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易经学习入门知识-一 论阴阳-易经怎么入门-易经周易知识入门,易经网推荐最新八字,易经网最权威的易经平台,山,医,命,相,卜,易经视频,易经资料,易经大师汇集地。
阴阳是宇宙界万事万物存在的普遍规律与现象,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玄学和易学的立足根基,也是玄学和易学的精髓和灵魂。如果没有阴阳五行学说,也就没有了我们今天所研究和应用的“五术”(山、医、命、卜、相),所有的玄易术数全部都成了空中楼阁,毫无立足之地,甚至可以说,根本就没有萌芽和生长的土壤。所以,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玄易学术基础中的基础,重点中的重点。不仅如此,纵观宇宙万事万物,包括肉眼可见的与不可见的,均是以阴阳两大形式而存在,
一、阴阳的概述
道教的开山鼻祖老子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我们中华民族古代的先哲先贤们一种古老的哲学思想,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和现在的唯物辩证法中所说的对立与统一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没有什麽出入和矛盾。它是将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根据其相对固有的特性,化繁为简,简单地分为两大类——即阴与阳。事实上,纵观宇宙万事万物,也都是存在于阴阳之中的,任何一种事物,非阴即阳,非阳即阴,而且阴阳并存,阴阳同在。
而事实上,阳本身就是指太阳,阴本身就是指太阴(月亮),它们是宇宙天体中对我们地球上的万事万物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如果真的没有太阳、月亮这两大对地球影响极大的星球存在的话,地球上可能连生物都无法存在,当然也就没有我们人类的存在,一切都无从谈起了。正因为我们所生存的地球旁边存在著太阳和月亮,而且它们对我们的影响是巨大的,其影响是无时无刻都存在的,并被我们的祖先所认知,就有了阴阳的概念和延伸发展。
最初的阴阳界定,是人们通过太阳与地球旋转的相对位置来进行定位的,凡是面向太阳的一面或一方,也就是被阳光普照的地方,就谓之阳,而背向太阳的一面或一方则谓之阴。
其实,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就无不打上了历史发展的深深烙印。我们所使用的汉字,最初就是观察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的形态及其存在方式的象形字,其后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才有了象声、象意等文字,是对象形的补充。象形文字可以说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画出来的,如山、水、日、月、牛、羊、车、舟等,都是根据其形状而抽象地画出来的。我们现在所讨论的“阴”、“阳”也不例外,也是具有汉文字所特有的逻辑和道理的。
我们且看阴阳两字,都有一个“阝”旁,“阝”即为“阜”。所以在姓名学中,姓氏或名字中凡有“阝”旁在字之左边者,一律要当成“阜”字看,计算作八画,而不是二画;但如果“阝”在右,则不是看作“阜”,而要看成是“邑”,也不是二画,而要计作七画。而这个“阜”字,原意就是指隆起的山岗,如《诗经·小雅》中就有“如山如阜,如冈如陵”的诗句,它所指的就是山岗。在山岗一边是太阳(日),是阳光明媚,这就是阳,在山岗一边是太阴(月、云),是月亮清辉或是云朵遮住了太阳那就是阴。
后来,人们将阴阳的范围扩而广之,引申为性状相对对立的双方。如天与地、男与女、热与寒、南与北、表与里、刚与柔、上与下、进与退、明与暗、高与低、长与短、露与藏、动与静、奇与偶……等等等等。
二、阴阳的起源
据考证,阴阳的概念,应该是在大禹(即似文命先生)所建立的夏朝(有人硬要咬紧牙关说夏朝是大禹的儿子似启先生所建立,我们只埋头研究我们的易学基础,不去与人抬这种历史学家都无法弄清的杠,作这种无谓之争)时期就己经有了关于阴阳的雏形了。
据《山海经》中说,在人皇伏羲氏时期,有神马从黄河中负出了神秘的“河图”,伏羲从中得到启发,而画出先天八卦,夏人将其沿袭下来,叫做《连山易》;而黄帝姬轩辕先生得到了“河图”,商人将其沿袭下来,叫做《归藏易》;列山氏得到“河图”,周人将其沿袭下来,就叫做《周易》。在《周易》中,就零星地多处提到过阴阳二字,据此,有人推断说,夏朝就有了阴阳学说的雏形。
好象我们现在将八卦中连起来的爻叫阳爻,将断开的爻叫阴爻,而在儒家鼻祖孔子所在的春秋战国时期及之前,是叫作刚爻和柔爻的。据此推断,真正形成阴阳学说,及其将之传播及流行,应该在孔子之后。
当然,任何一种学说,都不是哪一个人的功劳,也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和完善得了的,而是通过许多人前赴后继,不断地验证、丰富、去伪存真后的产物。象《连山易》通过丰富和发展而成了《归藏易》,在《归藏易》的基础上,周文王姬昌先生对其进行了大的改革后而成了《周易》。有人说《连山易》和《归藏易》早己失传,只剩下《周易》,这种说法就是不恰当的。因为《周易》就是从《连山易》和《归藏易》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中包含了《连山易》和《归藏易》的基本思想和精髓。
三、阴阳的分类及特性
由于阴阳是运动的、变化的,且互为消长及转化,因此对于阴阳进行严格分类是比较困难的,也是不科学的,只能根据它在正常情况下或在某一时空中存在时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和特性进行分类,但总的说来:
1、阳性——凡是具有刚健、向上、生发、展示、外向、伸展、明朗、好动、向阳、积极、活泼、主动的事物。
2、阴性——凡是具有柔弱、向下、收敛、隐蔽、内向、收缩、含蓄、喜静、背阳、消极、沉静、被动的事物。
当然,还有一些事物,其性状的阴阳基本对等,也就是说阴阳不相上下、势均力敌。因为宇宙间、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有诸多的力量作用和影响著它,它在被外界力量作用的同时,也对周围的事物施加作用和影响,这就提醒我们必须要根据具体事物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准确地分析,才能看出阴或阳哪方面具有生力、帮力及其力量的大小,则其会在中和的基础上哪方面略上上风;如果某一方面被其他事物泄、耗、克,则会明显处于下风,再根据它与所处环境错综複杂的生克关系,判定其某一方面的强弱后,再进行阴阳的分类。
在自然界:
日、天、昼、火、热、温、春、夏、南、干、气、清……都是属于阳性的。
月、地、夜、水、寒、凉、秋、冬、北、湿、味、浊……都是属于阴性的。
在人体:
男、外、表、背、上、气、腑、实……都是属于阳性的。
女、内、里、腹、下、血、葬、虚……都是属于阴性的。
在八卦:
乾、震、坎、根为阳。
坤、巽、离、兑为阴。
在天干地支:
甲、丙、戊、庚、壬为阳干,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
乙、丁、己、辛、癸为阴乾,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
……
我们可以大胆地说,在我们已知的和未知的整个宇宙间,无论任何庞大的事物,抑或细微的事物,都绝对跑不出阴阳的范畴。而且任何事物,都存在著阴阳的两重性,即阴与阳是同时存在于同一事物中的。如果阴为显性或阴占居上风,就表现出阴的特性来;反过来,如果是阳为显性或阳占居上风,就突显出阳的特质来。
我们只要仔细观察身边的万事万物,就会顿然发现,原来这麽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这麽一个浅显的事物规律,它时时刻刻早己环视在我们的周围,只是我们没有刻意去注意和分析它而已,这是我们自己的缺憾和弱点。
四、阴阳是对立的
凡存在于宇宙中的万事万物,包括天体、气候,乃至人类社会,直至人体本身,都会在统一中存在著对立性。对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所存在的普遍规律,它们是相互矛盾及针锋相对的,是互向两极的,是直指对方“软肋”的,所代表的东西也是截然相反的。阴和阳既是存在于万事万物中,各自代表著事物完全相反的两个方面,当然其对立性是其最显著的特徵,也是人们最容易看得出来和最先瞭解到的特性。
如上面所说的天与地,日与月,强与弱,正与反,昼与夜,进与退,胜与败,升与降,大与小,明与暗,热与寒,动与静……等等,都是对立的双方。
五、阴阳是互根的
阴阳在对立的同时,它们又相互依赖,“相依为命”,互为对方而存在,互相将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根本。没有阴,就无所谓阳,没有阳,当然也就无所谓阴,它们是相对对立、相互依赖及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皮之不存,毛将安附?”此就谓之“阴阳相倚”,或者说“阴阳互根”。常言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就是这个道理,老子李聃先生曾说过:万物负阴而抱阳,确是真知灼见。试想一想,如果世界上没有了男人,剩下的全都是女人,这将是一个什麽世界,人类的繁衍也就会因此中断,剩下的女人也没有了生存的根本,也会逐渐消亡。
好如在阳光灿烂的白天,也有很多阳光照射不到地方,如天桥底下或隧道中,它们虽然在同一时空中存在,但却表现出截然相反的特性。这就好象在非常发达和富裕的地区,也有存在著相当贫困的人家一样,他(她)们同在一片蓝天下,共生一片土地上,却会有完全不同的表徵。
又如在天体之中,天为阳,地为阴,但在为阳性的天中,有太阳也有月亮,有白天还有黑夜,阴阳存在于天之一体中。在为阴性的地中,有南也有北,有热还有冷,同样也是阴阳存乎于地之一体中。为了更清楚地瞭解它,我们简略地图示如下:
日(阳)
天(阳)
月(阴)
天体
南(阳)
地(阴)
北(阴)
六、阴阳是此消彼长的
宇宙间的阴阳存在不是静止不动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分分秒秒都处在运动和变化当中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这种运动的规律之一,就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阴消则阳长,阳消则阴长。也只有通过此消彼长,此长彼消,才能达到一种相对的平衡。
如果这种相对平衡被打破,就是我们常说的“阴阳失调”,就是一种“病态”,就会出现所谓的“吉凶”。就象我们人体,若是阳气过旺,阴气则必然受损,形成阴消阳长,是一种阴阳平衡被打破的病态,则势必会出现身体机能过度活跃,精神亢奋,内热,加速体液的消耗,造成发热、口渴、大便结燥、头痛、失眠、全身酸痛乏力、烦躁不安等热症症状。
比如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寒暑更替,就是阴阳此消彼长的最好例证。一交立春节之后,阳气渐长,阴气则渐消,大地慢慢回春,莺飞草长。到了春分点,昼夜均分,阴阳基本达到平衡,万物沐浴阴阳平衡的恩泽,人也感到特别地舒适,懒洋洋地直想睡觉。阳气继续向上增长,直到夏至,阳气达到一年当中最旺盛的时候,昼长夜短,日照时间特别长,万物为旺盛的阳气所折磨,草木失水过多而枝叶低垂,人们也因吃不下、睡不好而精神萎靡,抵抗力下降,易生各种疾病。夏至过后,阳气盛极而衰,慢慢地走下坡路,阴气悄悄而至,并渐渐增长,到秋分时又达到阴阳平衡,昼夜平分,是一年当中人体感觉最舒服的季节。到了冬至,阴气达到是鼎盛的时期,万物被盛极的阴气所欺凌,万物凋零萧索,人们纷纷添衣烤火,抵抗阴气寒湿。所以民谚说:“不到夏至不热,不到冬至不冷。”就是对一年四季阴阳消长的总结。
七、阴阳是能够相互转化的
宇宙间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阴阳也不例外,同样不是绝对的,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之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即阳可以转化为阴,阴也可以转化为阳,实现阴阳“换位”。
比如我们平时看书的时候,我们正在看的这一页,处于面向光亮的的地方,是阳性的,而处于它背面的一页,由于还没翻开,处于背面,是阴性的。当我们看完这一页后,将这一页翻过去,使原来的阴面变成了当光的阳面,而原来当光的阳面反而被遮盖,变成了阴面,阴阳就在我们将书页的翻动中实现了相互的转化。
再如,我们现时的很多年轻人离开自己的家乡,出门在外打工,一般开始都是由基层做起,是处于能级最下层的,是一个被管理者,也可以说是阴性的。当我们学到了一技之长和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之后,在运气好的时候,被上司看重而提拔到了初级或中级管理阶层,处于既被管理又管理他人的位置,开始实现了“阴消阳长”的蜕变。再假以时日,当我们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及运气的帮扶,破格升到了高层管理,彻底地告别“蓝领”,跻身于“白领”阶层,甚至成为“白领”中佼佼者,管你的人己是寥若晨星,而被你管的人却是黑压压的一大片,你己完全由阴而转化为阳,出人头地了。
由阴阳的转化现象,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是在变化当中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外界的催化条件和自身的蜕变基础达到了某一标准,就会“阴消阳长”,就会“阴阳转化”。
当我们还处在阴性的底层或逆境时,千万不要灰心丧气,而是要振作起精神,储存“能量”,时刻准备著,迎接“阴阳转化”的到来!须知,“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苦尽甘来”可能就在明天,可能就在眼前。同时也要善意地提醒那些正处于“飞龙在天”的、极其“阳性”的人们,要知道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的原理和法则,须知“物极必反,乐极生悲”,“水可载舟,水亦可覆舟”的事例是屡见不鲜的。只有阴阳调和才是苍生之福,也是自身之福,笔者为天下所有的芸芸众生祈祷!
下一篇:
易经网是一个专注于《易经》研究与传播的平台,通过易经网,爱好者和学者可以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易经》。作为经典的哲学文献,《易经》不仅涵盖了易理的阐述,还蕴含了深刻的宇宙观和人生哲学,影响深远。
在现代社会,《易经》的智慧依然适用。它以阴阳、五行等基本概念,构筑了一种系统的世界观,指导我们理解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变化。易经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包括专业的研究文章、易理解析、实用的算命工具和易经学习课程,帮助用户全面了解易经的理论与应用。
易经网同时也鼓励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参与其中。无论是初学者还是深耕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网站定期举办线上讲座和交流活动,邀请专家学者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和见解,促使易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易经不仅仅是古老的卜卦工具,它在现代生活中同样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无论是在个人决策、管理咨询还是心理辅导等领域,易经的智慧都可以提供独特的视角和解决方案。易经网致力于将这些应用场景带入大众视野,使更多人受益于这一古老的智慧。
通过易经网的努力,我们相信《易经》将不再只是古籍,而是一个活生生的理念与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易经的世界,传统文化的智慧将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的光彩。,
易经,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著作,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深奥的知识体系。对于想要入门学习易经的朋友来说,了解一些基础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其中,“八字”是易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阴阳五行理论。
一、论阴阳
在易经中,阴阳是描述世界万物最基本属性的概念。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构成了宇宙间一切事物变化的基础。理解阴阳的关系,是入门易经的第一步。
易经怎么入门
要入门易经,首先要对阴阳五行有基本的认识。可以通过阅读《易经》原文以及相关注释来加深理解。此外,还可以参考一些易经学习入门书籍,这些书籍通常会以更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易经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方法。
易经周易知识入门
除了学习阴阳五行理论外,还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卦象和卦辞知识。通过学习八卦及其组合,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易经中的各种预测方法。同时,了解易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也是十分必要的。
易经网推荐最新八字
易经网提供了许多关于易经学习的资源和工具,包括最新的八字知识。八字,即四柱八字,是一种通过出生年月日时来推测个人命运的方法。学习八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从而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总之,易经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耐心和坚持。希望上述内容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入门易经,开启智慧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