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系辞传今注 2024年08月2日
0 收藏 0 点赞 9,062 浏览 12685 个字

子曰:「夫易,何为者也? 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 (第一节注释)

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 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 神以知来,知以藏往。 其孰能与于此哉? 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 (第二节注释)

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 是兴神物,以前民用。 圣人以此齐戒,以神明其德夫。 (第三节注释)

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 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 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 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 (第四节注释)

是故,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第五节注释)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 县象着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 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 探賾索隐,钏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 (第六节注释)

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 天地变化,圣人效之。 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 系辞焉,所以告也。 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 (第七节注释)

《易》曰:「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 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 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也。」 (第八节注释)

【解读】

此章专言卜筮的功用,圣人用以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业,断天下之疑。

对于宋朝之后的易学来说,这也可能是影响最大的一章。 因宋代之后兴起的易学旁支,如太极说、先天之学、河图、洛书(合称图书),皆记载于此章。 建议读者当比对宋朝之前的易学见解,如唐朝孔颖达,以及《周易集解》所载汉唐易注,就可清楚看到宋易在这几个议题上的重大演变。

此章章首原本有「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朱子将此段挪移至〈大衍章〉章首,并与原〈大衍章〉「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合为一节。

第一节

子曰:「夫易,何为者也? 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

【帛书】

[子曰:「夫易」可为者也? 夫易,古物定命,乐天下之道,如此而已者也。」 是故圣人以达天下之志,以达[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

【今译】

孔子说:「易,是做什么用的? 易,开发万物及人民以完成事务,统括天底下所有的道理,就这样而已。 所以,圣人能够用它来通达天下的志愿,用以定立天下的所有事业,用以决断天下的疑惑。」

【解读】

《朱子语类》:「盖易之为书,大抵皆是因卜筮以教,逐爻开示吉凶,将天下许多道理,包藏在其中,故冒天下之道。」 依朱熹,《周易》为卜筮之书,古代民风淳朴,民智未开,利用卜筮的鬼神之道开示百姓趋吉避凶的道理,因此天下诸多道理皆包含其中。

开物,启发人民。 物指人物。 冒,覆、涵盖。 冒天下之道,涵盖了天下的道理。

卜筮本是为决断人之疑惑而设立,透过与鬼神沟通的仪式,助人决断疑惑,因此曰「断天下之疑」。

《尚书. 洪范》九畴第七项为「稽疑」,谈的就是卜筮之事:「七稽疑:择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 「立时人作卜筮,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 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

【注释】

开物成务:开发百姓之智,成就事务。 开为开发、开通、启发。 物为人物,即百姓。 开物,即前章以及后文所言「通天下之志」; 成务,即前章所言「成天下之务」,以及后文所言「定天下之业」。 《系辞》前一章:「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 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 物若解释为万物,万物怎么会有志? 古文中的物,经常是包括「人」而言,有时甚至指的就是「人」,因此朱子认为,物为人物,务为事务。 《朱子语类》:「古时民淳俗朴,风气未开,于天下事全未知识,故圣人立龟与之卜,作易与之筮,使人趋吉避害以成天下之事,故曰开物成务。 物是人物,务是事务,冒是罩得天下许多道理在里。」

冒:覆也,引申为统括、涵盖。 《说文》:「冒,冡而前也,从冃从目。」 冒为帽的初文,从戴帽子引申为蒙覆之义。 或曰,冒为蒙面,蒙住眼睛,什么都看不到,引申有冒犯之义,段玉裁所说的引伸之有所干犯而不顾亦曰冒。 虞翻解释为触:「冒,触也。 触类而长之如此也。」 今人以冒为出,如冒汗、冒出头,这是后起之用法,已非古义。

韩康伯:冒,覆也。 言易通万物之志,成天下之务,其道可以覆冒天下也。

孔颖达:言易能开通万物之志,成就天下之务,有覆冒天下之道。 斯,此也,易之体用如此而已。

《本义》:开物成务,谓使人卜筮,以知吉凶而成事业。 冒天下之道,谓卦爻既设,而天下之道皆在其中。

第二节

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 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 神以知来,知以藏往。 其孰能与于此哉? 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

【帛书】

故筮之德员而神,卦之德方以知; 六肴之义易以工。 圣人以此佚心,内臧于闭,[吉凶]能民同愿。 神以知来,知以将往。 亓谁能为此兹? 古之葱明知神武而不恙者也虖!

【今译】

所以,蓍策的德性圆融而神妙,卦象的德性则是方正而有智慧,而六爻的义理则是变易而告诉人吉凶。 圣人借此来洗涤心灵,退而隐藏于密境,是吉是凶都与人民有共同的忧患。 神妙以知道未来,而智慧则可储藏过往,有谁能够做到这样呢? 古代具有聪明睿智,神明勇武而不杀人的圣人吧!

【解读】

此节谈论圣人如何应用蓍策与卦爻的特性,简言之为「洗心」的功夫。 贡,告也。 易以贡,变易以告诉人吉凶。 然而,易也有平易、简易之义。 易以贡也可理解为以平易、简易、变易而告人。

蓍为蓍策,卦为演策之后所得之卦。 因此蓍象征的是「受命如响」的鬼神,其德是圆融而无方,其运行则神妙而无穷,可以知道未来,所谓的「神以知来」。 卦则是演策结果,鬼神以平易、简易、变易的卦象告知吉凶,为问筮者提供明确的行为指导,其德则为方正而蕴涵了过往的智慧,所谓的「知以藏往」。

【注释】

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蓍,蓍策。 《周易》为占筮之法,占筮则要问蓍演策。 蓍策之德圆而神,神妙则足以知来。 卦,即六十四卦,为演策之所得之结果,其德则方正而具智慧。 圆,帛书作「员」,员为圆之初文。 《释文》:「圆本又作员,音同。」 知,音智,《集解》作「智」。 郑玄:「蓍形圆而可以立变化之数,故谓之神。」 崔憬以蓍策之数四十九为阳为圆,卦之数六十四为阴为方。

六爻之义易以贡:易,通解为「变易」,但易也有平易、简易之义。 贡,《说文》:「献功也。」 《尔雅》:“赐也。」 贡原为贡献、功劳、赐予之义。 帛书作「工」,《释文》:「贡,京陆虞作工,荀作功。」 贡也可能假借为功,易以功,言六爻之义,平易、简易而有功也。 通解以贡为告,易以贡,言六爻之义是以变易而告人以吉凶。 韩康伯:「贡,告也。 六爻变易,以告吉凶。」 孔颖达:「贡,告也。 六爻有吉凶之义,变易以告人也。」 朱熹:「易以贡,谓变易以告人。」 「今解贡字,只得以告人说。 但神、知字重,贡字轻,却晓不得。」

圣人以此洗心:洗心有两种不同的解读,一是洗万物之心,或问筮者之心,因蓍卦告人吉凶,解人疑惑,涤荡人之疑心。 韩康伯:“洗濯万物之心者也。」 孔颖达:「圣人以此易之卜筮,洗荡万物之心。 万物有疑则卜之,是荡其疑心; 行善得吉,行恶遇凶,是盪其恶心也。」 二是圣人洗涤自身之心。 朱子认为,洗心洗的是圣人之心。 《语类》:「以此洗心,都只是道理。 圣人此心虚明,自然具众理。 洁静精微,只是不犯手。」 又曰:「圣人以此洗心,注云:『洗万物之心。』 若圣人之意果如此,何不直言以此洗万物之心乎? 大抵观圣贤之言,只作自己作文看。 如本说洗万物之心,却止云洗心,于心安乎?」 「圣人胸中都无纤毫私意,都不假卜筮,只是以易之理洗心。 其未感物也,湛然纯一,都无一毫之累,更无些迹,所谓退藏于密也。」 洗心,或作「先心」,《帛书》作「佚心」。 《释文》:「洗,刘瓛悉珍反,尽也。 王肃韩悉礼反,京荀董张蜀才作先,石经同。」

退藏于密:韩康伯以「藏诸用」注解,后世易学家多采之:「言其道深微,万物日用而不能知其原,故曰退藏于密,犹藏诸用也。」 孔颖达:「言易道进则盪除万物之心,退则不知其所以然,万物日用而不知,有功用藏于密也。」 程颐:「安有识得易后,不知退藏于密。 密是用之源,圣人之妙处。」 朱熹:「退藏于密,只是未见于用,所谓寂然不动也。」 依陆绩,退藏于密为问蓍之后,既得其回应,疑惑已经决断,应当将问蓍结果密而不宣:「受蓍龟之报应,决而藏之于心也。」 藏或作臧,善也。 退臧于密,退则善于密。 《释文》:「藏,别作臧,善也。」 帛书作内臧于闭。

吉凶与民同患:《说文》:“患,忧也。」 患即忧患,《系辞》所说的「作易者其有忧患乎」的忧患。 易告人以吉凶,是吉是凶,圣人都与人民有共同的忧患,忧民之所忧,乐民之所乐。 虞翻:「吉凶与民同患,谓作易者其有忧患也。」 韩康伯:「表吉凶之象,以同民所忧患之事,故曰吉凶与民同患也。」 孔颖达:「易道以示人吉凶,民则亦忧患其吉凶,是与民同其所忧患也。 凶者民之所忧也,上并言吉凶,此独言同患者,凶虽民之所患,吉亦民之所患也。 既得其吉,又患其失。 故《老子》云『宠辱若惊』也。」

神以知来,知以藏往:承前文「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神以知来,蓍之德圆神而知来; 知以藏往,卦之德方智而藏往。 虞翻:「乾神知来,坤知藏往。 来谓出见,往谓藏密也。」 韩康伯:「明蓍卦之用,同神知也。 蓍定数于始,于卦为来。 卦成象于终,于蓍为往。 往来之用相成,犹神知也。」 孔颖达:「此明蓍卦德同神知,知来藏往也。 蓍定数于始,于卦为来。 卦成象于终,于蓍为往。 以蓍望卦,则是知卦象将来之事,故言神以知来。 以卦望蓍,则是聚于蓍象往去之事,故言知以藏往也。」

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朱熹《语类》:「只是譬喻蓍龟虽未用,而神灵之理具在; 犹武是杀人底事,圣人却存此神武而不杀也。」 睿,唐石经作叡。

韩康伯:圆者运而不穷,方者止而有分。 言蓍以圆象神,卦以方象知也。 唯变所适,无数不周,故曰圆。 卦列爻分,各有其体,故曰方也。

孔颖达:神以知来,是来无方也; 知以藏往,是往有常也。 物既有常,犹方之有止; 数无恒体,犹圆之不穷。 故蓍之变通则无穷,神之象也; 卦列爻分有定体,知之象也。 知可以识前言往行,神可以逆知将来之事,故蓍以圆象神,卦以方象知也。

崔憬曰:蓍之数七七四十九,象阳。 圆,其为用也。 变通不定,四之以知来物,是蓍之德圆而神也。 卦之数八八六十四,象阴。 方,其为用也。 爻位有分,因之以藏往知事,是卦之德方以知也。

朱熹:圆神,谓变化无方。 方知,谓享有定理。 易以贡,谓变易以告人。 圣人体具三者之德,而无一尘之累,无事则其心寂然,人莫能窥。 有事则神知之用,随感而应。 所谓无卜筮而知吉凶也。 神武不杀,得其理而不假其物之谓。

第三节

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 是兴神物,以前民用。 圣人以此齐戒,以神明其德夫。

【帛书】

是亓[明]于天又察于民故,是阖神物以前民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亓德夫。

【今译】

因此圣人用以明白天道,并体察人民的事务,藉以创立揲蓍的神物,以领导人民的日用。 圣人并借此来整洁内心,戒慎言行,让他的德行能够日益神明。

【解读】

此节言圣人设立揲蓍之法的意义。 神物,即蓍龟,卜筮所用之器物。 斋戒,即前文所说的洗心。

【注释】

民之故:人民之事。 故,事也。 孔颖达:「故,事也。 易穷变化而察知民之事也。」

神物:蓍策,揲蓍衍卦用。 或曰,蓍草与龟甲,卜筮用。 后文紧接「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之后又说「天生神物」,可见神物即「蓍龟」。 但《周易》用蓍不用龟,因此狭义来说为蓍策。 陆绩:「神物,蓍也。 圣人兴蓍以别吉凶,先民而用之,民皆从焉,故曰以前民用也。」 朱熹:“神物,谓蓍龟。」

齐戒:斋戒也,帛书皆作斋戒。 齐戒,清洁自身,以示敬意。 陆绩:「圣人以蓍能逆知吉凶,除害就利,清洁其身,故曰以此斋戒也。」 《朱子语类》:「斋戒,敬也,圣人无一时一事而不敬,此特因卜筮而尤见其精诚之至。」

以前民用:在人民日用之前,先以卜筮定其吉凶。 孔颖达:「定吉凶于前,民乃法之所用,故云以前民用也。」

第四节

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 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 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 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

【帛书】

是故阖户胃之川,辟门胃之键,一阖一辟胃之变,往来不竆胃之迵,见之胃之马,㓝胃之器,制而用之胃之法,利用出入,民一用之胃之神。

【今译】

所以,关闭门户就是坤,开启门户就是干。 一关一开就叫作变,往来而不会穷困就叫作通。 呈现出来的就是象,具有形体的就叫作器,制定并加以运用的叫作法。 应用在平日的进出凡事皆有利,人民全都使用到它,这就是神。

【解读】

具体阐述「以前民用」之义。 户,单扇门为户,双扇门为门。 阖户即关门,辟户即开门。 《系辞下》第六章:「乾坤其易之门邪。」

【注释】

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说文》:「户,护也,半门曰户。」 门为双扇,户则为单扇,故曰「半门曰户」。 阖辟即关与开,阖通合,引申为关闭。 辟,开也。 虞翻:「阖,闭翕也。 辟,开也。」 孔颖达:「阖户,谓闭藏。 辟户,谓吐生万物也。」 坤主闭藏,故曰「阖户谓之坤」。 干为阳明,因此曰辟户谓之干。 一阖一辟,开阖进退,阴阳往来,因此曰变。 孔颖达:「开闭相循,阴阳递至,或阳变为阴,或开而更闭,或阴变为阳,或闭而还开,是谓之变也。」 帛书坤卦作「川」,乾卦作「键」,《大象》传「天行健」以健为卦名。

往来不穷谓之通:穷则不通,反之,不穷则通。 荀爽:「谓一冬一夏,阴阳相变易也。 十二消息,阴阳往来无穷已,故通也。」 《朱子语类》:「问:『易中多言变通,通字之意如何?』 曰:’处得恰好处便是通。』 问:『往来不穷谓之通,如何?』 曰:’处得好,便不穷。 通便不穷,不通便穷。』 问:’推而行之谓之通,如何?』 曰:’推而行之,便就这上行将去。 且如亢龙有悔,是不通了; 处得来无悔,便是通。 变是就时、就事上说,通是就上面处得行处说,故曰通其变。 只要常教流通不穷。』 问:’如贫贱、富贵、夷狄、患难,这是变; 行乎富贵,行乎贫贱,行乎夷狄,行乎患难,至于无入而不自得,便是通否?』 曰:『然。』 」

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象为现象,天道具体之呈现而可见者为象,如天象、气候。 器为器物、形器,《说文》:「器,皿也,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 器物乃有形体而可用者。 制,制定或制作,此应作制定。 孔颖达:「见乃谓之象者,前往来不穷,据其气也。 气渐积聚,露见萌兆,乃谓之象,言物体尚微也。 形乃谓之器者,体质成器,是谓器物。 故曰形乃谓之器,言其着也。 制而用之谓之法者,言圣人裁制其物而施用之,垂为模范,故云谓之法。」 荀爽:「见乃谓之象,谓日月星辰,光见在天而成象也。 形乃谓之器,万物生长,在地成形,可以为器用者也。 观象于天,观形于地,制而用之,可以为法。」

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指乾坤辟阖。 乾坤辟阖而有变通、现象、形器、制法之利,人民以此利用于出入。 孔颖达:「言圣人以利而用,或出或入,使民咸用之,是圣德微妙,故云谓之神。」 陆绩认为这指的是制器,此说流于偏狭:「圣人制器以周民用,用之不遗,故曰利用出入也。 民皆用之,而不知所由来,故谓之神也。」

第五节

是故,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帛书】

是故易有大恒,是生两檥,两檥生四马,四马生八卦,八卦生吉凶,吉凶生六业。

【今译】

所以易有至高的太极,太极生出阴阳两仪,两仪生出四象,四象生出八卦。 八卦决定吉凶,吉凶则产生伟大的功业。

【解读】

孔颖达以此节为第十一章。

【系辞传注解】系上第十一章 易何为者也此节谈八卦之生成,宋朝邵雍创立「先天之学」之后,后世易学家也多数以「先天八卦」的形成诠释此节,可参考朱子《本易》九图中的〈伏羲八卦次序图〉。 这也是邵雍先天之学中所谓的加一倍法。 「加一倍法」可继续再从八卦而演生至六十四卦。 可参考朱熹的《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

「先天之学」是宋朝之后才出现,并非如宋儒所言由伏羲所发明,因此这只能当作宋代之后易学的流变。 从虞翻(三国吴)与孔颖达(唐朝)的注解便可清楚看出易学的演进轨迹。 虞翻注解以乾坤两卦的阴阳交换而演变为四象、八卦。 孔颖达则以五行来解释四象八卦。 都与宋朝之后先天之学的注解大异其趣。

《日讲易经解义》并未全然接受宋明儒的先天八卦之说,认为此节所谈是揲蓍问筮之事,因此也另外提出太极、两仪、四象在揲蓍中的个别象征与意义。

【注释】

大极:即太极,古文大通太。 《注疏》作「大极」,《集解》作「太极」。 太极的注解自古相当分歧,如马融:「太极,北辰也。」 至韩康伯则以太极为世界创生之本源:夫有必始于无,故太极生两仪也。 太极者,无称之称,不可得而名,取有之所极,况之太极者也。」 其注解显然承袭自王弼的有无思想,并以太极为无称之称。 郑玄注解可能最符合文字本义:「极中之道,淳和未分之道也。」 《说文》:“极,栋也。」 极是屋子的栋梁,位于屋子中间之最高处,由此引申出「中」与极致两个意思。 〈洪范〉:「惟皇作极,凡厥庶民,有猷有为有守。 汝则念之,不协于极,不罹于咎。」 建用皇极,即建立皇权,以皇权为至高至上之中心。 虞翻以太极为太一,战国时代有以「太一」为世界创生本源的宇宙论思想,《庄子. 天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 《吕氏春秋. 大乐》:「万物所出,造于太一。」 战国至汉代更有「太一生水」之说,此说又连接到五行系统。 《庄子. 大宗师》形容「道」说「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六极即六合,上下、左右,前后,即空间的三个维度,每个维度都有两个方向,两个方向即二极,三个维度各有二极,总之为六极。 对比于空间的六极,太极似乎讲的是时间,讲的是世界创生之前:「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 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 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至孔颖达,更直接结合太一与老子「道生一」:「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故《老子》云’道生一’,即此太极是也。 又谓混元既分,即有天地,故曰’太极生两仪’,即《老子》云’一生二’也。」 至邵雍,以他的先天之学来注解:「太极一也,不动生二,二则神也。」 「元有二:有生天地之始,太极也; 有万物之中各有始者,生之本也。」 「乾坤起自奇耦,生自太极。」 帛书作「大恒」,这也成为易学上的一个议题。 恒,常也。 大恒即太常。

两仪:天地也。 或曰乾坤、阴阳,奇偶。 朱熹注〈大衍章〉「分而为二以象两」:「两,谓天地也。」 但此处朱子注解又说:「两仪者,始为一画以分阴阳。」 似乎「分二象两」的两与「两仪」不同。 《蓍卦考误》谈揲蓍法又说:「左手象天,右手象地,是象两仪也。」 那么两仪又变成是天地。 从先天易学八卦演生的观点,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的两仪只能是阴阳。 然而观邵雍谈太极两仪,也是以两仪为天地,亦可看出其论述与后世所说的先天之学有显著之差异。 孔颖达以《大衍章》的「两」即两仪,两仪即天地,其说法较为一贯:「不言天地而言两仪者,指其物体,下与四象相对,故曰两仪,谓两体容仪也。」 究其因,是因为唐朝还未有先天之学,未受先天之学的干扰。 虞翻则以乾坤为两仪,并以旁通来解释四象和八卦的生成,详见《周易集解》。

四象:依邵雍的加一倍法,四象为两画阴阳所构成的老阴老阳与少阴少阳,所谓的「阴阳老少」,但这是宋朝之后先天之学的注解方式。 郑玄以六、七、八、九为四象,同时其方位配置与宋代之后的河图相同:「布六于北方以象水,布八于东方以象木,布九于西方以象金,布七于南方以象火。」 孔颖达以五行来解释四象八卦:「两仪生四象者,谓金木水火。」 「土则分王四季,又地中之别,故唯云四象也。 四象生八卦者,若谓震木、离火、兑金、坎水,各主一时,又巽同震木,乾同兑金,加以坤、艮之土为八卦也。」 孔颖达的注解像是传承了郑玄易学。 虞翻以四象为四时:「四象,四时也。 两仪,谓乾坤也。 乾二五之坤,成坎、离、震、兑。 震春兑秋,坎冬离夏。 故两仪生四象。 归妹卦备,故《彖》独称天地之大义也。」 第七节「易有四象,所以示也」之前谈到四事,侯果与何氏认为四象即此四事,侯果:「四象,谓上下神物也、变化也、垂象也、图书也,四者治人之洪范。 易有此象,所以示人也。」

八卦定吉凶:八卦决断人事之吉凶。 八卦即有占决功能,观左国太卜遗法清楚可见,古法如何以八卦来决断吉凶。 今人用《周易》,只以六十四卦及卦爻辞来决断吉凶,但观太卜遗法可知,《周易》是以八卦之相盪为占决基础。 虞翻:「系辞焉以断其吉凶,八卦定吉凶,以断天下之疑也。」 孔颖达可能是受王弼影响,认为吉凶来自于爻象的变化,盖因王弼学只看爻象,鲜少看八卦:「八卦既立,爻象变而相推,有吉有凶,故八卦定吉凶也。」

邵雍:太极何物也? 曰:无为之本也。 太极生两仪,两仪天地之谓乎? 曰:两仪天地之祖也。 太极分而为二,先得一,为一复得一为二,一二谓两仪。 曰:两仪生四象,四象何物也? 曰:四象谓阴阳刚柔,有阴阳然后可以生天,有刚柔然后可以生地。 立功之本于斯为极。 曰:四象生八卦,八卦何谓也? 曰:谓乾坤离坎兑艮震巽也。 迭相盛衰终始于其间矣。 因而重之,则六十四卦由是而生也,而易之道备矣。

又曰:太极既分,两仪立矣。 阳下交于阴,阴上交于阳,四象生矣。 阳交于阴,阴交于阳,而生天之四象。 刚交于柔,柔交于刚,而生地之四象,于是八卦成矣。 八卦相错,然后万物生焉。 是故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三十二分为六十四,故曰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易六位而成章也。 万物各有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之次,亦有古今之象。 阴阳分而生二仪,二仪交而生四象,四象交而生八卦,八卦交而生万物。 故二仪生天地之类,四象定天地之体,四象生八卦之类。 八卦定日月之体,八卦生万物之类,重卦定万物之体。 类者生之序也,体者象之交也。

《本义》:一每生二,自然之理也。 易者,阴阳之变。 大极者,其理也。 两仪者,始为一画以分阴阳。 四象者,次为二画以分大少。 八卦者,次为三画而三才之象始备,此数言者实圣人作易自然之次第,有不假丝豪智力而成者,画卦揲蓍,其序自然,详见序例《启蒙》。

第六节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 县象着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 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 探賾索隐,钏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

【帛书】

是故法马莫大乎天地,变迵莫大乎四时,垂马著明莫大乎日月,荣莫大乎富责,备物至用,位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深备错根、枸险至远、定天下吉凶、定天下之勿勿者莫善乎蓍龟。

【今译】

所以,有形象可以效法与象征的莫大于天地,变化流通莫大于四时。 悬挂在天上而显著光明的象,莫大于日月。 地位崇高者,莫大于富贵。 备齐各种事物让它们都能够有用,建立现成的器物让天下都因此得利,莫大于圣人。 探索最为幽深而难见的,搜索最隐诲的,钩取最深奥的地方而达到最遥远之处,以决定天下的吉凶,成就天下之人勤勉不懈的,莫大于蓍龟。

【解读】

此节盛赞卜筮的意义与大用。 问龟为卜,问蓍为筮,蓍龟即卜筮。 賾,音责,幽深而难见。 或曰纷杂。 亹,音尾,勤勉也。

【注释】

县象着明莫大乎日月:县,悬也。 汉代之后,发展出日月为易之说。 如《说文》引秘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 段玉裁注:「秘书长谓纬书,目部亦云:秘书长瞋从戌。 按:《参同契》曰:’日月为易,刚柔相当。’ 陆氏德明引虞翻注《参同契》云:’字从日下月。』 」《参同契》有〈日月悬象章〉,即引用此句。

崇高莫大乎富贵:通解以富贵为履帝位。 如《本义》:「富贵,谓有天下,履帝位。」 以卦象而言,即居于五位,孔颖达:「以王者居九五富贵之位,力能齐一天下之动,而道济万物,是崇高之极,故云莫大乎富贵。」 虞翻:「谓乾正位于五,五贵坤富,以乾通坤,故高大富贵也。」

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虞翻以卦变注解:「神农黄帝尧舜也。 民多否闭,取乾之坤,谓之备物。 以坤之乾,谓之致用。 干为物,坤为器用。 否四之初,耕稼之利; 否五之初,市井之利; 否四之二,舟檝之利; 否上之初,牛马之利。 谓十三盖取以利天下。 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圣人作而万物覩,故莫大乎圣人者也。」 《本义》:“立下疑有阙文。」

賾:音责,有三说。 一、孔颖达:「賾谓幽深难见。」 二、朱熹:「賾,杂乱也。」 三、情也,《释文》:「九家作册,京作啧,云:情也。」 《说文》无賾字,有啧字:「啧,大呼也,从口责声。 谑啧,啧或从言。」 《左传》定公四年:「会同难,啧有烦言,莫之治也。」 杜预注:「啧,至也。」 孔疏以为深也,朱熹解释为杂乱。 《荀子. 正名》:「故愚者之言,唭然而粗,啧然而不类。」 注:「啧,争言也。」 《系辞上》第八章「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賾」帛书作作「圣人具以见天下之业」。 「探賾索隐」帛书作「深备错根」。

探賾索隐,钏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孔颖达:「探,谓阂探求取。 賾,谓幽深难见。 卜筮则能阂探幽昧之理,故云探賾也。 索,谓求索。 隐,谓隐藏。 卜筮能求索隐藏之处,故云索隐也。 物在深处,能钩取之; 物在远方,能招致之,卜筮能然,故云钩深致远也。」

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亹,音尾,勤勉也。 《诗经. 大雅》:「亹亹文王,令闻不已。」 《尔雅. 释诂》:「亹亹,敦,勉也。」 《本义》:「亹亹,犹勉勉也。 疑则怠,决故勉。」 蓍,《周易》筮法为问蓍,揲蓍衍卦。 龟,指卜法。 蓍龟即卜筮。 孔颖达:「以此诸事,正定天下之吉凶,成就天下之亹亹者,唯卜筮能然,故云莫大乎蓍龟也。 案《释诂》云:『亹亹,勉也。』 言天下万事,悉动而好生,皆勉勉营为,此蓍龟知其好恶得失,人则弃其得而取其好,背其失而求其得,是成天下之亹亹也。」

第七节

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 天地变化,圣人效之。 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 系辞焉,所以告也。 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

【帛书】

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变化,圣人效之。 天垂马,见吉凶,而圣人马之; 河出图,雒出书,而圣人则之。 易有四马,所以见也。 毄辞焉,所以告也。 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

【今译】

所以,上天生下蓍草这种神物,圣人法则于它。 天地有阴阳变化,圣人效法它。 上天垂示日月星辰的天象,呈现出吉凶的法则,圣人则法象它。 黄河出现河图,洛水出现洛书,圣人法则它。 易有四象,所以在展示趋吉避凶之道。 系上卦爻辞,所以告诉于人。 用吉凶来决定,所以帮人们做决断。

【解读】

这一节充满了神话色彩,谈到许多传说中的神物:蓍草和河图洛书。

蓍草是一种菊科水生植物,传说一个根头可以长出一百茎,并会有神龟守护。 《史记. 龟策列传》太史公:「龟千岁乃游莲叶之上,蓍百茎共一根。 又其所生,兽无虎狼,草无毒螫。 江傍家人常畜龟饮食之。」 褚少孙:「蓍生满百茎者,其下必有神龟守之,其上常有青云覆之。」

此节也是关于河图、洛书的最早文献之一。 《论语. 子罕》孔子感叹“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尚书. 顾命》则有「河图在东序」,但这些文献都只提到河图,而没有洛书。 《史记. 孔子世家》孔子感叹则提到洛书:「河不出图,雒不出书,吾已矣夫!」 但究竟河图和洛书是什么,却是个谜。

孔颖达提出两种说法:「如郑康成之义,则《春秋纬》云:『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 河龙图发,洛龟书感。』 《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 孔安国以为河图则八卦是也,洛书则九畴是也。 辅嗣之义,未知何从。」 至宋朝之后,突然出现了两个数字图,名曰河图与洛书。 现今之河图、洛书,实际上是宋儒得自隐士,无法证明是《系辞》所说的河图洛书。

【注解】

神物:同前文「是兴神物」的神物,指衍卦用的蓍策。 或云:前一节所言「蓍龟」。 孔颖达:「谓天生蓍龟,圣人法则之以为卜筮也。」 朱震:「天生神物,谓蓍龟也。」

天垂象,见吉凶:垂,原意为下垂、垂直,此引申为布、示,展示。 天垂示天象,以彰显吉凶之道。 前言「县象着明莫大乎日月」,因此「天垂象」指的似乎是「日月」,如朱震:「天垂象,见吉凶,日月也。」 但从「见吉凶」来看,象似乎是较为广义的天象,即日月星辰。 荀爽:「谓在琁玑、玉衡,以齐七政也。」 宋衷则认为是阴阳,阴阳又变为日月星辰:「天垂阴阳之象,以见吉凶。 谓日月薄蚀,五星乱行,圣人象之。 亦着九六爻位得失示人,所以有吉凶之占也。」 若从后文「易有四象」来看,象又似乎指的是四象。

【系辞传注解】系上第十一章 易何为者也河出图,洛出书:河图与洛书,简称图书。 传说黄河龙马出图,洛水神龟负书。 洛或作雒,《释文》:「洛,王肃作雒。 汉家以火德王,故从各隹。」 帛书作「雒」。 根据汉代与先秦典籍,河图与洛书似乎是太平盛世之象征,根据郑玄,河图洛书似乎是两本书:「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也。」 后世传说伏羲以河图画八卦则是源自孔安国:「河图则八卦也,洛书则九畴也。」 今传河图与洛书是两个数字组成的图,这两个图是宋朝之后开始传开。 河图为五位十数,五位为东南西北中,配一至十的数字,十数依照《尚书. 洪范》五行顺序配置到五行方位。 洛书则是九宫格数,纵、横、斜线,连成一线的任何数字相加都是十五。 黄宗羲《易学象数论》有很长篇幅专论图书,他认为这是古代的舆图,最为可信:「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者,仰观于天也。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者,俯察于地也。 谓之图者,山川险易,南北高深,如后世之图经是也。 谓之书者,风土刚柔,户口扼塞,如夏之禹贡,周之职方是也。 谓之河洛者,河洛为天下之中,凡四方所上图书,皆以河洛系其名也。」 关于河图洛书的深入研究与论述可参考《易经真八卦》第一章最后一节《河图、洛书与八卦》。

四象:理应与「两仪生四象」的四象同。 虞翻说是「四时」,孔颖达引用各种说法分析认为是六七八九的揲蓍之数,前文注解中又说是「金木水火」,加上中央土就是五行。 显然孔颖达支持的是郑玄之说:「布六于北方以象水,布八于东方以象木,布九于西方以象金,布七于南方以象火。」 此数字的分布,像是今传的河图配置。 宋朝之后又改以老少阴阳为四象,然而这是宋朝之后与先天之学流行之后才有的看法。 从后文与「系辞」呼应来看,四象谈的应该是卦象之事,可能类似于清华简《筮法》的「四位」之象。 另一可能,根据清华简《筮法》,古代数字卦亦有爻象,就是直接以数字来象征万物。 以数为象在《周易》中仍有些遗痕,如九为龙,八为鱼。 可能原始《周易》的确是以六、七、八、九等数直接取象。

系辞焉,所以告也:系绑卦爻辞以告诉问筮者吉凶悔吝。 系辞,为每一卦爻系绑卦爻辞,这是「系辞」的原义,具体而言指文王作《周易》一事。 第二章「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第八章「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这与「系辞传」的「系辞」取义不同。 孔颖达:「系辞焉,所以告者,系辞于象卦下,所以告其得失也。」 虞翻:「谓系彖、象之辞,八卦以象告也。」 按:彖辞指卦辞,象辞指爻辞。

第八节

《易》曰:「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 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 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也。」

【帛书】

易曰:「自天右之,吉,无不利。」 右之者,助之也。 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也者信也。 㶚信思乎顺[以]上贤,是以「自天右之,吉,无不利」也。

【今译】

《周易》说:「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孔子解释说:「祐是帮助的意思,上天所帮助的是顺理的人,而人所帮助的是诚信的人。 践履诚信又能够心怀柔顺,再加上能够崇尚贤能,所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解读】

此节解释大有卦上九爻辞,可能是错简,朱子认为,宜并入第八章。

版权: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iyunzhai.com/5685.html

相关推荐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17,523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 变…

1,879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 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也。 是…

4,242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原始反终,故知死…

5,715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百姓日用而不知,故…

17,258

夫易,广矣! 大矣! 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邇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 夫干,其静也专,…

5,685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

助力内容变现

将您的收入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15689987323

客服邮箱

3131816650@qq.com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手机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