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第一节注释)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 斵木为耜,揉木为耒。 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 (第二节注释)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 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 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 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 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 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 (第三节注释)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 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第四节注释)
【解读】
此章从伏羲、神农,谈到黄帝与尧舜等古圣王如何利用卦象而制作器物,所谓的「制器尚象」之事,总共提出了十三卦。
但所论的内容,与《彖传》注解以及现今所理解的卦名字义相去甚远。 这是因为,此章原本就不是在谈论卦名的字义,倒比较像是另一套取象,而且是六画卦的取象。 例如,离为网罟,涣有舟楫之利,随为服牛乘马,豫为防备,小过为杵臼,睽为弓矢。 大壮为栋宇,大过为棺椁,夬为书契。
虞翻在注解《易经》时,也经常采用此章的取象。 例如,凡上下各有一阴,中间有二或三个阳爻者,都视为有「大过象」,即取死亡(棺椁)之象。
韩康伯注解由于不用象,而只顾字义的解释,而受到孔颖达的批评:「诸儒象卦制器,皆取卦之爻象之体,今韩氏之意,直取卦名,因以制器。」 「韩氏乃取名不取象,于义未善矣。」
李光地亦支持这个看法,认为黄帝尧舜之时,甚至还没有卦名,因此韩康伯取卦名而不取卦象的注解方式,是不正确的。
孔颖达:「此第二章。 明圣人法自然之理而作易,象易以制器而利天下。 此一章其义既广,今各随文释之。」
第一节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帛书】
古者戏是之王天下也,印则观马于天,府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义,近取诸身,远取者物,于是始作八卦,以达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请,作结绳而为古,以田以渔,盖取者罗也。
【今译】
古时候伏羲氏统治天下的时候,仰头观察天文现象,低头观察地理的法则; 观察鸟兽的文理,以及土地适宜怎么使用。 近处取象于身体,远处取象于万物,于是开始创作出八卦,借以通达神明的德行,以模拟万物的性情。 制作结绳,然后编织网子,用网子来打猎捕鱼,这大概是取象于离卦。
【解读】
此节从伏羲氏发明八卦谈起。 然而,自古易学家对于伏羲是否已画出六十四卦,所谓的「重卦」,却有争议。
有一说认为,伏羲只画八卦。 此說以《史記. 周本纪》为代表,认为重卦之人是周文王:「西伯盖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 因此,此处所说的离,并非重卦,而是单卦的八卦。
郑玄《易赞》:「神农重卦。」 此说也是以伏牺氏只画八卦,未画六十四卦。 之所以说「神农重卦」,后文言神农氏已画出益卦与噬嗑卦,都是重卦。
孔颖达则认为,伏羲就已经重卦。 详论可参考《易学八论:论重卦之人》。
当代数字卦研究发现,在殷商末期比周文王更早的时代,就已经有六画卦,因此文王重卦之说,不攻自破。 至于重卦者是神农氏还是伏牺氏,这都是神话式的说明,无稽之说。
包牺氏,即伏羲氏,代表的是人类文明的渔猎时代,根据传说这也是易的符号刚发明的时候,那时候的先民已懂得观察天文地理与物象,并懂得使用抽象的符号。
离,传统易学家解释为丽,附丽、附着的意思,于文义较不通顺。 离卦帛书本作罗,离即网罗、罔罟之义。 甲骨文形构从禽(或曰从毕)从隹。 禽或毕为捕鸟之具,隹为短尾鸟,离字即网罗,或者用网捕获禽鸟的意思,《周易》离卦「飞鸟离之」即意指网罗而捕获之。
孔穎達:此一節明包犧法天地造作八卦,法離卦而為罔罟也。
又曰:包犧者,案《帝王世紀》云:大皞帝包犧氏,風姓也。母曰華胥,燧人之世,有大人跡出於雷澤,華胥履之而生包犧。長於成紀,蛇身人首,有聖德,取犧牲以充包廚,故號曰「包犧氏」。後世音謬,故或謂之伏犧,或謂之虙犧,一號皇雄氏,在位一百一十年。包犧氏沒,女媧氏代立為女皇,亦風姓也。女媧氏沒,次有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盧氏、混沌氏、皞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陰康氏、无懷氏,凡十五世,皆習包犧氏之號也。
【注釋】
包犧氏:即伏犧氏,《集解》作「庖犧氏」。《釋文》:「包本又作庖,孟京作伏犧,字又作羲,孟京作戲。」李鼎祚:「按《說文》兩引作虙羲氏,其《說文敘》又引作庖犧者,後人改之。」伏犧氏是神話中的人物,非真有其人,象徵的是史前漁獵時代的生活方式。《集解》:「孟喜京房曰:伏,服也。戲,化也。」鄭玄:「包,取也,鳥獸全具曰犧。」「虙羲作十言之教,曰乾坤震巽坎離艮兌消息,無文字,謂之易。」虞翻:「庖犧,太昊氏,以木德王天下。位乎乾五,五動見離,離生木,故知火化。炮啖犧牲,號庖犧氏也。」
與地之宜:《日講易經解義》說「諸本多有天字」,作「與天地之宜」。此說本於朱熹,《本義》引王昭素:「『與地』之間,諸本多有『天』字。」以諸本考之,並非如此。惠棟《周易本義辨證》論其非:「諸本別无天字,此昭素謬說。荀爽傳引《繫辭》有天字。」惠士奇《易說》引《周官》:「吾聞有地宜,未聞有天宜。」《九家易》:「謂四方四維八卦之位,山澤高卑五土之宜也。」孔穎達:「若《周禮》五土,動物植物各有所宜是也。」
近取諸身:此言八卦近則取象於人身。荀爽:「乾為首,坤為腹,震為足,巽為股也。 」孔穎達:「若耳目鼻口之屬是也。」
遠取諸物:八卦遠則取象於萬物。荀爽:「乾為金玉,坤為布釜之類是也。」孔穎達:「若雷風山澤之類是也。舉遠近則萬事在其中矣。」
罔罟:罔,通网,网的本字。 罟,音古,网也。 罔罟,即网子,捕捉鸟兽与鱼虾之用,因此后言「以佃以渔」。 段玉裁《说文》注:「按:不言鱼网者,《易》曰:作结绳而为网罟,以田以渔。 是网罟皆非专施于渔也,罟实鱼网,而鸟兽亦用之。」
以佃以渔:即渔猎。 佃,《说文》:「中也,从人田声。 《春秋传》曰:乘中佃。」 佃原本义指营田,或治田。 此处与渔对举,因此应作田、畋,畋猎也。 渔,《说文》:“捕鱼。」 《释文》:「为罟,黄本作为网罟。 佃本亦作田,渔音鱼,本亦作鱼。」 马融:“罟犹罔也,取兽曰佃,取鱼曰渔。」 虞翻:「离为目,巽为绳。 目之重者唯罟,故结绳为罟。 坤二五之乾成离。 巽为田,坤亦称田,以罟取兽曰畋,故取诸离也。」 孔颖达:「用此罟罔,或陆畋以罗鸟兽,或水泽以罔鱼鳖也。」
盖取诸离:大概是取象于离卦。 孔颖达:「离,丽也。 丽谓附着也。 言罔罟之用,必审知鸟兽鱼鳖所附着之处。 故称离卦之名为罔罟也。」 《本义》:「两目相承而物丽焉。」 李光地:古者网罗所致曰离。 《诗》曰:『鱼网之设,鸿则离之。』 又曰:’有兔爰爰,雉离于罗。』 二体皆离,上下网罗之象。」
第二节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 斵木为耜,揉木为耒。 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
【帛书】
戏是没,神戎是作,斲木为㭒,楺木为耒槈,槈耒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者益也。 日中为俟,至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很,各得亓所欲。 盖取者筮盖也。
【今译】
伏羲氏时代结束,神农氏兴起。 砍削木头制作翻土的锄头,弯曲木头制作锄柄,将农耕的利益教授给天下,这大概是取象于益卦。 日正当中时作为市集,招引天下的人民一起参与,聚集天下的货物,交易结束之后就散会各自回家,大家都各自得其所需,这大概是取象于噬嗑卦。
【解读】
上一节言伏羲画八卦,并谈到离卦。 此节谈到神农氏之取法益卦与噬嗑卦,显然这已经是六画的重卦,郑玄「神农重卦」之说,或本于此。 然而孔颖达认为,伏羲氏就已经有重卦。 《史记》则是认为,西伯(文王)「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 详论可参考《正义》卷首的易学八论之二〈论重卦之人〉。
神农氏象征的是上古农耕时代,这时候对于抽象符号的使用转趋多样而复杂,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开始进入农耕,并有了交易的商业活动。
孔颖达:此一节明神农取卦造器之义。 一者制耒耜,取于益卦,以利益民也。 二者日中为市,聚合天下之货,设法以合物,取于噬嗑,象物噬啮,乃得通也。
又曰:神农者,案《帝王世纪》云:炎帝神农氏,姜姓也。 母曰任己,有蟜氏女,名曰女登。 为少典正妃,游华山之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尚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继无怀之后,本起烈山,或称烈山氏,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 纳奔水氏,女曰听谈,生帝临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釐,次帝哀,次帝榆罔,凡八代及轩辕氏。
【注释】
斵木为耜,揉木为耒:斵,音琢,或作斲,通斫,以刀斧砍削。 揉,使木头变弯曲。 耜,音似。 耒,音磊。 耒为弯曲的柄,而耜则是尖锐的头。 耒耜合为古代翻土的农具。 蔡渊:「耜,耒首也,断木之锐而为之。 耒,耜柄也,揉木使曲而为之。」
耒耨之利:耨,音ㄋˋㄡ,锄草的工具,近似现今的锄头。 耒耨,翻土与锄草的工具,作为动辞则意指翻土锄草,引申为耕耘、耕作。 孟喜:「耨,耘除草也。」 马融:“耨,钣也。」
盖取诸益:翻土农耕之利,大概是取象于益卦。 虞翻:「否四之初也。 巽为木,为入; 艮为手; 干为金。 手持金以入木,故斲木为耜。 耜止所踰,因名曰耜。 艮为小木,手以桡之,故揉木为耒。 耒耜,耔器也。 巽为号令,干为天,故以教天下。 坤为田,巽为股,进退。 震足动耜,艮手持耒,进退田中,耕之象也。 益万物者莫若雷风,故法风雷而作耒耜。」 按:籽音子,培土也。 《本义》:「二体皆木,上入下动,天下之益,莫大于此。」 吴澄:「益上巽二阳,象耒之自地上而入。 下震一阳,象耜之在地下而动也。」
各得其所:帛书作「各得亓所欲」。 文义较为通顺。 亓,其也。
盖取诸噬嗑:朱熹以「噬嗑」为「市合」,《本义》:「借噬为市,嗑为合也。」 虞翻:「否五之初也。 离象正上,故称日中也。 艮为径路。 震为足,又为大涂。 否乾为天,坤为民,故致天下之民象也。 坎水艮山,群珍所出,聚天下货之象也。 震升坎降,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噬嗑食也,市井交易,饮食之道,故取诸此也。」
第三节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 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
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
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
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
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
【帛书】
神戎氏没,黄帝尧舜是作,迵亓变,使民不乳,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易冬则变,迵则久,是以「自天右之,吉无不利」也。 黄帝尧舜陲衣常而天下治,盖取者键川也。 杅木为周,剡木而为楫,齍不达,至远以利天下,盖取者奂也。 备牛乘马,[引]重行远以利天下,盖取者隋也。 重门毄?,以挨涤客,盖取余也。 断木为杵,棳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次,盖取者少过也。 ?木为柧,棪木为矢,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者也。
【今译】
神农氏时代结束,接着是黄帝尧舜的兴起。 通畅其变化,让人民不会厌倦。 再让它更神妙而有变化,更适合于人民。 易道是穷困就要变化,变化就要通达,通达之后就可以长久,所以才会有来自上天的保祐,吉祥而无所不利。
黄帝尧舜,让人民穿着宽松下垂的舒适衣裳,因此而天下得到治理,这大概是取象于乾坤。
挖空木头造成舟船,削薄木头制造船桨,利用舟船行水的便利,以渡水而解救缺乏交通的地方,让人民可以到达远方而利益天下,这大概是取象自涣卦。
驯服牛,驾乘马匹,牛帮忙牵引重物,而马让人可以到达远方,以此利益天下,这大概是取象自随卦。
打造双重的门来抵挡外人,晚上击柝警戒,以对待可能来犯的暴力之客,大概是取象自豫卦。
砍劈木头制造杵,挖掘地面当臼,以杵臼的利益,万民因此得到救济,这大概是取象自小过。
弯曲木头当弓,削尖木头当箭矢,弓箭的利益,足以威慑天下,这大概是取象自睽卦。
【解读】
此节言黄帝与尧舜如何制器尚象,以及让易道变通久利。
黄帝时代之后,文明突飞猛进,除了人民有更舒适的生活,如宽松自在的衣裳,也有更便利的交通。 船的发明,水不再是阻隔人类行动的天险,而是可以到达远方的通道。 服牛乘马,让牛马成为人类的劳动力,为人牵引重物,乘载以至于远方。 但随之而起的则是盗贼(暴客)的兴起,因此要有对应的预防之道。
孔颖达:自此已下,凡有九事,皆黄帝尧舜取易卦以制象,此于九事之第一也。 所以连云尧舜者,谓此九事黄帝制其初,尧舜成其末,事相连接,共有九事之功,故连云黄帝尧舜也。 案皇甫谧《帝王世纪》载此九事,皆为黄帝之功。 若如所论,则尧舜无事,《易系》何须连云「尧舜」? 则皇甫之言,未可用也。
李光地:守旧则倦,更新则不宜,凡事之情也。 变其旧使民不倦者,化也。 趋于新使民咸宜者,神而化之也。
【注释】
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垂衣裳,衣裳宽松,因此下垂。 古时上衣下裳,衣为穿在上身的衣服,裳为穿在下半身的裙子。 衣裳宽松则舒适自得,因此天下治。 此形容无为而治。 孔颖达:「以前衣皮,其制短小,今衣丝麻布帛所作衣裳,其制长大,故云垂衣裳也。」 《本义》:「乾坤变化而无为。」 《九家易》以垂为垂示,衣裳为服饰的新制:「黄帝以上,羽皮革木,以御寒暑。 至乎黄帝,始制衣裳,垂示天下。 衣取象干,居上覆物。 裳取象坤,在下含物也。」 另一说以垂衣裳即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无事之状,《论衡. 自然》:「《易》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垂衣裳者,垂拱无为也。」 《后汉书. 舆服下》引作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巛,巛即坤。
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刳,音枯。 刳木,将木头挖成中空。 剡,音眼,原义为锐利,引申为将东西削尖。 楫,音辑,船桨,《集解》作「檝」。 剡木为楫,将木头削成船桨。 《九家易》:「木在水上,流行若风,舟檝之象也。 此本否卦九四之二。 刳,除也。 巽为长,为木,艮为手; 干为金; 艮手持金,故刳木为舟,剡木为桨也。 干为远天,故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矣。 法涣而作舟檝,盖取斯义也。」 《释文》:「挎本又作刳,口孤反,徐又口沟反。 掞本亦作剡,楫本又作檝,将辄反,徐音集,又子入反。 致远以利天下,一本无此句。」
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朱熹怀疑,「致远以利天下」一句可能是衍文,《本义》:「木在水上也,致远以利天下,疑衍。」 此说或本于《经典释文》:「致远以利天下,一本无此句。」 这也可能是后文误置:「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 孔颖达:「此九事之第二也。 舟必用大木,刳凿其中,故云刳木也。」 「涣,散也。 涣卦之义,取乘理以散动也。 舟楫亦乘水以载运,故取诸涣也。」
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驾牛车,牵引重物; 乘坐马,可以到达远方,以利益天下,这是取象于随卦。 孔颖达:「此九事之第三也。 随者谓随时之所宜也,今服用其牛,乘驾其马,服牛以引重,乘马以致远,是以人之所用,各得其宜,故取诸随也。」 虞翻:「否上之初也。 否干为马,为远; 坤为牛,为重。 坤初之上,为引重。 干上之初,为致远。 艮为背,巽为股,在马上,故乘马。 巽为绳,绳束缚物,在牛背上,故服牛。 出否之随,引重致远,以利天下,故取诸随。」 《释文》:「一本无以利天下一句。 服,通解为驯服,如《日讲易经解义》:「牛以顺为道,故服而驯之以引重; 马以健为性,故乘而驾之以致远。” 《说文》引作「牦牛乘马」,牦为驾牛车,对应于后文的「乘马」。 段玉裁注:「服牦皆扶逼反,以车驾牛马之字当作牦,作服者假借耳。 《左传》王使伯服如郑请滑,《史记. 郑世家》作伯牦。」 帛书作「备牛乘马」,备借为牦。
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重门,双重的门,或为厚重的门,用以严实对外的防御。 柝,音拓,夜行打击出声以表警戒的器具。 马融:“柝,两木相击以行夜。」 柝《说文》引作?:「夜行所击者,从木橐声。 《易》曰:重门击?。」 暴客,之客,指盗贼。 《释文》:“暴,郑作虣。」 虣通暴。 「以待暴客」帛书作「以挨挔客」,涤为旅的异体字,「涤客」即「旅客」。 豫有预防、预备之义,「重门击柝,以待暴客」就是预防、防备之义。 孔颖达:「此九事之第四也。 豫者取其豫有防备,韩氏以此九事,皆以卦名而为义者。 特以此象文取备豫之义。」 俞琰:「坤为阖户,重门之象也。 震,动而有声之木,击柝之象也。」 《九家易》:「下有艮象。 从外示之,震复为艮。 两艮对合,重门之象也。 柝者,两木相击以行夜也。 艮为手,为小木,为止持; 震为足,又是木,为行; 坤为夜。 即手持柝木夜行,击门之象也。 坎为盗,暴水暴长无常,故以待暴客。 既有不虞之备,故取诸豫也。」
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截断木头作为杵,挖掘土地作为臼,杵臼的利益,让万民得以救济,这是取象自小过。 孔颖达:「此九事之第五也。 杵须短木,故断木为杵; 臼须凿地,故掘地为臼。 取诸小过,以小事之用过而济物,杵臼亦小事,过越而用以利民,故取诸小过也。」 丘富国:“以象言之,上震为木,下艮为土,震木上动,艮土下止,杵臼治米之象。」 虞翻:「晋上之三也。 艮为小木。 上来之三,断艮,故断木为杵。 坤为地,艮手持木,以掘坤三,故掘地为臼。 艮止于下,臼之象也。 震动而上,杵之象也。 震出巽入,艮手持杵,出入臼中,舂之象也,故取诸小过。 本无干象,故不言以利天下也。」
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弯曲木头作成弓,削尖木头作成箭。 弓箭的锐利,可用以威吓天下,这是取象自睽卦。 弦,弯曲。 弧,弓。 剡,音眼,原义为锐利,引申为将东西削尖。 孔颖达:「此九事之第六也。 案《尔雅》:’弧,木弓也。’ 故云弦木为弧。」 「睽谓乖离,弧矢所以服此乖离之人,故取诸睽也。」 虞翻:无妄五之二也。 巽为绳,为木; 坎为弧; 离为矢,故弦木为弧。 艮为小木。 五之二,以金剡艮,故剡木为矢。 干为威,五之二,故以威天下。 弓发矢应,而坎雨集,故取诸睽也。」 传统以乖离注解睽,于文义不通顺。 如韩康伯:「睽,乖也。 物乖则争兴,弧矢之用,所以威乖争也。」 《本义》:「睽乖然后威以服之。」 睽当是戣之假借,戣是一种三锋矛,近于弓矢之利。 归藏睽作瞿。 戣是一种兵器,与瞿近似,《尚书. 周书》:「一人冕,执戣,立于东垂; 一人冕,执瞿,立于西垂。」 孔传:「戣瞿皆戟属。」 郑玄:“戣、瞿,盖今三锋矛。」 详论可参考《周易全解》。
第四节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 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帛书】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练下楣,以寺风雨,盖取者大庄也。 古之葬者,厚裹之以薪,葬诸中野,不封不树,葬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享,盖取者大过也。 [上古结]绳以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者大有也。
【今译】
上古时代的人,居住在洞穴,生活于野外。 后世圣人改为居住在宫室房屋,上面有栋梁支撑,下面有屋檐覆盖,以对付风雨的侵袭,这大概是取象于大壮卦。 古时候要埋葬死者,盖上厚厚的薪材就当作寿衣了,然后就埋葬在野外之中,埋葬之处没有封土也没有植树,守丧的日期也没有个礼数,后世圣人改为使用棺椁,这大概是取象自大过。 上古结绳记事就可以治理各种事务了,后世圣人则改为使用文书和契约,因此有百官来治理,对于万民也能够审察,这大概是取象自夬卦。
【解读】
承上节,此段所举诸事更强调「上古」或「古」,以及「易之以……」。
「易之以」即「穷则变」之道。 因文明一旦开启,生活将转趋复杂,旧的发明不再能够满足新的需求,因此就要变易。 黄帝尧舜则不断地变易创新,以解决新的问题。 丧制,居住的宫室,以及书契,都只是举其要而言之。
孔颖达:此九事之第七也。 已前不云上古,已下三事,或言上古,或言古,与上不同者,已前未造此器之前,更无余物之用,非是后物以替前物,故不云上古也。 此已下三事皆是未造此物之前,已更别有所用,今将后用而代前用,欲明前用所有,故本之云「上古」及「古」者。
【注释】
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栋为栋梁,屋子中间最高处的横木,又称「极」,大过卦曰「栋桡」。 宇,即屋檐。 《说文》:“栋,极也。」 「宇,屋边也,从宀于声。 《易》曰:上栋下宇。」 段玉裁:「极者、谓屋至高之处。 《系辞》曰:上栋下宇。 五架之屋,正中曰栋。 《释名》曰:栋,中也。 居屋之中。」 栋宇皆是宫室而有的建筑结构,有此结构则宫室壮固,故称大壮。 《本义》:“壮固之意。」 蔡渊:「栋,屋脊檩也。 宇,椽也。 栋直而上,故曰上栋。 宇两垂而下,故曰下宇。」 虞翻:「无妄,两象易也。 无妄乾在上,故称上古。 艮为穴居,干为野,巽为处,无妄乾人在路,故穴居野处。 震为后世,干为圣人,后世圣人,谓黄帝也。 艮为宫室,变成大壮,乾人入宫,故易以宫室。 艮为待,巽为风,兑为雨,干为高,巽为长木,反在上,为栋。 动起,故上栋。 下宇,谓屋边也。 兑泽动下,为下宇。 无妄之大壮,巽风不见。 兑雨隔震,与干绝体。 故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者也。」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封为封土,积土为坟; 树为植树,植树以为疆界之标记。 数,礼数也,如守丧三年之类。 孔颖达:「不积土为坟,是不封也。 不种树以标其处,是不树也。」 《集解》棺椁作棺椁,《孙氏周易集解》:「唐石经椁作椁。」 郑玄:「大过者巽下兑上之卦,初六在巽体,巽为木,上六位在巳,巳当巽位,巽又为木,二木在外,以夹四阳,四阳互体为二干。 干为君,为父,二木夹君父,棺椁之象。」 虞翻:「中孚上下易象也。 本无干象,故不言上古。 大过干在中,故但言古者。 巽为薪,艮为厚,干为衣,为野,干象在中,故厚衣之以薪。 葬之中野,穿土称封。 封,古窆字也。 聚土为树,中孚无坤坎象,故不封不树。 坤为丧期,谓从斩衰至缌麻。 日月之期数,无坎离日月坤象,故丧期无数。 巽为木,为入处; 兑为口; 干为人; 木而有口,干人入处,棺敛之象。 中孚艮为山丘,巽木在里,棺藏山陵,椁之象也,故取诸大过。」 《本义》:「送死大事,而过于厚。」 《日讲易经解义:「盖取送死大事,宁过于厚也。」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上古没有文字之前,结绳记事,以此来治理。 之后发明了书契,能够治理更为复杂的事。 书契有二说,一是文书与契约,二是以书为书写,契为刻画,因此书契相当于书写文字,用以取代结绳记事的功能。 郑玄:“结绳者,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说文序》:「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迆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 乂,治也。 帛书此段作「盖取者(诸)大有」。 孔颖达:「此明九事之终也。 夬者,决也。 造立书契,所以决断万事,故取诸夬也。」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