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讲易经解义 2024年08月10日
8,773 浏览

钦定四库全书

日讲易经解义卷十六

子曰:「易其至矣乎! 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 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 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此一章是赞易道之至,见圣人德业与天地参,无非易理之所悉备也。

孔子意曰:易之理,其至极而无以加矣乎! 何以言之? 夫天下德之崇,业之广,至于圣人极矣。 而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者,用易之理也。 盖易中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莫非至理。 圣人以之穷理而崇其德,则得之于心者,知识日进于高明,其知崇也。 以之循理而广其业,则体之于身者,践履日就于笃实,其礼卑也。 夫言乎崇者,莫如天,而圣人之知之崇,则效乎天,心之神明,独超万物之上,而物莫与并焉。 以此观德,何如其崇也! 言乎卑者,莫如地,而圣人之礼之卑,则法乎地,身之体备,不涉一毫之虚,而纤悉弗遗焉。 以此观业,何如其广也! 德崇如天,业广如地,以天地同此易之理也。 试观,天设位于上,地设位于下,乾健坤顺,二气运行,而其间阴变阳化,如日月寒暑之类,往来不穷,日行乎其中矣。 圣人知崇而日上,礼卑而日下,则其易知简能,本成之性,存而又存,纯于不已,而其间率由自然之道,裁制合宜之义,千变万化,皆由此出,是存存之成性,乃道义之门矣。 是圣人德崇业广,与天地为一者也,而无非体易以得之。 易之理,岂不为至矣乎。

按:言德曰知崇,即所谓尊德性,致广大,极高明之事也; 言业曰礼卑,即所谓道问学,尽精微,道中庸之事也。 而德之崇,至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业之广,备乎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此即尧舜之德业,如天之无不幬,如地之无不载者也。 圣人用易之极功,断在此矣。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赚,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 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

此一章是言卦爻之用,而此四节,先言圣人设卦生爻,立象系辞,有以尽天下之变化。 用易者所当拟议而法行之也。

孔子意曰:伏羲画卦,有卦之象。 象也者,所以像天下之賾也。 惟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赚,纷繁杂乱,莫可纪极,而各有其形容物宜。 于将画卦时,仿佛其形容。 其为纯阴纯阳者何似? 其为杂阴杂阳者何似? 拟诸心目间,于是画卦,以曲肖其物宜。 如纯阳之物,宜于三奇以象天; 纯阴之物,宜于三偶以象地。 杂阴杂阳之物,如雷风山泽之类,各有所宜以象之,是故谓之象也。 周公系爻,有爻之辞。 爻也者,所以效天下之动也。 惟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变化云为,莫可拘泥,而各有其会通典礼。 于是观于会聚之中,必有可通之理,以行其典常礼法,为万世准。 于六爻之动,有循典礼而行者,系辞焉以断其吉; 有背典礼而行者,系辞焉以断其凶。 一一效而示之,是故谓之爻也。 夫象,言天下之至賾,若可厌恶矣。 然一阴一阳,理所必有,不可恶也。 爻言天下之至动,若可紊乱矣。 然一物一则,理所不渝,不可乱也。 圣人立象系爻如此,用易者所不可须臾离也。 是以君子将有言也,必观象玩辞,观变玩占,拟之象爻而后言焉。 将有动也,必观象玩辞,观变玩占,议之象爻而后动焉。 拟之议之,而言有语默危孙,动有进退存亡,执两用中1,时措皆宜,以成人事之变化,与天为一矣。 孔子言象爻之为用如此,下引七爻,乃其例也。 可见易象至賾,而有至一者存; 易爻至动,而有至常者存。 所谓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帝王心法,亦不外乎此也。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邇者乎? 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邇者乎? 言出乎身,加乎民; 行发乎邇,见乎远。 言行,君子之枢机。 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 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 可不慎乎?」

此一节释中孚九二爻义。 言拟议此爻之辞,当知言行之贵于诚也。 中孚九二之爻辞云:「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孔子释之若曰:鹤鸣子和,我爵尔靡者,诚信感通之理也。 而感通莫大于言行,君子居其室在隐密之中,而出其言善,当乎天理,合乎人心,则在千里之外,此感彼通,必且从其善而应之,况其邇者,善之所先及,有不应乎? 居其室在隐密之中,而出其言不善,悖乎天理,拂乎人心,则在千里之外,虽令不从,必且舍其不善而违之,况其邇者,不善之所先及,有不违乎? 言如此,行可知矣。 毋谓一言可忽也,言者心之声,天下皆属耳焉。 方自身出,即已加乎民而不可返矣。 毋谓一行可忽也,行者心之迹,天下皆属目焉。 方自邇发,即已见乎远而不可掩矣。 言行之在君子,犹戸之运有枢,矢之发有机。 枢运而戸必开,机发而矢必远。 言行如枢机之发,善则人应而荣,不善则人违而辱。 乃荣辱所由感召之主也。 不但此也,人与天地同此理,同此气。 言行而善,则和气足以召天地之祥; 言行不善,则乖气足以召天地之殃。 君子之所以动天地者,亦由此也,可不戒惧谨独而慎之乎? 君子拟议此爻,当谨其言行之发矣。

按:宋景三言而荧惑退舍,太戊脩德而祥桑立枯。 言行动天地,实理感召然也。 人君端拱深宫,一话一言,一事一为,皆与四海相关,与天地相赞,不可不慎。 惟在择善立诚,以端其本,而后发号施令,颁条布政,皆主善以为常,则万姓咸仰。 大哉王言,亦见一哉王心,莫不是训是行,近天子之光矣。

【今注】

宋景三言而荧惑退舍:《史记‧宋微子启世家》:三十七年,楚惠王灭陈。 荧惑守心。 心,宋之分野也,景公忧之。 司星子韦曰:「可移于相。」 景公曰:“相,吾之股肱。」 曰:“可移于民。」 景公曰:「君者待民。」 曰:“可移于岁。」 景公曰:「岁饥民困,吾谁为君!」 子韦曰:天高听卑。 君有君人之言三,荧惑宜有动。」 于是候之,果徙三度。」

太戊脩德而祥桑立枯:《史记‧殷商本纪》:亳有祥桑谷共生于朝,一暮大拱。 帝太戊惧,问伊陟。 伊陟曰:「臣闻妖不胜德,帝之政其有阙与? 帝其修德。」 太戊从之,而祥桑枯死而去。

「同人,先号咷而后笑。」 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此一节释同人九五爻义,言拟议此爻之辞,当求同于心也。

同人九五之爻辞云:「同人先号咷而后笑。」 孔子释之若曰:同人九五与六二相应,同心者也。 但隔于三四,不能遽同。 始睽终合,故其爻辞云:「同人先号咷而后笑。」 盖君子之道,其所以相同者,不在迹而在心。 若就迹而论,或出而事君,或处而独善,或默而缄口,或语而论辨,似乎不同矣。 原心而论,则出处语默,自有相信于形迹之外者,宁有不同者乎? 夫人但患心不能同耳。 苟二人之心,皆出于一,则彼此相孚,利害不能移,谗邪不能间,举天下之物,无足以阻隔之者,即至坚如金,其利足以断之矣。 由此发而为言,非必其雷同附和,自然同归于道,同协于理,意味深长。 虽兰之臭气馨香,无以过之,则甚矣。 同人之道,不以迹而以心也。

按:同人二五同德相孚,本为正应,所不能遽合者,三四间之耳。 究之,心既同,则始虽间阻,终必得合,此孔子指出同心二字,与同人于野之旨,互相发明也。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 子曰:「苟错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 慎之至也。 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 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

此一节释大过初六爻义,言拟议此爻之辞,当知凡事之贵慎也。

大过初六之爻辞云:「藉用白茅,无咎。」 孔子释之若曰:大过之初爻,以阴柔居巽下,敬慎小心,如将一物安置于地,必用白茅藉之者然。 故爻辞云「藉用白茅,无咎」,盖言敬慎之道也。 彼一物也,错置于地已可以安矣,而又藉之以茅,自无覆败之虑,何咎之有? 此其心盖敬慎之至,极其委曲周到也夫。 茅之为物至微薄,而用以借物则使物益安,其用不甚重乎! 苟能慎持斯术以往,凡所设施,自无所失矣。

按:凡人处事,见为可虞者,或能矜持; 见为已安者,易生忽略。 故圣人教人,虽于易忽之处,而益加以敬慎之心。 忧勤惕励,无时不以小心处之,思患预防,无在不于先事图之。 如是则理有万全,事无一失,真制事之良规,守身之要术也。

「劳谦,君子有终,吉。」 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 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此一节是释谦九三爻义,言拟议此爻之辞,当知居功之贵谦也。 言,如「永言孝思」之言,犹思念也。

谦九三之爻辞云:「劳谦,君子有终,吉」,孔子释之若曰:谦之诸爻,无不谦者,而九三有功劳而能谦,尤人所难,故其爻辞云「劳谦,君子有终,吉」。 盖善居功者也。 彼勤于王事,可谓劳矣,而不矜伐于人; 劳而事成,可谓有功矣,而不任德于己。 此由其器识深沉,度量宏远,厚之至也。 则夫所谓劳谦者,正语其以功下人,而不伐不德者也。 此其心何心哉? 其心尝念,德之存于己者,必欲其盛; 故礼之接于人者,必欲其恭。 虽欲不谦,不可得也。 然则谦也者,凡以致其恭耳。 而人道好谦,自然不疑不忌,位可长保而弗失矣。 《书》有之:「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 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 其谦三之谓欤! 盖惟不矜不伐,而后天下之功能莫与并焉。 使有一毫自矜自伐之心,则其有损于功能之数者,正复不少矣。 是以自矜者无能,自伐者无功也。 圣人于此爻,所以极称其美,以为立功之善道歒!

「亢龙有悔。」 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此一节释干上九爻义,言拟议此爻之辞,当知持盈之道也。 亢,过于上而不能下也。

干上九之爻辞云:「亢龙有悔。」 孔子释之若曰:乾之上九,处阳盛之极,不知变通,而与时俱亢,故其爻辞曰:「亢龙有悔。」 夫干之上爻,何以有悔哉? 九为龙德,可谓贵矣。 然不得阳位,是贵而无位也。 居于上爻,可谓高矣,然纯阳无阴,是高而无民也。 九三之贤在下,而敌体不应,是贤人在下位而无辅也。 此犹人主傲物肆志,简贤虐民,而为亢龙之象也。 如此,则处亢之时,而与之俱亢,不知盈虚消息之理。 一有所动,悔辍随之矣。

按:盛衰循环,固必然之理。 然时之必至于亢者,天也; 能不与之俱亢者,人也。 人主当此之时,苟能识时观变,保泰持盈,则安富尊荣,位可长享。 四海归心,多士乐附,又焉有亢龙之悔乎? 至于爻辞,但言有悔,而孔子释之曰「动而有悔」者,盖当亢之时,宜静而不宜动。 上处亢而妄动,欲求无悔,难矣! 《通书》云:「吉凶悔吝生乎动,吉一而已。 动可不慎哉!」 亦足与孔子之意相发明云。

「不出戸庭,无咎。」 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 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 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此一节释节初九爻义,言拟议此爻之辞,当知凡事之贵密也。

节初九之爻辞云:「不出戸庭,无咎。」 孔子释之若曰:节之初九,居节之初,未可有为,贵乎能节而止者,故其爻辞曰:「不出戸庭,无咎。」 夫口舌为召乱之端,故乱之所生,每以言语为之阶。 如君为臣谋,而能密其言,则终始交孚,自无奸邪之妒。 若不密,则失其臣矣。 臣为君谋,而能密其言,则谋猷就理,自无反中之伤。 若不密,则失其身矣。 至于利害,伏于几微; 成败,系于毫忽,所谓几事也。 能密其谋,则无不成。 若不密,则人忌其成,而乐其败,是事可成而自害之矣。 是以君子戒之,慎密其言而不轻出也。

按:古之人君,言语必饬,嚬笑必严。 其深谋远虑,虽左右近侍,不得窥其意旨。 而为之臣者,周详谨饬,守口如瓶,不敢以禁廷密勿之语,宣示外人,良有鉴于此也。 然其慎密之事,又必出于大公,归于至正。 为君者,必如宋太祖所云:「我心如重门洞开,苟有私曲,人皆见之。」 为臣者,必如司马光所云:「吾生平所为,无不可对人言者。」 然后慎以将之,密以济之,庶不失圣人立言之旨歓。

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 易曰:’负且乘,致寇至。’ 负也者,小人之事也; 乘也者,君子之器也。 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 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 慢藏诲盗,冶容诲淫。 易曰:’负且乘,致寇至。’ 盗之招也。」

此一节释解六三爻义,言拟议此爻之辞,当度德而居位也。 慢藏,不谨慎而暴露之意。 冶,脩饰也。

孔子意曰:作《易》者,其知致盗之由乎! 《易》解之三爻曰:「负且乘,致寇至。」 此言何谓也? 盖负也者,小人劳力之事,小人之所宜也。 乘也者,君子所乘之器,君子之所宜也。 若小人而乘君子之器,处非其所,适启谋利者觊觎之心,盗思夺之矣。 其所以然者,何哉? 盖小人窃据所乘,上则不忠而慢乎君,下则不仁而暴其民。 谋利者得执之为名,而盗思伐之矣。 此岂人之咎哉? 犹之我慢其藏,是我教人之盗之也; 我冶其容,是我教人之淫之也。 《易》曰:“负且乘,致寇至。」 正言六三无德据位,而为盗之招也。 此作《易》者所以为知盗也。 观于此,则为人臣者,当度德量力,不得妄居高位,以贻尸素之讥。 为君者,尤当辨材授官,不得轻䙝名器,以开侥幸之路。 庶几政平事理,而无致寇之患也欤。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释读】

此节依朱熹《本义》重新编排。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原在〈大衍章〉之后两章,其余文字则在〈大衍章〉内。 朱熹重新编排合而为一,并编排在《大衍章》首节。

此一章是言,天地之数由图而载,揲蓍之法由图而出。 统而归之于神。 而此二节乃言河图之数也。 变化,指五行之生成而言。 鬼神,指阴阳之屈伸往来而言。

孔子意曰:昔伏羲时,龙马负图而出于河,其背上旋毛有自一至十之数。 人但知其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而不知其何所属。 由今观之,天为纯阳,其数奇,图之一三五七九皆奇,则皆天数也; 地为纯阴,其数偶,图之二四六八十皆偶,则皆地数也。 河图具天地之数如此,统而计之,彼一三五七九属天,是天数,有五也。 二四六八十属地,是地数,有五也。 五数在图,各有定位,是为五位,而五位又相得而各有合焉。 何谓相得? 一与二,三与四,五与六,七与八,九与十,奇在先,偶在后,其序秩然不紊,不有如兄弟之相得乎! 何谓各有合? 一与六,二与七,三与八,四与九,五与十。 奇主施,偶主承,其交肫然无间,不有如夫妇之有合乎! 至若以天之一三五七九总之,其数二十有五; 以地之二四六八十总之,其数三十。 合天地之二数,则有五十有五,而相得有合之数全矣。 由此而变化于此成焉,盖阳主变,阴主化。 天以一三五生水木土,阳变也,而地以六八十化成之; 地以二四生火与金,阴化也,而天以七与九变成之。 变起于天者,化成于地; 化起于地者,变成于天。 人但知变化之成,而不知所以成变化者,此数为之也。 由此而鬼神亦于此行焉,一二三四五,生数,来而伸也。 然始生虽来而伸,既生则往而屈矣。 六七八九十,成数,往而屈也。 然既成虽往而屈,方成则来而伸矣。 来与往,相倚伏,而鬼神递运于不穷; 屈与伸,相始终,而鬼神默移于无迹。 人但知鬼神之行,而不知所以行鬼神者,此数为之也。 其功用之妙如此。

按:興神物以前民用,固非聖人不能,然皆本乎理之自然,未嘗强為之說。故河圖之數,變化無窮,而對待流行,自有一定而不可易者。伏羲觀圖作易,以洩天地之奇文。孔子就易按圖,以明天地之常理。兩聖人之所見,如出一揆云爾。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于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

此三節是言揲蓍之法,以見策數之各有所象也。衍,推衍也。四,四數之也。奇,零餘也。

孔子意曰:河圖具天地之數,而聖人之蓍法由此起焉。河圖之數始於中宮,以中宮之五為衍母,次十為衍子,以五之一而乘其十,是謂小衍。小衍則一十矣。以五之一而各乘其十,是謂大衍,大衍則五十矣,故蓍策之數有五十焉。及其揲之也,以右手取一策反於櫝中,虛一不用,以象太極之體。其用止四十有九,於是將四十九策隨手中分,置之左右,左以象天,右以象地,是分而為二以象兩儀也。隨取右手一策,掛於左手小指之間,以象人處天地之中,是掛一以象三才也。於焉兩手所分之策,多寡猶未辨也。乃用左手取左傍之策,以右手四四揲之,復用右手取右傍之策,以左手四四揲之,以象春夏秋冬之四時,是揲之以四以象四時也。四數之後,各有零餘,於是將所揲餘策,或一或二或三或四,扐於左手第三四指之間。亦猶一歲之中,氣盈朔虛,積之以成閏,是歸奇于扐以象閏也。然不惟扐,而又再扐者,何也?蓋一歲之中,氣盈六日,朔虛六日,積三歲多三十六日,以三十日為一閏,其餘六日又遲二歲,則更積二十四日,合前所餘六日,共三十日,為再閏,是謂五歲再閏。曆法如是,故揲蓍之法,既揲左而扐左,又揲右而扐右,則前之策無餘矣。然後别起掛揲,以為後揲之端,亦猶五歲之有再閏也。蓍既揲矣,而過揲之策,亦各有所象焉。蓋揲蓍之法,每一變後,餘四者為奇,餘八者為偶。奇圓圍三,偶方圍四,三用其全,四用其半。以三變之餘通計之,去其初掛之一,餘一十二策者,謂之三奇。一奇圍一三,則三奇共圍三三而為九,九者老陽之數也。餘二十四策者,謂之三偶。一偶用一四之半,則三偶用三四之半而為六,六者老陰之數也。餘十六策者,謂之二奇一偶,其數得八,而為少陰。餘二十策者,謂之二偶一奇,其數得七,而為少陽。老陽餘一十二策,則過揲之數有三十六策也,一爻三十六,六爻則二百一十有六矣。老陰餘二十四策,則過揲之數有二十四策也,一爻二十四,六爻則百四十有四矣。合乾坤六爻之策,凡三百六十,與期之日適相當焉。蓋一歲之中,雖有氣盈朔虛之不同,三百六十日,其常也。至於二少,過揲之數合之,亦總不外三百六十。可見時令之行,歲序之紀,無不出於其中。聖人豈無本而臆為此法者乎!統上下經二篇,過揲之策計之,二篇中之陽爻皆乾也,陽爻百九十二,每一爻三十六,則有六千九百一十二策。二篇中之陰爻,皆坤也,陰爻百九十二,每一爻二十四,則有四千六百八策,共萬有一千五百二十,適與萬物之數相當焉。蓋物之形化氣化,雖不同,而萬其大數也。

按:揲蓍之理,於至明顯中寓精微之妙。其適相符會,若有天造地設,而非人力所能參者。其揲之之法,當參觀之《易學啓蒙》一書,則如指諸掌矣。

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祐神矣!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

此五節是言成卦之次第,及卦變之妙用。又總數法,而歸之於神也。引,加長也。伸,舒展之也。長,增益之也。神德行,即鼓舞盡神之謂,使之莫知其然而然也。

孔子意曰:夫蓍法既合於造化如此,若用之以求卦,又有序焉,不可紊也。凡卦始於一變,謂之易,而易何自成乎?分二,掛一,揲四,歸奇,經四番經營,然後或為奇,或為偶,而易自此成矣。此一變也。由是三變成爻,積之十有八變,則六爻皆成,然後内外以全,貞悔以備2,而卦於是乎成矣。然此乃大成之卦也,未有内卦不立,而成外卦者。方其三十六營以成九變,則三畫以具,或為乾坎艮震,或為巽離坤兌,雖外卦尚須九變,然内體之卦從此已立,而可謂之小成矣。六爻既備,卦變亦可考而知焉。一卦之中,老少形而動靜異,或變在動,或變在靜,引其變之端而伸之,則一卦可變為六十四卦。一卦既變,諸卦不可類推乎?即以引伸者,觸其類而長之,則卦卦可變為六十四卦。由是吉者趨,凶者避,天下之能事畢具於此矣。蓍卦之變如此,其功用何如哉?吉凶有不易之理,則曰道。道至微也,而易有辭以顯之。趨避之理,得之心而見之行,則曰德行。德行至顯也,而易有數以神之。夫惟顯之神之如此,是故明則有功於人事。方卜筮之時,受命如嚮,儼若賓主之酬酢焉。幽則有功於造化,開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務,有以贊神化之不及焉。故曰「天下之能事畢也」。夫人能因數以成變,因法以明理。知數法之變化者,其知出於理勢之自然,而非人力之可與者乎。數也法也,一變化也。其不得不變,不得不化者,神也。知變化則知神矣。

按:天地間,有理則有氣,有氣則有數。龍馬鍾天地之靈2,洩天地之秘,其背上旋毛,不過自一至十之數耳。而五行之生成,造化之功用,悉具焉。聖人起而制揲蓍之法,為天下萬世明得失,決趨避,其禆益於人世者,豈淺鮮哉?有河圖而天地之數明,有聖人而圖數之功顯,此數學之所以大,而聖人之所以幽贊神明也。

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此一章是言易之有功於天下,聖人之有功於易。而首一節正言易之為用至大也。器,一定之理。變,七八九六之變。象,老少動靜之象。

孔子意曰:聖人本道以作易,易之既作,道即在易。易有聖人之道四焉,四者何?辭變象占是也。聖人以道而繫之於辭,固曲中而不越者也。人之欲以言商確乎事者,尚乎卦爻之辭以為言,則淺深詳略,各當其可矣。聖人以道而裁之為變,固屢遷而不居者也。人之欲以動措置乎事者,尚乎卦爻之變以為動,則經權常變,不膠於一矣。彼裁制於心而欲事有定理者,是謂制器,則尚乎陰陽老少之象。蓋象者變之已定者也,尚之則確然不易,可以成務矣。彼兩可於心,而欲決其所疑者,是謂卜筮,則尚乎吉凶得失之占。蓋占者辭之已決者也,尚之則從違已斷,可以通志矣。於此可見易之道,開於天地,成於聖人,用於天下。大而家國天下之事,小而日用事物之理,易皆有以範圍之而不能外。大哉易之用乎!

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嚮。无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

此一節是言尚辭尚占之事也。為,為之於身也。行,行之於天下也。命,卜筮者之言也。如嚮,應之速也。

孔子意曰:人之所以尚辭尚占者,以辭占之至精也。是以君子將有為於一身,將有行於天下,此時吉凶未定,抱蓍問易,求卦爻之辭占,以決其從違。易則受人之命,隨叩隨答,應之甚速,如嚮之應聲。凡遠而時地之遼廓,近而時地之現前;幽而事幾之潛藏,深而人心之不測,无有遠近幽深,而來物之吉凶,無不周知焉。此由辭占之理,純粹不雜,其於天道人事,究極微密。惟天下之至精,故能如此。非然者,安能應之速而無遺如此哉?

按:辭占為卜筮而設,而孔子謂之至精者。蓋易之理,上窮天道之藴,下推物則之原。細微曲折,無一滲漏,則豈獨為卜筮之書哉。

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

此一節是言尚象尚變之事也。參,參酌之意。伍,互合之意。錯綜,即以參伍者而錯綜之,考覈之意。

孔子意曰:人之所以尚象尚變者,以象變之至變也。蓋卦始於一變,而變何以成?是有參伍之法在,始則參之,各數其左右之所歸;繼則伍之,總數其左右之所扐,則其策或八九之多或四五之寡,而其變成矣。此四營成易,所謂一變也。凡爻成於三變,而爻何以成?是有錯綜之法在,即其參伍者分之左右,交錯以稽其變,列之低昂,總挈以合其歸,則其數或九六為老,或七八為少,而其數明矣。此三變成爻,所謂一爻也。然則參伍以變,特一變耳,尚未成爻也。通三變而皆此參伍,則天地之文不成於通變中乎?蓋天地之文,陰陽老少而已。變既通,則奇偶錯陳,老少間襍,宛然天經地緯,燦然而成章矣。錯綜其數,特三變耳,尚未成卦也。極六爻之數,而皆此錯綜,則天下之象不定於極數中乎?蓋天下之象,陰陽動靜而已。數既極,則天地水火,雷風山澤,宛然事物之象,一定而不易矣。此由象變具圓神之德,妙屢遷之用,惟天下之至變,故能如此。不然者,安能成文定象若此哉?

按:象變祗此蓍數,而謂之至變者,蓋象變之在易,活潑流動,無一毫凝滯之累,故能奇偶動靜,惟變所適,而文與象已具焉。此以動以制器者,所以必尚之也。

易无思也,无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

此一節是極言精變之妙也。神即精變之所為,非精變之外,别有神也。

孔子意曰:嘗統精變之妙而計之,更有不知其然而然者。凡物有心則有思有為,易无心也,何有於思?何有於為?方其蓍未揲,卦未求時,辭占象變,泯然無迹,寂然不動也。及其感而揲蓍求卦也,則受命如嚮。來物遂知,文象遂見,則感而遂通矣。天下之事,本有吉凶。易則直指吉凶以示人,所謂通天下之故也。若此者,以辭占至精,而精之所通者無方;象變至變,而變之所通者無體。惟天下之至神,故能如此。非然者,安能體用交備,動靜咸宜若此哉?蓋凡天下之物,一於寂者淪於無,倚於感者滯於有,皆非神也。易則无思而无不思,无為而无不為。是以寂不終寂,感而遂通。洵乎精變之至,神妙無方也。此聖人繫辭觀變,畫象玩占之功。濟萬世而不窮者歟。

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

此三節究言易道本於聖心,而贊聖人作易之功大也。

孔子意曰:夫易固至精至變至神矣,然非易自能精變神也,聖人為之也。天下吉凶禍福之理,隱於無形謂之深,深則最難測識。而易之卦爻,無不備也。陰陽老少,兆於微茫謂之幾,幾則極難剖判。而易之蓍策,無不具也。夫卦爻所具,幽遠不測之深。蓍策所備,微茫難判之幾,乃聖人所以究而極之,精而研之,著為辭占,制為象變,以開示夫天下後世者也。極深以為至精,研幾以為至變,而神即寓於精變之中矣。易之至精,既由聖人之極深而成,是辭占所具,皆幽遠莫測之深也。唯深,故受命如嚮,遂知來物,而有以通天下之志。易之至變,既由聖人之研幾而成,是蓍策所兆,皆微茫難判之幾也。唯幾,故成文定象,制器斷疑,而有以成天下之務。唯深幾皆出於自然而神也,故无方无體,感而遂通,不必疾而自速,不用行而自至也。吾所謂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正謂聖人極深而為辭占,可以通志;研幾而為象變,可以成務。而通志成務,一統於至神之謂也。可見聖人之道,陰陽不測之神也。

按:上章總言易之神,此言易之神足為人尚,而實本聖心之神,推之為大易之神。故分之為辭占象變,統之為精變神,而實本於聖人極深研幾之一心。然則欲求聖人之道,而會聖心之神者,舍學易,曷由哉?

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

此一章專言卜筮,而此一節則統論易為通志成務斷疑之書,以明易之功用大也。易,指蓍卦爻言。物,指人言。開物,謂使人知吉凶。成務,謂使人知趨避。冒,謂統括也。

孔子意曰:夫易有蓍,有卦,有爻,更伏羲、文王、周公三聖人而成書,必有莫大之用具乎其中。而易果何為者也?夫易恐人迷於吉凶,而得告吉,失告凶,以開發夫顓蒙;恐人眩於趨避,而吉使趨,凶使避,以成就夫事務。且天地人物之理,盈虛消息之數,無不該括於卦爻之中,而統冒夫天下之道焉。易之為用,如斯而已者也。是故聖人欲開天下之物,而不能自開也。故制為卜筮,使人不迷乎吉凶,以開通天下之志。欲成天下之務,而不能自成也。使人因卜筮所告,而勇於趨避,以成定天下之業。欲冒天下之道,使巨細靡遺也。故立卦生爻,使人觀象玩辭,不惑於義理;觀變玩占,不淆於從違,以斷天下之疑焉。易之有關於民用如此,聖人作易,烏可已哉?

按:人生而蒙,愚昧未明。有父兄之教不能入,帝王之令不能行者。易昭告吉凶之道,如夢頓覺,故曰開。自建侯行師,用獄治曆,以至纖細,不可枚舉。易斟酌從違之宜,受命如嚮,使人鼓舞不倦,有始有終,故曰成。上自造化氣運之大,下及人心念慮之微,遠近幽深,自卦爻一設,包舉其中,一無所遺,故曰冒天下之道。是易頼聖人以成能,斯百姓皆可以與能也。

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於此哉?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

此一節是言,蓍卦爻之德本於聖心,以明作易之原也。圓神,謂變化莫測。方知,謂定理昭然。易貢,謂變易以告人。

孔子意曰:夫聖人何以能通志、成務、斷疑也?以蓍卦爻也。是故易有揲蓍之法,其奇偶老少,參伍錯綜,圓通不滯,而神妙莫測,其德不圓而神乎?揲蓍所得之卦,其中吉凶得失之理,盈虛消息之數,燦然備陳,而範圍莫過,其德不方以知乎?至發揮於剛柔,而效天下之動者,爻也。爻各一其位,位各一其時,事因時變,辭以情遷,其隨時化裁之義,非變易以貢人之求者乎?此其所以能通志成務斷疑也。夫蓍卦爻,固足以通志成務斷疑矣,使非聖人有洗心之功,則亦烏能出其心之神知,以生蓍立卦生爻哉?聖人知吾心之神,本能知來,吾心之知,自足藏往,但恐洗心之功不純,使此心馳騖而不存,物我有間而不公,吾心遂昏昧而不神,障蔽而不知耳。聖人知其如此也,以此日新又新,洗濯其心,不使有一塵之累,復凝精聚神,斂視返聽,退藏於宥密淵深之地,而存存不息。且物我之見皆忘,彼此之形悉化。或吉或凶,與民同患。由是一心澄定,全體瑩然。凡吉凶未兆謂之來,來固未易知也。而聖心之神,善必先知其吉,不善必先知其凶。光照所燭,巨細靡遺。事理已定謂之往,往亦未易藏也。而聖心之知,所見以為可者千百世莫能移,所見以為否者千百世不能外。睿照所及,確不可易。知來藏往,聖心之神知如此,其孰能與於此哉?唯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伐之聖人,始能不假蓍卦爻,而知吉凶也夫。

按:上章言,易之辭占象變,為聖人極深研幾之書。此章揭出「洗心」二字,正極研之實功,作易之大原也。吾心之神,即天地萬物之神。人皆有此心,心咸具此神。然知來藏往,獨讓聖人,而他人不能者,有所蔽也。其有所蔽者,無洗心之功也。聖人能洗其心,故能全其神。退藏者存存不息也,同患者物我無間也。知來藏往,則其自然之能事也。孔子不惑,知命耳順從心,非洗心之純,何以臻此哉?

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聖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

此一節是直指聖人興蓍之實也。興神物,謂制揲蓍之法。齋,謂齊在内之思慮。戒,謂閑在外之物誘。

孔子意曰:夫聖人之神知,既迥絶乎人,是以洞燭乎天道之盈虛消息,而契吉凶之原;詳審乎民情之愛惡攻取,而識吉凶之故。於是制為揲蓍求卦之法,出吾心之神知,興此神物,以通志成務斷疑,而前民用焉。民用前而民行濟,聖人吉凶同患,知來藏往之神知,及於天下後世矣。然非有洗心之功,不及此。聖人所以湛然純一,齊其思慮,肅然警惕,閑其外誘,以神明其德,而使之能知來藏往者,其以此夫。

按:齋戒二字,便是聖人洗心之功。聖人有洗心之學,然後有神知之用。亦必有洗心之學,然後能出其心之神知,以興神物,而前民用。至神物興而民用前,則一時用之。聖人之神明,及於一時,萬世用之,聖人之神明,通於萬世矣。使不能齋戒,以洗其心,則吾之德先有所滯而不神,有所蔽而不明,亦烏能明天道,察民故,興神物,以前民用哉?

是故,闔戸謂之坤,闢戸謂之乾。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

此一節詳言制蓍之由,以明前民用之實也。闔戸,指氣機收斂言。闢戸,指氣機發生言。見,謂萌芽初生。形,謂體質已成。制用,謂制為揲蓍之法,用之以卜吉凶也。

孔子意曰:夫神物興於聖人,而生於天地。是故造化一氣流行,即萬物出入之戸。時乎靜而氣機收斂,如戸斯闔,陰氣用事,故謂之坤;時乎動而氣機發生,如戸斯闢,陽氣用事,故謂之乾。一闔一闢,陰陽交換,如環無端,不謂之變乎?闔極而闢,闢極而闔,流行旋轉,往來不窮,不謂之通乎?夫乾坤變通,化育之功如此,由是自無生有,萌芽初見,彷彿未形,止謂之象。及其著見成形,體質已具,一定不移,乃謂之器。象器既具,而蓍生於其中矣。聖人法乾坤之道,準變通之宜,制為大衍五十之數,使人用以筮,而四營成易,十有八變成卦,受命如嚮,感而遂通,不謂之法乎?由是法立而出入之度以昭,民用之出而利,民用之入而利。一出一入,民咸用之,鼓舞於趨避,而不知其所以然,不謂之神得乎?此聖人興神物,以前民用之實也。

按:蓍亦植物中之一物耳。使不遇聖人,何由而知為神物?使非聖人神明化裁,制而用之,則神物終屬無用之物,亦烏能自著其神耶?故神物非神,必經聖人之裁制,而後成其為神。至於利用出入,民咸用之,則聖心之神,直貫乎天下後世矣,故謂神為蓍之神可也,謂神為民之神亦可也,其實皆聖人之神,借助於蓍之神,以鼓舞乎斯民之神耳。

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

此二節是言聖人畫卦之序,以徵民用之所由前也。大極,謂至極無上,以主宰萬化之理言。兩儀,謂奇偶。四象,謂老陰、老陽、少陰、少陽。八卦,謂乾、兌、離、震、巽、坎、艮、坤。

孔子意曰:聖人既興蓍以妙其用,必先有卦畫以立其體,是故儀象八卦,皆陰陽之變化,所謂易也。易固生生不已,變化無端矣。然必有至一不變之理,主宰於中,以為生生之本,大極是也。大極動而生陽,聖人因畫一奇以象陽。靜而生陰,聖人因畫一偶以象陰。大極生兩儀,而兩儀一大極也。兩儀之上各加一奇一偶,而太陽、少陰、太陰、少陽之四象生焉。太陽少陰之上再加一奇一偶,而生乾兌離震;太陰少陽之上再加一奇一偶,而生巽坎艮坤,四象生八卦,而四象八卦亦一大極也。由是八卦既成,引伸觸類,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莫非八卦之錯綜變化。其間時有消息,位有當否,得失既殊,吉凶立判,八卦不可以定吉凶乎?吉凶既定,趨避昭然。一時用之,可生一時之大業;萬世用之,可生萬世之大業。真可以通志成務斷疑,而前民用也。又何一非大極之所生所定耶?

按:易之八卦方圖,具有生兩生四生八之象,儒者相傳,以為畫卦之由。但細玩定吉凶、生大業之言,分明是揲蓍之事。則兩儀四象,即揲蓍所得。或四或八,奇偶兩儀,三奇三偶之老陽、老陰,一奇二偶、一偶二奇之少陽、少陰也。下文云易有四象,所以示也。若以四象為指兩畫言,如何示人以所值之卦爻乎?此章先言蓍之德,次言卦爻之德。〈昔者聖人章〉先言生蓍,後言立卦,生爻,分明有蓍,而後有卦有爻。生蓍立卦生爻,是一時事。人知揲蓍,為後人用易之法,而不知即聖人作易之原。上言「興神物以前民用」,繼言「制而用之謂之法」,而易有大極,則詳言興蓍制法之序也。易者,儀象卦爻也。大極者,大衍之數也。兩儀者,四營所成之奇偶也。四象者,三變所得之老陰、老陽、少陰、少陽也。八卦者,十八變所成六畫之卦也。言八卦而六十四卦在其中矣。十八變所成之卦,始可以定吉凶,生大業。若三畫之卦,如何定吉凶,生大業乎?或疑大極如何是大衍之數?曰:聖人明言「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用者大極之用,其一即大極之體,體靜而用動也。乾坤之策三百六十,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六十四卦之策,妙合天地萬物之數,而皆統括於衍數之中。故自其數之推衍,無可復加而言,謂之「大衍之數」,自其範圍天地萬物,包含儀象卦爻而言,謂之「大極」。先儒周敦頤所論,大極指無聲無臭之理言,所謂兩儀指天地流行真陰真陽之氣言也。孔子所謂大極,指統括天地萬物之衍數而言,所生兩儀指分二掛一揲四歸奇所得或四或八之奇偶而言也。周子借大極二字,論天地生生之理。孔子則詳言制法興蓍之序,義各有屬。其實大衍之數,原從圖書中五衍成,括盡天地萬物之數,而中五渾淪未發,括盡天地萬物之理。是言數而理即寓於數之中,言理而數即含於理之内。神而明之,非有二也。

【今注】

昔者聖人章:依朱熹《本義》,即《說卦傳》第一章:「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於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探賾索隱,鈎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

此一節是即造化人事而極贊蓍龜之功用大也。

孔子意曰:易能定吉凶,生大業,功用之大如此。試再即造化人事而究論之,是故有形可法,有象可像者,莫大乎天之無不覆,地之無不載也。而天地之變化莫測,流通不窮者,莫大乎四時之推遷錯行也。至縣象於上,而著明於下者,莫大乎麗乎天之日月也。若夫效天法地,而成位乎中,則端有藉夫崇高之位,而崇高莫大乎富有天下,貴為天子焉。若夫效四時之變通盡利,神化宜民,則端有頼夫制作之利,而廣備諸物,因其材質以致之於用,竭耳目心思,立一成之器,以為天下萬世之利者,莫大乎聰明睿知之聖人焉。若夫法日月之明,極制作之大,探討夫事理之繁賾,而精識其原,詳索夫事機之隱伏,而洞悉其故。研究夫性命不測之深,而鈎之使顯。窮極夫千萬里、千百世之遠,而致之使近,因明得失之報以定天下之吉凶,使之勇於趨避,鼓舞不倦,成天下之亹亹者,有大乎聖人所制之蓍龜者哉?甚矣!聖人興神物之功大也。

按:自古蓍龜並重,此章但專言筮法。首節言易為開物成務冒道之書,次節即言蓍卦爻之德,是明言易為蓍卦爻也。三節言興神物以前民用,興神物即立揲蓍之法。四節言蓍生於天地,制於聖人。大極二節則詳言生蓍立卦之序,以明前民用之實也。前後俱是論蓍,所謂莫大乎蓍龜者,乃因蓍及龜,見蓍之定吉凶,成亹亹,與龜同耳。聖人興之,制之,則之,總是揲蓍之事。時講蓍龜並重,失聖人立言之旨矣。

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繫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

此二節究言聖人作易之由,以明通志成務斷疑之故也。神物,與前神物同,指蓍言。變化,指陰陽言。垂象,指日月星辰言。四象,謂陰陽老少。示,謂示人以趨避動靜之宜。

孔子意曰:夫蓍之定吉凶,成亹亹,既與龜同,則聖人興蓍之功大矣。是故易之有蓍也,非聖人自為之也。蓍之生也,一本百莖,下有神龜守之,固天生神物也。聖人則之,立揲蓍之法,而圓神之德備焉。易有卦象,内含變化,亦非聖人意為之也。天地陰陽闔闢,變化無窮,聖人效之,畫卦立象,變動不拘,剛柔相易,而方知之德備焉。易有吉凶之辭,亦非聖人自為之也。天垂日月星辰,循序失序之象而見得失吉凶之徵,聖人象之,繫彖爻吉凶之辭,而易貢之義昭焉。然則蓍也,卦也,爻也,無一而非易也,實無一而非數也,是豈無所則哉?天不愛道,龍馬負圖而出於河,以五生數統五成數,而同處其方,數之體也。地不愛寶,神龜載書而出於洛,以五奇數統四偶數,而各居其所,數之用也。總之皆易理也。聖人則圖而用摩盪之法,其所為儀象八卦者已備,則書而用縱橫交錯之法,其所為儀象八卦者亦符易,皆因造化而作也。聖人豈强為哉?合而觀之,易有七八九六,陰陽老少四象,所以示人以動靜從違之準,而通天下之志也。於象之所示而繫以彖爻之辭,所以告人觀象玩辭,觀變玩占,而定天下之業也。且卦有小大,辭有險易,因其得失而定其或吉或凶,所以決其何者當趨,何者當避,而斷天下之疑也。易之為用,豈不大哉?

按:此章頭緒甚多,總是承上章言蓍之所未備,故朱子以為專言卜筮。然要皆原於造化,而神明於聖人之一心。聖人能洗心,以神明其德,故能則之,效之,象之,興蓍立卦生爻,以通志成務斷疑,建範圍天地之業,曲成萬物之功。聖人作易之本,既自洗心中來。後之學易者,苟無洗心之功,則又焉能神明其意,而收寡過之效哉?

《易》曰:「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也。」

此一節是釋大有上九爻義,見惟德可以動天也。此節錯簡,宜在第八章之末。

孔子意曰:《易》大有上九曰:「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天豈私祐上九哉?有所以致天之祐者在也。蓋祐之為言,助之義也。天人雖殊,理則一致。天之所助者順也,順則不悖於理,故天助之。人之所助者信也,信則不欺乎人,故人助之。天人所助,既在順信,則不必問天,不必問人,但問我之順信何如耳。今上九以剛居上,而能下從六五,是身所履者信,而動必以實;心所思者順,而慮以下人。以此信順,又專尚六五之賢。如此滿而不溢,盡處有之道,而克當天心,是以自天祐之,而吉無不利也。

按:爻但言天,而孔子兼言人者,天空虛無憑,而人真實可據。倘言天不言人,恐人疑其為矯誣上天,且懼世之不盡人事者,或諂事鬼神,妄希福祐,故以人之所助實之。見上九之所謂天助者,實不出此人助之外也。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

此一章見《易》為聖人盡意之書,用《易》者貴神明其意。而此一節則先言聖人作易之事也。象,指卦畫奇偶言。卦,指六十四卦言。

孔子意曰:流行於天地萬物則為道,存於聖人之心則為意。意發而為言,言筆之為書,是道意者言,而載言者書也。然書固所以載言,而實不能盡言。言固所以道意,而實不能盡意。然則聖人明道覺世之意,其終隱而不可見乎?非也!聖人知天地萬物之理不外陰陽,於是畫一奇以象陽,畫一偶以象陰。則大而天地,小而萬物,精入無形,粗及有象,悉包括於中,而聖人之意盡矣。然人之善惡,萬變不越情偽兩端,使無道以彰其情偽,聖人之意猶未盡也。於是即八卦奇偶之象,因而重之為六十四卦。卦有陰陽淑慝,而人之愛惡取舍,事變萬端,莫能逃其範圍,豈不可以盡情偽乎?又懼人不能即象以會意,即卦以究情偽也。復即象之失得,卦之大小,而繫以吉凶悔吝之辭,以盡其言,使人因言以會意,因言以辨情偽,而聖人之精藴,益以闡矣。夫聖人之意,固欲以利天下也。人亦孰不欲利,特無聖人之辭以指示之。因冥行罔覺,窮弗能變,變弗能通耳。聖人既立象設卦,復繫以辭,明示天下後世以窮變通久之道。天下後世之人,靜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自能通變趨時,無往弗順。且趨避之際,鼓舞不倦,莫測其端,莫知其然,非所以盡利盡神乎?至於盡利盡神,而聖人之意尚有弗盡乎?

按:聖人作《易》之意,總是教人趨吉避凶。而吉凶原於善惡,善惡根於情偽。順其性則為情,拂其性則為偽。情則為君子,偽則為小人。故從來純忠至孝,祗求愜乎至情,而元惡巨憝,總以行其大偽。孔子釋乾二爻曰:「閑邪存其誠。」誠者情也,邪者偽也。使人人皆能閑邪存誠,祛偽盡情,而聖人之易亦可弗作矣。無如人之行詐者多,率性者少。始或徼倖一時,終必納諸罟擭陷阱,而罔知趨吉避凶之道。此立象設卦繫辭之所以不容已也。

乾坤其易之緼耶?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則无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此二節見易不外於乾坤,以明聖人立象盡意之實也。緼,衣中之絮,謂包蓄也。乾坤,指卦畫奇偶言。乾坤息之乾坤指天地之功用言。

孔子意曰:夫立象所以能盡意者,以聖人之意盡於易,而易盡於乾坤也。六十四卦莫非乾坤之變化,故易得乾坤而成易,猶衣得絮而成裘也。試觀乾父坤母,左右成列,而陰變為陽,陽變為陰,變化無方之易已立乎其中矣。使乾坤卦畫毁而不立,則不知何者為陰,何者為陽,是乾坤毁則无以見易也。聖人因天地有自然之易,故畫卦作易以形容之,使人即乾坤卦畫之變化,因以識天地陰陽之變化,此畫卦立象之旨也。若乾坤之卦畫毁而不可見,則陰陽變化之妙,無由而測識其端,而乾坤之功用或幾乎息矣。乾坤之功用幾息,而聖人之意又何由而見耶?甚矣!立象之不可已也。是故乾坤一奇偶也,奇偶一陰陽也。自其超於陰陽奇偶之外,而不以形象囿者,形而上者也。斯則大極真機,主宰夫有形之器者,謂之道,道固乾坤之精也。若夫有形可見,有象可求者,形而下者也。斯則有體有質,承載夫無形之道者,謂之器,器乃乾坤之迹也。因乾坤自然之化,而制為七八九六之數。剛柔相推,陰陽互易,不可為典要,惟變所適,故謂之變。推此化裁之變而行諸日用動靜之間,則吉凶明而趨避決,事無疑而行不滯,不謂之通乎?舉此變通之法,措諸天下之民,使天下之民皆知變通趨利,鼓舞不倦,則志通務成,聖人道濟天下之事業,孰有大於此者哉?信乎,乾坤為易之緼,而立象果足以盡意也。

按:形上形下二語,論道器精粗最為該括。乾坤二字,有指天地陰陽言者,有指卦畫奇偶言者。自卦畫言之,則卦之奇偶為形下之器,而奇偶中所寓之精意乃形上之道。自天地陰陽言之,則成象於天,成形於地者,為形下之器,而主宰夫是,綱維夫是,弗見弗聞、無聲無臭者,乃形上之道。合陰陽奇偶言之,則一陰一陽,流行不息,盛德大業,化育無窮者,形而上之道。而象者像此,爻者效此。剛柔奇偶,確然可據者,乃形而下之器也。要之非道無以宰器,非器無以顯道。有隱見之别,無彼此之分。知此則知聖人立象盡意之旨矣。

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此三節是申言象所由立,以示用易者貴即象以會意,得意而忘象也。上言謂之變,謂之通,指作易言。此言存乎變,存乎通,指用易言。明,謂明卦爻變通之理。

孔子意曰:圣人固立象尽意矣,夫象岂无所见而能立哉?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賾,莫非道也。 于是拟诸其形容,而画卦立象,以象其事物之宜,是象乃以象乎其賾者也,是故谓之象。 象立而卦立,卦立而爻生焉,爻亦非无所见也。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亦莫非道也。 于是即其动而观众理之统会,以求一理之可通。 即可通之一理,以立为不易之典常。 合此典常,则系辞焉断其为吉; 悖此典常,则系辞焉断其为凶。 是爻乃以效乎其动者也,是故谓之爻。 可见象爻虽形下之器,而实寓夫形上之道。 故极天下之賾,而精粗靡不穷尽者,实存乎卦。 观于卦画之纯杂,而天地之撰,万物之情,皆可会也。 舍卦而何以极天下之赚也? 鼓天下之动,而使之亹亹不倦者,实存乎彖爻之辞。 玩其辞之何以吉,何以凶,而趋避之意不觉踊跃奋迅,油然而生也,非辞而何以鼓天下之动也? 化裁谓变,是易中已具化裁之变,以备人揲蓍之用。 人苟欲决从违,审动静,化裁适宜,即存乎七八九六之变,察其阴阳老少,而动静从违之宜决矣。 推行谓通,是易中原有可行之通,以备人推行之用,人苟欲趋夫吉,避夫凶,通达无碍,即存乎变化可行之通。 宜动则动,宜静则静,自然动静允协,行无弗利矣。 夫卦爻虽具此变通之理,而天下未必皆善用易之人。 以其滞于象器,而不能神明其意,即不能神明其道也。 诚能斋戒洗心,以吾心之神会作易之神,即象以识其意,即器以悟夫道,此存乎善读易善用易之人,而未可概责之天下也。 若夫神明于心,即默成于身,不睹不闻之际,有闇然日省之功。 不徒事言论讲说,而存存不息,无一毫虚伪欠阙,此非素有脩德凝道之学,至于德成行备者,不能也。 岂不存乎德行哉?

按:孔子言,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夫君子固所称神明默成之人也,所以观象玩辞者,正以卦能极天下之赘,辞能鼓天下之动也。 所以观变玩占者,正以化裁存乎变,推行存乎通也。 自天祐之,不亦宜乎。

日讲易经解义卷十六

上一篇: 系辞下传
相关推荐
2024-08-12

钦定四库全书 御制日讲易经解义序 朕惟帝王道法,载在六经,而极天人,穷性命,开物前民,通变尽利…

4,678
2024-08-12

日讲易经解义进 呈疏 经筵日讲官起居注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礼部侍郎加一级支二品俸教习庶吉士〈臣〉牛…

19,090
2024-08-12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一 日讲易经解义卷目 易类 卷之一 上经 干 卷之二 坤 屯蒙 卷之三 需 讼师 比 小…

2,087
2024-08-12

筮仪 择地洁处为蓍室,南户,置牀于室中央。 ○ 牀大约长五尺,广三尺,毋太近壁。 蓍五十茎,韬以缠…

16,045
2024-08-12

朱子图说 河图 洛书  伏羲八卦次序 伏羲八卦方位  伏羲六十四卦次序 伏羲六十四卦方位  文王八…

4,488
2024-08-12

钦定四库全书 日讲易经解义卷一 上经 ䷀〈干下干上〉 伏羲画卦,有画无辞。 自文王系卦辞,周公系爻…

8,568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

助力内容变现

将您的收入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15689987323

客服邮箱

3131816650@qq.com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手机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