机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