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 干,阳物也。 坤,阴物也。 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第一节注释)
其称名也杂而不越,于稽其类,其衰世之意邪? (第二节注释)
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 (第三节注释)
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 其旨远,其辞文。 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 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 (第四节注释)
【解读】
此章似在阐述《周易》的内容特色,孔颖达分为第五章。 朱熹评说:「多阙文疑字,不可尽通。 后皆放此。」 意思是说,《系辞》自此章开始,连同后面的章节,有很多的疑文阙字,并有文义不通的情况。
朱熹看法可从帛书得到印证。 帛书《系辞传》除了没有这一章之外,之后的章节也多从缺。 此章文字虽可在《易之义》找到,但仔细比对,今本似乎少了很多片段,以下灰色为今本所无者:
子曰:「易之要,可得而知矣。 键川也者,易之门户也。 键,阳物也。 川,阴物也。 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以?天地之化。 」又口能敛之,无舌罪,言不当亓时则闭慎而观。
易曰:「聒囊,无咎。」 子曰:不言之胃也。 [不言,何]咎之又? 墨亦毋誉,君子美亓慎而不自箸也。 渊深而内亓华。 易曰:“黄常元吉。」 子曰:「尉文而不发之胃也。 文人内亓光,外亓龙,不以亓白阳人之黑,故亓文兹章。」
易曰:“…… 既没,又爵囗囗囗囗居亓德不忘。」 「蜙单于野,亓血玄黄。」 子曰:「圣人信哉! 隐文且静,必见之胃也。」
龙七十变而不能去亓文,则文亓信于而达神明之德也。 亓辨名也,襍而不戉,于指易。 [亓]衰世之僮与? 易[亓彰往而察]来者也。 微显赞绝,巽而恒当,当名辩物,正言巽辞而备。 本生仁义,所以义,刚柔之制也。 亓称名也少,亓取类也多,亓指闲,亓辞文,亓言曲而中,亓事隐而单。 因齎人行,明失得之报。
项安世:此章专论易之彖辞,易不过乾坤二画,乾坤即阴阳刚柔也。 凡易之辞,其称名取类,千汇万状,大要不越于二者。 而其所以系辞之意,则为世衰道微,与民同患,不得已而尽言之耳。 此断辞之所以作也。 断辞,即彖辞也。
第一节
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 干,阳物也。 坤,阴物也。 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帛书《易之义》】
子曰:「易之要,可得而知矣。 键川也者,易之门户也。 键,阳物也。 川,阴物也。 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以?天地之化。 」…… 则文亓信于而达神明之德也。
【今译】
孔子说:「乾坤,是易的门户? 干是阳性之物,坤是阴性之物。 阴阳德性相合,而刚柔有其形体,以体会天地造化之事,以通达神明的德行。」
【解读】
《易经》以乾坤为开始,其所包含的阴阳变化,刚柔消息,也都是以乾坤为本源,因此说乾坤是「易之门」。
此节帛书收于《易之义》而不是《系辞传》,「子曰」之后并以「易之要,可得而知矣」为开始,为今本所无。 「以通神明之德」《易之义》作「而达神明之德也」,前面并有一大段文字是今本所缺:
口能敛之,无舌罪,言不当亓时则闭慎而观。
《易》曰:“聒囊无咎。」 子曰:不言之胃也。 [不言,何」咎之又? 墨亦毋誉,君子美亓慎而不自箸也。 渊深而内亓华。
《易》曰:“黄常元吉。」 子曰:「尉文而不发之胃也。 文人内亓光,外亓龙,不以亓白阳人之黑,故亓文兹章。」
《易》曰:“…… 既没,又爵囗囗囗囗居亓德不忘。」 「蜙单于野,亓血玄黄。」 子曰:「圣人信哉! 隐文且静,必见之胃也。」
龙七十变而不能去亓文,则文亓信于而达神明之德也。
《易之义》此段同样有残缺,但可大致看出,相较于今本《系辞》,帛书在「其易之门」之后列举坤卦六四、六五、及上九爻辞作为说明与论述。
何楷:有形可拟,故曰体。 有理可推,故曰通。 体天地之撰,承刚柔有体言。 两体字相应。 通神明之德承阴阳合德言,两德字相应。
【注释】
乾坤,其易之门邪:《易经》以乾坤为始,《彖传》以乾坤为「元」。 易道的阴阳变化,以乾坤为开始,故以「门」赞之。 「门」或作「门户」,《释文》:「其易之门邪,本又作门户邪。」 荀爽:「阴阳相易,出于乾坤,故曰门。」 孔颖达:「易之变化,从乾坤而起,犹人之兴动,从门而出,故乾坤是易之门邪。」 朱熹:“诸卦刚柔之体,皆以乾坤合德而成,故曰乾坤易之门。」
干,阳物也。 坤,阴物也。 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荀爽:「阳物,天。 阴物,地也。」 虞翻:「合德谓天地杂,保大和,日月战。 乾刚以体天,坤柔以体地也。」 孔颖达:「若阴阳不合,则刚柔之体无从而生。 以阴阳相合,乃生万物,或刚或柔,各有其体。 阳多为刚,阴多为柔也。」
以体天地之撰:撰,《九家易》、孔颖达都解释为「数」,朱子则说:「犹事也。」 帛书《易之义》作天地之化。 《九家易》:「撰,数也。 万物形体,皆受天地之数也。 谓九,天数; 六,地数也。 刚柔得以为体矣。」
第二节
其称名也杂而不越,于稽其类,其衰世之意邪?
【帛书《易之义》】
亓辨名也襍而不戉,于指易。 [亓]衰世之僮与?
【今译】
它所称呼的名字虽然纷杂,但彼此不相踰越而有序,像是考查过它的类别。 这难道是忧心衰世的意思吗?
【解读】
此节谈卦爻辞的特性。 卦爻辞之所由来,源于八卦之相荡与阴阳之变化,所指称的名物虽然很纷杂,但不会太超过而乱中有序。
【注释】
称名:「名」有二说,一、名是指卦名,如《九家易》:「阴阳,杂也。 名,谓卦名。」 《朱子语类》问:「其称名也杂而不越,是指系辞而言,是指卦名而言?」 曰:“他下面两三番说名,后又举九卦说,看来只是谓卦名。」 朱熹以下一章有三陈九卦,因此以名为卦名。 二、名是指卦象所象征的事物,以及卦爻辞中所指称的万物之名。 韩康伯:「备物极变,故其名杂也。 各得其序,不相踰越,况爻繇之辞也。」 孔颖达:「《易》之其称万物之名,万事论说,故辞理,各有伦叙,而不相乖越。」 朱子《本义》:「万物虽多,无不出于阴阳之变,故卦爻之义,虽杂出而不差缪。」 《日讲易经》则合两者而言之:「一卦有一卦之名,一爻有一爻之名。 或言物象,或言事变。 其称名也,可谓纷然杂出矣,而总不出乎阴阳之变。」 帛书作「亓辨名也」,「辨名」比较像是指万物之名。 下一节有「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也比较像是指万物之名。
杂而不越,于稽其类:形容卦爻辞指称名物的文字杂中有序,并似乎有经过用心的考证。 《说文》引作「杂而不?」:「越,度也。」 「?,踰也,从辵戉声。 《易》曰:杂而不?。」 段玉裁注:「越与辵部?字音义同。」 稽,考核,审慎考察之义。 类,事类、类别、模拟。 虞翻:「稽,考也。」 孔颖达:「稽,考也。 类,谓事类。」 侯果:「于,嗟也。 稽,考也。 易象考其事类,但以吉凶得失为主,则非淳古之时也。」 帛书作「襍而不戊」,襍为杂的异体字,戊借为越,帛书《缪和》「越王勾践」作「戊王句贱」。
其衰世之意邪:衰世,意指商纣无道之世。 《本义》:「卦爻之义,虽杂出而不差缪,然非上古淳质之时思虑所及也,故以为衰世之意,盖指文王与纣之时也。」 《朱子语类》:「伏羲画卦时,这般事都已有了,只是未曾经历。 到文王时,世变不好,古来未曾有底事都有了,他一一经历这崎岖万变过来,所以说出那卦辞。」 孔颖达则以衰世为战乱之时:「考校《易》辞事类,多有悔吝忧虞,故云衰乱之世所陈情意也。 若盛德之时,物皆遂性,人悉懽娱,无累于吉凶,不忧于祸害。 今《易》所论,则有亢龙有悔,或称龙战于野,或称箕子明夷,或称不如西邻之禴祭,此皆论战争盛衰之理,故云衰意也。」
第三节
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
【帛书《易之义》】
易[亓彰往而察]来者也。 微显赞绝,巽而恒当,当名辩物,正言巽辞而备。 本生仁义,所以义,刚柔之制也。
【今译】
易道在于彰显过去以考察未来,让日常生活的显著事物变得微妙,幽暗难见而百姓所不知者可以将其阐发出来。 开启与解释卦爻之义而让他各当其名,辨识万物,以正确的言语表达占断之辞,那么易道就完备了。
【解读】
比对帛书,显然此节有缺文。 相较之下,帛本文字较为完整而通顺。
「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若依孔颖达《正义》读作「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折中》与《日讲易经》则读作:「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 《集解》读作:「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 帛本则作:「巽而恒当,当名辩物,正言巽辞而备。」 比对帛本,窃疑原本「当名」之后有重文符号,因此应读作:「开而当名,当名辨物。 正言断辞,则备矣。」
【注释】
而微显阐幽:显为显著、显而易见者。 微显,显著者则探其微妙细微之处。 幽与显相反,是幽隐、深遂而难见者。 阐幽,幽隐难见者则阐发之。 朱熹认为「而微显阐幽」当作「微显而阐幽」。 《本义》:「『而微显』恐当作『微显而』,『开而』之『而』,亦疑有误。」 帛书作「微显赞绝」,无「而」字。
开而当名辨物:依帛本校定,当作「开而当名,当名辨物」。 承前节「称名」的注解,「当名」也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一是以名为卦名,则当名辨物为当卦名以辨物。 二是以名为万物之名,当名辨物为当卦爻辞指称之名以辨别万物。 郭雍:「当名,卦也。 辨物,象也。 正言,彖辞也。 断辞,系之以吉凶者也。」 韩康伯:「开释爻卦,使各当其名也。 理类辩明,故曰断辞也。」 孔颖达:「开而当名者,谓开释爻卦之义,使各当所象之名,若乾卦当龙,坤卦当马也。 辨物正言者,谓辨天下之物,各以类正定言之。 若辨健物,正言其龙; 若辨顺物,正言其马,是辨物正言也。」
正言断辞:正言,正为正直、正义、正确。 子曰:「必也正名乎!」 断为占断、决断、判断,亦即对于吉凶的占断之辞。 干宝:辩物,类也。 正言,言正义也。 断辞,断吉凶也。 如此,则备于经矣。」 《日讲易经》解释为「中正之言」:「易之言,皆本典常之道以发之,无不中正,言之正也。 以告吉凶之故,则有辞。 而易之辞,皆因得失之情以判之,无有回惑,辞之断也。」 帛书作「正言巽辞」,即《论语》的「法语之言」和「巽与之言」。 《子罕》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 改之为贵。 巽与之言,能无说乎? 绎之为贵。 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朱熹:「法语者,正言之也。 巽言者,婉而导之也。」
第四节
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 其旨远,其辞文。 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 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
【帛书《易之义》】
亓称名也少,亓取类也多,亓指闲,亓辞文,亓言曲而中,亓事隐而单。 因齎人行,明失得之报。
【今译】
卦爻辞所称的名物琐碎而细小,但所取义模拟的事情则很大。 它的旨义相当深远,而辞语则是相当文雅。 它的语言委曲细微而中理,所谈的事情陈列显著而又隐含深义。 因人的疑惑而救济帮助人民的行为,以彰显得失吉凶的报应。
【解读】
此节在阐述卦爻辞的特性。 承前文「其称名也杂而不越,于稽其类」,「名」为卦爻辞中所指万物之名,因此纷杂琐碎,其称名则细小。 类为类别或类比,相对于琐碎之名为大。
《系上》:「吉凶者,失得之象也。」 「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 「明失得之报」,亦即明吉凶之应。
【注释】
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如前文「其称名也杂而不越」的「名」,有二种不同解释:一是指卦名,二是指卦爻辞中的万物之名。 观前后文,当是指万物之名。 这类称名,较为琐碎而纷杂,故称小。 韩康伯:「托象以明义,因小以喻大。」 孔颖达:「其称名也小者,言《易》辞所称物名多细小,若见豕负涂、噬蜡肉之属,是其辞碎小也。 其取类也大者,言虽是小物,而比喻大事,是所取义类而广大也。」 李光地以名为卦名:「称名小,取类大,以卦名言。」
其旨远,其辞文:文,文雅、文饰,文理。 孔颖达:「其旨远者,近道此事,远明彼事,是其旨意深。 若龙战于野,近言龙战,乃远明阴阳阄争、圣人变革,是其旨远也。 其辞文者,不直言所论之事,乃以义理明之,是其辞文饰也。 若黄裳元吉,不直言得中居职,乃云黄裳,是其辞文也。」 《日讲易经》:「其所系之辞,经纬错综,焕然明白,何其文也。」
其言曲而中:曲原义为委曲,不直的意思。 引申之为细微、琐碎,无微不至。 《系上》「曲成万物而不遗」,郑玄:「曲,犹小小之事也。」 孔颖达:「屈曲委细,成就万物,而不有遗弃细小而不成也。」 韩康伯:「变化无恒,不可为典要,故其言曲而中也。」 孔颖达:「变化无恒,不可为体例,其言随物屈曲,而各中其理也。」
其事肆而隐:肆,显也,相对于隐。 韩康伯:「事显而理微也。」 孔颖达:「《易》之所载之事,其辞放肆显露,而所论义理深而幽隐也。」 朱熹以「肆」为「陈」,《说文》:「肆,极陈也。」 段玉裁:「极陈者,穷极而列之也。」 极陈即现今所说的放肆之义,引申之为显著。
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贰」有两种解释,一、疑也,朱熹:「贰,疑也。」 如《大禹谟》「任贤勿贰」之贰。 二、二也。 郑玄:「贰当为弍。」 至于二象征的是什么,就众说纷云了,或曰吉凶得失,如韩康伯:「贰则失得也,因失得以通济民行,故明失得之报也。 失得之报者,得其会则吉,乖其理则凶。」 孔颖达:「因贰以济民行者,贰,二也,谓吉凶二理。 言易因自然吉凶二理,以济民之行也,欲令取吉而避凶,行善而不行恶也。 以明失得之报者,言易明人行失之与得所报应也。 失则报之以凶,得则报之以吉,是明失得之报也。」 虞翻则认为贰是乾坤:「二,谓乾与坤也。」 贰另又有副的意思,引申为益,辅助。 失得之报,即吉凶之应。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