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柱八字,日主壬、亥月出生五行喜用分析-壬日亥月生《晶灵八字算命》,易经网推荐四柱八字,易经网最权威的易经平台,山,医,命,相,卜,易经视频,易经资料,易经大师汇集地。
壬日亥月生(用神戊、丙、庚)
壬水生于亥月(戊丙庚):如甲出制戊,须以庚辛为救。
壬日亥月生者,其时为建禄,水势猛盛,故需取戊土为堤防,取丙火为辅助用神。
丙、戊两显,逢南方火土运,则可名利双收。
身强,丙戊两透,财滋弱煞,权贵之士。用戊忌甲破,见甲要己合,否则贫贱无疑。
丙,无戊,会成一生意人。
戊,无丙,可集财缘。虽入正轨,名利两不足。寒土冻水,有谋为而难成。
以戊、丙为用神。戊七杀格者,须丙财生杀,无丙财者,不能聚财。戊七杀,带庚印之杀印相生,只要不见甲食神出天干,乃上上之格。
木成局者,庚優先。
亥月戊,丙,庚。如甲出制戊,须以庚金为救。
戊庚二透,不见甲出干者,福禄寿考。 (忌)甲出天干。
甲或乙 地支会木(食伤),天干无庚(印)者,常人。 (喜)庚字出天干。
壬或癸 地支成水(刃)者,必须戊土出干,无戊者下格。 (喜)入西北之运。 (忌)入东南之运。
戊透独用七杀格者,无丙财则不能聚财。(喜)入火土之运。
无戊、丙者,下格。
不喜入木伤官格,无庚者下格。
水局(羊刃),仍以戊杀反制为用。
无丙戊而以丁己代之时,为富而不贵。
戊庚两透,官高位显。
戊庚无甲,支藏丙火,不但富贵,且多福寿。
戊藏支,无甲木克制,亦主儒秀。
甲出制戊,无庚为救,反致困穷。
戊庚,为开运之道,可至高位,即成“杀印化格”,逢甲木可见荣达。
木局,天干中甲乙显著,见庚时为富贵之命。无庚则为平常之人,即伤官佩印之格。
十月壬癸,最忌亥卯未会成木局,泄散元神,伤官旺而失令,故宜以枭印为用,制伤扶身,得双方兼顾之益。
从儿,亦须有丙,无丙,最多技艺之辈,人生常苦、孤寒之象。
水局,无戊己之土,为“润下格”大运行至西北时,可得富贵,大富大贵,人生壮美,忌行南方运。
辰日辰时,戊透,甲透,庚制甲,不伤戊土,戊庚两全,定主登科及第,位显权高,极品之贵。
辰日辰时,戊土又透干,就要有庚金克甲木,保护戊土不受到克。戊土、庚金都透干,能荣登高位、掌握权势。
辰日辰时,甲出制戊,不见庚救,困穷。
辰日辰时,戊透,戊藏无制,可许生员。
辰日辰时,戊庚两透无甲,荣显。不但富贵且多福寿。
壬辰日纳音水,又见辰时,勿以墓库忽之,月令建禄,水势浩瀚,须戊土出干,方能制之,辰中戊土,不能用也,亥宫甲木长生,见土制水,木得培植而旺,反伤戊土,故须有庚制甲,方许富贵。
十月壬水,专用财滋弱煞,不用食神制煞。
冻水不流,言宜西北者,就大概论也,据理推之,东方可行,南方必忌。
建禄格,若身旺无财,则可用木来泄秀,有木泄秀,再行南方火地主富。原局无财行财运,财富不大,运过即无。
身强可取丙甲,暖水泄秀,亦可富贵。
身弱,仍取庚辛,或取月令壬水比助;但局中不可无丙;否则冻金不能生水,水冷金寒,金水无交欢之象。
壬日亥月–不同时柱详解
【庚子时】喜年逢戊土或丙,日坐寅木或戌土,若其余干支,并无火土,仍多金水,则以从旺而论。
【辛丑时】喜火土之财官,忌金水之生扶,亥丑拱子,必须干有火土,如丙年己月,支逢寅午戌,木无所用。
【壬寅时】寅亥合化木,再有比肩之壬,则犯建禄之忌,喜日坐于戌及丙戊得透其一。若无火土,只见甲乙,为秀气所种,有名气。
【癸卯时】亥卯会,最好年月见火以暖之,用取伤官,亦极秀之命,大怕见金,如再见水,则根将腐蚀,木火第一,土无出入。
【甲辰时】食神有气,原胜财官,无如时落于辰,乃是七杀,遂不能单用甲木,而以食神制杀为用,大喜戊土为配,忌印,喜水火。
【乙巳时】巳亥虽冲,而无足虑,良以旺水生起时上乙木,巳火有所秉承,忌庚辛透。土不为忌。
【丙午时】水火即剂,最宜以木辅之,则财更有根矣,若干见戊己,则以财官而论,金水生扶,总以避免为妙。
【丁未时】丁壬合,亥未会局,化木,以火土为妙,倘有木而无土,则宜专用财星,支有午火,乃如雪中送炭,更可贵。
【戊申时】身旺已极,身强杀浅,必须有火,甲木制杀,反为大忌,喜土。
【己酉时】喜干见丙丁,支逢午火,如无火而透乙,则伤官见官,为祸百端。
【庚戌时】喜戌中丁戊透干,见午,则更喜甲寅阳木生财,且杀旺。
【辛亥时】金水相涵,无火土相杂,以从旺而推,或甲透,地支有寅,食神得禄,其秀非凡,如是则独忌阳金,水亦不忌,喜火土财官。
易经网是一个集周易文化、传统文化、国学文化研究和交流的专业性网站。
成立背景:易经网创建于2010年10月,拥有专业性周易研究团队,并致力于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服务内容:网站提供大量免费易学资料下载,涉及易经视频、易经预测、在线批八字、财运预测等,同时也包括紫微斗数等易学内容。
宗旨与目标:易经网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旨在与全国热爱易学文化和从事易学研究事业的专家学者共同对易学文化进行深入细致的挖掘、归纳、整理,力求不断充实易学文化的学术与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