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焚典策,惟易以卜筮之书,仅得不毁。 汉除挟书之律,易经始置博士,而焦京田孟之属,大多以灼揲占验为能,遂使圣神授受三古奥奇,或与风角乌情视为小说家言,而易流为卜筮之书。 逮后伯阳魏氏,始合三易,作《参同契》一书,抉羲、农、姬,孔之义蕴,衍河、洛图像之精深,人勰以天察之道而愈明,物性其情,验之身而益着。 然其称物罕譬,寄寓? 深,后贤不察。 又或以私意相揣,遂致异说蜂起,争以黄白吐纳为事,而易又流为炼度之书。
悟元道人者,金城栖云山之肥遁士也。 其生平著述《三易注略》若干卷,余既序而传之矣。 兹复出其《周易阐真》一编,索余为识其著书之由。 盖道人以蚤年始学隐迹黄冠,神解超超,道心夙契。 后遇龛谷老人,弥分邪正之源。 又值仙留丈,尽抉元真之秘,以为丹道即易道也,圣道即仙道也。
易非卜筮炼度之书,实皆穷理、尽性、至命之学也。 于是述伯阳之遗义,参神圣之蕴奇,取其龙蛇铅汞之法,验以爻系图像之说,别其劣歧,归于宗主,其辞约、其义繁、其文浅、其旨深,取类极邇,而见道甚远,其身心性命之功,殆不谬乎。 吾儒之为之者,嗚呼! 若道人者,庶可与言易哉!
易曰,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又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继之者,善也; 成之者、性也。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今以道人之书观之,元微香邈,与道大适,不必标奇领异而已。 得易之简能之妙,所谓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彼执金堤水防之言,务熊经鸟伸之术,其于伯阳氏之书,犹未升其堂而嚌其胔也,何足以尽易之蕴乎!
昔唐道士王远知,著有《易总》,忽一日,雷电晦冥,似有神物取去。 今道人此书,当敏慎护持,勿尽泄造化之秘藏,致烦丁甲也。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