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见解认为文王作《周易》,孔子为《周易》作传,也就是十翼,自古以来先儒对此都无异论。 《正义》这么说:
其彖象等十翼之辞,以为孔子所作,先儒更无异论。
但数十翼,亦有多家,既文王易经本分为上下二篇,则区域各别。 《彖》、《象》释卦亦当随经而分,故一家数十翼云:《上彖》一,《下彖》二,《上象》三,《下象》四,《上系》五,《下系》六,《文言》七,《说卦》八,《序卦》九,《杂卦》十。 郑学之徒并同此说,故今亦依之。
传统上对于十翼的说法唯一的小争议,就是分法有些微的不同,所谓的「但数十翼,亦有多家」。 例如,除了这个分法,另可能把《象传》分大、小,而不是与《周易》经文一样分上、下。 不过,孔颖达这个分法可说是标准,为多数经学家所采用。
若就内容属性来看,十翼实际上只有「七翼」。 「七翼」当中有《彖》、《象》及《系辞》分上、下,因此又多出了三翼而成十翼。 当中《彖》与《象》是跟着经文而分上下,而《系辞》纯粹是因为篇幅较大而拆分为两篇。
所以传统认为的十翼如下:
- 《上彖》、《下彖》:注解六十四卦卦辞,因《周易》有上、下篇,因此《彖传》亦有上下。 今本《周易》中,除乾卦之外,《彖传》都编排在卦辞之后,所谓「经传」合一。 但这种把《彖》、《象》、《文言》附于经文之后的编排法,应该是汉代末年才有。
- 《上象》、《下象》:注解六十四卦卦辞与爻辞,因《周易》有上、下篇,因此《象传》亦有上下。 《象传》另一分法,是分为《大象传》与《小象传》,《大象传》注解的是六十四卦的卦辞,今本都编排于《彖传》之后。 《小象传》注解的是六十四卦的六爻爻辞,今本《周易》都编排于爻辞之后。
- 《上系》、《下系》:《系辞传》并不是依照《周易》经文而分上下篇,因为《系辞》并不直接注解经文,虽然里面引用有很多「子曰」在解释经文的义理。 《系辞》在汉时又称《易大传》,是易传中最大的一部。 应该是因为其篇幅较大,而直分为上下。 《系辞》以讲述《周易》背后之原理、哲学思想为主,内容较为驳杂。 但是关于「大传」的称呼也有些混乱,先儒亦有将《说卦》内容称为「大传」者。
- 《文言传》:注解乾、坤两卦的卦爻辞义理。
- 《说卦》:系统整理八卦卦象。 是研究八卦卦象的宝典。
- 《序卦》:讲述《周易》卦序编排次序的义理。 卦序的编排两两成对,配对方式「非覆即变」。
- 《杂卦》:以两两成对的方式简单说明卦义,配对方式与《序卦》类似。
欧阳修小朋友问
孔子作十翼之说,传统以来一直深信不疑,一直到北宋欧阳修才很高调地提出另一种看法:他认为十翼当中只有《彖》、《象》才是真正属于圣人之言,也就是孔子所作,其余都不是。
这些论点主要见于《易童子问》。
「童子问」是欧阳修的撰写体例,文章都是由童子提出问题,然后接着是对问题的回答。
例如,童子问说:《系辞》不是圣人作的吗?
他回答说:不只《系辞》,《文言》、《说卦》以下,全都不是圣人之作。 而且内容众说淆乱,也不是一人之言。
依欧阳修的意思,除了《彖》、《象》以外,其余十翼都是汉儒搜集纂而成,所以内容都相当混乱。
欧阳修最有名的论证当属「四德说」这条证据。
首先是在思想的不一致上,《文言传》一方面以「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将元亨利贞解释为「四德」,然后又说「乾元者,始而亨者也。 利贞者,性情也」,这又不是四德了。 这两种完全不一样的解释方式一定是出自不同人。 诸如此类的例证欧阳修举列相当多。
而对于四德说欧阳修认为出自穆姜,这是根据《左传》襄公九年的记载。 他说:
后十有五年,而孔子始生,又数十年而始赞《易》。 然则四德非干之德,《文言》不为孔子之言矣。
不过另有一说法,认为《左传》偷了孔子《文言传》的四德说编了穆姜的故事。 后世许多砰击欧阳修的人也有人采用此说。 另一说是有人以《文言传》四德说注解《左传》,然后混入了《左传》原文。
对于前一种说法,欧阳修在童子问中就已说明。 他认为前一说是把写出《春秋左氏传》的人当笨蛋了。 换作现在,好像在说金庸不会写小说一样的意思。
对于后一种说法,个人认为过于牵强。 细读《左传》,文脉清楚而通顺,怎样也不像是不小心把四德说的注解混进本文了。
欧阳修虽然认为《系辞》等十翼多数不是圣人之言,但他并没否认十翼的学术价值。
例如,《系辞》这本书,欧阳修说,在汉代时称《易大传》(按:《史记‧太史公自序》引「易大传」说:「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 语出自《系辞传》),到后汉才称《系辞》,然后他说:
盖夫使学者知《大传》为诸儒之作,而敢取其是而舍其非,则三代之末,去圣未远,老师名家之世学,长者先生之余论,杂于其间者在焉,未必无益于学也。 使以为圣人之作,不敢有所择而尽信之,则害经惑世者多矣。 此不可以不辨也,吾岂好辨者哉!
欧阳修的意思,只是要人分清什么是什么,对于十翼内容不应一味认定都是圣人之言,不分黑白是非的照单全书,而是要有所取舍。
无源的十翼
事实上正如欧阳修所说,「十翼之说不知起于何人,自秦汉以来,大儒君子不论也」,孔颖达也只没头没尾地说「先儒更无异论」。
「十翼」称呼较早的记载有《乾坤凿度》:「五十究易,作十翼明也。 明易几教。」 关于该记载的可信度,可参考【卜筮列传】孔子与易经占卜I–孔子也算命? 一文。
易纬基本上是从汉代开始流行的,但后来因为历代的禁绝,到隋朝已经亡逸殆尽,今存易纬多数是后世辑逸而成,而其内容也是真假不一。 是否真是汉时文字,不用太过相信。
如果只谈孔子为易作传这件事,学者经常会引用的记载是《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读易韦编三绝。 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后世多数将「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作「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并分别指涉到《序卦传》、《彖传》、《系辞传》、《象传》,《说卦传》、《文言传》。
但这个读法与解释方式大有问题:
- 首先是语法上非常奇怪,语义完全不通顺。 较通顺的读法有两种可能,「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序、系、说、文都是动辞,说的是孔子如何讲述与传授易经。 二是「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序为叙陈经旨,如「孔子作书序」。 意指孔子讲述了彖、系、象、说卦,及文言。
- 当中还是缺乏《杂卦传》,不足十翼。
- 《太史公自序》引今本《系辞》「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为「易大传」,不是「系辞」。
《汉书‧艺文志》则有「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文王… 作上下篇。 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之说。 后面所说孔子的著作与《史记》的文字颇象,但并未提到《杂卦传》与《说卦》,也只说「十篇」,未说「十翼」,「十翼」之说是来自颜师古注解:「上下经及十翼,故十二篇。」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易传,大约抄写于汉文帝时代,这些易传中,并没有篇题,比对今本十翼,当中有一部可视为今本的《系辞传》,但不分上下。 其余十翼内容,或有分散于其余帛书易传中的。
再回头看孔颖达文末说的「郑学之徒并同此说」,「郑」指的应该是郑玄,郑玄易注并未完整传世,宋王应麟辑逸而成的《周易郑康成注》里并未提到「十翼」,但详阅其内容,注解到的文字包括《周易》经文、《彖》、《象》、《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
《论衡》一段记载可清楚看出易传的流变:
先问《易》家:「《易》本何所起? 造作之者为谁?」 彼将应曰:「伏羲作八卦,文王演为六十四,孔子作彖、象、《系辞》。 三圣重业,《易》乃具足。」 问之曰:「《易》有三家。 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伏羲所作,文王所造,《连山》乎? 《归藏》、《周易》也? 秦燔五经,《易》何以得脱? 汉兴几年而复立? 宣帝之时,河内女子坏老屋,得《易》一篇,名为何《易》? 此时《易》具足未?」
总合以上资料可以看出,汉初为止,可能有孔子为易作传之说,但仍无「十翼」之称,是否真有十篇也不确定。
话说晋太康元年,汲郡有一位名叫不准的人,盗发魏襄王墓而挖出一批竹书。 据传这批战国末的竹书里也有《周易》,杜预《左传后序》中提到这件事说:「《周易》上下篇,与今正同,别有阴阳说,而无彖、象、文言、系辞,疑于时仲尼造之于鲁,尚未播之于远国也。」 换句话说,杜预所见竹书,根本就没有易传,但有阴阳说。 至于阴阳说是什么,就不可而知了。 有学者考证认为,很可能就是「归藏易」,就是马国翰辑逸而成的那本所谓的「归藏易」。 总之,关于晋朝出土的这批战国竹书,唯一可以肯定的就是《周易》只有经没有传。
由此可见,即使孔子有作易传,今传的易传也远不是孔子的易传了,比较可能是后世孔门弟子伪托孔子之名整理而来–似乎中国诸多古书都是这样形成的。
至于这些整理而来的易传,里面有多少孔子的言论? 绝对没有后儒讲得那么满,全都是孔子写的。 这样看来,欧阳修所言,是相当客观而有理的。
此外,从《左传》记载来看,「易传」可能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存在,而且很可能也是被包含在广义的《周易》里:
- 昭公二年记载,晋国韩宣子到鲁国受聘,「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 这里提到的易象像是易传一类的书籍。 有人据以认为,这是《象传》并说这是周公所作,这又过度解读了。
- 襄公九年,穆姜自解艮之随说:「是于《周易》,曰:随,元亨利贞,无咎。 元体之长也,亨嘉之会也,利义之和也,贞事之干也。 体仁足以长人,嘉德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 并且说元亨利贞是「四德」,这与今本《文言传》完全一样。
- 昭公元年,医和论蛊这么说:「在《周易》,女惑男。 风落山谓之蛊。」
以此回头看《史记》说的孔子「序彖系象,说卦文言」,或者可以解释为孔子以象在讲述彖辞(可能为左传中的「易象」),以文饰的言语来论说易卦。 也就是说,孔子利用已有的易传来授课。 所以今传的十翼,可能涵盖了孔子讲学的讲义(如文言传的四德说已确定为孔子之前就有),还有他的讲学,是孔门弟子历代相传而到汉代被收录编纂完成。
个人意见
易传谁作,是一个非常大的议题,不是几千几万字可以谈得清楚的,更别说要证明了。 自古到今的文章也不知凡几,引用不完,也谈不完。
因此这里只就个人的研究谈一个心得。
十翼大致上都是汉儒逐步整理而成,而且恐怕也不是一次到位的整理。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内容都不是圣人之言,或者全都不够古老。
汉儒整理应该有很多依据的是先秦典籍,但是有些可能不是,里面也参杂一些汉代时的言论。 这些整理而成的资料里,有些可能的确是孔子的言论,有些可能甚至比孔子更早。 再统合之前的资料,假设孔子之前就有「易传」在传播,那么孔子可能拿着这些文字来传授易学给门人弟子。 所以十翼可以当作是孔子之前以至于汉代的易传总集成。 虽不是孔子亲自著作,但是学术价值亦不容否认。 当中包罗了近千年的易学发展精华。 当然了,这些传承的关键在于孔子的讲学。
由于十翼的成书都不一样,因此以下分别来谈论。
- 十翼中系统性著作的,而且比较可能是一人一时所写作完成的有:《彖传》、《象传》、《序卦传》。
- 杂凑编纂而成的著作:《系辞传》与《文言传》。
- 介于二者之间者,虽然就其内容来看有其系统性,但也有搜集编纂的可能,这类著作有《说卦传》和《杂卦传》。
彖传与象传
彖传与象传注解经文都有一贯而清楚的方法学,两传都是一人一时之作,大约成书于春秋与战国之际。
至于是否就是孔子所写? 可能不是。 而且显然是两个不同的人写的。
所以假设当中有一本是孔子所写,那么另一本就不是,顶多只有一本会是孔子写的。 假设要选一本较为精深者当作孔子所写,那么我会选彖传。 但客观而论,两本应该都不是孔子所写。
《左传》中引用《周易》时,在注解经文所用的「象」只有八卦卦象,完全没有阴阳爻象。 再细读周易经文,所呈现出的爻象方法学是极为朴实的上下尊卑远近等象。 但在彖传与象传中,已发展出更复杂的阴阳爻象。
在用字习惯上,这两传中并不是用后世惯用的「阴阳」,而是用「刚柔」。 可见这两传的时代背景大概是在阴阳思想流行之前,大致是春秋中期至战国中期之间,因此距离孔子的时代也不会太远。
至于两传孰先孰后? 相当难以论断。
若就思想的精粗来看,彖传是比象传更精深的。
何以说两传的作者不会是同一人? 除了注解经文方法学的大不同之外,在某些周易的重要取象上,两传有很大的不同。
例如,坎象在上究竟取不取坎为水? 以屯卦为例,彖传说「雷雨之动满盈」,坎就是水,坎有化为雨水甘霖,乃是云行雨施,天道流行之卦。 但象传说「云雷,屯」,坎并未下雨。 要知,雨在彖传以及周易经文中,都有重大的象征意义。
再假设,《系辞》与《文言》、帛书易传中的「子曰」都是孔子的言论,那么孔子在讲论易学又呈现出一种清楚的风格:不重训诊,不讲卦象,更不谈论爻象,直指经文义理。 这和《象传》与《彖传》的方法学又是大异其趣了。
序卦传
序卦传也是属于一人一时之作,但可能是汉儒所作。
序卦传为今本《周易》的卦名字义与卦序排列提出简单的说法,但是全传看来只像是一个文字接龙游戏,虽然用以解释六十四卦义的文字相当值得参考,但是这当中却缺乏深入的哲学思想,前后相接的逻辑更有很多难以串接而牵强之处。
出土的帛书易传不但没有序卦传,而且周易经文的编排顺序却与今本周易完全不一样。 可见今本周易卦序之外,还另有其他的卦序。 帛书的卦序,又可与清华简的《别卦》相互印证。
序卦传除了很像是文字接龙之外,也很像是宋明之后流行的命理书籍收录的卦歌歌谣。 可能是古代为便于学习或记忆卦义及卦序而编写者。
系辞传与文言传
系辞与文言都是杂凑编纂而成,细读其行文就可知。
其中系辞传尤其驳杂,完全是不相连属的文字七拼八凑出来的。
它的内容有谈论易经创作源起的,例如提到易经是「中古」也就是当商纣与文王之时兴起的。 谈到卦爻的吉凶法则和哲学,也谈到某些卦的卦义,如棺椁取象于大过卦,大壮为栋,离为网罟。 也谈到揲蓍法的,也就是著名的大衍章…. 内容可说包罗万象。 但所谈的东西往往都极为片段,甚至残缺不全。
值得注意的是里面有多处引用「子曰」在讲述卦爻义理的。 一般认为,这《子曰》就是孔子说。 问题来了,这不就证明系辞不是孔子写的! 这顶多就是孔子的弟子(或者弟子的弟子… )在引述老师的话。 这最后的老师可能指的是孔子,但也可能指的只是笔记作者的老师呢?
总之,这种很多引用「子曰」的文字,让《系辞传》顶多只是像《论语》一样的著作:由孔门第子整理夫子言行而成。
但系辞传的问题不只如此。 里面许多对周易的歌功颂德文字,很像儒家思想取得政治地位之后儒者为周易所做的文宣。 而一些谈论阴阳的言论,更像是战国阴阳思想流行之后才会有的。 再如大衍章,帛书易传中独缺此章之外,其内容也充满了「五」数的崇拜,更像是汉代阴阳五行思想大行其道时的文人创作。
总体来说,系辞传内容应该是汉儒所整理,虽然就内容片段来说,或许有很多先秦文字,甚至孔子思想,但不会是孔子的著作。
文言传也同样是收录古人说法编纂而成,只不过因为文言收录的只限于解释乾坤两卦经文,不像系辞那么驳杂。
以乾文言传为例,总共收录约略四个不同版本的经文解释。
- 第一段六爻皆引「子曰」,缺用九,这些可能是孔子的注解。 但开宗明义的元亨利贞「四德」解释在穆姜时就已引用,可见是孔子之前就有的说法。
- 接下来的两段都相当的简短,但都不解释卦辞,只解释爻辞和用九。
- 第四段开头则像是在注解彖传文字,紧接在后的又是六爻的解释,但与第一段一样,未注解用九。
说卦传
说卦传虽然看起来是有系统的,但可能是一人一时之作,也可能属于编纂性质。
说卦传所收录的内容相当精准,以八卦卦象为主,因此看起来相当有系统。 但这些八卦的取象显然不是全都属于周易的系统,所以许多取象与周易并不一致。 当中最显著的就是动物类象,也就是「乾为马坤为牛」一段。
它的首段不但很像系辞传文字,甚至有些文字出现在帛书易传中,这都可证明该书也是收集当时零散之文字编纂而成。
杂卦传
杂卦传可能原本是有系统的著作,而且是一人一时之作,它的属性与序卦传很像,都是属于歌谣口诀一类的东西。 差别是序卦传是以今本的周易卦序为编写次序。 杂卦传的次序却是很乱。 但也有可能原本它和序卦传一样有个什么特殊次序的,但后来散乱掉了。
今传的杂卦传显然已经不是原本,而是经过重新收录与编排,或许有断简,总之,除了次序不知如何编排之外,里面有几卦配对错乱了。
如最后的「归妹,女之终也。 未济,男之穷也。 夬,决也,刚决柔也」,这三卦显然与之前的渐、既济、姤失散掉的。 而大过与颐的配对也被拆散了。
而最后的「君子道长,小人道忧也」有些类似泰卦彖传文字的乱入。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