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系辞传今注 2024年08月2日
0 收藏 0 点赞 5,715 浏览 5587 个字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 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 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 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帛书】

易与天地顺,故能𡓭论天下之道。 卬以观于天文,颟以观于地理。 是故知幽明之故,观始反冬,故知死生之说。 精气为物,斿魂为变,故知鬼神之精壮。

与天[地]相校故不回。 知周乎万物,道齐乎天下,故不过; 方行不遗,乐天知命,故不忧; 安地厚乎仁,故能既。

犯回天地之化而不过,曲万物而不遗,达诸昼夜之道而知,古神无方,易无体。

【今译】

易道之大,足以和天地齐准,因此能够终成与治理天地之道。 仰视天空以观察天文,俯看大地以详察地理,因此知道幽暗与光明的缘故。 推源到事物的初始,返回到终结结果,所以就知道生死的理论。 精与气会聚成物体,游离的魂魄发散而成变化,所以就能够知道鬼神的情状。

圣人的德行与天地相似,所以不会有任何的违离。 智慧周遍于万物,而大道济渡于天下,所以不会有过错。 权宜应变而旁行,但不会因此而偏离正道。 乐天知命,所以不会有忧虑。 安定于土地而敦厚于仁心,所以能爱人。

模范周遍于天地造化而无有过错,无微不至地成就万物而不会有任何遗漏。 通达昼夜消息之道而有智慧。 所以至神没有方所,易道无有形体。

【解读】

朱子《本义》:「此章言易道之大,圣人用之如此。」

本章在赞扬易道的通变与伟大,以及圣人如何藉以穷理、尽性,以至命。

易经的卦爻,本就在拟象天地宇宙的阴阳变化,因此其内含的道理可与天地齐准,通于幽明、死生、鬼神。 朱子并以《穷理》、《尽性》与《至命》之事诠释此章内容。

【注释】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易道之大,足以和天地齐准,因此能够终成与治理天地之道。

《系辞》首章开宗明义就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易经》旨在拟准天地之道,故立乾坤,乾为天,坤为地。

朱熹:「此穷理之事。」 后两节朱子又分别解释为「尽性」与「至命」之事。

准:平齐、平等之义。 《说文》:“平也。」 京房:“准,等也。」 虞翻:「准,同也。」

弥纶:终成与治理。 《尔雅》:「弥,终也。」 荀爽:「弥,终也。」 朱子取弥补义,引申为联合。 朱熹:「弥,如弥缝之弥,有终竟联合之意。」 纶,经纶,使有条理,引申为治理。 《礼记. 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 屯《大象》:「君子以经纶。」 朱熹:“纶,有选择条理之意。」 孔颖达:「纶谓经纶牵引,能补合牵引天地之道。」

天地之道:帛书作「天下之道」,《释文》:「天下之道一本作天地。」 作天下之道于文义较为通顺。

《孙氏集解》:京房曰:准,等也。 弥,遍。 纶,知也。 《释文》荀爽:弥,终也。 纶,迹也。 郑康成曰:准,中也,平也。 王肃曰:纶,缠里也。

虞翻:准,同也。 弥,大。 纶,络。 谓易在天下,包络万物,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 故与天地准也。

孔颖达:言圣人作易,与天地相准,谓准拟天地,则乾健以法天,坤顺以法地之类是也。

《本义》:易书卦爻,具有天地之道,与之齐准。 弥,如弥缝之弥,有终竟联合之意。 纶,有选择条理之意。

王宗传:天地之道,即下文所谓一阴一阳是也。 是道也,其在天地,则为幽明; 寓于始终,则为生死; 见于物变,则为鬼神。

《朱子语类》云:凡天地间之物,无非天地之道,故易能弥纶天地之道。 弥如封弥之弥,糊合使无缝罅。 纶如纶丝之纶,自有条理。 言虽是弥得外面无缝罅,而中则事事物物,各有条理。 弥而非纶,而空疏无物。 纶而非弥,则判然不相干。 此二字,见得圣人下字甚密也。

李光地:此下三节,朱子分为穷理、尽性、至命者极确,然须知非有易以后,圣人方用易以穷之尽之至之。 易是圣人穷理尽性至命之书,圣人全体易理,故言易穷理尽性至命,即是言圣人也。 易与天地准,与天地相似,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此三句当为三节冠首,第二第三节不言易者,蒙第一节文义。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仰视天空以观察天文,俯看大地以详察地理,因此知道幽暗与光明的缘故。

一阴一阳之谓道,幽明以及后文的死生、鬼神、昼夜,都是阴阳。 《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伏羲因仰观俯察天文地理,而知道了昼夜明暗与阴阳变化的道理,并发明易卦符号,以象征万物。

幽明、死生,精气,魂魄,鬼神都是阴阳的变化,天地的道理。

幽明:幽暗与光明,即阴阳,第二章:「刚柔者昼夜之象也。」

荀爽:谓阴升之阳,则成天之文也。 阳降之阴,则成地之理也。 幽谓天上地下不可得覩者也。 谓否卦变成未济也。 明,谓天地之间,万物陈列,着于耳目者,谓泰卦变成既济也。

《本义》:此穷理之事。 以者,圣人以易之书也。 易者,阴阳而已。 幽明、死生、鬼神,皆阴阳之变,天地之道也。 天文则有昼夜上下,地理则有南北高深。

《朱子语类》:「仰以观天文,俯以察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注云:’天文则有昼夜上下,地理则有南北高深。』 不知如何?」 曰:「昼明夜幽,上明下幽; 观昼夜之运,日月星辰之上下,可见此天文幽明之所以然。 南明北幽,高明深幽; 观之南北高深,可见此地理幽明之所以然。」 又云:「始终死生,是以循环言; 精气鬼神,是以聚散言,其实不过阴阳两端而已。」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天文是阳,地理是阴,然各有阴阳。 天之昼是阳,夜是阴; 日是阳,月是阴。 地如高属阳,下属阴; 平坦属阳,险阻属阴; 东南属阳,西北属阴。 幽明便是阴阳。

问:「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以此易书之理仰观俯察否?」 曰:「所以仰以观天文,俯以察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幽明便是阴阳刚柔。 凡许多说话,只是说一个阴阳。 南便是明,北便是幽; 日出地上便是明,日入地下便是幽。 仰观俯察,便皆知其故。」

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推源到事物的初始,返回到最终结果,所以就知道生死的理论。

《系辞下》:「《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 朱熹:「原者推之于前,反者要之于后。」

《九家易》:阴阳交合,物之始也。 阴阳分离,物之终也。 合则生,离则死。 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矣。 交泰时,春也。 分离否时,秋也。

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精与气是阴阳的会聚而成物体,游离的魂魄则是阴阳的发散而成变化,所以就能够知道鬼神的情状。

《说文》:“魂,阳气也。」 「魄,阴神也。」 前面谈到「死生之说」,此则言鬼神之事。 精气为物是生,游魂为变是死。 精气为神,游魂为鬼。

精气凝聚而有形体,称物。 人死则魂魄分,魂为阳气归于天,魄为阴气归于地,是为变。 精气为神,魂魄为鬼。 古人相信,精气是阴阳会聚而成为生物。 反之,阴阳离散而游离,则是魂魄。 阴为精,重而浊; 阳为气,轻而清。 魂为阳,魄为阴,因此人死则魂升天而魄降于地。 然而此处只讲魂,未讲魄。

游魂:或作「游魂」。 朱子:“魂游魄降,散而为变,鬼之归也。」 汉代京房所创的京房易里,游魂讲的是八宫卦变的一环。 八个纯卦历经一世至五世的卦变之后,爻不再往上变,而改为往下变,是为「游魂」,游魂之后,下卦全变则是「归魂」。 以乾宫卦为例,本宫卦乾卦初爻变成姤,为一世卦。 二爻再变成遯,为乾宫二世卦。 三爻再变成否,为三世卦。 四爻再变成观,为四世卦。 五爻再变成剥,为五世卦。 上爻不变,降至第四爻再变,成晋,为乾宫游魂卦。 下卦再变,成大有,为归魂卦。 其他宫卦,以此类推。 如坤宫卦的游魂卦为需卦。

《左传》昭公七年子产曰:「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用物精多,则魂魄强,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

《礼记. 郊特牲》:“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 〈祭义〉宰我问「闻鬼神之名」,子曰:「气也者,神之盛也。 魄也者,鬼之盛也。 合鬼与神,教之至也。」

《淮南子. 主术训》:「天气为魂,地气为魄。」

郑玄:游魂谓之鬼,物终所归。 精气谓之神,物生所信也。 言木火之神生物东南,金水之鬼终物西北,二者之情,其状与春夏生物、秋冬终物相似。

郑玄:精气,谓七八也。 游魂,谓九六也。 七八木火之数也,九六金水之数。 木水用事而物生,故曰精气为物。 金水用事而物变,故曰游魂为变。 精气谓之神,游魂谓之鬼。 木火生物,金水终物。 二物变化其情,与天地相似,故无所差违之也。

韩康伯:精气烟熅,聚而成物。 聚极则散,而游魂为变也。 游魂,言其游散也。 尽聚散之理,则能知变化之道,无幽而不通也。

虞翻:魂阳物,谓干神也。 变谓坤鬼。 干纯粹精,故主为物。 乾流坤体,变成万物,故游魂为变也。 乾神似天,坤鬼似地。 圣人与天地合德,鬼神合吉凶,故不违。

孔颖达:「精气为物」者,谓阴阳精灵之气,氤氲积聚而为万物也。 「游魂为变」者,物既积聚,极则分散,将散之时,浮游精魂,去离物形,而为改变,则生变为死,成变为败,或未死之间,变为异类也。 「是故知鬼神之情状」者,能穷易理,尽生死变化,以此之故,能知鬼神之内外情状也。 物既以聚而生,以散而死,皆是鬼神所为,但极聚散之理,则知鬼神之情状也。 言圣人以易之理而能然也。

《本义》:阳气,聚而成物,神之伸也。 魂游魄降,散而为变,鬼之归也。

《日讲易经解义》:以易之理究其精与气之凝聚,而既有知觉,又有运动,则为物; 精与气之消散,而魂升于天,魄降于地,则为变。 为物者,自无而有,神之来也,伸也,阴之变而为阳也; 为变者,自有而无,鬼之往也,屈也,阳之变而为阴也。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 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

圣人的德行与天地相似,所以不会有任何的违离。 智慧周遍于万物,而大道济渡于天下,所以不会有过错。

不过:同后文「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有二义。 孔颖达解释为不会有过失,过为过失、过差。 朱子则说是不过于中,过为超过。

胡炳文:上文言「易与天地准」,此言「与天地相似」。 似即准也,知似天,仁似地,有周物之知,而实诸济物之仁,则其知不过。 有行权之知,而本诸守正之仁,则其知不流。 至于乐天知命,而知之迹已泯。 安土敦仁,而仁之心益着。 此其知仁所以与天地相似而不违,尽性之事也。

俞琰:与天地相似者,易似天地,天地似易,彼此相似也。

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

权宜应变而旁行,但不会因此而偏离正道。 乐天知命,所以不会有忧虑。

「旁行」相对于常道、常理。 有时事情无法依照常道而行,因此只能一时权宜,从旁而行,因此韩康伯以「应变」,朱熹以「行权」来注解。 但此又有走旁门左道之嫌,且可能反过来以权宜、权变为常道,那么就偏离正道。 偏离正道就是流。

韩康伯:应变旁通,而不流淫也。

孔颖达:「旁行而不流」者,言圣人之德,应变旁行,无不被及,而不有流移淫过。 若不应变化,非理而动,则为流淫也。

《中庸》子路问强,子曰:「君子和而不流。」 朱熹注:流,犹移也。

〈乐记〉:「使其声足乐而不流,使其文足论而不息。」 郑注:流,谓淫放也。

朱子《本义》:旁行者,行权之知也。 不流者,守正之仁也。

《语类》:旁行而不流,言其道旁行而不流于偏也。

《语类》:旁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此两句本皆是知之事,盖不流便是贞也。 不流是本,旁行是应。 变处无本,则不能应变。 能应变而无其本,则流而入变诈矣。 细分之,则旁行是知,不流属仁。 其实皆是知之事,对下文安土敦乎仁故能爱一句,专说仁也。

《语类》:「旁行而不流」,曰:「此小变而不失其大常。 然前后却有故字,又相对。 此一句突然,易中自时有恁地处,颇难晓。」

 

《日讲易经解义》:若夫事有不可以常理行,时有不可以常法处者,圣人又为之称其轻重,委曲迁就以处之,不胶于一定之中,是所谓旁行也,旁行则疑其易流。 然行权之中,亦天理之所在,自合乎道义之归,而不流于变诈之术。

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安定于土地而敦厚于仁心,所以能爱人。

孔颖达:「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者,言万物之性,皆欲安静于土,敦厚于仁。 圣人能行此安土敦仁之化,故能爱养万物也。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

模范周遍于天地造化而无有过错,无微不至地成就万物而不会有任何遗漏。

朱子:「此圣人至命之事也。」

范围:范为模范、效法。 围是包围,周遍。 朱熹《本义》:「范,如铸金之有模范。 围,匡郭也。 天地之化无穷,而圣人为之范围,不使过于中道,所谓裁成者也。」 韩康伯:「范围者,拟范天地,而周备其理也。」 《九家易》:「范者,法也。 围者,周也。 言乾坤消息,法周天地,而不过于十二辰也。」 范围即以天地造化为范本,使其理其法周遍于万物。 《释文》:「马王肃张作犯违。」 帛书作「犯回」,回借为违,如前文「与天地相似故不违」帛书作「与天地相校故不回」。

不过:同前文「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有二义。 孔颖达解释为不会有过失,朱子则说是不过于中。

曲成:曲为细微、琐碎,引申为无微不至。 曲成,成就万物,无微不至。 郑玄:「曲,犹小小之事也。」 孔颖达:「屈曲委细,成就万物,而不有遗弃细小而不成也。」 《礼记. 中庸》:“其次致曲。」 曲为琐碎、细微。 引申之,曲成则有周遍无所不至的意思。

《九家易》:范者,法也。 围者,周也。 言乾坤消息,法周天地,而不过于十二辰也。

荀爽:谓二篇之策,曲成万物,无遗失也。

侯果:言阴阳二气,委曲成物,不遗微细也。

《本义》:天地之化无穷,而圣人为之范围,不使过于中道,所谓裁成者也。

《朱子语类》:范围天地是极其大而言,曲成万物是极其小而言。 范围,如大德敦化; 曲成,如小德川流。

《日讲》:范围,谓裁成其过。 曲成,谓辅相不及。

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通达昼夜的阴阳消息之道而有智慧。 所以至神没有方所,易道无有形体。

第二章:“刚柔者昼夜之象也。」 昼夜即阴阳刚柔之象,包含了前述的幽明、生死、鬼神。

阴阳不测之谓神,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

韩康伯:自此以上,皆言神之所为也。 方、体者,皆系于形器者也。 神则阴阳不测,易则唯变所适,不可以一方、一体明。

孔颖达:神则寂然虚无,阴阳深远,不可求测,是无一方可明也。 易则随物改变,应变而往,无一体可定也。

版权: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iyunzhai.com/5699.html

相关推荐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17,523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 变…

1,878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 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也。 是…

4,242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原始反终,故知死…

5,715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百姓日用而不知,故…

17,258

夫易,广矣! 大矣! 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邇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 夫干,其静也专,…

5,685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

助力内容变现

将您的收入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15689987323

客服邮箱

3131816650@qq.com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手机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