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八论 2024年08月5日
6,314 浏览

关于《易经》的卦爻辞作者问题,传统上一般通论认为是周文王所作。

另有一说:卦辞是文王所作,而爻辞是周公。

《周易正义》八论的第四论就是讨论这议题。

基本上孔颖达所持的是第二个看法,认为卦辞是文王所作,爻辞是周公。 但他也认同第一说,因为他认为「父统子业」,周公只是子承父业,帮文王把还没做完的事做完而已。 因此说卦爻辞都是文王作的亦无不可。

以下就《正义》论证分段讨论。

第一说:《周易》作者是文王,卦爻辞都是文王写的

关于第一说,也就是以卦爻辞都是周文王所作,孔颖达引述了以下几个资料:

《系辞》云:“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 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又曰:「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 当文王与纣之事邪?」

《干凿度》:垂皇策者牺,卦道演德者文,成命者孔。

《通卦验》:苍牙通灵,昌之成,孔演命,明道经。

准此诸文,伏牺制卦,文王系辞,孔子作十翼,易历三圣只谓此也。 故史迁云文王囚而演易,即是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郑学之徒并依此说也。

以上证据中,一般易学家常用的就属《系辞传》的那两段记载,以及《史记》的《周本纪》。 《史记》原文是这样的:

西伯盖即位五十年。 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

严格来说,司马迁只说文王将八卦重为六十四卦,并没说文王写周易。 而且还用了「盖」字,表示不确定。 事实上,数字卦的研究可发现,六画卦的出现在文王之前,因此也没文王重卦这事。 相关议题可再参考:第二论重卦之人。

所以可以这么说,司马迁这段文王演易的说法,早就彻底被当代数字卦研究的考古资料给推翻了。 至于要以此证明文王写了周易,当然是太遥远了。

司马迁父亲司马谈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就其家学来看,说法理当是有其根据的。 个人窃疑,是否文王时代创新占筮法,开始把六画卦拆为重卦来看? 可能先有六画卦,再有用八卦来看六十四卦的方法学,而这个方法兴起于文王? 然后这故事流传时代久了,讲得越来越不精确,就变成文王把八卦重为六十四卦了?

再观《系辞》的证据,《系辞》句末用「邪」字,而且说的是「易之兴」。 更精确的来说,《系辞》比较像是用拟测的语气说:易道的兴起,是否就在文王和商纣的那个时候?

这里说的「易」并不见得就是一本书,也就是《周易》,而很可能指的是那个方法。 类似于《周礼》说「大卜掌三易之法」的易,并非专指三本书,而是包含了三种占筮方法。 「易」狭义的说,是专指《周易》或《周易》的占筮法,广义的说,则是指占筮法及其相关的书,就包含了连山与归藏。 《系辞》的「易」字应该是狭义的,但指的比较是《周易》所用的占筮法。 这种方法,兴起于文王时。 那么对应的书,也就是《周易》可以从文王时开始修编,经历代周王而成,可能在成王时周公完成,也可能在更晚。

《系辞》这段话讲得虽然有点模糊,不是很明确,但是就目前我们能够掌握的资料来说,这却是对于《周易》发展讲的最为贴切与接近研究现况的一段话。 但若像孔颖达或传统儒生一样,一厢情愿把这段话讲死,并解读为文王写了周易的卦爻辞,那么反而就过度读解而不准确了。

《系辞》这段在帛书《要》里也有类似的文字。 子贡问孔子为何习易,孔子回答的话里有这么一段:

夫易,刚者使知瞿,柔者使知图,愚人为而不忘,惭人为而去诈。 文王仁,不得其志,以成其虑,纣乃无道。 文王作讳而辟咎,然后易始兴也。

依这段话,倒是比较能够用来支持文王写《周易》的证据。 因为孔子讨论的易,比较是指《周易》这本书,而不是它的占筮法。

第二说:爻辞是周公写的

接着来看孔颖达如何论证爻辞为周公所作。

验证爻辞,孔颖达发现有很多是文王以后的事,所以由此可见爻辞应当是周公所作:

升卦六四王用亨于岐山。 武王克殷之后,始追号文王为王,若爻辞是文王所制,不应云「王用亨于岐山」。

明夷六五箕子之明夷。 武王观兵之后,箕子始被囚奴,文王不宜豫言箕子之明夷。

既济九五「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说者皆云,西邻谓文王,东邻谓纣。 文王之时,纣尙南面,岂容自言已德受福胜殷,又欲抗君之国,遂言东西相邻而已。

《左传》:「韩宣子适鲁,见易象云:吾乃知周公之德。」 周公被流言之谤,亦得为忧患也。

验此诸说,以为卦辞文王,爻辞周公。 马融、陆绩等并同此说,今依而用之,所以只言三圣,不数周公者,以父统子业故也。

孔颖达所举理由当中,「王用亨于岐山」这段争议很大。

究竟文王生前有没有称王? 自古以来就争议不断,但从各方证据来看,比较像是文王的确有称王。 如果文王在世时就已称王,那么孔颖达所举这条证据就无效了。

古籍之中,文王称王的证据其实颇多,最有名的例证如《史记‧周本纪》说「西伯盖即位五十年」,「盖受命之年称王而断虞芮之讼。 后十年而崩,谥为文王。」 虽然太史公用一「盖」字,表示文王之「称王」也不是很确定,但既然这么写了,就表示司马迁也是偏向认为是有的。

清华简《保训》是一篇与《尚书》文体相似的文献,内容为文王病死之前对武王交待的遗言,开头就说「惟王五十年,不瘳,王念日多鬲」。 李学勤据以论断,文王生前即已称王,并以此为定论。

总体来说,先儒因为伦理观点而否认文王在世时称王。 因为在他们的观点里,在武王克商之前,纣是君,周是臣。 文王乃有德之圣王,理应不会违反此君臣之大义,行此僭越之事。 孔颖达后面「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的论证,也是依此理由,认为这是文王之后的事。

事实上,别说僭不僭越的,文王在世时甚至就一直有伐商的野心,也因如此才会被帝辛(商纣)囚于羑里。

根据《竹书纪年》(含古本和今本),在帝乙二年时(帝乙为商纣父亲,在位九年)「周人伐商」(古本),当时周王是谁? 就是西伯,也就是周文王。 文王父亲季历在文丁十一年被商王所杀(文丁为帝乙父亲,在位十三年) ,隔年岐山有凤凰翔集的瑞兆,天命降周。 在帝辛六年说「西伯初禴于毕」,这事说的应该就是既济卦说的「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 二十一年「诸侯朝周」,二十三年殷受囚西伯(周文王)于羑里。

关于世儒的这看法,王国维《观堂别集·古诸侯称王说》所论甚精:

世疑文王受命称王,不知古诸侯于境内称王,与称君称公无异… 观古彝器铭识,则诸侯称王者颇不止一二覯… 盖古时天泽之分未严,诸侯在其国,自有称王之俗,即徐楚吴楚之称王者,亦沿周初旧习,不得尽以僭窃目之。 苟知此,则无怪乎文王受命称王,而仍服事殷矣。

古代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分别不是那么严谨而二分,诸侯国在自己的国境里自称王并不少见,而这无关乎僭越。 因此孔颖达引「王用亨于岐山」及「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的论证,都是后世俗儒自己的脑补,不但不能证明什么,更无法证明爻辞是周公所作。 但若就这两个典故来说,其实更像是文王时候的事,拿来证明爻辞也是文王所作还更有道理。

「箕子之明夷」倒是一个较为可靠的证据,因为这故事是在武王观兵之后,文王已经不在世,所以较有可能为周公时所作。

所引韩宣子事迹在《左传》昭公二年,晋国韩宣子到鲁国受聘,「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 为何这可以证明周公是爻辞作者,实在相当奇怪。 若依此逻辑,那么春秋是否也是周公写的?

至于「周公被流言之谤,亦得为忧患也」这种理由就更瞎了。 意思是说,周公也是受过流言之苦的,所以符合「作易者其有忧患乎」的条件,写易经周公一定也有一份。

不过这边讲的「易象」倒是相当值得玩味。 这究竟是只有卦爻辞的周易经文,还是类似大、小象的易传? 有些学者据以认为《象传》是周公所写,这和孔颖达由此认为周公作爻辞一样,又是过度解读了。

首先「易象」是什么,没有任何的佐证。 其次,就算这是后来的象传或爻辞的,也是孤证。 最后,韩宣子只是透过易象和春秋看到了鲁国传承于周文化的深厚,由此而赞叹周公之德和周之所以王,这两样都是鲁国太史藏书中最为可观者。 太史藏书原本就不必然是周公著作。 这道理极其简单,一国图书馆里的书,一定都是该国开国君主的著作吗?

重看周易作者与成书时间问题

孔颖达的论述代表的是传统世儒的通论见解,但这当中充满了上古圣王信仰造成的偏见,因此与史实格格不入。

周易作者是谁,这是一个相当艰深难解的议题,这方面学述著作可说汗牛充栋。

这里只简单说一下个人的看法。

古代对于作者的概念是相当含糊的。 说是文王所作,或是周公所作,并不尽然要解读为是文王或周公亲自动手去撰写,如果只是把它当作是个「时代」而不是个人,基本上不中亦不远矣。 至于真正动手去写这本书的人是谁? 实际上可能是他们的官僚所作,只是以文王周公为代表。 而这些官僚之中,最可能是筮史、太卜,或者是占人。

当中,筮史和太卜是专门占解的人,也就是《周易》的用户。 占人则是占筮卦例的档案管理员。

依《左传》和《国语》中的占筮故事可知,筮史和太卜是真正的占筮专家。 占卦时,他们一方面会引用周易经文,另一方面更会运用卦象的变化来解释吉凶。 要特别注意的是他们如何自由运用八卦来占解的那一部份,那些随兴的创作很可能就是周易成书之前就已有的占解方法。 周易的成书,可能就是收录筮史与太卜的实际占筮记录再整理而成,最后成为固定的占例而成书。 而占人就是那整理古代占筮资料的人。

将这些占解实录整理成周易一书的时代,大概落于周初,可能是文王开始,然后完成于周公或成王之时,甚至更晚。

周易有些确定的典故的确在周文王之后,例如晋卦康侯赐马蕃庶的典故,这也是文王死后之事了。 因此传统认为卦辞文王,爻辞周公,也不是很正确。 卦辞不尽然都是文王时代以前的事,写作年代可能已到周成王的时候。

再从左传与国语来比对,这些东周占例中引用的卦爻辞,有许多和今本易经不一样的。 为何会这样?

一般学者都很轻易就把这些占解解读为是用归藏易,而不是周易。 基本上这类看法都像是鬼画符,反正鬼没人看过,不知道、无解的东西都说是鬼就对了。 归藏易内容是什么,其实没有什么确定的文献可得而知,占筮问题解不开就说那是归藏就对了。

这类与今本《周易》内容不一样的繇辞,去分析其方法,都还是不离周易。 繇辞的不一样,除了很可能因为周易有不同的传抄本所致之外,也可能是因为周易这本书会修订。 既然周易这本书与太卜、筮史的专业有关,而且很可能就是太卜这个官僚部门在使用的工具书,那么因为实用的理由而偶有增删修改应当是很合理的。

以上是就经文内容来看,《周易》大概是形成于周初,但内容会因为实用的理由而修订。 至于精确来说,究竟是那一个周王完成了《周易》,就不好断定了。

再就《周易》的形式来说,《周易》的完成,或者说《周易》演变成今本的样子,这个时间大概会在春秋末至战国中期之间。

怎么说?

今本《周易》是有「爻题」的,但《左传》、《国语》(以下简称左国)中的卦例来看,当时显然没有爻题。

所谓爻题,就是每段爻辞之前都会有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或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 爻题可以很精简地指称某卦的某爻。 例如,得到乾卦的六个数字中(即六爻),第一个数字为九,其余为七,九数落在初爻,就说干初九。

左国卦例多数都是以遇某卦之某卦来表达有变爻的卦,有时候则会用遇某卦之八。

《国语》三个卦例都是多变爻,不用爻题来表达卦象是理所当然。 但是《左传》一个变爻的卦例相当多,共有十个,显然都是以本卦变爻来占解,引用爻辞时却不用爻题,而用「某卦之某卦」,如屯卦初九爻变说「遇屯之比」,坤卦六五爻变说是「遇坤之比」,观六四爻变说是「遇观之否」。

若说这些都是实际占筮,所以用本卦和之卦来表达卦象,不特别引述爻题,这还有些道理。 但蔡墨谈龙故事中,他逐一引用乾卦各爻爻辞的方式可证明,当时的周易一定是没有爻题的:

《周易》有之,在干之姤曰龙勿用,其同人曰龙在田,其大有曰龙在天,其夬曰亢龙有悔,其坤曰见群龙无首,吉,坤之剥曰「龙战于野」,若不朝夕见,谁能物之?

可见在《左传》的时代里《周易》还没有像今本一样有爻题。

目前为止,最早的《周易》为上海博物馆藏的战国楚竹简,可惜该简残缺不全。 但可确认已有爻题,其年代约略在公元前三百年的战国中期,因此《周易》何时定型为今本具有爻题的样子,最晚为战国中期,最早为春秋末。

相关推荐
2024-08-05

论易三名 常听人说,《周易》的「易」有简易、不易,变易三层涵义,这也是所谓的「易」的「三名」,…

12,050
2024-08-05

重卦如何来的? 这个问题易学网探讨相当多,本文不再细论,详细论述可再参考以上链接以及其他的相关…

5,002
2024-08-05

《周易正义》「易学八论」的第一论探讨「周易」的「易」字,至于「周」是什么意思? 这是本篇,也是…

4,401
2024-08-05

关于《易经》的卦爻辞作者问题,传统上一般通论认为是周文王所作。 另有一说:卦辞是文王所作,而爻…

6,314
2024-08-05

今本《周易》分上、下经,上经三十卦,从乾坤至坎离。 下经三十四卦,从咸恒到既济未济。 为什么要…

14,769
2024-08-05

一般见解认为文王作《周易》,孔子为《周易》作传,也就是十翼,自古以来先儒对此都无异论。 《正义…

4,124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

助力内容变现

将您的收入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15689987323

客服邮箱

3131816650@qq.com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手机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