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网推荐姓名知识,命名的力量,易经网推荐姓名,易经网最权威的易经平台
名字是一切力量的根源所在。命名则是授予力量的唯一途径。无论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或者什么情景之下,只要准确说出对方的名字,一切鬼怪、山川、危险或者敌人都将烟消云散。所以,命名是天神才能做的事情。
――徐来《想象中的动物》
一
徐来说,命名是天神才能做的事情。而人类,是最接近天神的生灵。天神用尘土创造了人,并将自己的气息吹进人的鼻孔,使人成了有灵的活人。从此,人类从神那里接受了为万物命名的使命。一切飞鸟、走兽、鱼虫都是由人类为其取名的。
继赫尔巴特、杜威之后,教育理论史上“第三次革命”的开创者和实施者、世界著名的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说:
“有人性地活着,就意味着命名世界,改变世界。”
“对话是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以世界为中介,旨在命名世界。”
“不是少数几个人的特权,而是人人享有的权利。”
“对世界的命名是一种创造与再创造的行为,若不倾注爱是不可能实现的。”
“爱同时是对话的基础和对话本身。”
“作为一种勇敢的行为,爱不能是多愁善感;作为一种自由的行为,爱不应充当操纵的借口。爱必须产生其他的自由行为,否则就不是爱。”
我想,上面的句子告诉了我们一些重要的事情。
当我们站在讲台上,我们就是一个命名者。
命名世界,改变世界,创造奇迹,倾注爱,付出勇敢,产生自由……这是一项伟大而沉重的使命。
在27年的教育生涯中,我常常与奇迹相逢。很奇妙,无论是什么样的班级,无论是什么样的学生,我与他们相处两三个月后,就一定会有学生作品在省级和国家级刊物上公开发表。而且,不只是最耀眼的几个才子才女独领风骚,而是常常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人物突然冒出来,带给我巨大的惊喜。不是我有点石成金的本领,而是我有拨云见日的决心。我深信,每一片云朵后面都隐藏着一个太阳。每个孩子都是发光体,我需要做的,只是帮助他们除去一些遮蔽。也许正因为如此,我的学生丁颖贤才会对我说:“我真正意义的写作,是从你这里开始的。”
我为学生搭建各种舞台,变着法儿让学生享受成功的惊喜。我将学生的作品按专题汇编成册,设置阅读导航,供班与班之间交流;或为优秀作文配上音乐、图片,制成PPT,在全班播放评讲;学生作文当中精妙的句子或段落也常常由我打印出来,编辑成精彩语录进行展示。
我在苏州新区一中时的学生、北京大学高材生达吾力江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成语大会”中,凭借扎实的汉语功底,从3万多名选手中脱颖而出,晋级全国12强时,《新疆日报》报道说:“班主任熊芳芳老师有时候会把他的作文打印出来,做成PPT课件,在上课的时候给同学们讲解。这更加激发了他学习语文的热情――读名著,学诗词……”(《新疆日报》2014年10月27日《“成语金童”达吾力江》)
我不仅为学生搭建舞台,也跟他们打成一片,互动写作。我有时将课堂移到操场,来一次春天的约会,或是一场秋天的诗会。我让每位同学即兴说一句话,组成了一首抒情长诗。晨读时分,风雨骤至。师生便共创古体诗词以“附庸风雅”。我先草拟几句,抛砖引玉,然后学生小组共创,交流,评点,大笑,时光便如飞而逝。有时我附和他们的作品,随心所欲写些点评;有时我写了文章,去迎接他们的“炮轰”;有时学生之间针锋相对,就某一话题展开激烈争辩,相互评点,好不精彩!
我给他们各种命名:“江南才子”“姑苏才女”“时评第一炮手”“民国风第一人”“杂文三剑客”“左手的缪斯”“小小小说家”,等等。
我也给他们的作品流派命名:理性派、诙谐派、文采派、婉约派、灵秀派、冷峻派、睿智派、儒风派、率真派、温和派、严谨派、性灵派,等等。
作文评点就是一种命名,它会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成就感。我的评点,有时是对学生作品内容的概括、手法的评价;有时借用譬喻阐释哲理启迪思想;有时感同身受地描绘其作品带给自己的感染;有时浓墨重彩地渲染其作品表现出来的意境。有时叙述,有时附和,有时调侃,有时也会鼓励和煽情。这些评点和互动让他们的写作保持着兴奋状态,他们说:“老师,你让我们的写作如火如荼……”坚持一件幸福的事情是容易的,当写作成为活着的必需品,成为快乐的必需品,文学便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世界。
我经常批量地帮学生收取发表作品的稿费和样刊。贾平凹先生主编的《美文》杂志为我的学生开辟作品专栏,一次性刊登了6篇文章;《新作文》《中学生》《求学・高分作文》《语文世界》《作文与考试》《做人与处世》等杂志也多次为我的学生开辟作品专栏。近年来,我指导学生在省级、国家级报纸杂志公开发表的作品已有500余篇。
二
命名不是点石成金,命名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提出:“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这正是我27年教育生涯中最深切的感受。
当我在为学生命名的时候,学生也在为我命名。
我们彼此塑造,彼此成就。我们把学习变成了一种“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朝夕相处的共同生活。在这种共同生活中,我们竟渐渐地变得有些相像,我们在彼此的身上都能看见自己的某些影子。
我们不急于命名,却忙着生活――有料有趣而且有力的共同生活。
2012年3月的第一天,我把我在淘宝网购物得来的一个包装盒放在讲台上,让学生以它为题写一篇不超过300字的短文。我专门设计并印制了微作文稿纸。训练微作文,我的本意是为了让孩子们学习怎样把话说得凝练,以一当十。写懒婆娘的裹脚式的长文容易,写短小精悍的短文难。先学会把长文写短,再写长文时才能够使文章少些水分多些含金量。微作文需要在瞬间抓住读者,更需要构思的创新性和文字的有效性。学生们一下子就爱上了这种写作,每周写一次。偶尔我犯懒不想出题了,他们还来向我“讨”题。不知不觉就坚持了两年。
谁也不曾料想,两年以后,2014年的高考,北京卷和江西卷同时增加了微作文,同年,浙江省嘉兴市的语文中考也考了微作文。“微写作”一时成为高考题型改革的“新宠”,《光明日报》和《钱江晚报》先后刊登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温儒敏教授和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的相关文章,证实了语文高考增设微作文,已然是大势所趋。
当人人都在惊叹我的“神预料”的时候,我用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我的第四部书稿《高考微作文》。这部书稿最终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得到了著名作家张丽钧、著名诗人林茶居和苏小和的倾情推荐。我的学生崔荻也为这本书写了一段言语:
我不知道该怎么定义这位居然给过我三次作文满分的“没原则”的“蔑视高考”的老师。当别的老师强塞一叠叠答题技巧、高分法宝时,她却馈赠一篇篇美文和一则则时事新闻;当别的高三同胞都按部就班地把自己打造成老师统一要求的样式时,我们却被她“扔出”课堂,在各个吸引我们的领域“挖土掘洞”:哲学宗教文学历史电影界,建筑军事天文地理娱乐圈。或许我又知道该怎么定义她,她揣着信仰审视世界,感性而随心,所以她带领的我们爆溢出自由思想的光芒,我们始终都是自己,或者,已超越了自己。――广州外国语学校2013届学生崔荻(法国鲁昂高等工程师大学)
她所说的我在作文评分中“一掷千金”的“没原则”,就是我给她的命名。这种命名出于一种赞赏的冲动,因为她的某些闪光而拍案叫绝――过分冷静理性的老师很难成为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而她所罗列的那些细节,正是我们师生的共同生活。更有趣的是,她在定义我,为我命名。她眼中的我,是个我很喜欢的人。而她口中的“我们”,更是我所崇拜的人,是我想要拥抱的人。
这就是生命语文里熊芳芳的幸福人生。一个命名世界,同时也被世界命名的人。
我始终记得中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的一个比方,他说语文教学的序列绝不同于工业,而有点类似农业。这就是说,语文教学的序列不应是机械的、刻板的、固定不变的,而应是能动的、变化的、适时的,因为教学的对象是能动的人而不是机器。当然,这绝不是说语文教学就无序可循。类似农业,那就有天时、地利、人和等条件,何时播种,何时浇水,何时施肥,何时锄草,何时除虫,何时收获都有规律可循。培育庄稼原是“大体有序”的。语文教学类似于此。
教育不是短期内就能“低进高出”的工业,教育是农业,它需要时间,慢慢生长。而生命生长的自然规律,就是丰足的养分、舒展的空间、充沛的呼吸、适时的调理。
所以,不要急于命名这是杂草,或是栋梁。
要耐心培育,等待它用自己的生命来回答。
我在我的第三本书《语文不过如此》中说过:“膜拜孩子吧!如同膜拜上帝。”在书中我讲述了一个孩子的故事。这个孩子平时从不说话,腼腆沉默,朴实温和。刚接这个班时,我就从他的时评里发现了一些零零碎碎的思想火花,而且文笔十分细腻,会触动人心灵深处的某些东西。但他从未有过精彩的整篇文章,直到高三的最后几个月,我才终于读到了他的一篇完整而深刻的作文。我欣喜地在全班讲评这篇作品,条分缕析最后我问大家:“小明是不是很伟大?”大家像是坐不住了似的,在座位上摩拳擦掌,蠢蠢欲动;声音却很整齐:“是啊!简直是膜拜啊!”一个学生说:“看了他的文章,我们全班都不用说话了。”我也很兴奋:“完全就是未来的哲学家啊,大家赶快先请他签个名吧!”
所以,永远不要忽略了那些沉默的孩子。他们的内心,往往藏有一座金矿。不要急于命名;要耐心,要温柔,要相信种子,相信岁月。
三
“一旦世界被命名,世界反过来又以问题的形式再现在命名者眼前,要求他们给予新的命名。人类不是在沉默中,而是在词中,在工作中,在行动和反思中被造就的。”(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
命名没有终止。
我们所命名的世界,每日都在更新,并随时要求我们给予它新的命名。
世界从未静止,生命一路向前。我们无法安于任何一种现状或者安享任何一种成果。生无所息,我们须不断地在言语中、在工作中、在行动和反思中,继续命名世界,改变自己。
罗曼・罗兰在《约翰・克里斯托夫》中说:“大半的人在20岁或30岁时就死了:一过这个年龄,他们只变成了自己的影子,以后的生命不过是用来模仿自己,把以前真正有人味儿的时代所说、所做、所想、所喜欢的,一天天地重复,而且重复的方式越来越机械,越来越脱腔走板。”这是最可怕的死亡。停止生长的那一刻,就是死亡的开端。
无论是命名世界,还是命名自己,都永无止息。
(周易文摘博客,)
以上文章由易经网整理发布。
易经网是一个集周易文化、传统文化、国学文化研究和交流的专业性网站。
成立背景:易经网创建于2010年10月,拥有专业性周易研究团队,并致力于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服务内容:网站提供大量免费易学资料下载,涉及易经视频、易经预测、在线批八字、财运预测等,同时也包括紫微斗数等易学内容。
宗旨与目标:易经网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旨在与全国热爱易学文化和从事易学研究事业的专家学者共同对易学文化进行深入细致的挖掘、归纳、整理,力求不断充实易学文化的学术与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