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八论 2024年08月5日
0 收藏 0 点赞 16,438 浏览 3027 个字

汉代虽然是易学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是易学家留传于世的著作与论述却有如凤毛麟趾。

现今,我们常说的汉易,大致上也只能见到东汉郑玄、马融、荀爽所遗存的只字片语。 至于西汉的易学家,也只能偶见散存在某些古籍中的引述。

韩婴是西汉易学家中相当特殊的一位。 他不但可能是传说中的《子夏易传》作者,他的《韩诗外传》更保留一些易学论述。

>>关于汉易及孔子易学传承人的相关文章,参考:【易学八论】7:论传易之人

韩婴是燕人,孝文时为博士,景帝时至常山太傅。 以诗学闻名,但他也讲授易学。 只是,燕赵之间好诗不好易,因此他的易学就逐渐式微,只有在韩氏家族中自传而已。

《汉书. 儒林传》记载,韩婴曾经和董仲舒在汉武帝面前议论,「其人精悍,处事分明,仲舒不能难也」。

孝宣时,他的孙子韩商因易而受到征召,说:「所受易即先太副所传也。 尝受韩诗,不如韩氏易深,太傅故专传之。」 韩商因为习易较习诗深,因此韩婴专门传授易学于他。 后来司隶校尉盖宽饶,原本受易于孟喜,但见韩商之后,又改投到他的门下。

韩婴易学传承的渊源,不见史载,在汉代的易学史上有如孤岛。 但高怀民认为,传说中的《子夏易传》有人说是韩婴所作,也有人说是丁宽,因此他认为韩氏易与丁宽老师田何必有相近之处。 所以从田何溯源,发现往上两世的周子家竖(《汉书》作周丑子家)也是燕人,所以韩氏易应源自于此。

《汉书. 艺文志》在易类里有「韩氏二卷」,根据其脉络可推得即韩婴的《周易传》。 此书并未传世。 但其易学的论述可散见于其传世的《韩诗外传》。

《韩诗外传》引《易》约七次,多直接引《易》以寓事。 如引艮卦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厉熏心」谈「防邪禁佚,调和心志」之道。

两次引谦卦卦辞及《彖传》言:「《易》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其国家,近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

引困卦六三「困于石,据于蒺蔾,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此言困而不见据贤者也。」

崔杼杀死国君齐庄公,荆蒯芮出使晋国而返回,而为其国君入死。 荆蒯芮的仆人因此也为主而死。 韩婴评此事说:

《诗》曰:“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荆先生之谓也。 《易》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仆之谓也。

又引未济卦辞谈人情常“不克终”,也就是难以维持到最后:

官怠于有成,病加于小愈,祸生于懈惰,孝衰于妻子。 察此四者,慎终如始。 《易》曰:“小狐汔济,濡其尾。」 《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又引一段孔子曰,似乎是今存六十四卦卦序已存在的证据:

孔子曰:「《易》先同人后大有,承之以谦,不亦可乎?」 故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谦者,抑事而损者也。 持盈之道,抑而损之,此谦德之于行也。 顺之者吉,逆之者凶。

另一本与韩婴有关的易学著作为《子夏易传》(或称《子夏传》),但这却是易学上的一个疑案。 据说,《子夏易传》为韩婴所作。

唐朝陆德明《经典释文. 序录》云:「今亦用韩婴本《子夏易传》三卷。」 陆德明自注云:

卜商字子夏,卫人,孔子弟子,魏文侯师。 《七略》云:“汉兴,韩婴传。」 《中经簿录》云:「丁宽所作。」 张璠云:「或馯臂子弓所作,薛虞记。」 虞不详何许人。

《七略》至唐已经亡逸,陆德明或有所见。 《释文》所引《子夏易传》多处,多属单字的音义或异字问题,依《序录》,此即韩婴所作。

如屯六二乘马班如:乘,绳证反。 《子夏传》音绳。」 大有九四「匪其彭」:「其彭,步郎反,子夏作旁。」 谦卦:“谦子夏作嗛。」 豫六三「盱豫」:「子夏作纡。」 噬嗑九四「噬干胏」:「胏,绫美反,子夏作脯。」 贲六五「束帛戔戔」:「《子夏传》作残残。」 颐六二「拂经」:“子夏传作弗。」 颐六四「虎视眈眈」:「《子夏传》作攸攸。」

事实上,除陆德名之外,唐朝易学家颇常引用《子夏传》。

如李鼎祚《周易集解》,引《子夏传》注干「元亨利贞」:

元,始也。 亨,通也。 利,和也。 贞,正也。 言干禀纯阳之性,故能首出庶物,各得元始、开通、和谐、贞固,不失其宜。 是以君子法干而行四德,故曰「元亨利贞」矣。

注干初九:

龙,所以象阳也。

注比卦:

地得水而柔,水得土而流,比之象也。 夫凶者,生乎乖争,今既亲比,故云比吉也。

注蛊先甲后甲:

先甲三日者,辛、壬、癸也。 后甲三日者,乙、丙、丁也。

孔颖达《周易注疏》引《子夏传》易注约十次,如前面所引干「元亨利贞」注亦见《注疏》,其他如:

§ 屯六二「乘马班如」:班如者,谓相牵不进也。

§ 小畜九三「舆说辐」:辐,车剧也。

§ 泰上六「城复于隍」:隍是城下池也。

§ 遯上九「肥遯」:肥,饶裕也。

§ 益卦:雷以动之,风以散之,万物皆益。

§ 夬九五「苋陆夬夬」:苋陆,木根,草茎,刚下柔上也。

§ 九五「以杞包瓜」:《子夏传》曰「作杞匏瓜」。

§ 井九二「井谷射鮒」:井中虾蟆,呼为鲔鱼也。

§ 井六四「井甃无咎」:甃亦治也,以砖垒井,脩井之坏,谓之为甃。

另外《周易集解》在师卦引崔憬曰:「《子夏传》作大人,竝王者之师也。」

从以上资料可清楚看出,唐朝时的确有本《子夏易传》,而陆德明认为那本《子夏易传》是韩婴所作。 孔颖达、陆德明、李鼎祚,以及崔憬所引,应该是源自相同的流行唐本。 此本可能在宋朝时还可见,因此在朱震《汉上易传》多所引用,共计约三十几条。 以下摘引几条,如:

§ 屯初九:磐桓,犹桓旋也。

§ 比初六有它吉:非应称它。

§ 比六三比之匪人:处非其位,非人道也。

§ 泰六五:帝乙归妹,汤之归妹也。

§ 谦六四:挞谦,化谦也

其中比初六「非应称它」,亦见于程迥《周易章句外编》。

但唐朝流行的那本,与今存四库全书收的《子夏易传》并不是同一本书。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关于《子夏易传》的流传,四库〈提要〉所言甚详:

说易之家,最古者莫若是书。 其伪中生伪,至一至再而未已者,亦莫若是书。 《唐会要》载开元七年诏:《子夏易传》近无习者,令儒官详定。

刘知几议曰:《汉志》易有十三家,而无子夏作传者,至梁阮氏《七录》,始有《子夏易》六卷。 或云韩婴作,或云丁宽作。 然据《汉书》韩易十二篇,丁易八篇,求其符合,事殊隳剌。 必欲行用,深以为疑。

司马贞议亦曰:案刘向《七略》,有《子夏易传》,但此书不行已久,今所存多失眞本。 荀勖《中经簿》云:《子夏传》四卷,或云丁宽,是先达疑非子夏矣。 又《隋书. 经籍志》云:《子夏传》残缺,梁六卷,今二卷,知其书错缪多矣。 又王俭《七志》引刘向《七略》云:《易传》子夏,韩氏婴也,今题不称韩氏,而载薛虞记,其质麤略,旨趣非远,无益后学云云。

是唐已前,所谓《子夏传》已为伪本,晁说之《传易堂记》又称:今号为《子夏传》者,乃唐张弧之易(案唐张弧为大理寺评事,有素履子别著录)。 是唐时又一伪本并行,故宋国史志以假托子夏易传,与眞子夏易传两列其目。 而《崇文总目》亦称此书篇第,略依王氏,决非卜子夏之文也。

朱彝尊《经义考证》,以陆德明《经典释文》,李鼎祚《周易集解》,王应麟《困学纪闻》,所引皆今本所无。 德明鼎祚犹曰:在张弧以前。 应麟乃南宋末人,何以当日所见与今本又异,然则今本又出伪托,不但非子夏书,亦并非张弧书矣。 流传既久。 姑存以备一家云尔。

〈提要〉开宗明义就说,《子夏易传》是解说易经最古老也是最多伪书的一本书。 自古以来,伪之又伪,从没停过。

《唐会要》记载,唐开元七年诏书说,近来《子夏易传》无人学习,因此命令儒官详细考定。 但刘知几和司马贞都持反对意见。

刘知几说:「求其符合,事殊隳剌。 必欲行用,深以为疑。」 司马贞则说:「此书不行已久,今所存多失眞本。」

所以《提要》评说:「是唐已前,所谓《子夏传》已为伪本。」 可见,即使唐朝所流传的那本《子夏易传》虽然较今本古老,但恐怕也是伪书。

版权: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iyunzhai.com/5921.html

相关推荐
2024-08-05

论易三名 常听人说,《周易》的「易」有简易、不易,变易三层涵义,这也是所谓的「易」的「三名」,…

12,027
2024-08-05

重卦如何来的? 这个问题易学网探讨相当多,本文不再细论,详细论述可再参考以上链接以及其他的相关…

4,953
2024-08-05

《周易正义》「易学八论」的第一论探讨「周易」的「易」字,至于「周」是什么意思? 这是本篇,也是…

4,326
2024-08-05

关于《易经》的卦爻辞作者问题,传统上一般通论认为是周文王所作。 另有一说:卦辞是文王所作,而爻…

6,256
2024-08-05

今本《周易》分上、下经,上经三十卦,从乾坤至坎离。 下经三十四卦,从咸恒到既济未济。 为什么要…

14,744
2024-08-05

一般见解认为文王作《周易》,孔子为《周易》作传,也就是十翼,自古以来先儒对此都无异论。 《正义…

4,096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

助力内容变现

将您的收入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15689987323

客服邮箱

3131816650@qq.com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手机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