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641 浏览

先天横图,乃伏羲画卦之序也。 当其无卦而生卦,本图之中五,太极也。 先画一奇,以象阳仪,次画一偶,以象阴仪。 太极生两仪,本图之奇偶也。 复于两仪之上,各画一奇一偶,以象太阳、太阴、少阳、少阴,两仪生四象。 本图之奇偶,分金、木、水、火四象也。 复于四象之上,各画一奇一偶,以成八卦,四象生八卦。 本图之四象,各有阴阳也。

画四象不及于土者,太极即土也。 阴阳对配相交生卦者,亦土也。 因其生生不息,谓之土,因其一气运用,谓之太极。 太,极也,土也,一而已,故不及土,仅画四象。 四象既有阴阳,则八卦相交,彼此相荡。

盖一卦荡于八卦之上,八卦相荡,重而为六十四卦矣。

一卦六画,下三画按天地人三才也; 上三画相荡因重之画,按天地人各有阴阳也。 八卦者,即四象之阴阳。 六十四卦者,即四象阴阳配合之生气。 八卦成列,因而重之,则阴阳相交,生生不息,岂只六十四卦哉。

画卦仅以六十四卦终者,特以造化之道,不过四象之阴阳变化耳。 四象阴阳,是谓八卦,一卦行于八卦之位,八卦行于六十四卦之位,千卦万卦,总不外乎六十四卦。

然所以行气者,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总是八卦,八卦总是四象,四象总是两仪,两仪总是太极,一气流行也。

然则太极者,万化之根本,生物之祖气,有此太极,方有阴阳,方有四象,方有八卦,方有六十四卦。 若无太极,阴阳于何而出,四象于何而生,八卦于何而列,六十四卦于何而行?

羲皇画卦生卦,其即河图生数之妙乎? 紫阳读《参同契》有文云:“一自虚无兆质,两仪因一开根。 四象不离二体,八卦互为子孙。 万象生乎变动,吉凶悔吝兹分。 百姓日用不知,圣人能究本源。 “先天生卦,奥义于此毕露矣。

人之本来真心,空空洞洞,不挂一丝毫,至虚至无,即太极O也。

所谓无名天地之始,但此虚无太极,不是死的,乃是活的,其中有一点生机藏焉。 O此机名曰先天真一之气,为人性命之根、造化之源、生死之本,虚无中含此一气,不有不无,非色非空,活活泼泼的,又曰真空。

真空者,不空而空,空而不空,所谓有名万物之母。 虚无中既有一点生机在内,是太极含一气,一自虚无兆质矣。 一气既兆质,不能无动静,动为阳,静为阴,是动静生于一气,两仪因此一气开根也。 既有动静,动极而静,静极而动,性情精神,即于此而寓之,是两仪生四象,四象不离二体也。 既有性情精神之四象,四象各有动静,是四象生八卦矣。 八卦互相生克,递为子孙,六十四卦于此而生,万象变动于此而出矣。

然万本于八,八本于四,四本于两,两本于一,一本于虚。 虚者,气之始。 一者,气之母。 虚无为体,一气为用,体用如一,两也,四也,八也,万也,皆在虚无一气中运用。 何有吉凶悔吝乎?

若失虚无一气,则动静不时,四时不和,八卦错乱,万象变动,而吉凶悔吝,于兹分矣。 这个秘密,迷之者,顺其阴阳,有生有死,万劫沈沦,故曰百姓日用而不知; 悟之者,逆其阴阳,出死入生,立跻圣位,故曰圣人能究本源。

日用不知者,不知虚无一气也。 能究本源者,能保虚无一气也。

夫天地能役有形,不能役无形,能役有情,不能役无情,能役有心,不能役无心。 能究本源,安心于虚无,养心于一气,虽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皆在虚无根本之处运用。 未曾生出,万象皆空,惟有这个–“O”。 试问这个虚无一气的物事,吉凶何能加得,悔吝何能近得?

羲皇生卦列卦,妙矣哉。 妙者,妙其八卦成列,乾阳健于始,坤阴顺于终。 阴阳初生,皆在中央。 乾始者,乾易知,坤终者,坤简能。 在天地为易知、简能者,在人道为良知、良能。 浑然天理,一动一静,皆在当中一点子虚白处立根基。 人能于无卦生卦处究其本源,忽然见其本来面目,则知这个虚无一气的物事,至无而含至有,至虚而含至实,无形而能变化,是变化无穷,吾心自有一羲皇,吾身自具生生不息之道也。

相关推荐

周易阐真又名易道心法真传,明朝刘一明(素朴散人悟元子)所着。 易经就像古代西方数学之于科学,许…

88,547

丹经之由,始于后汉魏伯阳真人。 真人成道后,怜世之学人惑于旁门邪说,不知圣贤大道,每多空空一世…

25,914

自秦焚典策,惟易以卜筮之书,仅得不毁。 汉除挟书之律,易经始置博士,而焦京田孟之属,大多以灼揲…

101,373

河图者,五行顺行,自然无为之道也。 伏羲时,有龙马出孟河,其背有点,二七在前,一六在后,三八在…

72,435

洛书者,阴阳错综,五行逆运,有为变化之道也。 大禹治水时,有神龟出洛河,其背有文,九文近头,一…

453,783

河图形圆,阴阳合一,五行一气,无为顺生自然之道。 洛书形方,阴阳错综,五行克制,有为逆运变化之…

163,025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

助力内容变现

将您的收入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15689987323

客服邮箱

3131816650@qq.com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手机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