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网推荐【历史文化】联合国为何将谷雨节气定为“中文日”|四季国风,2024最新历史文化,易经网最权威的易经平台
联合国为何将谷雨节气定为“中文日”|四季国风
联合国为何将谷雨节气定为“中文日”|四季国风
【节气签】
谷雨
三月廿七
庚子年 庚辰月 壬辰日
“时雨乃降,五谷百果乃登”
宜:窗明几净、砥砺前行
忌:闭门造车、陈陈相因
谷雨至,绿意蔓延,春光将尽,那些沉闷与苦涩的记忆也将随漫天柳絮一起飘走。
凤凰网文创频道节气签,在变化的每一天中,为你提供一份笃定的守候。
浣溪沙
元・仇远
红紫妆林绿满池,游丝飞絮两依依。
正当谷雨弄晴时。
射鸭矮阑苍藓滑,画眉小槛晚花迟。
一年弹指又春归。
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通纬・孝经援神契》:“清明后十五日,斗指辰,为谷雨,三月中,言雨生百谷清净明洁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雨读作去声,如雨我公田之雨。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谷雨过后,农耕事起,一年之计的繁乱,悄然发生。
“谷雨”的“谷”原本写作“�b”,和“山谷”的“谷”并非是同一个字,《说文》:“�Y,续也,百�b之总名。从禾,�I�。”“�!蓖ā暗乜恰钡摹翱恰保�也是“果壳”的“壳”,自雨水降下,土膏脉动,百谷生。清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中说:“谷,��借为�Y”,所以我们也会把“百�Y”的“�Y”写作“山谷”的“谷”,再往后,“谷”和“�Y”就都并为“谷”了。
所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在暮春与孟夏之交,南北方一致都迈过了寒潮的槛儿,樱桃熟,柳絮乱飞,稻谷生长,天光泛着亮。在通往各处的路上,那随着车窗倒退的一团团紫色二月兰,许是春天留给我们最后的惊鸿一瞥。谷雨前后,农人撒谷插秧、种瓜点豆,在雨水中和土地完成一次次隐秘的交流,这些被植入土地的希望,都将顺着自然的脉络,一直走下去。
【礼俗】
我国古代将谷雨分为三候,《礼》中记载:“谷雨之日,萍始生。又五日,鸣鸠拂其羽。又五日,戴胜降于桑。”《逸周书・时训解》中,也对古时黄河流域与之相应的物候现象进行了记载。
谷雨之日,“萍始生”,萍水始相逢。萍,水草,与水相平,故称“萍”,漂流随风,故又称“漂”。谷雨后五日,“鸣鸠拂其羽”,鸠即鹰所化,布谷鸟。明朝刘伯温有诗:“鸣鸠语芜声相应,又是人间一度春。”芜是杂草。可“春谷终期吹羽翼”,鸠鸣预示着春要结束,此时田野里到处回荡着它“家家种谷”的殷切呼唤。再五日,“戴胜降于桑”。“戴胜”头顶有长毛,又称鸡冠鸟,此时落于桑树,蚕将生之候。
《群芳谱》:“谷雨,谷得雨而生也。”,遵循着相传千年节气的自然规律,我们的先民在微风细雨中安排好不同的农事与习俗,看着河渠里的水一尺一尺地涨,蓄满了来年的希望。
摘谷雨茶――南方有谷雨摘茶习俗,在清明后到谷雨前后采制的春茶,也叫二春茶。
谷雨是采茶的时节,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提到:“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民间谚云“谷雨谷雨,采茶对雨”。谷雨前采摘的茶细嫩清香,味道最佳,故谷雨品新茶,相沿成习。也可见采春茶是个抢时间的活,时不待人,一过谷雨,茶无春时鲜香,便只能作廉价的炒青。
自古以来的文人墨客,都对谷雨茶情有独钟,宋代大文豪苏轼,在《留题显圣寺》中写道:“浮石已干霜后水,焦坑闲试雨前茶。”明代的文征明也在《闲兴》中诗云:“莫道客来无供设,一杯阳羡雨前茶。”清代的郑板桥在自己的《七言诗》中,也有“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的诗句。
明文徵明《品茶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唐代僧侣有饮茶风尚,晚唐著名诗僧齐《谢中上人寄茶》:“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绿嫩难盈笼,清和易晚天。且招邻院客,试煮落花泉。地远劳相寄,无来又隔年。”说的正是――在轻雾如烟的茶丛中,翠绿鲜嫩的春山野茶很稀少,乃至天色将晚时,还未采满筐。尽管谷雨佳茗难得,但诗人还是迫不及待地招来邻院的客人细品新茶。
提到谷雨茶,不得不说曾作为贡茶的恩施玉露,所谓“雨前嫩尖采谷芽”,在这个时节采的玉露茶芽最是饱满,尤其要选取叶色浓绿的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鲜叶。其采用的蒸青古法据“茶圣”陆羽《茶经》中记载,乃“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即将采来的新鲜茶叶,经蒸青或轻煮“捞青”软化后揉捻、干燥、碾压、造形而成。
据说南宋咸淳年间,日本高僧到中国研究佛学,将中国的“茶宴”和“抹茶”制法带到了日本,启发了日本“茶道”的兴起,至今日式“茶道”所用仍是蒸青绿茶。
如今或许没有即兴上山采茶的条件,但我们依旧可以在这个日子里,泡一杯恩施玉露茶,看热气袅袅升起,杯中叶片渐次展开,茶汤色金黄,甘甜顺滑,看那新发的春芽,沾染了满山的青翠和馥郁,细细品味,是对春天的珍重和挽留。
吃春――民间有“三月八,吃椿芽儿”的说法,所谓“雨前香椿嫩如丝”,故谷雨时节人们食椿正合适,此又名“吃春”。
据历史考证,吃香椿的习俗最早始于唐代,在宋代被正式确认。北宋魏国公苏颂在其所著的《本草图经》中写道:“椿木实,而叶香,可啖”,这是有记录中最早食用香椿芽的记载。香椿曾与荔枝一起,作为南北两大贡品,深受皇上及宫廷贵人的喜爱,明朝时期,曾专门在宫廷种植蔬菜的“官菜园”里设置暖棚,专为皇家种植香椿。
明代谢肇�J的《五杂俎》则称“燕齐人采椿芽食之以当蔬”。清代美食家袁枚也曾在《随园食单》中记载了香椿头拌豆腐这道家常小菜,“到处有之,嗜者尤众。”可见民间的食椿习惯就已遍布大江南北。康有为甚至还写过《咏香椿》这首诗:“山珍梗肥身无花,叶娇枝嫩多杈芽。长春不老汉王愿,食之竟月香齿颊。”
北京有句老话:“雨前椿芽嫩无比,雨后椿芽生木体。”说的是每年谷雨时节,正是香椿长出嫩芽的时候,此时的香椿不但鲜嫩,且光泽度强,香味浓厚。老北京人吃香椿亦有讲究,常见的吃法就有七八种。如香椿饼、炸香椿鱼、香椿拌豆腐、腌香椿、香椿豆儿、吃馅儿等。
而汪曾祺的散文《豆腐》里,就详细写下了香椿拌豆腐的做法:“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里的上上品。嫩香椿头,芽叶未舒,颜色紫赤,嗅之香气扑鼻,入开水稍烫,梗叶转为碧绿,捞出,揉以细盐,候冷,切为碎末,与豆腐同拌(以南豆腐为佳),下香油数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
谷雨贴――禁杀五毒,谷雨以后气温升高,病虫害进入高繁衍期,为了减轻病虫害对作物及人的伤害,农家一边进田灭虫,一边张贴谷雨贴。
谷雨贴,也叫“禁蝎咒”,是一种特殊的农家年画,上面刻绘神鸡捉蝎、天师除五毒形象或道教神符,有的还附有诸如“谷雨三月中。老君下天空。手拿七星剑,单斩蝎子精。”“谷雨日,谷雨时,口念禁蝎咒。奉请禁蝎神,蝎子一概化灰尘。”等文字说明,寄托古时人们查杀害虫、盼望丰收、安宁的心理。
古时许多地方志上都有谷雨日“朱砂书符禁蝎”的记载。据清《绥德州志》,谷雨这天,陕北绥德、米脂一带家家都要在墙上贴压蝎符。符上书:“谷雨日,谷雨晨,奉请谷雨大将军;茶三盏,酒三巡,送蝎千里化为尘。”也有的写“谷雨三月中,老君下天空,手持七星剑,单斩蝎子精”,这些纸符俗称“谷雨贴”。清道光年间《商河县志》也提到:“二月二,煎正月之糕食以祛虫,用杖击梁以避鼠,贴蝎符以辟蝎。谷雨日亦或禁蝎。”
其实古人防毒虫,在谷雨之前就已经开始,从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到清明戴柳圈辟病,一直到端午饮雄黄酒辟灾毒,贯穿始终。尽管“压蝎符”是早期巫术的遗俗,但从中也能看出古人提前做好夏季毒虫病害预防的意识。
【冷知识】联合国为何将谷雨节气定为“中文日”?
联合国“语言日”由联合国新闻部于2010年2月21日“国际母语日”发起并主办,旨在推动联合国系统内的文化多样性和六种正式语言(英、法、俄、西、阿、中)的平等使用。其中文日定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之“谷雨”,以纪念“中华文字始祖”仓颉造字的贡献。相传仓颉将上古先民们用来祭祀和记事的符号文字进行了统一汇总和整理,并以野兽的脚印进行修改,创造了原始的汉字,为中华民族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据古代典籍《万姓统谱・卷五十二》记载,“上古仓颉,南乐吴村人,生而齐圣,有四目,观鸟迹虫文始制文字以代结绳之政,乃轩辕黄帝之史官也”。
据《淮南子》记载,黄帝于春末夏初发布诏令,宣布仓颉造字成功,并号召天下臣民共习之。这一天,下了一场不平常的雨,落下无数的谷米,以慰劳圣功,后人因此把这天定名谷雨,成为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这就是现在的“谷雨”节气。《明一统志・人物上古》亦有类似记载:“仓颉……观鸟迹虫文始制文字以代结绳之政,乃轩辕黄帝之史官也”。
虽然以现在的目光审视,千年前的传说过于虚幻,但人们用文字记录取代传统的“结绳记事”的创造力和智慧值得肯定和纪念,这也标志着中华民族进入了文明时代。
以上文章由易经网整理发布。
易经网是一个集周易文化、传统文化、国学文化研究和交流的专业性网站。
成立背景:易经网创建于2010年10月,拥有专业性周易研究团队,并致力于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服务内容:网站提供大量免费易学资料下载,涉及易经视频、易经预测、在线批八字、财运预测等,同时也包括紫微斗数等易学内容。
宗旨与目标:易经网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旨在与全国热爱易学文化和从事易学研究事业的专家学者共同对易学文化进行深入细致的挖掘、归纳、整理,力求不断充实易学文化的学术与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