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第一节注释)
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向,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 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 (第二节注释)
参伍以变,错综其数。 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 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 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 (第三节注释)
易无思也,无为也。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第四节注释)
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 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 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 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第五节注释)
【解读】
此章分为五节,从「辞变象占」四种面向谈《周易》筮法的应用,并探讨易筮为何能有如此神妙之作用。
第一节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帛书】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上亓辤],以勭者上亓变,以[制器者上亓马,以卜筮者]上亓占。
【今译】
易内含了圣人之道的四个面向:用于言语的就崇尚其卦爻辞,用于行动者则崇尚它的数理变化,用于制定器物者就崇尚其象征,用于卜筮的就崇尚它的吉凶占断。
【解读】
「易」孔颖达认为是易书,即《周易》:「言《易》之为书,有圣人所用之道者凡有四事焉。」 但从「辞变象占」四事来看,易应该是比较拢统而广义的易道,除了包含十翼的《周易》一书之外,也包括其所连属的占筮法,以及背后的哲学思想与原理。
依本章末所引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为孔子所说。 圣人之道四焉即辞、变、象、占四事。
辞为卦爻辞,或者亦可包括十翼的文字。 《周易》这部古老的经典,不但蕴含古人智慧,语汇亦相当幽美。 将其用于语言者,则崇尚《周易》之辞语文字。
变为变化,即卦象中六、七、八、九的阴阳与卦象变化。 阴阳变化反应天道消息盈虚之理,以及人事之吉凶悔吝。 动为行动,即后文所言「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 用于行动之指导者,则崇尚其阴阳变化之理。
象为象征,狭义象征意指卦象,广义包含经文的比兴隐喻等象征。 易经的卦象需要丰富的想象力,这与人的创新能力有关。 制器,即制定、创作器物,需要的正是创新的能力。
占者视吉凶也,即今人所说的铁口直断的占断。 《周易》原本只是问蓍的占筮法,此言「卜筮」,与卜法合称,只是一种拢统的说法,朱熹以「文势如此」来注解。 卜筮是古代为了知道来事所举行的沟通鬼神仪式,因此所注重的是其占解的功能。
「卜筮尚占」算是易的原始功能,尚占的目的不外乎能通变并作为君子的行动指导,因此又与「以动者尚其变」息息相关。 在占解时,又会用到《周易》的卦爻辞与卦象的解析,所谓「以言者尚其辞」、「制器者尚其象」。
《系辞上》第二章:「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
【注释】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易所包含的圣人之道有四,即后文所说的辞、变、象、占。 韩康伯:「此四者存乎器象,可得而用也。」 孔颖达:「言《易》之为书,有圣人所用之道者凡有四事焉。」 《本义》:「四者皆变化之道,神之所为者也。」 「圣人之道」或作「君子之道」:《释文》:「明僧绍作君子之道。」
以言者尚其辞:以,用也。 以言者,用于语言者。 辞,卦爻辞。 或意指广义的《周易》文字,包括卦爻辞与十翼。 虞翻:「圣人之情,见于辞,系辞焉,以尽辞也。」 系辞,为卦爻系绑相连属的文字,即卦爻辞。 孔颖达:「谓圣人发言而施政教者,贵尚其爻卦之辞,发其言辞,出言而施政教也。」 程颐:「言所以述理,以言者尚其辞,谓以言求理者,则存意于辞也。」 《释文》:「下三句无以字,一本四句皆有。」
以动者尚其变:用于行动者,则崇尚其变化。 易的变化,主要表现于爻的阴阳,所以王弼说:「卦以存时,爻以示变。」 爻的阴阳变化蕴含天地的消息盈虚之道,亦具有人事的吉凶悔吝法则,君子有所作为行动,则从阴阳变化找出趋吉避凶之道。 此亦符合后文所谓「以卜筮者尚其占」。 陆绩:“变谓爻之变化,当议之而后动矣。」 孔颖达:谓圣人有所兴动营为,故法其阴阳变化。 变有吉凶,圣人之动,取吉不取凶也。」 程颐:「动则变也,顺变而动,乃合道也。」
以制器者尚其象:用于制定或制作形器者,则崇尚易经中的象。 制有二义:制定与制作。 狭义的象,为卦象、爻象。 广义的,还包括经文文字中的象征。 《系辞》:「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器则是有形体的器物,有具体之形象而可模拟。 《彖传》:「鼎,象也。」 即制器尚象之属。 荀爽:「结绳为网罟,盖取诸离,此类是也。」 孔颖达:「造制形器,法其爻卦之象。 若造弧矢,法睽之象; 若造杵臼,法小过之象也。」
以卜筮者尚其占:用于卜筮者则崇尚其吉凶的占断。 卜为问龟,筮为问蓍。 《周易》属筮法,照理说不兼及卜法。 此卜筮兼言,因二者同属问鬼神之事。 占者视兆问也,即解读卜兆或卦象的吉凶。 孔颖达:「策是筮之所用,并言卜者,卜虽龟之见兆,亦有阴阳五行变动之状。 故卜之与筮,尚其爻卦变动之占也。」 《朱子语类》:「问:以卜筮者尚其占,卜用龟,亦使易占否? 曰:不用,则是文势如此。」
第二节
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向,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 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
【帛书】
是故君子将有为、将有行者,问焉[而以]言,亓受命也如错。 无又远近幽险,述知来勿,非天之至精,亓谁能[与于此]?
【今译】
所以,君子即将有所作为,或者即将行之天下,就会用言语来揲蓍问易,易筮在接受问题之后的回应,就如回音一样快速,不论远近或幽深,因此而知道未来的事物。 若不是天底下最精微者,还有谁能够做到这样子呢?
【解读】
古代君子将要行事或有所作为,则揲蓍衍卦,问吉凶于鬼神。 对于人的提问,蓍卦的回应有如回音一样地快速,即问即答,以告知未来之事。 究其原因,易是天下最为精妙者,才能做到。
【注释】
受命:接受提问。 卜筮时向龟蓍问问题称「命」。 《周礼》有「八命」,即八种国家大事的相关问题:「以邦事作龟之八命,一曰征,二曰象,三曰与,四曰谋,五曰果,六曰至,七曰雨,八曰瘳。 以八命者赞三兆、三易、三梦之占,以观国家之吉凶,以诏救政。」 《仪礼》有「命龟」、「命筮」,即问龟、问筮也。 《周礼》「眡高命龟」郑玄注:「命龟,告龟以所卜之事。」 命龟即告诉她所要卜问的事。 《朱子语类》「云:问焉而以言,以上下文推之,以言却是命筮之词,古人亦大叚重这命筮之词。」
如向:向,当作响,《周易集解》及《周易正义》皆作响,《古义音训》:「今本作响。 晁氏曰:向古文响字。」 《释文》:「又作如响。」 唐石经作响,李氏本同。 《说文》无向字,响字曰:「声也,从音,乡声。」 帛书作「如错」,《说文》:「错,金涂也,从金昔声。」 错为涂金之工艺,或可借为措。 错亦有交错、杂乱之义。 受命也如错,文义未详。 响为回音、回声,此形容卜筮回应问题极为迅速,像回音一样,即问即答。 孔颖达:「谓蓍受人命,报人吉凶,如响之应声也。」 孔颖达:「谓蓍受人命,报人吉凶,如响之应声也。」
来物:未来之事物。 物,事也。 孔颖达:「物,事也。 然易以万事告人,人因此遂知将来之事也。」
《本义》:此尚辞尚占之事,言人以蓍问易,求其卦爻之辞,而以之发言处事,则易受人之命而有以告之,如向之应声,以决其未来之吉凶也。 以言,与「以言者尚其辞」之以言义同。 命,则将筮而告蓍之语,《冠礼》筮日宰自右赞命是也。
第三节
参伍以变,错综其数。 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 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 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
【帛书】
参五以变,[错综亓数。 通]亓变,述[成天地之文。 极亓数,述定天下之]马,[非天下]之至变,谁能与于此?
【今译】
三与五两个数用以产生变化,交错综合其数理。 通达其变化,因此而成为天地的文理; 推极其数理,因此定立天下的阴阳动静之象。 若不是天下的至变,有谁能够做到这样呢?
【解读】
「参伍以变,错综其数」自古注解相当分歧,朱子引用众多古文献说:「参伍、错综皆古语,而参伍尤难晓。」
通解以参伍即三五两数。 孔颖达:「或三或五,以相参合,以相改变。 略举三五,诸数皆然也。」 「错谓交错,综谓总聚,交错总聚其阴阳之数也。」 《说文》:“伍,相参伍也。」 段玉裁注:「参,三也。 伍,五也。 …… 凡言参伍者,皆谓错综以求之。」 参伍似乎意指有条理地交错运用数字,而错综则是交错综合地安排物体。 参与伍皆一语双关,参既是三,亦有参酌之义; 伍是五,也有伍合之义。
窃疑,「参伍以变,错综其数」或者也可能指的是洛书的数字安排(如图)。 洛书综合交错的三个数字,相合都是十五,即三五。
明朝来知德认为,「错综」为卦象的变化:「错者阴阳相对,阳错其阴,阴错其阳也。」 「综即今织布帛之综,一上一下者也,如屯蒙之类,本是一卦,在下则为屯,在上则为蒙。」 错,是阴阳变,如乾坤互错。 综则是上下的翻转颠倒,如艮与震综。 这种说法也成为现今很流行的观点,但这绝对是曲解《系辞传》。 此观点的谬误,详论请参考《易经真八卦》第三章《变覆与错综》一节。
【注释】
参伍以变:参,三也。 伍,五也。 参伍即数字的三与五。 孔颖达:「参,三也。 伍,五也。 或三或五,以相参合,以相改变。 略举三五,诸数皆然也。」 朱熹:「参者三数之也,伍者五数之也。」 《日讲易经解义》:「参,参酌之意。 伍,互合之意。 错综,即以参伍者而错综之,考覈之意。」
错综其数:交错综合其数理。 王肃:「错,交也。 综,理事也。」 虞翻:「逆上称错。 综,理也。 谓五岁再闰,再扐而后挂,以成一爻之变,而倚六画之数,卦从下升。 故错综其数,则三天两地而倚数者也。」 孔颖达:「错谓交错,综谓总聚,交错总聚其阴阳之数也。」
天地之文:《释文》:「一本作天下之虞。 陆本作之爻。」 孔颖达:「以其相变,故能遂成就天地之文。 若青赤相杂,故称文也。」 《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
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筮者数也。 《周易》属筮法,筮法要经揲蓍取数而成卦,故曰极其数。 孔颖达:谓穷极其阴阳之数,以定天下万物之象。 犹若极二百一十六策,以定乾之老阳之象,穷一百四十四策,以定坤之老阴之象,举此余可知也。」
《本义》:此尚象之事。 变则象之未定者也。 参者三数之也,伍者五数之也。 既参以变,又伍以变,一先一后,更相考覈,以审其多寡之实也。 错者,交而互之,一左一右之谓也。 综者,总而挈之,一低一昂之谓也,此亦皆谓揲蓍求卦之事。 盖通三揲两手之策,以成阴阳老少之画,究七八九六之数,以定卦爻动静之象也。 参伍错综皆古语,而参伍尤难晓,按《荀子》云:「窥敌制变,欲伍以参。」 韩非曰:「省同异之言,以知朋党之分。 偶参伍之验,以责陈言之实。」 又曰:「参之以比物,伍之以合参。」 《史记》曰:“必参而伍之。」 又曰:「参伍不失。」 《汉书》曰:“参伍其贾,以类相准。」 此足以相发明矣。
第四节
易无思也,无为也。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帛书】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钦而述达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谁能与[于此]?
【今译】
易没有思惟,没有造为,寂静而不动,感应而能够通向天下所有的事。 若不是天下最神妙者,还有谁能够做到这样?
【解读】
此节言占筮问易的感通原理。 朱熹:“易,指蓍卦。」 在揲蓍过程当中,不当有刻意的思惟,与造作的行为。 例如,心中预期该有什么答案,甚至刻意控制它的结果。 内心空虚寂静,无所作为,顺其自然,方能感通到天下所有的事。
【注释】
易无思也,无为也:易指易筮,即揲蓍演卦的过程,朱子说的「蓍卦」。 虞翻:「天下何思何虑,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故无所为。 谓其静也专。」 孔颖达:「任运自然,不关心虑,是无思也; 任运自动,不须营造,是无为也。」 程颐:老子曰无为,又曰无为而无不为。 圣人作易,未尝言无为,惟曰无思也。 无为也,此戒夫作为也。」 朱熹:“易指蓍卦,无思无为,言其无心也。」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寂然不动即安静不动之时,感而遂通即前文所言「受命也如响」。 故,事也。 天下之故,即天下之事。 此言,揲蓍演卦之时寂静而不动,成卦之后则得以感通到天下之事。 孔颖达:「既无思无为,故寂然不动。 有感必应,万事皆通,是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也。 故谓事故,言通天下万事也。」 朱熹:「寂然者,感之体。 感通者,寂之用。 人心之妙,其动静亦如此。」 感而遂通,帛书作「钦而述达」,钦,感也。 述,遂也。 咸卦帛书作「钦」,《彖》曰:「咸,感也。」 今本《系辞》遂字帛书皆作「述」。
第五节
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 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 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 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帛书】
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达几也。 唯深,故达天下之诚; 唯几,故能定天下之务; 唯神,故不疾而数不行至。 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言之[胃]也。
【今译】
易,是圣人之所以极尽深奥而研究几微。 就因为深奥,所以能够通达天下的志愿。 就因为几微,所以能够完成天下的事务。 就因为神妙,所以不急但却很迅速,不行走而能够到达。 孔子说「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解读】
言圣人作易阐发易道,极深而研几,并归诸于前文所言「易有圣人之道四焉」。
【注释】
研几:研原义为研磨,引申为研究、详审。 几,事情最微妙而关键之处,《系下》所说的「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 君子见几而作」,几是动作最为微妙之处,是可借以预见吉兆之处。 因此君子见几而行事。 《释文》:「研,蜀才作揅。 几也,如字,本或作机。 郑云:机当作几,几微也。」 郑玄:“研喻思虑。」 朱熹:「研,犹审也。 几,微也。 所以极深者,至精也。 所以研几者,至变也。」 荀爽:「谓伏羲画卦,穷极易幽深; 文王系辞,研尽易几微者也。」 韩康伯:「极未形之理则曰深,适动微之会则曰几。」
不疾而速:疾,急也。 孔颖达:「不须急疾,而事速成; 不须行动,而理自至也。」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