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本义辩证卷二
长洲 惠栋定宇 撰
常熟 蒋光弼少逸 校刊
太仓萧抡子山 参校
谦
《释文》:谦,子夏作嗛,云嗛嗛也。 晁氏以为篆无嗛字,非也。 古文多假借,故谦字皆作嗛。 《艺文志》易之嗛嗛,古文《尚书》谦作嗛,见《汗简》。 《史记. 乐书》及《冯焕残碑》皆以嗛为谦,《说文》嗛与谦两训,盖汉以后始有谦字。
天道下济而光明[程子读济为际,下际谓下交也],地道卑而上行。
京君明曰:一阳居内卦之上,为谦之主。 仲翔曰:彭城蔡景君说剥上来之三,君子谓三。 艮终万物,故君子有终。 案:剥上九本干也,九来居三,天道下济之象。 坤六三升乾位,地道卑而上行也。 《折中》曰:成卦之由在于九三,传义释卦名,皆不取九三之义。
地中有山,谦。
半农先生《易说》曰:地中有山谦,说者谓:山至高而地至卑,乃屈而止于下。 非也。 《象》曰「地中」,不曰「地下」。 见乃谓之象,地下有山,其谁见之? 于是,学易者谓易有虚象,妄矣。 六十四卦皆实象,安得虚? 圣人曷为设此虚象以惑人哉! 天中有地,地中有山。 地在天中,仅一点耳。 山在地中,亦不过一杯土,一拳石而已。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此谦之情,谦之义,谦之象也。 若云至高而屈于至卑,无论无此象,即有此象,而意中先作一高之想,复设一卑之形,又抱一屈之憾,何谦之有乎? 项氏[安世]曰:地中有山,此实象也。 以天下之势观之,地之最下,而负海者,其中最多大山,非地中有山? 而何若云地下有山则不可耳?
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
胡氏[炳文]曰:谦主九三,故三爻辞与卦辞皆称君子有终。
六四,无不利,挞谦。
《程传》曰:挞,施布之象,如人手之挞也。 动息进退,必施其谦。 盖居多惧之地,又在贤臣之上,故也。 谨案:《折中》依《程传》,「无不利挞谦」作一句读。
利用侵伐,征不服也。
何氏[楷]曰:侵伐非黩武,以其不服,不得已而征之,正以释征伐用谦之意。
征邑国。
《释文》、《音训》皆作「征国」。 《音训》云:征国,今本有邑字。 陆氏曰:本或作「征邑国」,非。 今唐石经仍有邑字。
鸣谦,志未得也。 可用行师,征邑国也。
《折中》曰:《象传》意言,上六之鸣谦,由其中心之志,欿然不自满足故也。 是以虽可用行师,而但征其邑国。 盖始终自治之意。
順以動。
《折中》曰:《彖傳》中凡稱卦德,皆先內而後外,而其文義又各不同。其曰而者,兩字並重,如訟之險而健,既險又健也。小畜之健而巽,既健又巽也。大有剛健而文明,既剛健而又文明也。其曰以者,則重在上一字,如同人文明以健,重在文明字。此卦順以動,重在順字。其或以下一字為重者,則又變文為言,如復卦動而以順行之類。
六二,介于石。
《語類》云:介于石,言兩石相摩擊而出火之意。案:此則從古文作砎,讀為戞。此注云其介如石,則從虞仲翔,讀為纖介之介,與《語類》異。
六三,盱豫悔。
《語類》:盱豫是句。
遲有悔。
遲,石經作遅,《五經文字》曰遲。《說文》:「遅,籀文,並治尸反。」今從籀文。
朋合簪*。
簪,俗兂字也。古簪字訓為連,《士喪禮》「簪衣于裳」是也。《韓非子》曰:「周人亡王簪,始以為首笄之稱。」蓋秦漢間之俗字。此經簪字,晁氏依虞仲翔作戠,戠音䐈,藂會也。《禹貢》「厥土赤埴墳」,鄭氏《尚書》埴作戠,《正義》曰:「戠埴音義同。」《考工記》「用土為瓦謂之搏埴之工」,〈弓人〉曰「凡昵之類不能方」,故書昵作樴。後鄭謂:「樴,脂膏䐈敗之䐈,䐈亦黏也*。」樴讀為戠,䐈讀為埴。《易》作戠,《書》作埴,《考工》作樴,訓為䐈,字異而音義皆同。戠者合也,黏也,皆藂會之義。京君明作撍,音與簪同。陸氏[希聲]曰:撍今捷字。《埤蒼》訓為速,《本義》兩用其說。然不若依晁氏作戠。[朱子之孫子明校刻《呂氏音訓》以戠字為未詳,蓋未通于古。」
*原文誤作「明合簪」。「明」當作「朋」。
*原文誤作「䐈不黏也」,「亦」誤作「不」。
上六,冥豫,成有渝。
半農先生《易說》曰:冥,古瞑字,俗作眠。張目為盱,翕目為冥。上六冥豫,與六三盱豫相反,一翕一張,皆不可長。故上成有渝,三遲有悔。《本義》以冥為昏冥,安得有渝且无咎乎。
隨,剛來而下柔。
仲翔曰:否乾上來之坤,初剛來而下柔,動震悅兌也。《程傳》言:卦變亦謂自否來。
王肅
魏王肅字子雍,東海蘭陵人,《注易》十卷。案《程傳》言,隨時之義注從王肅,不從《程傳》也。項氏[安世]曰:古時字從之,故之時二字易雜。
君子以嚮晦入晏息。[嚮王肅作鄉,晁氏曰:案鄉古文。]
項氏[安世]曰:震朝氣也,兌暮氣也。春入于秋歲之暮也,卯入于酉日之暮也。木入金鄉則絕,雷入澤中則蟄,人入晦則息,皆隨時之義也。
初九,官有渝。
荀《九家》注初九爻曰:渝變也,謂陽來居初得正為震。震為子,得土之位,故曰官也。愚謂:陽來居初謂乾之上九居坤初為震,震初庚子水得坤初乙未土之位,故曰官有渝。水以土為官也。此說頗勝于諸儒。
為震之主。
《語類》:官是主字之義,是一卦之主。
六三,係丈夫,失小子。隨有求得,利居貞。
陸氏[希聲]曰:三非正而隨其義可尚者,以承陽為順也。
九四,隨有獲。
仲翔曰:謂獲三也。
有孚在道,以明。
王氏、程式、龔氏皆以「有孚在道」絕句,「以明」別為句,《折中》從之。
九五,孚于嘉吉。
諸儒皆謂:五孚于二,二弗兼與,五安得而孚之?嘉謂上。此卦三陰三陽,陰係于陽,故陰皆稱係。二係初,三係四,上係五,隨從之義,卦之所由名也。上係五者,《易乾鑿度》曰:隨者二月之卦[據消息],萬物隨陽而出,故上六欲待九五拘繫之,維持之,明被陽化,而陰欲隨之也。仲翔亦云:隨是陰隨陽,非陽隨陰。《本義》謂「剛來隨柔」,恐未然。剛來下柔,專指初九一爻而言,乃卦變,非卦義也。
西山。
兌為西,互體艮,故稱西山。王謂五也。
先甲三日,辛也。後甲三日,丁也。
先甲後甲之義,本康成及《子夏傳》。案:季長用卦位,仲翔用納甲,皆與此異。
剛上而柔下。
仲翔曰:泰初之上,故剛上。坤上之初,故柔下。《程傳》言:卦變亦云自泰來。
君子以振民育德。
《折中》曰:諸家以振民育德俱為治人之事,蓋治己不應後于治人,而蒙之果行育德亦施於蒙者之事也。
考无咎。
《正義》曰:對文父沒稱考,若散而言之,生亦稱考。若〈康誥〉曰「大傷厥考心」,是父在稱考,此避幹父之父,故變云考也。《語類》亦云。
意承考也。
楊氏[啟新]曰:前人以失而致蠱,未必无悔過之心。幹父之蠱,乃承考之意,而置之无過之地也。此聖人以子之賢歸之于父,為訓之義大矣。《折中》曰:意承考釋考所以无咎,如楊氏之說。
承以德也。
《折中》曰:不承父以事,而承父以德。父之德著,則譽亦彰矣。承以德,正釋用譽之意。
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諸爻皆有父母之象,不應上九獨異。此爻當為親老歸養之義。不事王侯,即〈王制〉所謂「八十者一子不從政,九十者其家不從政」是也。潔白承歡,晨昏不去,事之高尚,莫過于此。曾子、閔子足以當之,故曰「志可則也」。
至于八月有凶。
王氏[應麟]曰:臨所謂八月,其說有三:一云自丑至申為否,一云自子至未為遯,一云自寅至酉為觀。《本義》兼取遯觀二說。案:自丑至申為否者,蜀才、孔仲達之說也。自子至未為遯者,鄭康成、虞仲翔、何棲鳳之說也。自寅至酉為觀者,荀慈明、褚仲都之說也。《語類》以鄭氏諸說為長。
*郭按:「自子至未為遯者,鄭康成、虞仲翔、何棲鳳之說也」此錯解鄭玄與虞翻之意。以八月為遯卦者有二說:一為惠棟所說的,「自子至未為遯」,這是以復卦建子至遯卦建未,共歷經八個月,程朱皆採此說。另一說,以八月為周曆的八月,此鄭玄、虞翻之說,此和「自子至未」歷經八個月之說不同。虞翻:「臨消於遯,六月卦也,于周為八月。」鄭玄:「臨卦斗建丑而用事,殷之正月也。當文王之時,紂為无道,故于是卦為殷家著興衰之戒,以見周改殷正之數云。臨自周二月用事,訖其七月,至八月而遯卦受之,此終而復始,王命然矣。」
未順命也。
《音訓》:未順命,晁氏曰:胡先生云:此未字羨文。愚謂:建丑之月,陰猶用事。故云未順命也。坤為順,互巽為命。
六三,甘臨,无攸利。既憂之,无咎。
仲翔曰:兌為口,坤為土,土爰稼穡作甘,兌口銜坤,故曰甘臨。失位乘陽,故无攸利。无應,故憂之。動而成泰,故咎不長也。
六四,至臨。
從高下至地為至,至字從一,一地也。四得位應初,初地也,故曰至臨。
上六,敦臨。
東坡曰:敦,益也。內,下也。六五既已應九二矣,上六又從而附益之,謂之敦臨。復之六四,既應初九矣,六五又從而附益之,謂之敦復,其義一也。
觀
《語類》曰:自上示下曰觀,去聲;自下觀上曰觀,平聲。故卦名之觀去聲,而六爻之觀皆平聲。龍氏[仁夫]曰:觀觀兩音,六十四卦似无此例,只合依卦名並去聲。魏氏[了翁]謂:當皆作平聲。
聖人以神道設教。
《釋文》、《音訓》聖人下无「以」字。《音訓》曰:今本有「以」字,陸氏曰:一本作「以神道設教」。晁氏曰:當无「以」字。愚案:《正義》、石經皆有「以」字,故後人皆吳從之。
六三,觀我生進退。
《語類》曰:觀卦九五為主,六三觀我生進退為觀九五,如何而為進退也?我字指九五而言,此說與《本義》異也。
未失道也。
《折中》曰:道即進退之道。量而後入,則不失乎進退之道矣。
上九,觀其生,君子无咎。
王輔嗣曰:觀我生,自觀其道者。觀其生,為民所觀者也。處天下所觀之地,君子德見乃得无咎。
觀其生,志未平也。
陸氏[平聲]曰:民之暗惡由我德化,其志未平,憂民之未化也。
噬嗑
仲翔曰:否五之坤初,坤初之五。愚謂:《彖辭》*剛柔分謂否也,動而明乃卦變矣。節自泰來,剛柔分謂泰也。剛得中,乃卦變矣。
*郭案:《彖辭》應作《彖傳》為是,「彖辭」在易學上指的是卦辭,或簡稱「彖」,因此注解「彖」的傳稱「彖傳」。「剛柔分」、「動而明」乃《彖傳》之語。「動而明」應指二體卦德,非卦變,下震動而上離明。總觀全書,惠棟慣於將「彖傳」寫作「彖辭」,後文同。
雷電噬嗑。
項氏[安世]曰:石經作「電雷」,晁公武謂:《大象》無倒置者,當從石經。愚案:唐石經仍作「雷電」,項氏所據或是蜀石經,張希獻謂是蔡邕,妄也。蔡邕易石經亡已久,此必郭京亂道耳。
先王以明罰勑法。
勑,宋監本作敕。紹興本,《註疏》本,建安余氏本,高宗御書石經本皆作勑。《釋文》曰:此俗字也。古文借作飭,詳見《九經會最》。
初九,屨校滅趾。[趾音止,古文作止。]
姜氏寶曰:滅,沒也。言屨校於足而遮沒其趾也。
六二,噬膚滅鼻,无咎。
侯氏[果]曰:六二居中履正,用刑者也。互體艮,艮為鼻,又為黔喙。乘剛噬必深,噬過其分,故滅鼻。刑雖刻峻,得所疾也。雖則滅鼻,而無咎矣。
祭有膚鼎。
說本馬季長,膚鼎見〈少牢饋食禮〉,鄭氏曰:膚脅革肉。
噬乾胏。
胏,《說文》引作?,食所遺也。楊雄說:?從胏。馬季長、陸公紀皆云:肉有骨謂之胏。《本義》用其說。
未光也。
《釋文》、《音訓》皆云:未光大也。案:光與上下文韻,有大字者,羨文也。四為五陰所掩,故云未光。
貞厲无咎,得當也。
否初升五,《彖辭》言不當位,而《象》云得當,何也?蓋當讀為當罪之當。[康成注〈月令〉云:當謂值其罪。]言五之貞厲无咎者,以折獄當其罪耳,即卦辭利用獄之義也。
上九,何校滅耳。
何,音荷擔之荷,讀從王肅也。晁氏曰:案何古文。康成曰:離為槁木,坎為耳。木在耳上,何校滅耳之象。
賁
賁,高誘讀為「鶉之賁賁*」。曹憲曰:《周易》賁卦,賁音奔,今人多讀彼寄反,失之。六四賁如皤如,賁讀為奔,皤讀為煩。
*按:《詩》有〈鶉之奔奔〉。
柔來而文剛,故亨。分剛上而文柔。
京君明曰:賁,泰取象上六柔來文剛,九二剛上文柔,成賁之體。荀慈明、虞仲翔皆同京說。何氏[楷]曰:分剛上,分剛畫居上。
先儒說:天文上當有「剛柔交錯」四字。
案:漢易天文上別無「剛柔交錯」四字。陸氏《釋文》,呂氏《音訓》,博采眾說,不一及之,唯宋人偽撰郭京《易舉正》有此語。郭京書,朱子以為亂道,決不用其說。所云先儒,或是王昭素、范諤昌之輩耳。
初九,賁其趾。[古文趾皆作止]
六二,賁其須。
半農先生《易說》曰:賁其須,須讀為斑。《禮.玉藻》「笏大夫以魚須文竹」,《隱義》云:「以魚須飾文竹之邊,須音斑。」三體震,震為蒼筤竹,而二來文之。魚須,飾竹之象也。棟案:初為元士,義弗乘車。二為大夫,賁以魚須,其諸以位言之歟。
白馬翰如。
姚氏[小彭]曰:商人尚白,戎事乘翰。翰與皤皆白色也。《語類》:白馬翰如,言此爻無所賁飾,其馬亦白也。《本義》從《程傳》,讀為飛翰之翰。
束帛戔戔。[《子夏傳》作殘殘。戔殘同音,或音䏼,非也。]
戔戔,先儒皆以為委積盛多之貌,《本義》敦本尚實之說,從胡安定也。
有喜也。[董氏楷曰:喜如字,又許意反。无妄大畜卦放此。案:董音依《釋文》。]
上九,白賁无咎。
半農先生《易說》曰:白者五色之一色,非无色也。《攷工記》「繪畫之事,後素功」,謂畫繪之功,素在後。蓋皎皎者易污,故畫繪先布彩,後加素,然後五色宣明,故曰素功,言功成於素也。子夏問《詩》「素絢」,孔子以「後素」解之。子夏遂因素而悟禮。「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以其不學禮,故雖有美質,而終不成。然則畫繪之功,成於素。忠信之質,成於禮。上九賁之成,故曰白賁无咎。朱子謂:「白賁,復於无色」,似誤解《雜卦傳》。傳言賁无色[賁色不純,非白非黑,故云無色],非謂白无色也,无色則闇,焉得白乎?賁无色者,猶《序卦傳》所謂致飾然後亨則盡也。
剝,不利有攸往。
復,利有攸往,剛長也。剝,不利有攸往,小人長也。復往成乾,剝往成坤,故其占如此。
柔變剛也。
剛謂乾也。盧氏曰:此本乾卦,群陰剝陽,故曰剝也。
觀象也。
剝自觀來,故云觀象也。觀不得不變為剝者,消息盈虛,天之道也。
未有與也。
胡氏[炳文]曰:《程傳》言陽未有與,《本義》言陰未有與。二陰猶未至于五陰之盛也。崔氏[憬]曰:未有與者,言至三則應。故二未有與也。謹案:《折中》用崔說。
六三,剝之无咎。
《釋文》、《音訓》作「剝無咎」,《釋文》云:本或有「之」字,非。唐石經仍有「之」字。馮氏[椅]曰:後人以贊有之字,遂疑經脫此一字增入也。項氏[安世]亦云。
失上下也。
失上下亦喪朋之義,《本義》所謂去其黨而從正也。
上九,碩果不食。
喬氏[中和]曰:碩果不食,核也仁也,生生之根也。自古无不朽之株,有相傳之果。此剝之所以復也。案:剝本乾也,乾為木果,上九艮也。艮為石為果蓏,故云碩果。
終不可用也。
項氏[安世]曰:《小象》皆協韻。剝上九,豐九三,「用」字古皆入志字韻。 以字訓用意者,用亦可以作以歟?安溪先生曰:此傳與豐三《象傳》「用」字皆害字之誤。二說未知孰是。
七日來復。
王氏[應麟]曰:復所謂七日,其說有三。一謂卦氣起中孚,六日七分之後為復。一謂過坤六位,至復為七日。一謂自五月姤一陰生,至十一月一陽生。《本義》取自姤至復之說。愚案:以六日七分之後為復者,鄭康成、王輔嗣也。謂過坤六位至復為七日者,京君明、陸公紀也。謂五月一陰生,十一月一陽生者,侯果、褚仲都、莊氏也。程沙隨曰:陽極於九,而少陰生於八,陰之義配月。陰極於六,而少陽復於七,陽之義配日。此亦可備一說。《語類》所謂七日八月,只取七八之義是也。
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程傳》曰:一陽復于下,乃天地生物之心也。先儒皆以靜為見天地之心,蓋不知,動之端乃天地之心也。非知道者,孰能識之。
冬至子之半。
《語類》:子之半即十一月之半也。案:子半二字出《漢書.律歷志》。
安靜以養微陽也。
《語類》:安靜二字作一字看。
無祇悔。[祇音支,晁氏音低,程子音抵。抵與提同音。]
祇注訓為扺,扺猶至也。《語類》云:與只同[坎九五同]。《五經文字》作祇,在衣部云,作祇非。祇,敬也,從示,地神。
以下仁也。
初稱仁者,剝之碩果即復之初也。復之初即乾之元,故為仁也。
六三頻復厲。
半農先生《易說》曰:此與巽卦頻巽皆當作為頻顣之頻。王弼曰:「處下體之終,雖愈於上六之迷,已去復遠矣,是以顣也。內自訟,外頻顣,悔過之深,故无咎。」頻訓為數,經傳所無。且屢失屢復,无常之人,安得无咎?頻,古文顰,康成作顰,《玉篇》顰字下云:易本作頻也。
六四,中行獨復。
仲翔曰:俗說以四位在五陰之中,而獨應復。非也。四在外體,又非內象。不在二五,何得稱中行?愚案:四得位應初,獨得所復。四非中,稱中行者,以從道也。其時中之謂歟?
用行師,終有大敗。
半農先生曰:一陽之卦皆有行師侵伐之象,獨上六不利行師,遠於初也。
无妄
胡氏[炳文]曰:朱子解《中庸》誠字,以為真實无妄之謂,此解无妄則以為實理自然之謂。自然二字,已兼无所期望之意矣。
剛自外來而為主於內。
剛自外來而為主於內。外,外卦也。內,內卦也。若依《本義》,二來居初不得云自外來矣。虞仲翔曰:遯上之初。蜀才曰:剛自上降為主於初。剛自上降,故云外。為主於初,故云內。王氏[宗傳]曰:初九之剛,實自乾來,故云剛自外來。得之矣。
天命不祐。
祐,《釋文》、《音訓》作佑,石經、宋本仍作祐。
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
棟案:《易說》「先王以茂對」句,「時」字屬下讀。
初九,无妄往吉。
半農先生曰:初九、六二皆得正,故利有攸往。
不耕穫,不菑畬。
胡氏[炳文]曰:一歲之農,始於耕,終於穫。三歲之田,始於菑,終於畬。不耕穫,不菑畬,六二柔順中正,終始无所作為,因其時,順其理,无所望而有得焉者也。曰利有攸往者,惟其无所作為,此其所以可有為也。
邑人之災。
項氏[安世]曰:六三所遇之災,非人為也。故曰:邑人之災。
勿藥有喜。
《折中》曰:勿者,禁止之辭。凡易中言勿者,皆同義。
上九,无妄行有眚。
何氏[楷]曰:《彖傳》所謂「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者,愚謂:无妄之行,即《彖》所謂无妄之往也。《本義》謂:上九非有妄也。恐未然。
大畜 此卦自需而來。
仲翔、蜀才皆云:大壯初之上*。
*「初之上」誤作「初至上」。
剛健篤實[句],輝光日新。[輝,《釋文》、石經皆作煇。案:《義雲章》輝作煇,張有《復古編》云:煇,光也,從火軍,別作輝,非。愚案:《說文》無輝字,張說是。]
《釋文》曰:鄭以「日新」絕句,「其德」連下句。《本義》讀從王弼,「其德」屬上句。案:《漢書.禮樂志》云「輝光日新」,《荊州刺使度尚碑》云「令聞彌崇,暉光日新」,《文心雕龍》云「剛健既實,輝光乃新」,張茂先《勵志詩》云「進德修業,輝光日新」。家君謂:新字讀斷,與下文正賢天協。唐以前讀易皆然。宋儒改之,既失音,且不辭矣。
利涉大川,應乎天也。
胡氏[炳文]曰:卦有乾體者,多曰利涉大川,健故也。愚案:先儒謂:乾天有河,故云大川。《春秋緯》曰:河以通乾出天苞。
曰当为日月之日。
读曰为日,本康成及陆希声。
童牛之牯。
牯,《九家》作告,《说文》云:「牛触人,角着横木*,所以告人。」 案:告,古文牯。 项氏[安世]曰:告字从牛者,乃牛马牢。 《周书》《牯牛马》是也。 则此不当从牛。 康成作梏,云施梏于牛之前足。 晁氏曰:郑作角,非也。
*木,原文误作本。
豶豕之牙。
豶豕有二说:崔氏[憬]曰:豕本刚突,剧乃性和*,虽有其牙,不足害物。 褚氏[仲都]曰:豶,除也,除其牙也。 《本义》从褚说。 案:刘表曰:豕去势曰豶。 《韩非子》「竖刁自豶」是也。 似崔说为长。
* 「剧」原文误作「豶」。 崔憬原文:「《说文》:豶,剧豕。 今俗犹呼剧猪是也。 然以豕本刚突,剧乃性和,虽有其牙,不足害物,是制于人也。」
何天之衢。
何天之衢,《程传》用胡氏之说,以何字为羡文。 诸家皆读为荷[上声],《折中》从之。
颐
郑氏[刚中]曰:颐卦上三爻皆吉,喜其止也。 下三爻皆凶,恶其动也。
观颐,观其所养也。 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
陆氏[铨]曰:观颐即考其善不善也。 自求口实,即于己取之而已矣。 《折中》曰:陆氏说与传义异。 盖云观其所养者,以自求养而已。 与夫子《彖传》语意尤合也。
观我朶颐。
朶,先儒皆训为动。 《说文》曰:“朵,树木垂朵朵也。」 故《本义》训为垂。
六二,颠颐,拂经于丘颐*,征凶。
《语类》六二比初而求上,故颠颐当为句,拂经于丘颐句,征凶即其占辞也。 注依《程传》以征凶属之丘颐。 黄直卿驳之,而用《语类》之说。 朱氏[震]曰:伊川训拂经为违常,其说本于王肃。 愚案:王子雍以拂经于丘为句[汉读皆如此,当从之]。 丘谓五也,先儒皆然。 《程传》以颠颐拂经为句,又以丘为上九,不尽如王说也。
* 「丘」原文皆误作「邱」,此依《周易》经文及续四库本订正。
虎视眈眈。 [眈,音耽。 坊本作耽,讹。 ]
视,古本作眡,见郑注《周礼》眡了注。
大过之时,非有大过人之才,不能济也。
胡氏[炳文]曰:所谓才者,指上文卦才而言也。
九二,枯杨生稊[音题,毛居正作梯,从木。 案《五经文字》在禾部,从木非。 ]老夫得其女妻。
巽为杨,兑为雨泽。 枯杨得泽生复稊,故有是象。 五干为老夫,兑为女妻。 虞仲翔言:大过之爻,得过其应,二过五应上,故云过以相与也。
栋桡之凶,不可以有辅也。
三正应上也,过应初也。 本末皆弱,故云栋桡之凶,不可以有辅也。 仲翔注彖辞云:栋桡谓三。
九四,栋隆吉。
四正应初也,初茅藉地,物虽薄,而可任重,故有栋隆之吉。 然过应者上也。 故有它吝。 凡言它者,皆非正应。
九五,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
巽长女,为老妇。 老妇谓初,士夫谓五。 五过二应初,故云老妇得其士夫。 枯杨生华之象也。
习坎
《音训》:习坎,晁氏曰:徐氏云:上脱一坎字。 说之案:例诸今文则脱,在古文则不脱。 古文则以其卦为其名故也。 古文又以 ☵ 为水字。
水流而不盈,行险而不失其信。
胡氏[炳文]曰:水字当读[音逗],流而不盈,行险而不失其信,皆指水言。
水洊[音荐,《说文》作瀳,音尊]至。
王氏[应麟]曰:离言明两作,坎言水洊至,起而上者作也,趋而下者至也。 此陆农师之说,朱文公取之。
求小得,未出中也。
荀慈明曰:处中而比初,三未足为援。 虽求小得,未出于险中。 愚谓:小谓阴,二无应于五,居二阴之间,故有是象。
樽酒簋。
樽,郑注《礼器》引作尊。 曹宪《文字指归》云:检无字此从缶从木者。 《说文》云:字从酋寸,酒官法度也。 今之尊卑,从此得名。 故尊亦为君父之称。 [今《说文》无此,当有缺文。 ]
纳约自牖。
《音训》:纳,晁氏曰:京房、一行作内,云内约束。 愚案:内古文。
先儒读「樽酒簋」为一句,「贮用缶」为一句。
先儒谓京房、刘表、唐一行也。 仲翔曰:贰,副也。 礼有副尊,故贰用缶耳。 ○簋音轨,古音九。 项氏[安世]曰:案簋缶牖咎于古韵为协,则晁说尤信。
祇既平。
祇义详复卦,石经作祇,此地祇字,疑非*。
*原文石经之祇左边作示,而非礻。 「祇既平」应作「祗既平」,右边当作氐而非氏。
上六系[系亦作继,古文通。 《李固传》曰:群下继望。 ]用徽纆,寘于丛棘,三岁不得,凶。
马融云:徽纆,索也。 刘表云:三股为徽,两股为缢。 荀《九家》云:坎为丛棘。 郑氏谓:天子外朝,左右九棘之象也。 上罪三年而赦,中罪二年而赦,下罪一年而赦。 不得者,不自思以得正道,终不自改而出诸圜土者,杀。 故曰凶。 范氏[宁]曰:古疑狱三年而后断。
明两作。
胡氏[炳文]曰:《程传》明两句绝。 《本义》以水洊至例之故,训作为起。 《语类》:明两作只是一个明两番作。 项氏[安世]曰:日,君象也。 不容有两,故明之两作则为大人继明之象。
九三,日?之离。
?,坊本作昃字,书无昃字。 依《说文》当作?,古文借作稷。
大耊之嗟[耊,《五经文字》云:从老省从至。 坊本作耋,讹。 ]
《音训》:嗟,徐氏曰:荀作差,下戚嗟同。 晁氏曰:案差古文。 愚谓:差古音瑳,与歌韵。 离古音罗。
九四,突如其来如。
《音训》:突,晁氏曰:《说文》作ㄊ,或作?,云:「不顺忽出也,从倒子。 易:突如其来如,不孝子突出,不容于内也。 或从倒古㜽。」 京郑皆作?,云不孝子也。
*郭案:ㄊ为倒写的「子」,所谓的「倒子」。 㜽为子古字。
出涕沱若。
《释文》、《音训》作古文若字。
离王公也。
王公谓五。 《正义》曰:连王而言,取其便文以会韵也。
有嘉折首,获匪其丑。 [《语类》有嘉折首是句。 《程传》以有嘉为句也。 ]
刘子政曰:「有嘉折首,获匪其丑」言美诛首恶之人,而诸不顺者皆来从也。
周易本义辩证卷二终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