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网推荐易经网推荐《周易注》[三国]王弼 著 (十),测婚姻,易经网最权威的易经平台
周易
《周易注》[三国]王弼 著 (十)
《周易注》周易略例
周易略例序
原夫两仪未位,神用藏于视听,一气化矣。至赜隐乎名言,于是河龙负图,牺皇画卦,仰观俯察远物近身,入象穷天地之情,六位备柔之体。言大道之妙有,一阴一阳。论圣人之范围,显仁藏用。��三元之胎祖,鼓舞财成。为万有之蓍龟,知来藏往。是以孔子三绝,未臻枢奥;刘安九师,尚迷宗旨。
臣舞象之年,鼓箧�@序,渔猎坟典,偏习《周易》,研究耽玩,无舍寸阴,是知卦之纪纲,周文王之方略矣。象之吉凶,鲁仲尼之论备矣。至如王辅嗣略例,大则�K一部之指归,小则明六爻之得失。承乘逆顺之理,应变情伪之端,用有行藏,辞有险易。观之者,可以经纬天地,探测鬼神,匡济邦家,推辟咎悔。虽人非上圣,亦近代一贤。臣谨依其文,辄为注解,虽不足敷弘《易》道,庶几有裨于教义,亦犹萤��增辉于太阳,涓流助深于巨壑。臣之志也,敢不上闻。
每日占卜一卦
明彖
夫《彖》者,何也
(1)?统论一卦之体,明其所由之主者也
(2)。夫众不能治众,治众者,至寡者也
(3)。夫动不能制动,制天下之动者,贞夫一者也(
4)。故众之所以得咸存者,主必致一也
(5)。动之所以得咸运者,原必无二也
(6)。
(1)将释其义,故假设问端,而曰“何”。(2)统论一卦功用之体。(明,辩也。)辩卦体功用“所由之主”,立主之义,义在一爻,明,辩也。
(3)万物是“众”,一是“寡”。“众不能治众,治众者”,至少以治之也。
(4)“天下之动”,动则不能自制,制其动者,贞之“一者”也。老子曰:“王侯得一以为天下贞”。然则一为君体。君体合道动,是众由一制也。制众归一,故静为躁君,安为动主。
(5)致犹归也。众皆得存其存者,有必归于一。故无心于存,皆得其存也。
(6)动所以运,运不已者,谓无二动。故无心于动,而动不息也。
物无妄然,必由其理
(1)。统之有宗,会之有元
(2),故繁而不乱,众而不惑
(3)。故六爻相错,可举一以明也
(4)。刚柔相乘,可立主以定也
(5)。是故杂物撰德
(6),辩是与非
(7),则非其中爻,莫之备矣
(8)。故处统而寻之,物虽众,则知可以执一御也
(9)。由本以观之,义虽博,则知可以一名举也
(10)。故处璇玑以观大运,则天地之动未足怪也。据会要以观方来,则六合辐凑未足多也
(11)。故举卦之名,义有主矣。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
(12)!夫古今虽殊,军国异容,中之为用,故未可远也
(13)。品制万变,宗主存焉。《彖》之所尚,斯为盛矣
(14)!
(1)物,众也,妄,虚妄也。天下之众皆“无妄”,无妄之理,必由君主统之也。
(2)统领之以宗主,会合之以元首。
(3)统之有宗主,虽繁而不乱;会之以元首,虽众而不惑。
(4)错,杂也。六爻或阴或阳,错杂交乱,举贞一之主以明其用。
(5)六爻有刚有柔,或乘或据,有逆有顺,“可立主以定”之。
(6)撰,数也。杂,聚也。聚其物体,数其德行。
(7)辩,明也。得位而承之,是也;失位而据之,非也。
(8)然则非是中之一爻,莫之能备。《讼》《彖》云:“贞大人吉,以刚中也”之例是也。
(9)无为之“一”者,道也,君也。统而推寻,万物虽殊,一之以神道;百姓虽众,御之以君主也。
(10)博,广也。本,谓君也、道也。义虽虽广,举之在一也。
(11)天地虽大,睹之以“璇玑”;“六合”虽广,据之以要会。“天地之运”,不足怪其大;“六合辐凑”,不足称其多。
(12)《彖》总卦义,义主中爻。简易者,道也、君也。道能化物,君能御民。智者观之,思过其半。(13)古今革变,军国殊别,中正之用,终无疏远。
(14)品变积万,存之在一。
夫少者,多之所贵也。寡者,众之所宗也
(1)。一卦五阳而一阴,则一阴为之主矣(2)。五阴而一阳,则一阳为之主矣(3)。夫阴之所求者,阳也。阳之所求者,阴也(4)。阳苟一焉,五阴何得不同而归之?阴苟只焉,五阳何得不同而从之?故阴爻虽贱,而为一卦之主者,处其至少之地也(5)。或有遗爻而举二体者,卦体不由乎爻也(6)。繁而不忧乱,变而不忧惑,约以存博,简以济众,其唯《彖》乎(7)?乱而不能惑,变而不能渝,非天下之至赜,其孰能与于此乎(8)?故观《彖》以斯,义可见矣(9)。
(1)自此已下,明至少者为至多之所主,岂直指其中爻而已。(2)《同人》、《履》、《小畜》、《大有》之例是也。(3)《师》、《比》、《谦》、《豫》、《复》、《剥》之例是也。(4)王弼曰:“夫阴阳相求之物,以所求者贵也”。(5)王氏曰:“阳贵而阴贱”,以至少处至多之地,爻虽贱,众亦从之。《小畜》《彖》云:“柔得位,而上下应之”是也。(6)遗,弃也。弃此一爻而举二体以明其义,卦体之义,不在一爻。《丰》、《归妹》之类是也。(7)简易者,道也、君也。万物是众,道能生物,君能养民。物虽繁,不忧错乱;爻虽变,不忧迷惑。(8)万物虽杂,不能惑其君;六爻虽变,不能渝其主。非天下之至赜,神武之君,其孰能与于此?言不能也。(9)观《彖》以斯,其义可见。
明爻通变
夫爻者,何也(1)?言乎变者也
(2)。变者何也?情伪之所为也
(3)。夫情伪之动,非数之所求也
(4)。故合散屈伸,与体相乖
(5)。形躁好静,质柔爱刚,何与情反,质与愿违
(6)。巧历不能定其算数,圣明不能为之典要
(7),法制所不能齐,度量所不能均也
(8)。为之乎岂在乎大哉
(9)!陵三军者,或惧于朝廷之仪,暴威武者,或困于酒色之娱
(10)。
(1)将释其义,假设问辞。
(2)爻者,效也。物刚效刚,物柔效柔,遇物而变,动有所之,故云“言乎变者也”。
(3)变之所生,生于情伪。情伪所适,巧诈多端,故云“情伪之所为也”。
(4)情欲伪动,数莫能求。
(5)物之为体,或性同行乖,情貌相违,同归殊途,一致百虑。故《萃》卦六二:“引吉,无咎”。萃之为体,贵相从就,六二志在静退,不欲相就。人之多辟,己独取正,其体虽合,志则不同,故曰“合散”。《乾》之初九:“潜龙,勿用”。初九身虽潜屈,情无忧闷,其志则申,故曰:“屈伸”。
(6)至如风虎、云龙,啸吟相感,物之体性,形愿相从。此则情体乖违,质愿相反。故《归妹》九四:“归妹愆期,迟归有时”。四体是震,是形躁也。愆期待时,是好静也。《履》卦六三:“武人为于大君”,志刚也。《兑》体是阴,是质柔也。志怀刚武,为于大君,是爱刚也。
(7)万物之情,动变多端,虽复“巧历”“圣明”,不能定算其数,制典法、立要会也。(8)虽复“法制”“度量”,不能均齐诈伪长短。
(9)情有巧伪,变动相乖,不在于大,而圣明巧历,尚测不知,“岂在乎大哉”!
(10)“陵三军”,“暴威武”,视死如归,若献酬、揖让,汗成�@�。此皆体质刚猛,惧在微小。故《大畜》初九:“有厉,利已”。九二:“舆说辐。”虽复刚健,怯于柔弱也。
近不必比,远不必乖
(1)。同声相应,高下不必均也。同气相求,体质不必齐也
(2)。召云者龙,命吕者律
(3)。故二女相违,而刚柔合体
(4)。隆墀永叹,远壑必盈
(5)。投戈散地,则六亲不能相保(6)。同舟而济,则吴越何患乎异心
(7)?故苟识其情,不忧乖远。苟明其趣,不烦强武
(8)。能说诸心,能研诸虑
(9)。睽而知其类,异而知其通
(10),其唯明爻者乎
(11)?故有善迩而远至,命宫而商应
(12)。修下而高者降,与彼而取此者服矣
(13)。
(1)近爻不必亲比,远爻不必乖离。《屯》六二、初九爻虽相近,守贞不从;九五虽远,“十年乃字”,此例是也。
(2)初、四、二、五、三、上,“同声相应”,“不必均”高卑也;“同气相求”,“不必齐”形质也。(3)云,水气也。龙,小畜也。召水气者水畜,此明有识感无识;命阴吕者阳律,此明无识感有识。
(4)“二女”俱是阴类而“相违”,“刚柔”虽异而“合体”,此明异类相应。
(5)隆,高也。墀,水中墀也。永,长也。处高墀而长叹,远壑之中,盈响而应。九五尊高,喻于隆墀;六二卑下,同于远壑,唱和相应也。
(6)投,置也。散,逃也。置兵戈于逃散之地,虽是至亲,“不能相保”守也。《遁》卦九四:“好遁,君子吉”,处身于外,难在于内。处外则超然远遁。初六至亲,不能相保守也。
(7)同在一舟而俱济彼岸,吴越虽殊,其心皆同。若《渐》卦三四,异体和好,物莫能间。顺而相保,似若同在一舟,上下殊体,犹若吴越。利用御寇,“何患乎异心”?
(8)苟识同志之情,何忧吴越也。苟知逃散之趣,不劳用其威武也。
(9)诸物之心,忧其凶患,爻变示之,则物心皆说;诸侯之虑,在于育物,爻变告之,其虑益精。
(10)《睽》《彖》曰:“万物睽而其事类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
(11)知趣舍,察安危,辩吉凶,知变化,“其唯明爻者乎”?
(12)善,修治也。迩,近也。近修治言语,千里远应。若《中孚》之九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鸣于此,和于彼,声同则应,有若宫、商也。
(13)处下修正,高必命之。《否》之初六:“拔茅”、“贞吉”。九四:“有命”“畴离祉”也。与,谓上也。取,谓下也。君上福禄,不独有之,下人服者,感君之德。《大有》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之例是也。
是故情伪相感,远近相追
(1),爱恶相攻,屈伸相推
(2),见情者获,直往则违
(3)。故拟议以成其变化,语成器而后有格
(4)。不知其所以为主,鼓舞而天下从者,见乎其情者也
(5)。
(1)正应“相感”是实情,《蹇》之二、五之例;不正相感是伪情,《颐》之三、上之例;有应虽远而“相追”,《睽》之三、上之例;无应近则相取,《贲》之二、三之例是也。
(2)《同人》三、四,有爱有恶,迭“相攻”伐。《否》《泰》二卦,一屈一伸,更“相推”谢。
(3)获,得也。见彼之情,往必得志。《屯》之六四:“求婚媾,往吉,无不利”之例。不揆则往,彼必相违。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之例是也。
(4)格,作括,括,结也。动则“拟议”,极于变化,“语成器”而后无结阂之患也。
(5)“鼓舞”,犹变化也,《易》道变化,应人如响,退藏于密,不知“为主”也。其为变化,万物莫不从之而变,是显见其情。《系辞》曰:“圣人之情见乎辞”。又曰:“鼓之舞之,以尽神。”
是故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
(1),通乎昼夜之道而无体,一阴一阳而无穷
(2)。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哉
(3)!是故卦以存时,爻以示变。
(1)范,法也。围,周围也。模范周围天地变化之道,而不过差;委曲成就万物,而不有遗失。
(2)阳通昼。阴通夜。“昼夜”,犹变化也。极神妙之道,而无体可明。一者,道也。道者,虚无也。在阴之时,不以生长而为功;在阳之时,不能生长而为力,是以生长“无穷”。若以生长为功,各尽于有,物之功极,岂得无穷乎?
(3)非六爻至极通变,以应万物,则不能与于此也。
明卦适变通爻
夫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者也
(1)。夫时有否泰,故用有行藏
(2)。卦有小大,故辞有险易
(3)。一时之制,可反而用也。一时之吉,可反而凶也
(4)。故卦以反对,而爻亦皆变
(5)。是故用无常道,事无轨度,动静屈伸,唯变所适
(6)。故名其卦,则吉凶从其类;存其时,则动静应其用
(7)。寻名以观其吉凶,举时以观其动静
(8),则一体之变,由斯见矣。夫应者,同志之象也;位者,爻所处之象也
(9);承乘者,逆顺之象也;远近者,险易之象也
(10);内外者,出处之象也;初上者,始终之象也
(11)。是故虽远而可以动者,得其应也;虽险而可以处者,得其时也
(12)。弱而不惧于敌者,得所据也。忧而不惧于乱者,得所附也
(13)。柔而不忧于断者,得所御也。虽后而敢为之先者,应其始也
(14)。物竞而独安于静者,要其终也
(15)。故观变动者,存乎应。察安危者,存乎位
(16)。辩逆顺者,存乎承乘
(17)。明出处者,存乎外内
(18)。
(1)卦者,统一时之大义;爻者,“适时”中之通变。
(2)《泰》时则行,《否》时则藏。
(3)阴长则小,阳生则大。《否》卦辞“险”,《泰》卦辞“易”。
(4)“一时”有《大畜》之制,反有天衢之用。一时有《丰》亨之吉,反有羁旅之凶是也。
(5)诸卦之体,两相反正,其爻随卦而变。《泰》之初九:“拔茅”,“汇征,吉”。《否》之初六:“拔茅”“汇贞”。卦既随时,爻变亦准也。
(6)卦既推移,道用无常,爻逐时变,故“故无轨度”,动出静入,屈往伸来,“唯变所适”也。
(7)名其《谦》、《剥》,则观知“吉凶”也。举《艮》、《震》则观知“动静”也。
(8)寻《谦》、《比》、《蹇》、《剥》,则观知“吉凶”也。举《艮》、《震》则观知“动静”也。
(9)得“应”则志同相和。阴位,小人所处;阳位,君子所处。
(10)阴承阳则顺,阳承阴则逆。故《小过》六五乘刚,逆也。六二承阳,顺也。远难则易,近难则险。《需》卦九三近坎,险也。初九远险,易矣。
(11)内卦是处,外卦为出。初为始,上为终。
(12)上下虽远,而动者有其应也。《革》六二去五虽远,阴阳相应,往者无咎也。虽险可以处者,“得其时也”。《需》上六居险之上,不忧入穴之凶,得其时也。
(13)《师》之六五,为《师》之主体,是阴柔,禽来犯田,执言往讨,处得尊位,所以不惧也。《遁》九五:“嘉遁,贞吉”。处遁之时,小人浸长,君子道消,逃遁于外,附著尊位,率正小人,不敢为乱也。
(14)体虽柔弱,不忧断制,良田柔御于阳,终得刚胜,则《噬嗑》六五:“噬干肉得黄金”之例。初爻处下,有应于四者,即是体后而敢为之先,则《泰》之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之例是也。
(15)物甚争竞,已“独安静”,会其终也。《大有》上九:“自天�v之,吉,无不利”。余并乘刚,竞其丰富,已独安静,不处于位,由居上极,“要其终也”。
(16)爻有变动在乎应,有应而动,动则不失,若《谦》之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之例。爻之安危在乎位,得位则安,若《节》之六四:“安节,亨”之例。失位则危,若《晋》之九四:“晋如��鼠,贞厉”之类是也。
(17)阴乘于阳,逆也。《师》之六三:“师或舆尸,凶”。阴承于阳,顺也。《噬嗑》六三:“小吝,无咎”。承于九四,虽失其正,小吝,无咎也。(18)《遁》,君子处外;《临》,君子处内。
远近终始,各存其会
(1),辟险尚远,趣时贵近
(2)。《比》《复》好先,《乾》《壮》恶道
(3)。《明夷》务暗,《丰》尚光大
(4)。吉凶有时,不可犯也
(5)。动静有适,不可过也
(6)。犯时之忌,罪不在大;失其所适,过不在深
(7)。动天下,灭君主,而不可危也
(8)。侮妻子,用颜色,而不可易也
(9)。故当其列贵贱之时,其位不可犯也
(10)。遇其忧悔吝之时,其介不可慢也(
11)。观爻思变,变斯尽矣。
(1)适得其时则吉,失其要会则凶。
(2)《遁》之上九:“肥遁,无不利”,此“尚远”也。《观》之六四:“观国之光,处用宾于王”,此“贵近”也。
(3)《比》初六:“有孚”,“无咎”。上六:“迷复,凶”。《乾》上九:“亢龙,有悔”。《大壮》上六:“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无攸利”之例是也。
(4)《明夷》《彖》云:“利艰贞,晦其明也”。《丰》《繇》云:“勿忧,宜日中”是也。
(5)时有“吉凶”,不可越分轻犯。
(6)“动静”适时,不可过越而动。
(7)若《��》之九三:“壮于�,有凶”。得位有应,时方阳长,同决小人,三独应之,“犯时之忌”,凶其宜也。《大过》九四:“栋隆,吉,有它吝”。大过之时,阳处阴位为美,九四阳处阴位,能隆其栋,良由应初,则有它吝,此所适违时也。
(8)事之大者,震动宇宙,弑“灭君主”。违于臣道,“不可”倾危。若《离》之九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之例是也。
(9)事之小者,侮慢妻子,“用颜色”。若家人尚严,不可慢易。《家人》九三:“家人��郏�悔厉吉。妇子嘻嘻,终吝”是也。
(10)位有“贵贱”,爻有尊卑,职分既定,“不可”触犯。
(11)吉凶之始彰也,存乎微兆,悔吝纤介虽细,不可慢易而不慎也。
明象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
(1)。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2)。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
(3)。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
(4)。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5)。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6)。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7);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
(8)。然则,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
(9)。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
(10)。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
(11)。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
(12)。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
(13)。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
(14)。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
(15)。
(1)立象所以表出其意。作其言者,显明其象。若乾能变化,龙是变物,欲明乾象,假龙以明乾。欲明龙者,假言以象龙。龙则象之意也。
(2)象以表意,言以尽象。
(3)“若言”能生龙,“寻言”可以观龙。
(4)乾能明意,寻乾以观其意。
(5)意之尽也,象以尽之;象之著也,言以著之。
(6)既得龙象,其言可忘;既得乾意,其龙可舍。
、(7)蹄以喻言,兔以喻象,存蹄得兔,“得兔”“忘蹄”。
(8)求鱼在筌,“得鱼”弃筌。
(9)蹄以喻言,筌以比象。
(10)未得象者“存言”,言则非象;未得意者“存象”,象则非意。
(11)所存者在意也。
(12)所存者在象也。
(13)“忘象”“得意”,“忘言”“得象”。
(14)弃执而后得之。
(15)“尽意”可遗象,“尽情”可遗画。若尽和同之意,忘其天火之象,得同志之心,拔茅之画尽可弃也。
是故触类可为其象,合义可为其征(1)。义苟在健,何必马乎?类苟在顺,何必牛乎
(2)?爻苟合顺,何必坤乃为牛?义苟应健,何必乾乃为马
(3)?而或者定马于乾
(4),案文责卦,有马无乾,则伪说滋漫,难可纪矣。互体不足,遂及卦变,变又不足,推致五行
(5)。一失其原,巧愈弥甚
(6)。纵复或值,而义无所取。盖存象忘意之由也
(7)。忘象以求其意,义斯见矣。
(1)征,验也。触逢事类则为象,鱼、龙、牛、马、鹿、狐、鼠之类。大人、君子,义同为验也。
(2)《大壮》九三有乾,亦云“羝羊”。《坤》卦无乾,《彖》亦云“牝马”。
(3)《遁》无坤,六二亦称牛。《明夷》无乾,六二亦称马。
(4)唯执乾为马,其象未弘也。(5)广推金、木、水、火、土为象也。
(6)一失圣人之原旨,广为臂喻,失之甚也。(7)失鱼兔,则空守筌蹄;遗健顺,则空说龙马。
辩位
案:《象》无初上得位失位之文(1),又《系辞》但论三五、二四同功异位,亦不及初上,何乎
(2)?唯《乾》上九《文言》云:“贵而无位”
(3),《需》上六云:“虽不当位”
(4)。若以上为阴位邪?则《需》上六不得云不当位也。若以上阳位邪?则《乾》上九不得云贵而无位也。阴阳处之,皆云非位,而初亦不说当位失位也
(5)。然则,初上者,是事之终始,无阴阳定位也
(6)。故《乾》初谓之潜,过五谓之无位,未有处其位,而云潜,上有位,而云无者也。历观众卦,尽亦如之。初上无阴阳定位,亦以明矣。
(1)阴阳居之,不云得失。
(2)问其意也。
(3)阳居之也。
(4)阴居之地。
(5)不论当位、失位、凶吉之由。
(6)初为始,上为终。施之于人为终始,非禄位之地也。
夫位者,列贵贱之地,待才用之宅也
(1)。爻者,守位分之任,应贵贱之序者也
(2)。位有尊卑,爻有阴阳。尊者,阳之所处;卑者,阴之所履也。故以尊为阳位,卑者,阴之所履也。故以尊为阳位,卑为阴位。去初上而论位分,则三五各在一卦之上,亦何得不谓之阳位?二四各在一卦之下,亦何得不谓之阴位?初上者,体之终始,事之先后也。故位无常分,事无常所。非可以阴阳定也。尊卑有常序,终始无常主
(3)。故《系辞》但论四爻功位之通例,而不及初上之定位也。然事不可无终始,卦不可无六爻,初上虽无阴阳本位,是终始之地也。统而论之,爻之所处则谓之位,卦以六爻为成,则不得不谓之六位时成也。
(1)宅,居也。二、四阴贱,小人居之;三、五阳贵,君子居之。
(2)各守其位,应之以序。
(3)四爻有“尊卑”之序,“终始”无阴阳之常主也。
略例下
凡体具四德者,则转以胜者为先,故曰“元亨,利贞”也
(1)。其有先贞而后亨者,亨由于贞也(2)。凡阴阳者,相求之物也。近而不相得者,志各有所存也
(3)。故凡阴阳二爻,率相比而无应,则近而不相得
(4);有应,则虽远而相得
(5),然时有险易,卦有小大
(6);同救以相亲,同辟以相疏
(7)。故或有违斯例者也。然存时以考之,义可得也
(8)。
(1)元为生物之始,春也。亨为会聚于物,夏也。利为和谐品物,秋也。贞能干济于物,冬也。《乾》用此四德,以成君子大人之法也。
(2)《离》卦云:“利贞,亨”。
(3)《既济》六二与初、三相“近而不相得”,是“志各有所存也”。(4)《比》之六三,无应于上,二四皆非已亲,是“无应,则近而不相得”之例。(5)《同人》六二,志在乎五,是“有应,则虽远而相得”之例。
(6)《否》险《泰》易,《遁》小《临》大。
(7)《睽》之初九、九四,阴阳非应,俱是睽孤。同处体下,交孚相救,而得悔亡,是“同救”“相亲”。《困》之初六,有应于四,潜身幽谷;九四有应于初,来徐徐,志意怀疑,“同避”金车,两“相疏”远也。
(8)或有情伪生,违此例者。存其时,考其验,莫不得之。
凡《彖》者,统论一卦之体者也。《象》者,各辩一爻之义者也
(1)。故《履》卦六三,为为兑之主,以应于《乾》。成卦之体,在斯一爻。故《彖》叙其应,虽危而亨也
(2)。《象》则各言六爻之义,明其吉凶之行。去六三成卦之体,而指说一爻之德,故危不获亨而见�A也。
(3)《讼》之九二,亦同斯义(4)。凡《彖》者,通论一卦之体者也。一卦之体,必由一爻为主。则指明一爻之美,以统一卦之义,大有之类是也。卦体不由乎一爻,则全以二体之义明之,丰卦之类是也。
(1)《彖》统论卦体,《象》各明“一爻之义”。
(2)《彖》云:“柔履刚,说而应乎乾,是以‘虎尾,不�A人,亨’”也。
(3)六三:“履虎尾,�A人,凶。”《彖》言不�A,《象》言见�A,明爻《彖》其义各异也。
(4)《讼・彖》云:“有孚窒惕,中吉,刚来而得中”。注云:“其在二乎?以刚而来,正夫群小,断不失中,应斯任矣。”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也。
凡言无咎者,本皆有咎者也,防得其道,故得无咎也
(1)。吉,无咎者,本亦有咎,由吉故得免也(2)。无咎,吉者,先免于咎,而后吉从之也(3)。或亦处得其时,吉不待功,不犯于咎,则获吉也(4)。或有罪自己招,无所怨咎,亦曰无咎。故《节》六三曰:“不节若,则嗟若,无咎”。《象》曰:“不节之嗟,又谁咎也”?此之谓矣。
(1)《乾》之九三:“君子终日乾乾”,“无咎”。若防失其道,则有过咎也。
(2)《师》:“贞,丈人吉,无咎”。注云:“兴役动众,无功,罪也,故吉乃免咎”。
(3)《比》初六:“有孚,比之无咎”,“终来,有它吉”之例也。
(4)《需》之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终吉”。注云:“近不逼难,远不后时,履健居中,以待其会,虽小有言,以吉终也”。
卦略
屯:此一卦,皆阴爻求阳也。《屯》难之世,弱者不能自济,必依于强,民思其主之时也。故阴爻皆先求阳,不召自往。马虽班如,而犹不废,不得其主,无所冯也。初体阳爻,处首居下,应民所求,合其所望,故大得民也
(1)。
蒙:此一卦,阴爻亦先求阳。夫阴昧而阳明,阴困童蒙,阳能发之。凡不识者求问识者,识者不求所告。暗者求明,明者不咨于暗。故童蒙求我,匪我求童蒙也。故六三先唱,则犯于为女。四远于阳,则困蒙吝。初比于阳,则发蒙也。
履:《杂卦》曰:“《履》,不处也”。又曰:《履》者,礼也,谦以制礼。阳处阴位,谦也。故此一卦,皆以阳处阴为美也。
(2)
临:此刚长之卦也。刚胜则柔危矣,柔有其德,乃得免咎。故此一卦,阴爻虽美,莫过无咎也。
观之为义,以所见为美者也。故以近尊为尚,远之为吝
(3)。
大过者:栋桡之世也。本未皆弱,栋已桡矣。而守其常,则是危而旨扶,凶之道也。以阳居阴,拯弱之义也,故阳爻皆以居阴位为美。济衰救危,唯在同好,则所赡褊矣。故九四有应,则有它吝;九二无应,则无不利也(4)。
遁:小人浸长。难在于内,亨在于外,与《临》卦相对者也。《临》,刚长则柔危;《遁》,柔长故刚遁也(5)。
大壮:未有违谦越礼能全其壮者也,故阳爻皆以处阴位为美。用壮处谦,壮乃全也;用壮处壮,则触藩矣。
明夷:为暗之主,在于上六。初最远之,故曰“君子于行”。五最近之,而难不能溺,故谓之“箕子之贞,明不可息也”。三处明极而征至暗,故曰“南狩获其大首”也
(6)。
睽者:睽而通也。于两卦之极观之,义最见矣。极睽而合,极异而通,故先见怪焉,洽乃疑亡也
(7)。
丰:此一卦,明以动之卦也。尚于光显,宣扬发畅者也。故爻皆以居阳位,又不应阴为美。其统在于恶暗而已矣。小暗谓之沛,大暗谓之�。暗甚则明尽,未尽则明昧,明尽则斗星见,明微故见昧,无明则无与乎世,见昧则不可以大事。折其右肱,虽左肱在,岂足用乎?日中之盛,而见昧而已,岂足任乎
(8)?
(1)江海处下,百川归之;君能下物,万民归之。
(2)九五:“��履,贞厉”。《履》道恶盈,而五处尊位,三居阳位,则见�A也。
(3)远为童观,近为观国。
(4)《大过》之时,阳处阴位,心无系应为吉。阳得位有应则凶也。
(5)《遁》以远时为吉,不系为美。上则肥遁,初则有厉。
(6)远难藏明,《明夷》之义。
(7)火动而上,泽动而下,《睽》义见矣。
(8)《丰》之为义,贵在光大,恶于暗昧也。
一
以上文章由易经网整理发布。
易经网是一个集周易文化、传统文化、国学文化研究和交流的专业性网站。
成立背景:易经网创建于2010年10月,拥有专业性周易研究团队,并致力于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服务内容:网站提供大量免费易学资料下载,涉及易经视频、易经预测、在线批八字、财运预测等,同时也包括紫微斗数等易学内容。
宗旨与目标:易经网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旨在与全国热爱易学文化和从事易学研究事业的专家学者共同对易学文化进行深入细致的挖掘、归纳、整理,力求不断充实易学文化的学术与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