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图者,五行顺行,自然无为之道也。 伏羲时,有龙马出孟河,其背有点,二七在前,一六在后,三八在左,四九在右,五十在中。 其位五象五行,一六在后,象北方壬癸水; 二七在前,象南方丙丁火; 三八在左,象东方甲乙木; 四九在右,象西方庚辛金; 五十在中,象中央戊己土。 中五点,又象太极含四象; 中一点,又象太极含一气。 虽五十五点,其实二五,二五其实一五,一五总是中一。 因其有五行,故分五点,因其五行有阴阳,故又积为十点,因其五行各有阴阳,故又积为五十五点。
孔传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盖天地造化之道,不过一个阳五行,一个阴五行,一生一成而已。 虽分五行,而实一阴一阳运用之,虽阴阳运用,而实一气来往运用之。 故其象: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又生金。 从中而始,从中而终。 始之终之,无非一气,无非一中。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即土宫中和合四象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即四象在外一气流行也。 中者,和也、一气也,总是太极也。 惟人也,秉天地阴阳五行之气而生身,身中即具此阴阳五行之气。 但此五行有先天有后天,先天五行属阳,后天五行属阴,一三五七九,阳五行,先天也; 二四八十,阴五行,后天也。 以先天而论,一为元精,属水,为壬水; 三为元性,属木,为甲木; 五为元气,属士,为戊土; 七为元神,属火,为丙火; 九为元情,属金,为庚金,此五元也。 五元既具,五德即于此而寓之。
五德者,仁、义、礼、智、信也。
元精者,不精之精,其体纯粹,发而为智。
元神者,不神之神,其体圆通,发而为礼。
元性者,无性之性,其体柔慈,发而为仁。
元情者,无情之情,其体刚烈,发而为义。
元气者,无气之气,其体纯一,发而为信。
五元者,五行之气。
五德者,五行之性。
五元、五德生于先天,藏于后天,当人在胞胎之中,混混沌沌,一气混沦,形迹未见,其理已具,所谓未生出者,如图中五五点攒于一处。
太极之象,古人教人穷取父母未生以前面目者,即此也。 以其事在未生身以前,故谓先天。 以后天而论,二为识神,属火,为丁火; 四为鬼魄,属金,为辛金; 六为浊精,属水,为癸水; 八为游魂,属木,为乙木; 十为妄意,属土,为己土,此五物也。 五物既具,五贼即于此而寓之。
五贼者,喜、怒、哀、乐、欲也; 游魂主生,其性善,感则生喜; 鬼魄主死,其性恶,感则生怒; 识神至灵,其性贪,感则生乐; 浊精至浮,其性痴,感则生哀; 妄意至动,其性乱,感则生欲。 但后天五物、五贼,虽是五行所化,其中犹有分别,五物之中,精、神、意皆后起,虽魂、魄最先,魂更先于魄也。
魂者,历劫轮回之种子,为人为鬼是他,为圣为贤是他,为善为恶也是他,被毛戴角也是他,身未生时他先来,气未绝时他先去。 当人破胞出头之时,哇的一声,即魂入窍之时,魂一入窍,受后天木气与先天元性相合,假依真存,故婴儿落地时无声者,不成。 以其游魂未入,虽有元性,不能独存,假借真存,真亦借假而留也。
至于魄者,借血气之灵,受金气而凝结,生后七七四十九日而始全,死后七七四十九日而始灭,世俗亡人,七七四十九日之期,正为此耳。
魂之为物,迁移不定,离此去彼,离彼来此,轮回不息,历劫不坏,魄则随身而有无之。 识神虽受火气而生,亦魂之所出; 浊精虽受水气而生,亦魄之所摄。
意者,思虑动作,所以役使精神魂魄四物者也。 五物、五贼,皆是生身以后所有,所谓已生出者也。 以其事在生身以后,故谓后天。
至于心、肝、脾、肺、肾,浊而有形,又不在此例矣。 有生之初,后天五行与先天五行,两而合一,五物为五元所统摄,五贼为五德所制伏,一举一动,皆先天主宰,后天不过为役从耳。 故婴儿无识无知之时,至善无恶,仁之至矣。 仁即元性之见端也,人我两忘,义之至也; 义即元情之见端也,声色不迷,智之至矣; 智即元精之见端也,心气和平,礼之至矣; 礼即元神之见端也,诚一不二,信之至矣; 信即元气之见端也。 静之则为五元,动之则为五德,动静皆是先天用事,间有喜、怒、哀、乐之迹,俱出无心,喜而不留,怒而不迁,哀而不伤,乐而不淫。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和也,是谓无欲。 无欲则精、神、魂、魄、意,各安其位,听其先天主宰。
先天、後天,陰陽相交,二五之精,妙合而凝,或先天動而後天成,或後天動而先天成,真不離假,假不離真,真賴假以全,假賴真而存,渾然一氣,無傷無損,圓成具足,如圖之五行。陰陽同居,一氣流行之象。古人教人窮取娘生面者,即在此也。
即其二八之年,先天氣足,陽極而陰潛生,交於後天,於是魂魄不定,識神起而精竅開,意亂心迷,五物並興,五賊相戕,五元五德,漸次剝消,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陰氣純而陽氣盡,不死豈能乎?此順則生人之道也。惟聖人有先天之學,能於先天未極之時而保陽,於後天將生之時而退陰,借後天養先天,以先天化後天,行無為之道,直入聖基。
無為之道,乃不外此河圖妙理,河圖自中而生陰陽五行,即生人順生之道也。河圖五行,陰陽相合,一氣渾然,即生聖逆運之道也。逆運非返還之謂,乃逆藏五行,歸於中黃太極,復見父母未生以前面目耳。
孟子曰:仁义理智根于心,其生色也。 睟然现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 四体不言而喻,盖心为一身之主,具有仁义理智之德,以一心而运仁义礼智,纯是天真,五物五贼,皆顺听其命,五行攒簇,四象和合,性即是命,命即是性,性命一家,阴阳浑化,形神俱妙,与道合真,根心生色,不言而喻,自然而然也. 但此心,非肉团之顽心,乃天地之心,五行不到,四大不着,所谓元牝之门者是也。 无方所、无定位,拟之则失,议之则非,不可以言传,不可以笔肖。 开阖有时,动静自如,不偏不倚,至虚至灵,强而名之,太极是也,强而图之,这个O是也,即河图中之一点。 因其此心为天地之根,为性命之源,后之高明者,强图以连环样(图)使人自醒自悟,以神契之耳。
是心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三千大千容不得他,释氏五千四十八卷藏经,说不像他; 儒家六经四书,论不及他; 道家丹经子书,千帙万卷,形容不尽他。 以言其无,则又活活泼泼; 以言其有,则又杳杳冥冥。 有无不立,动静不拘。 有此心,则出死入生; 失此心,则出生入死。 生之死之,只在此心得失之间耳。
仁义礼智根于心,根于此心也。 此心内有五行之气,而无五行之质,藏于五行之中,而不落于五行,本于父母未生之前,现于父母既生以后,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所以主宰乎仁义礼智之德。 仁义礼智,皆此心之变化也。 因其能变化仁义礼智,又有信之名。 信非外而言语之信,乃阴阳合一,真实无妄之信。 真实者,妙有也。 无妄者,真空也。 空而不空,不空而空,仁义礼智,皆在其中。
无为之事者,以道全形之事。 以道全形,即以信而统仁义礼智也。 即以仁义礼智,而归于一信也。 即以仁义礼智而归于一信也。 即以仁义礼智而归于一心也。 亦即仁义礼智而归于一中也。 信也,心也,中也,总一气也。 一气流行,五元五德,凝结不散,浑然太极,不渗不漏,后天五物五贼,亦皆化而为阳。 先天气,后天气,两而合一,了性即可了命,上德无为之道,河图之理毕露矣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