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04 浏览

周易注疏卷第一

国子祭酒上护军曲阜县开国子臣孔颖达奉勑撰

1. 乾卦-周易正义[孔颖达疏] 乾卦乾下乾上

干,元亨利贞。

 正义曰:乾者,此卦之名。 谓之卦者,《易纬》云:「卦者挂也,言县挂物象,以示于人,故谓之卦。」 但二画之体,虽象阴阳之气,未成万物之象,未得成卦,必三画以象三才,写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之象,乃谓之卦也。 故《系辞》云「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是也。 但初有三画,虽有万物之象,于万物变通之理,犹有未尽,故更重之而有六画,备万物之形象,穷天下之能事,故六画成卦也。 此乾卦本以象天,天乃积诸阳气而成天,故此卦六爻皆阳画成卦也。 此既象天,何不谓之天,而谓之干者? 天者定体之名,干者体用之称。 故《说卦》云「乾,健也」。 言天之体,以健为用。 圣人作《易》本以教人,欲以法天之用,不法天之体,故名干,不名天也。 天以健为用者,运行不息,应化无穷,此天之自然之理,故圣人当法此自然之象而施人事,亦当应物成务,云为不已,终日干干,无时懈倦,所以应天象以教人事。 于物象言之,则纯阳也,天也。 于人事言之,则君也,父也。 以其居尊,故在诸卦之首,为《易》理之初。 但圣人名卦,体例不同,或则以物象而为卦名者,若否、泰、剥、颐、鼎之属是也; 或以象之所用而为卦名者,即乾、坤之属是也。 如此之类多矣。 虽取物象,乃以人事而为卦名者,即家人、归妹、谦、履之属是也。 所以如此不同者,但物有万象,人有万事,若执一事,不可包万物之象; 若限局一象,不可总万有之事,故名有隐显,辞有踳驳,不可一例求之,不可一类取之。 故《系辞》云:「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 韩康伯注云不可立定准是也。 元亨利贞者,是乾之四德也。 《子夏传》云:「元,始也。 亨,通也。 利,和也。 贞,正也。」 言此卦之德,有纯阳之性,自然能以阳气始生万物而得元始亨通,能使物性和谐,各有其利,又能使物坚固贞正得终。 此卦自然令物有此四种使得其所,故谓之四德。 言圣人亦当法此卦而行善道,以长万物,物得生存而为元也。 又当以嘉美之事,会合万物,令使开通而为亨也。 又当以义协和万物,使物各得其理而为利也。 又当以贞固干事,使物各得其正而为贞也。 是以圣人法干而行此四德,故曰「元亨利贞」。 其委曲条例,备在《文言》。

初九,潜龙勿用。

注云:文言备矣。

 正义曰:居第一之位,故称初; 以其阳爻,故称九。 潜者,隐伏之名; 龙者,变化之物。 言天之自然之气起于建子之月,阴气始盛,阳气潜在地下,故言「初九潜龙」也。 此自然之象,圣人作法,言于此潜龙之时,小人道盛,圣人虽有龙德,于此时唯宜潜藏,勿可施用,故言勿用。 张氏云:「以道未可行,故称勿用以诫之。」 于此小人道盛之时,若其施用,则为小人所害。 寡不敌众,弱不胜强,祸害斯及,故诫勿用。 若汉高祖生于暴秦之世,唯隐居为泗水亭长,是勿用也。 诸儒皆以为舜始渔于雷泽。 舜之时,当尧之世,尧君在上,不得为小人道盛。 此潜龙始起,在建子之月,于义恐非也。 第一位言初,第六位当言终; 第六位言上,第一位当言下。 所以文不同者,庄氏云:「下言初则上有末义。」 故《大过. 彖》云:「栋桡,本末弱。」 是上有末义。 六言上,则初当言下。 故《小象》云:「潜龙勿用,阳在下。」 则是初有下义,互文相通,义或然也。 且第一言初者,欲明万物积渐,从无入有,所以言初不言一与下也。 六言上者,欲见位居卦上,故不言六与末也。 此初九之等,是乾之六爻之辞,但乾卦是阳生之世,故六爻所述,皆以圣人出处托之,其余卦六爻,各因象明义,随义而发,不必皆论圣人。 他皆倣此。 谓之爻者,《系辞》云:「爻也者,效此者也。」 圣人画爻,以倣效万物之象。 先儒云,后代圣人以《易》占事之时,先用蓍以求数,得数以定爻,累爻而成卦,因卦以生辞,则蓍为爻卦之本,爻卦为蓍之末。 今案:《说卦》云:「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三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 《系辞》云:「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 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 又《易乾凿度》云:「垂皇策者牺。」 据此诸文,皆是用蓍以求卦。 先儒之说,理当然矣。 然阳爻称九,阴爻称六,其说有二:一者干体有三画,坤体有六画,阳得兼阴,故其数九,阴不得兼阳,故其数六。 三者老阳数九,老阴数六,老阴老阳皆变,《周易》以变者为占,故杜元凯注襄九年传遇艮之八,及郑康成注易,皆称《周易》以变者为占,故称九、称六。 所以老阳数九,老阴数六者,以揲蓍之数,九遇揲则得老阳,六遇揲则得老阴,其少阳称七,少阴称八,义亦准此。 张氏以为阳数有七有九,阴数有八有六,但七为少阳,八为少阴,质而不变,为爻之本体。 九为老阳,六为老阴,文而从变,故为爻之别名。 且七既为阳爻,其画已长。 今有九之老阳,不可复画为阳,所以重体,避少阳七数,故称九也。 八为阴数而画阴爻,今六为老阴,不可复画阴爻。 故交其体,避八而称六。 但易含万象,所托多涂,义或然也。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注云:出潜离隐,故曰见龙; 处于地上,故曰在田。 德施周普,居中不偏,虽非君位,君之德也。 初则不彰,三则干干,四则或跃,上则过亢。 利见大人,唯二、五焉。

 正义曰:阳处二位,故曰九二。 阳气发见,故曰见龙。 田是地上可营为有益之处,阳气发在地上,故曰在田。 且一之与二,俱为地道,二在一上,所以称田。 见龙在田,是自然之象。 利见大人,以人事托之,言龙见在田之时,犹似圣人久潜稍出,虽非君位而有君德,故天下众庶利见九二之大人。 故先儒云:若夫子教于洙泗,利益天下,有人君之德,故称大人。

案:《文言》云:「九二德博而化。」 又云:「君德也。」 王辅嗣注云:「虽非君位,君之德也。」 是九二有人君之德,所以称大人也。 辅嗣又云:「利见大人,唯二五焉。」 是二之与五,俱是大人,为天下所利见也。 而褚氏、张氏同郑康成之说,皆以为九二利见九五之大人,其义非也。 且大人之云,不专在九五与九二,故讼卦云「利见大人」,又蹇卦「利见大人」,此「大人」之文,施处广矣,故辅嗣注谓九二也。 是大人非专九五。

注出潜至五焉:正义曰:处于地上,故曰在田者,先儒以为重卦之时,重于上下两体,故初与四相应,二与五相应,三与上相应。 是上下两体,论天地人各别,但易含万象,为例非一。 及其六位,则一、二为地道,三、四为人道,五、上为天道。 二在一上,是九二处其地上,所田食之处,唯在地上,所以称田也。 观辅嗣之注意,唯取地上称田,诸儒更广而称之,言田之耕稼利益,及于万物,盈满有益于人,犹若圣人益于万物,故称田也。

「德施周普」者,下《小象》文,谓周而普徧。 「居中不偏」者,九二居在下卦之中,而于上于下,其心一等,是「居中不偏」也。 不偏则周普也。 「虽非君位」者,二为大人,己居二位,是非君位也。 「君之德」者,以德施周普也。 《文言》云:「德博而化。」 又云:「君德也。」 是九二有人君之德也。 「初则不彰」者,谓潜隐不彰显也。 「三则干干」者,危惧不安也。 「四则或跃」者,谓进退怀疑也。 「上则过亢」,过谓过甚,亢谓亢极。 「利见大人,唯二五焉」者,言此据乾之一卦,故云「唯二五焉」。 于别卦言之,非唯二五而己。 故讼卦、蹇卦并云「利见大人」,所以施处广,非唯二五也。 诸儒以为九二当太簇之月,阳气发见,则九三为建辰之月,九四为建午之月,九五为建申之月,为阴气始杀,不宜称「飞龙在天」。 上九为建戌之月,群阴既盛,上九不得言「与时偕极」。 于此时阳气仅存,何极之有? 诸儒此说,于理稍乖。 此干之阳气渐生,似圣人渐出,宜据十一月之后。 至建巳之月已来,此九二当据建丑、建寅之间,于时地之萌芽初有出者,即是阳气发见之义。 乾卦之象,其应然也。 但阴阳二气,共成岁功,故阴兴之时,仍有阳在,阳生之月,尚有阴存。 所以六律六吕,阴阳相间,取象论义,与此不殊。 干之初九,则与复卦不殊。 乾之九二,又与临卦无别。 何以复、临二卦与此不同者,但易论象,复、临二卦,既有群阴见象于上,即须论卦之象义,各自为文。 此乾卦初九、九二,只论居位一爻,无群阴见象,故但自明当爻之地,为此与临、复不同。

九三,君子终日干干,夕惕若厉,无咎。

注云:处下体之极,居上体之下,在不中之位,履重刚之险。 上不在天,未可以安其尊也。 下不在田,未可以宁其居也。 纯修下道,则居上之德废; 纯修上道,则处下之礼旷。 故终日干干,至于夕惕犹若厉也。 居上不骄,在下不忧,因时而惕,不失其几,虽危而劳,可以无咎。 处下卦之极,愈于上九之亢,故竭知力而后免于咎也。 乾三以处下卦之上,故免亢龙之悔。 坤三以处下卦之上,故免龙战之灾。

 正义曰:以阳居三位,故称九三; 以居不得中,故不称大人; 阳而得位,故称君子。 在忧危之地,故终日干干,言每恒终竟此日,健健自强,勉力不有止息。 夕惕者,谓终竟此日后,至向夕之时,犹怀忧惕。 若厉者,若,如也; 厉,危也。 言寻常忧惧,恒如倾危,乃得无咎。 谓既能如此戒慎,则无罪咎,如其不然,则有咎。 故《系辞》云:「无咎者,善补过也。」 此一爻,因阳居九三之位,皆以人事明其象。

注「处下至之灾」:正义曰:「处下体之极」者,极,终也。 三是上卦之下,下体之极,故云极也。 又云「居上体之下」,有四、五与上是上体,三居四下,未入上体,但居上体之下,四则已入上体,但居其上体之下,故九四注云「居上体之下」,与此别也。 云「履重刚之险」者,上下皆有阳爻,刚强好为险难,故云「履重刚之险」。 云「上不在天,未可以安其尊」者,若在天位,其尊自然安处,在上卦之下,虽在下卦之上,其尊未安,故云「未可以安其尊」也。 「下不在田,未可以宁其居」者,田是所居之处,又是中和之所,既不在田,故不得安其居。 「纯修下道,则居上之德废」者,言若纯修下道以事上卦,则己居下卦之上,其德废坏,言其太卑柔也。 「纯修上道,则处下之礼旷」者,旷谓空旷,言已纯修居下卦之上道以自骄矜,则处上卦之下,其礼终竟空旷。 「夕惕犹若厉也」者,言虽至于夕,恒怀惕惧,犹如未夕之前,当若厉也。

案:此卦九三所居之处,实有危厉。 又《文言》云:「虽危无咎。」 是实有危也。 据其上下文势,若字宜为语辞,但诸儒并以「若」为「如」,如似有厉,是实无厉也,理恐未尽。 今且依「如」解之。

「因时而惕,不失其几」者,「因时」谓因可忧之时,故《文言》云「因时而惕」,又云「知至至之,可与几也」。 是「因时而惕,不失其几」也。 「虽危而劳」者,「若厉」是「虽危」,「终日干干」是「而劳」也。 「故竭知力而后免于咎」者,正以九三与上九相并,九三处下卦之极,其位犹卑,故竭知力而得免咎也。 上九在上卦之上,其位极尊,虽竭知力,不免亢极,言下胜于上,卑胜于尊。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注云:去下体之极,居上体之下,干道革之时也。 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履重刚之险,而无定位所处,斯诚进退无常之时也。 近乎尊位,欲进其道,迫乎在下,非跃所及。 欲静其居,居非所安,持疑犹豫,未敢决志。 用心存公,进不在私,疑以为虑,不谬于果,故无咎也。

 正义曰:或,疑也。 跃,跳跃也。 言九四阳气渐进,似若龙体欲飞,犹疑,或也。 跃在于渊,未即飞也。 此自然之象,犹若圣人位渐尊高欲进于王位,犹豫迟疑,在于故位,未即进也。 云「无咎」者,以其迟疑进退,不即果敢以取尊位,故无咎也。 若其贪利务进,时未可行而行,则物所不与,故有咎也。 若周西伯内执王心,外率诸侯以事纣也。

注「去下至无咎也」:正义曰:「去下体之极」者,离下体入上体,但在下体之上,故云「去下体之极」。 注九三云「处下体之极」,彼仍处九三,与此别也。 ‘云「干道革之时」者,革,变也。 九四去下体入上体,是干道革之时。 云「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者,易之为体,三与四为人道,人近在下,不近于上,故九四云「中不在人」,异于九三也。 云「而无定位所处」者,九四以阳居阴上,既不在于天,下复不在于地,中又不当于人,上下皆无定位所处也。 「斯诚进退无常之时」者,《文言》云「上下无常」、「进退无恒」是也。 「欲进其道,迫乎在下,非跃所及」者,谓欲进已圣道而居王位,但逼迫于下,群众未许,非己独跃所能进及也。 「欲静其居,居非所安,迟疑犹豫,未敢决志」者,谓志欲静其居处,百姓既未离祸患,须当拯救,所以不得安居,故迟疑犹豫,未敢决断其志而苟进也。 「用心存公,进不在私」者,本为救乱除患,不为于己,是进不在私也。 「疑以为虑,不谬于果」者,谬谓谬错,果谓果敢; 若不思虑,苟欲求进,当错谬于果敢之事,而致败亡; 若疑惑以为思虑,则不错谬于果敢之事。 其错谬者,若宋襄公与楚人战而致败亡是也。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注云:不行不跃而在乎天,非飞而何? 故曰飞龙也。 龙德在天,则大人之路亨也。 夫位以德兴,德以位叙,以至德而处盛位,万物之覩,不亦宜乎?

 正义曰:言九五阳气盛至于天,故云飞龙在天。 此自然之象,犹若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天位,德备天下,为万物所瞻覩,故天下利见此居王位之大人。

注「不行至亦宜乎」:正义曰:「龙德在天,则大人之路亨」,谓若圣人有龙德居在天位,则大人道路得亨通。 犹若文王拘在羑里,是大人道路未亨也。 「夫位以德兴」者,位谓王位,以圣德之人能兴王位也。 「德以位叙」者,谓有圣德之人,得居王位,乃能叙其圣德。 若孔子虽有圣德,而无其位,是德不能以位叙也。

上九,亢龙有悔。

 正义曰:上九亢阳之至大而极盛,故曰亢龙。 此自然之象。 以人事言之,似圣人有龙德,上居天位,久而亢极,物极则反,故有悔也。 纯阳虽极,未至大凶,但有悔吝而己。 《系辞》云:「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 故郑引尧之末年,四凶在朝,是以有悔未大凶也。 凡悔之为文,既是小疵,不单称悔也。 必以余字配之。 其悔若在,则言有悔,谓当有此悔,则此经是也。 其悔若无,则言悔亡,言其悔已亡也,若恒卦九二「悔亡」是也。 其悔虽亡,或是更取他文结之,若复卦初九不远复无祗悔之类是也。 但圣人至极,终始无亏,故《文言》云:「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是知大圣之人,本无此悔。 但九五天位,有大圣而居者,亦有非大圣而居者,不能不有骄亢,故圣人设法以戒之也。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注云:九,天之德也。 能用天德,乃见群龙之义焉。 夫以刚健而居人之首,则物之所不与也。 以柔顺而为不正,则佞邪之道也。 故乾吉在无首,坤利在永贞。

正义曰:「用九见群龙」者,此一句说干元能用天德也。 九,天德也。 若体乾元,圣人能用天德,则见群龙之义。 群龙之义,以无首为吉,故曰「用九,见群龙无首,吉」也。 「九,天之德」者,言六爻俱九,乃共成天德,非是一爻之九,则为天德也。

《彖》曰:大哉乾元! 万物资始,乃统天。 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干道变化,各正性命。

注云:天也者,形之名也。 健也者,用形者也。 夫形也者,物之累也。 有天之形而能永保无亏,为物之首,统之者岂非至健哉! 大明乎终始之道,故六位不失其时而成,升降无常,随时而用,处则乘潜龙,出则乘飞龙,故曰「时乘六龙」也。 乘变化御大器,静专动直,不失太和,岂非正性命之情者邪!

保合大和,乃利贞。

注云:不和而刚暴。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注云:万国所以宁,各以有君也。

 正义曰:夫子所作《彖》辞,统论一卦之义,或说其卦之德,或说其卦之义,或说其卦之名,故《略例》云:「彖者何也? 统论一卦之体,明其所由之主。」 案:褚氏、庄氏并云:「彖,断也,断定一卦之义,所以名为彖也。」 但此《彖》释干与元亨利贞之德。 但诸儒所说此《彖》分解四德,意各不同。 今案:庄氏之说,于理稍密,依而用之。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者,此三句总释乾与元也。 干是卦名,元是乾德之首,故以元德配干释之。 「大哉乾元」者,阳气昊大,干体广远,又以元大始生万物,故曰「大哉乾元」。 「万物资始」者,释其乾元,称大之义,以万象之物,皆资取乾元,而各得始生,不失其宜,所以称大也。 「乃统天」者,以其至健而为物始,以此乃能统领于天,天是有形之物,以其至健,能总统有形,是乾元之德也。 「云行雨施,品物流形」者,此二句释亨之德也,言乾能用天之德,使云气流行,雨泽施布,故品类之物,流布成形*,各得亨通,无所壅蔽,是其亨也。 「大明终始,六位时成」者,此二句总结乾卦之德也。 以乾之为德,大明晓乎万物终始之道,始则潜伏,终则飞跃,可潜则潜,可飞则飞,是明达乎始终之道,故六爻之位,依时而成。 若其不明终始之道,应潜而飞,应飞而潜,应生而杀,应杀而生,六位不以时而成也。 「时乘六龙,以御天」者,此二句申明乾元乃统天之义,言乾之为德,以依时乘驾六爻之阳气,以控御于天体。 六龙,即六位之龙也。 以所居上下言之,谓之六位也; 阳气升降,谓之六龙也。 上文以至健元始总明乾德,故云「乃统天」也。 此名乘驾六龙,各分其事,故云「以御天」也。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者,此二句更申明乾元资始之义。 道体无形,自然使物开通,谓之为道。 言乾卦之德,自然通物,故云乾道也。 变谓后来改前,以渐移改,谓之变也。 化谓一有一无,忽然而改,谓之为化。 言干之为道,使物渐变者,使物卒化者,各能正定物之性命。 性者天生之质,若刚柔迟速之别; 命者人所禀受,若贵贱夭寿之属是也。

*形:原文做「行」,有误。

「保合大和,乃利贞」者,此二句释利贞也。 纯阳刚暴,若无和顺,则物不得利,又失其正。 以能保安合会大和之道,乃能利贞于万物,言万物得利而贞正也。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者自上已来,皆论乾德自然养万物之道。 此二句论圣人上法乾德,生养万物,言圣人为君在众物之上,最尊高于物,似头首出于众物之上,各置君长以领万国,故万国皆得宁也。 人君位实尊高,故于此云首出于庶物者也。 志须卑下,故前经云「无首,吉」也。 但前文说干用天德,其事既详,故此文圣人以人事象干,于文略也。 以此言之,圣人亦当令万物资始,统领于天位,而云行雨施,布散恩泽,使兆庶众物,各流布其形,又大明乎盛衰终始之道,使天地四时贵贱高下,各以时而成。 又任用群贤,以奉行圣化,使物各正性命。 此圣人所以象干而立化。

注「天也者至者邪」:正义曰:夫形也者,物之累也。 凡有形之物,以形为累,是含生之属,各忧性命。 而天地虽复有形,常能永保无亏,为物之首,岂非统用之者至极健哉! 若非至健,何能使天形无累? 见其无累,则知至健也。 「乘变化而御大器」者,乘变化,则乘潜龙,飞龙之属是也。 而御大器,大器谓天也。 乘此潜龙、飞龙而控御天体,所以运动不息,故云「而御大器」也。 「静专动直,不失大和」者,谓干之为体,其静住之时,则专一不转移也,其运动之时,正直不倾邪也。 故《上系辞》云:「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 韩康伯注云:「专,专一也。 直,刚正也。」 「不失大和」,则下文「保合大和」是也。 「岂非正性命之情者邪」,以乾能正定物之性命,故云「岂非正性命之情者邪」,谓物之性命各有情,非天之情也。 天本无情,何情之有? 而物之性命,各有情也。 所禀生者谓之性,随时念虑谓之情,无识无情,今据有识而言,故称曰情也。 夫子为《彖》之体,断明一卦之义,体例不同。 庄氏以为凡有一十二体,今则略举大纲,不可事事繁说。 庄氏云「《彖》者发首则叹美卦」者,则此《乾. 彖》云「大哉乾元」,《坤卦. 彖》云「至哉坤元」。 以乾、坤德大,故先叹美之,乃后详说其义。 或有先叠文解义而后叹者,则《豫卦. 彖》云:「豫之时义大矣哉」之类是也。 或有先释卦名之义,后以卦名结之者,则《同人. 彖》云「柔得位得中而应乎干,曰同人」,《大有. 彖》云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之例是也。 或有特叠卦名而称其卦者,则同人彖云:「同人曰:同人于野,亨。」 注云:「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非二之所能也。 是干之所行,故特曰同人曰。」 此等之属,为文不同,唯同人之《彖》特称「同人曰」,注又别释。 其余诸卦之《彖》,或详或略,或先或后,故上下参差,体例不同,或难其解,或易略解。 若一一比竝,曲生节例,非圣人之本趣,恐学者之徒劳,心不晓也。 今皆略而不言,必有其义,于卦下而具说。

《象》曰:天行建,君子以自强不息。

正义曰:此《大象》也。 《十翼》之中第三翼,总象一卦,故谓之大象。 释为物之体,自然各有形象,圣人设卦以写万物之象。 今夫子释此卦之所象,故言「《象》曰」。 天有纯刚,故有健用。 今画纯阳之卦以比拟之,故谓之《象》。 《象》在《彖》后者,《彖》详而《象》略也。 是以过半之义,思在《彖》而不在《象》,有由而然也。 「天行健」者,行者,运动之称,健者强壮之名,干是众健之训。 今《大象》不取余健为释,偏说天者,万物壮健,皆有衰怠,唯天运动日过一度,盖运转混没,未曾休息,故云「天行健」。 健是干之训也。 顺者坤之训也。 《坤》则云地势坤。 此不言「天行干」而言「健」者,刘表云:「详其名也。」 然则天是体名,干是用名,健是其训,三者并见,最为详悉,所以尊干异于他卦。 凡六十四卦,说象不同:或掼举象之所由,不论象之实体,又掼包六爻,不显上体下体,则乾、坤二卦是也。 或直举上下二体者,若云雷,屯,也。 「天地交,泰」也,「天地不交,否」也。 「雷电,噬嗑」也,「雷风,恒」也,「雷雨作,解」也,「风雷,益」也,「雷电皆至,丰」也,「洊雷,震」也,「随风,巽」也,「习坎,坎」也,「明两作,离」也,「兼山,艮」也,「丽泽,兑」也。 凡此一十四卦,皆掼举两体而结义也。 取两体俱成,或有直举两体上下相对者,「天与水违行,讼」也,「上天下泽,履」也,「天与火,同人」也,「上火下泽,睽」也,凡此四卦,或取两体相违,或取两体相合,或取两体上下相承而为卦也,故两体相对而俱言也。 虽上下二体,共成一卦,或直指上体而为文者,若「云上于天,需」也,「风行天上,小畜」也,「火在天上,大有」也,「雷出地奋,豫」也,「风行地上,观」也,「山附于地,剥」也,「泽灭木,大过」也,「雷在天上,大壮」也,「明出地上,晋」也,「风自火出,家人」也,「泽上于天,夬」也,「泽上于地,萃」也。 「风行水上,涣」也,「水在火上,既济」也,「火在水上,未济」也。 凡此十五卦,皆先举上象而连于下,亦意取上象以立卦名也。 亦有虽意在上象,而先举下象,以出上象者,「地上有水,比」也,「泽上有地,临」也,「山上有泽,咸」也,「山上有火,旅」也,「木上有水,井」也,「木上有火,鼎」也,「山上有木,渐」也,「泽上有雷,归妹」也,「山上有水,蹇」也,「泽上有水,节」也,「泽上有风,中孚」也,「山上有雷,小过」也。 凡此十二卦,皆先举下象以出上象,亦意取上象共下象而成卦也。 或先举上象而出下象,义取下象以成卦义者,「山下出泉,蒙」也,「地中有水,师」也,「山下有风,蛊」也,「山下有火,贲」也,「天下雷行,无妄」也,「山下有 雷,颐也,「天下有山,遯」也,「山下有泽,损」也,「天下有风,姤」也,「地中有山,谦」也,「泽中有雷,随」也,「地中生木,升也」,「泽中有火,革」也。 凡此十三卦,皆先举上体,后明下体也。 其上体是天,天与山则称「下」也。 若上体是地,地与泽则称中也。 或有虽先举下象,称在上象之下者,若「雷在地中,复」也,「天在山中,大畜」也,「明入地中,明夷」也,「泽无水,困」也。 是先举下象而称在上象之下,亦义取下象以立卦也。 所论之例者,皆大判而言之,其间委曲,各于卦下别更详之。 先儒所云此等象辞,或有实象,或有假象。 实象者,若「地上有水,比」也,「地中生木,升」也,皆非虚,故言实也。 假象者,若「天在山中」,「风自火出」,如此之类,实无此象,假而为义,故谓之假也。 虽有实象、假象,皆以义示人,掼谓之象也。 「天行健」者,谓天体之行,昼夜不息,周而复始,无时亏退,故云「天行健」。 此谓天之自然之象。 「君子以自彊不息」,此以人事法天所行,言君子之人,用此卦象,自彊勉力,不有止息。 言君子者,谓君临上位,子受下民,通天子诸侯,兼公卿大夫有地者。 凡言「君子」,义皆然也。 但位尊者象卦之义多也,位卑者象卦之义少也。 但须量力而行,各法其卦也,所以诸卦并称君子。 若卦体之义,唯施于天子,不兼包在下者,则言「先王」也。 若《比卦》称「先王以建万国」,《豫卦》称「先王以作乐崇德」,《观卦》称「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噬嗑》称「先王以明罚敕法」,《复卦》称「先王以至日闭关」,《无妄》称「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涣卦》称「先王以享于帝立庙」,《泰卦》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姤卦》称「后以施命诰四方」。 称「后」兼诸侯也,自外卦并称「君子」。

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见龙在田,德施普也。 终日干干,反复道也。

注云:以上言之则不骄,以下言之则不忧,反复皆道也。

或跃在渊,进无咎也。 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正义曰:自此以下至「盈不可久」,是夫子释六爻之《象》辞,谓之《小象》。 以初九阳潜地中,故云阳在下也。 经言「龙」而《象》言「阳」者,明经之称龙,则阳气也。 此一爻之象,专明天之自然之气也。 「见龙在田,德施普」者,此以人事言之,用龙德在田,似圣人己出在世,道德恩施,能普徧也。 比「初九勿用」,是其周普也。 若比九五,则犹狭也。 「终日干干,反复道」者,此亦以人事言之。 君子终日干干,自彊不息,故反之与覆,皆合其道。 反谓进反在上也,处下卦之上,能不骄逸,是反能合道也。 覆谓从上倒覆而下,居上卦之下,能不忧惧,是覆能合道也。

「或跃在渊,进无咎」者,此亦人事言之。 进则跳跃在上,退在潜处在渊,犹圣人疑或,而在于贵位也。 心所欲进,意在于公,非是为私,故「进无咎」也。 「飞龙在天,大人造」者,此亦人事言之。 「飞龙在天」,犹圣人之在王位。 造,为也。 唯大人能为之而成就也。 姚信、陆绩之属,皆以「造」为造至之造。 今案:《象》辞皆上下为韵,则姚信之义,其读非也。 「亢龙有悔,盈不可久」者,此亦人事言之。 九五是盈也,盈而不已则至上九,地致亢极,有悔恨也。 故云盈不可久也。 但此六爻《象》辞,第一爻言「阳在下」,是举自然之象,明其余五爻皆有自然之象,举初以见未。 五爻并论人事,则知初爻亦有人事,互文相通也。

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正义曰:此一节释经之「用九」之《象》辞。 经称「用九」,故《象》更叠云「用九」。 云「天德不可为首」者,此夫子释辞也。 九是天之德也,天德刚健,当以柔和接待于下,不可更怀尊刚为物之首,故云「天德不可为首也」。

《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 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 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干,元、亨、利、贞。」

 正义曰:《文言》者,是夫子第七翼,以乾、坤其《易》之门户邪,其余诸卦及爻,皆从乾、坤而出,义理深奥,故特作《文言》以开释之。 庄氏云:「文谓文饰,以乾、坤德大,故特文饰,以为《文言》。」 今谓夫子但赞明易道,申说义理,非是文饰华彩,当谓释二卦之经文,故称《文言》。 从此至「元亨利贞」,明乾之四德,为第一节; 从「初九曰潜龙勿用」至「动而有悔」,明六爻之义,为第二节; 自潜龙勿用下至天下治也,论六爻之人事,为第三节; 自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至乃见天则,论六爻自然之气,为第四节; 自「乾元者」至「天下平也」,此一节复说乾元之四德之义,为第五节; 自「君子以成德为行」至「其唯圣人乎」,此一节更广明六爻之义,为第六节。 今各依文解之。 此第一节论干之四德也。 「元者善之长也」,此巳下论乾之四德,但干之为体,是天之用。 凡天地运化,自然而尔,因无而生有也,无为而自为。 天本无心,岂造“元亨利贞”之德也? 天本无名,岂造“元亨利贞”之名也? 但圣人以人事托之,谓此自然之功,为天之四德,垂教于下,使后代圣人法天之所为,故立天「四德」以设教也。 庄氏云:「第一节『元者善之长』者,谓天之体性,生养万物,善之大者,莫善施生,元为施生之宗,故言『元者善之长』也。『 亨者嘉之会’者,嘉,美也。 言天能通畅万物,使物嘉美之会聚,故云嘉之会也。 『利者义之和』者,言天能利益庶物,使物各得其宜而和同也。 『贞者事之干』者,言天能以中正之气,成就万物,使物皆得干济。」 庄氏之意,以此四句明天之德也,而配四时。 元是物始,于时配春,春为发生,故下云「体仁」,仁则春也。 亨是通畅万物,于时配夏,故下云合礼,礼则夏也。 利为和义,于时配秋,秋既物成,各合其宜。 贞为事干,于时配冬,冬既收藏,事皆干了也。 于五行之气,唯少土也。 土则分王四季,四气之行,非土不载,故不言也。 「君子体仁足以长人」者,自此以下,明人法天之行此四德,言君子之人,体包仁道,汎爱施生,足以尊长于人也。 仁则善也,谓行仁德,法天之元德也。 「嘉会足以合礼」者,言君子能使万物嘉美集会,足以配合于礼,谓法天之亨也。 「利物足以和义」者,言君子利益万物,使物各得其宜,足以和合于义,法天之利也。 「贞固足以干事」者,言君子能坚固贞正,令物得成,使事皆干济,此法天之贞也。 施于五事言之,元则仁也,亨则礼也,利则义也,贞则信也。 不论智者,行此四事,并须资于知。 且《干凿度》云:「水土二行,兼信与知也。」 故略知不言也。 「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以君子之人,当行此四种之德。 是以文王作《易》,称「元亨利贞」之德,欲使君子法之。 但行此四德,则与天同功,非圣人不可。 唯云君子者,但易之为道。 广为垂法。 若限局圣人,恐不逮余下。 故掼云君子,使诸侯公卿之等,悉皆行之。 但圣人行此「四德」,能尽其极也。 君子行此四德,各量力而为,多少各有其分。 但乾卦象天,故以此四德皆为天德。 但阴阳合会,二象相成,皆能有德,非独乾之一卦。 是以诸卦之中亦有四德,但余卦四德有劣于乾,故乾卦直云四德,更无所言,欲见乾之四德无所不包,其余卦四德之下,则更有余事,以四德狭劣,故以余事系之,即《坤卦》之类是也。 亦有四德之上,即论余事,若《革卦》云「已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也。 由「乃孚」之后有「元亨利贞」,乃得「悔亡」也。 有四德者,即乾、坤、屯、临、随、无妄、革七卦是也。 亦有其卦非善,而有四德者,以其卦凶,故有四德乃可也。 故随卦有「元亨利贞」,乃得无咎」是也。 四德具者,其卦未必善也。 亦有三德者,即离、咸、萃、兑、涣、小过。 凡六卦就三德之中,为文不一,或掼称三德于上,更别陈余事于下,若离、咸之属是也。 就三德之中,上下不一,《离》则云利贞亨。 由利贞乃得亨也。 亦有先云亨,更陈余事,乃始云利贞者,以有余事,乃得利贞故也。 有二德者,大有、蛊、渐、大畜、升、困、中孚凡七卦。 此二德或在事上言之,或在事后言之,由后有事,乃致此二德故也。 亦有一德者,若蒙、师、小畜、履、泰、谦、噬嗑、贲、复、大过、震、丰、节、既济、未济、凡十五卦,皆一德也,并是亨也。 或多在事上言之,或在事后者。 《履卦》云:「履虎尾,不咥人,亨。」 由有事乃得亨。 以前所论德者,皆于经文挺然特明德者乃言之也。 其有因事相连而言德者,则不数之也。 若《需卦》云:「需,有孚,光亨贞吉。」 虽有亨、贞二德,连事起文,故不数也。 《遯卦》云:「亨小利贞。」 虽有三德,亦不数也。 《旅卦》云:「旅,小亨。 旅,贞吉。」 虽有亨、贞二德,亦连他事,不数也。 《比卦》云:「原筮,元永贞,无咎。」 《否卦》云:「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 虽有贞字,亦连他文言之,又非本卦德,亦不数之。 《同人》云:“同人于野,亨。」 《坎卦》云:「有孚,维心亨。」 《损卦》云:“无咎可贞。」 此等虽有一德,皆连事而言之,故亦不数,所以然者,但易含万象,事义非一,随时曲变,不可为典要故也。 其有意义,各于卦下详之。 亦有卦善而德少者,若泰与谦、复之类,虽善,唯一德也。 亦有全无德者,若豫、观、剥、晋、蹇、解、夬、姤、井、艮、归妹、凡十一卦也。 大略唯有凶卦无德者,若剥、蹇、夬、姤之属是也。 亦有卦善而无德者,晋、解之属是也。 各于卦下详之。 凡四德者,亨之与贞,其德特行,若元之与利,则配连他事。 其意以元配亨,以利配贞,虽配他事为文,元是元大也,始首也; 利是利益也,合和也。 以当分言之,各是其一德也。 唯配亨、贞,俱为四德。 元虽配亨,亦配他事,故比卦云「元永贞」,《坤. 六五》黄裳元吉是也。 利亦非独利贞,亦所利余事多矣,若「利涉大川」,「利建侯」,「利见大人」,「利君子贞」。 如此之属,是利字所施处广,故诸卦谓他事之利,不数以为德也。 此四德非唯卦下有之,亦于爻下有之,但爻下其事稍少。 故「黄裳元吉」及「何天之衢亨,小贞吉,大贞凶」,此皆于爻下言之,其利则诸爻皆有。

初九曰:“潜龙勿用。」 何谓也? 子曰:「龙德而隐者也。 不易乎世。

注云:不为世俗所移易也。

不成乎名,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正义曰:此第二节释初九爻辞也。 「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者,此夫子叠经初九爻辞,故言「初九曰」。 方释其义,假设问辞,故言潜龙勿用何谓也。 「子曰:龙德而隐者也」,此夫子以人事释「潜龙」之义,圣人有龙德隐居者也。 「不易乎世」者,不移易其心在于世俗,虽逢险难,不易本志也。 「不成乎名」者,言自隐默,不成就于令名,使人知也。 「遯世无闷」者,谓逃遯避世,虽逢无道,心无所闷。 「不见是而无闷」者,言举世皆非,虽不见善,而心亦无闷。 上云「遯世无闷」,心处僻陋,不见是而无闷,此因见世俗行恶,是亦无闷,故再起「无闷」之文。 「乐则行之,忧则违之」者,心以为乐,已则行之,心以为忧,已则违之。 「确乎其不可拔」者,身虽逐物推移,隐潜避世,心志守道,确乎坚实其不可拔,此是潜龙之义也。

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何谓也? 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 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 《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君德也。

正义曰:此释九二爻辞。 「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九二居中不偏,然不如九五居尊得位,故但云「龙德而正中者也」。 「庸言之信,庸行之谨」者,庸谓中庸,庸,常也。 从始至末,常言之信实,常行之谨慎。 「闲邪存其诚」者,言防闲邪恶,当自存其诚实也。 「善世而不伐」者,谓为善于世,而不自伐其功。 「德博而化」者,言德能广博,而变化于世俗。 初爻则全隐遯避世,二爻则渐见德行以化于俗也。 若舜渔于雷泽,陶于河滨,以器不窳,民渐化之是也。 「《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君德者,以其异于诸爻,故特称「《易》曰」。 「见龙在田」,未是君位,但云「君德」也。

九三曰:“君子终日干干,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 子曰:「君子进德修业。 忠信所以进德也。 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知至至之,可与几也。 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

注云:处一体之极,是至也。 居一卦之尽,是终也。 处事之至而不犯咎,知至者也。 故可与成务矣。 处终而能全其终,知终者也。 夫进物之速者,义不若利,存物之终者,利不及义。 故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夫可与存义者,其唯知终者乎?

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注云:居下体之上,在上体之下,明夫终敝,故不骄也。 知夫至至,故不忧也。

故干干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注云:惕,怵惕之谓也。 处事之极,失时则废,懈怠则旷,故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

正义曰:此释九三爻辞也。 「子曰:君子进德修业」者,德谓德行,业谓功业。 九三所以「终日干乾」者,欲进益道德,修营功业,故终日干干,匪懈也。 进德则知至,将进也; 修业则知终,存义也。 「忠信所以进德」者,复解进德之事,推忠于人,以信待物,人则亲而尊之,其德日进,是进德也。 「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者,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 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 上云进德,下复云进德; 上云修业,下变云居业者,以其间有修辞之文,故避其修文而云居业。 且功业宜云居也。 「知至至之,可与几」者,九三处一体之极,方至上卦之下,是至也。 既居上卦之下,而不犯凶咎,是知至也。 既能知是将至,则是识几知理,可与共论几事。 几者,去无入有,有理而未形之时。 此九三既知时节将至,知理欲到,可与共营几也。 「知终终之,可与存义」者,居一体之尽,而全其终竟,是知终也。 既能知此终竟,是终尽之时,可与保存其义。 义者宜也,保全其位,不有失丧,于事得宜。 九三既能知其自全,故可存义。 然九三唯是一爻,或使之欲进,知几也,或使之欲退,存义也。 一进一退,其意不同,以九三处进退之时,若可进则进,可退则退,两意并行。 「是故居上位而不骄」者,谓居下体之上位而不骄也,以其知终,故不敢怀骄慢。 「在下位而不忧」者,处上卦之下,故称下位,以其知事将至,务几欲进,故不可忧也。 「故干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者,九三以此之故,恒干乾也。 因其已终、已至之时,而心怀惕惧,虽危不宁,以其知终、知至,故无咎。

注「处一体」至「知终者乎」。 正义曰:处一体之极,是至也」者,庄氏云:「极即至也。 三在下卦之上,是至极。」 褚氏云:「一体之极是至者,是下卦巳极,将至上卦之下,至谓至上卦也。」 下云在下位而不忧。 注云「知夫至至,故不忧」,此以人事言之。 既云下位,明知在上卦之下,欲至上卦,故不忧,是知将至上卦。 若庄氏之说,直云下卦上极是至极,傥无上卦之体,何可至也? 何须与几也? 是知至者,据上卦为文。 庄说非也。 「处事之至而不犯咎」,是「知至」者,谓三近上卦,事之将至,能以礼知屈,而不触犯上卦之咎,则是知事之将至。 「故可与成务」者,务谓事务。 既识事之先几,可与以成其事务。 与犹许也,言可许之事,不谓此人共彼相与也。 「进物之速者,义不若利」者,利则随几而发,见利则行也。 义者依分而动,不妄求进。 故进物速疾,义不如利,由义静而利动故也。 「存物之终者,利不及义」者,保全已成之物,不妄兴动,故利不及义也。 「故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者,见利则行,不顾在后,是靡不有初; 不能守成其业,是鲜克有终。

明夫至不忧。 正义曰:「明夫终敝,故不骄」者,解知终也。 「知夫至至,故不忧」者,解知至也。 前经知至在前,知终在后,此经先解知终,后解知至者,随文便而言之也。 注「处事」至「无咎」。 正义曰:「处事之极,失时而废」者,谓三在下卦之上体,是处事之极至也。 若失时不进,则几务废阙,所以干干须进也。 「懈怠则旷」者,既处事极,极则终也,当保守己终之业; 若懈怠骄逸,则功业空旷,所以干干也。 「失时则废」,解知至也。 「懈怠则旷」,解知终也。

 

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 何谓也? 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 进退无恒,非离群也。 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

 正义曰:此明九四爻辞也。 「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者,上而欲跃,下而欲退,是无常也。 意在于公,非是为邪也。 「进退无恒,非离群」者,何氏云:「所以进退无恒者,时使之然,非苟欲离群也。」 何氏又云:「言上下者,据位也。 进退者,据爻也。」 所谓「非离群」者,言虽进退无恒,犹依群众而行,和光俯仰,并同于众,非是卓绝独离群也。 「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者,进德则欲上、欲进也。 修业则欲下、欲退也。 进者弃位欲跃,是进德之谓也。 退者仍退在渊,是修业之谓也。 其意与九三同,但九四欲前进多于九三,故云欲及时也。 九三则不云及时,但可与言几而巳。

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何谓也? 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覩,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正义曰:此明九五爻之义,同声相应已下至各从其类也。 「飞龙在天」者,言天能广感众物,众物应之,所以利见大人。 因大人与众物感应,故广陈众物相感应,以明圣人之作而万物瞻覩以结之也。 「同声相应」者,若弹宫而宫应,弹角而角动是也。 「同气相求」者,若天欲雨而础润是也。 此二者声气相感也。 「水流湿,火就燥」者,此二者以形象相感,水流于地,先就湿处; 火焚其薪,先就燥处。 此同气水火,皆无识而相感,先明自然之物,故发初言之也。 「云从龙,风从虎」者,龙是水畜,云是水气。 故龙吟则景云出,是云从龙也。 虎是威猛之兽,风是震动之气,此亦是同类相感。 故虎啸则谷风生,是风从虎也。 此二句明有识之物感无识,故以次言之,渐就有识而言也。 「圣人作而万物覩」者,此二句正释「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之义。 圣人作则飞龙在天也,万物覩则利见大人也。 陈上数事之名,本明于此,是有识感有识也。 此亦同类相感,圣人有生养之德,万物有生养之情,故相感应也。 「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者,在上虽陈感应,唯明数事而巳。 此则广解天地之间共相感应之义。 庄氏云:「天地絪绎,和合二气,共生万物。」 然万物之体,有感于天气偏多者,有感于地气偏多者,故《周礼. 大宗伯》有「天产」、「地产」《大司徒》云:动物、植物,本受气于天者,是动物含灵之属,天体运动,含灵之物亦运动,是亲附于上也。 本受气于地者,是植物无识之属,地体凝滞,植物亦不移动,是亲附于下也。 「则各从其类者」,言天地之间,共相感应,各从其气类。 此类因圣人感万物以同类,故以同类言之。 其造化之性,陶甄之器,非唯同类相感,亦有异类相感者。 若磁石引针,琥珀拾芥,蚕吐丝而商弦绝,铜山崩而洛钟应,其类烦多,难一一言也。 皆实理自然,不知其所以然也。 感者动也,应者报也。 皆先者为感,后者为应,非唯近事则相感,亦有远事遥相感者。 若周时获麟,乃为汉高之应; 汉时黄星,后为曹公之兆。 感应之事,应非片言可悉,今意在释理,故略举大纲而巳。

上九曰:“亢龙有悔。」 何谓也? 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

注云:下无阴也。

贤人在下位而无辅,

注云:贤人虽在下而当位,不为之助。

是以动而有悔也。

注云:处上卦之极而不当位,故尽陈其阙也。 独立而动物莫之与矣。 《干. 文言》首不论干而先说元,下乃曰干,何也? 夫干者统行四事者也。 君子以自强不息,行此四者,故首不论干而下曰干,元亨利贞。 余爻皆说龙,至于九三独以君子为目,何也? 夫易者象也。 象之所生,生于义也。 有斯义,然后明之以其物,故以龙叙乾,以马叙坤,随其事义而取象焉。 是故初九、九二,龙德皆应其义,故可论龙以明之也。 至于九三「干干夕惕」,非龙德也,明以君子当其象矣。 统而举之,干体皆龙,别而叙之,各随其义。

 正义曰:此明上九爻辞也。 「子曰贵而无位」者,以上九非位而上九居之,是无位也。 「高而无民」者,六爻皆无阴,是无民也。 贤人在下位而无辅者,贤人虽在下位,不为之辅助也,是以动而有悔者。 圣人设诫居此之时,不可动作也。 注:处上至其义。 正义曰:「夫乾者统行四事者也,君子以自强不息,行此四者」,注意以乾为四德之主,《文言》之首,应先说干而先说四德者,故自发问而释之,以干体当分无功,唯统行此四德之事。 行此四德,乃是干之功。 故《文言》先说君子以自强不息行此四德者,故先言之,发首不论干也。 但能四德既备,乾功自成,故下始云乾元亨利贞。

潜龙勿用,下也。 见龙在田,时舍也。 终日干干,行事也。 或跃在渊,自试也。 飞龙在天,上治也。 亢龙有悔,穷之灾也。 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注云:此一章全以人事明之也。 九,阳也。 阳,刚直之物也。 夫能全用刚直,放远善柔,非天下至理,未之能也。 故乾元用九,则天下治也。 夫识物之动,则其所以然之理,皆可知也。 龙之为德,不为妄者也。 潜而勿用,何乎? 必穷处于下也。 见而在田,必以时之通舍也。 以爻为人,以位为时,人不妄动,则时皆可知也。 文王明夷,则主可知矣。 仲尼旅人,则国可知矣。

 正义曰:此一节是《文言》第三节,说六爻人事所治之义。 「潜龙勿用,下也」者,言圣人于此潜龙之时,在卑下也。 「见龙在田,时舍」者,舍谓通舍。 九二以见龙在田,是时之通舍也。 「终日干干,行事」者,言行此知至、知终之事也。 「或跃在渊,自试」者,言圣人逼近五位,不敢果决而进,唯渐渐自试,意欲前进,迟疑不定,故云自试也。 「飞龙在天,上治」者,言圣人居上位而治理也。 「亢龙有悔,穷之灾」者,言位穷而致灾,灾则悔也,非为大祸灾也。 「乾元用九,天下治」者,《易经》上称「用九」,「用九」之文,掼是乾德。 又乾字不可独言,故举元德以配乾也。 言此干元用九德而天下治。 九五止是一爻,观见事狭,但云上治。 乾元掼包六爻,观见事阔,故云天下治也。 注「此一章全以人事」至「可知」也。 正义曰:此一章全以人事明之者,下云「阳气潜藏」,又云「乃位乎天德」,又云「乃见天则」,此一章但云「天下治」,是皆以人事说之也。 「夫能全用刚直,放远善柔,非天下至理,未之能也」者,以乾元用九,六爻皆阳,是全用刚直。 放远善柔,谓放弃善柔之人。 善能柔谄,貌恭心恨(当作狠),使人不知其恶,识之为难。 此用九纯阳者,是全用刚直,更无余阴。 柔善之人,尧尚病之,故云:「非天下之至理,未之能也」。 「夫识物之动,则其所以然之理,皆可知」者,此欲明在下龙潜见之义。 故张氏云:「识物之动,谓龙之动也。 则其所以然之理,皆可知者,谓识龙之所以潜、所以见,然此之理皆可知也。」 「龙之为德,不为妄」者,言龙灵异于他兽,不妄举动,可潜则潜,可见利见,是不虚妄也。 「见而在田,必以时之通舍」者,经唯云时舍也。 注云「必以时之通舍」者,则辅嗣以通解舍,舍是通义也。 初九潜藏不见,九二既见而在田,是时之通舍之义也。 「以爻为人,以位为时」者,爻居其位,犹若人遇其时,故「文王明夷,则主可知矣」。 主则时也,谓当时无道,故明伤也。 「仲尼旅人,则国可知矣」,国亦时也,若见仲尼羁旅于人,则知国君无道,令其羁旅出外。 引文王、仲尼者,明龙潜、龙见之义。

潜龙勿用,阳气潜藏。 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终日干干,与时偕行。

与天时俱不息。

或跃在渊,干道乃革。 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 亢龙有悔,与时偕极。

与时运俱终极。

乾元用九,乃见天则。

注云:此一章全说天气以明之也。 九,刚直之物,唯干体能用之,用纯刚以观天,天则可见矣。

 正义曰:此一节是《文言》第四节,明六爻天气之义。 「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 「与时偕行」者,此以天道释爻象也。 所以九三干干不息,终日自戒者,同于天时,生物不息,言与时偕行也。 偕,俱也。 诸儒以为建辰之月,万物生长,不有止息,与天时而俱行。 若以不息言之,是建寅之月,三阳用事,三当生物之初,生物不息。 同于天时,生物不息,故言「与时偕行」也。

「乾道乃革」者,去下体,入上体,故云乃革也。 「乃位乎天德」者,位当天德之位,言九五阳居于天,照临广大,故云天德也。

「乃见天则」者,阳者刚亢之物,能用此纯刚,唯天乃然,故云乃见天则。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 利贞者,性情也。

注云:不为乾元,何能通物之始; 不性其情,何能久行其正? 是故始而亨者,必乾元也。 利而正者,必性情也。

干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 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 六爻发挥,旁通情也。 时乘六龙,以御天也。 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正义曰:「此一节是第五节,复明上初章及乾四德之义也。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以乾非是当分有德,以元、亨、利、贞为德。 元是四德之首,故夫子恒以元配乾而言之,欲见乾元相将之义也。 以有乾之元德,故能为物之始而亨通也。 此解元亨二德也。 「利贞者,性情也」者,所以能利益于物而得正者,由性制于情也。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者,此复说始而亨,利贞之义。 干始,谓干能始生万物,解元也。 「能以美利利天下」,解利也。 谓能以生长美善之道,利益天下也。 不复说亨贞者,前文亨既连始,贞又连利,举始举利,则通包亨贞也。 「不言所利,大矣哉」者,若《坤卦》云「利牝马之贞」,及「利建侯」,「利涉大川」,皆言所利之事。 此直云利贞,不言所利之事,欲见无不利也。 非唯止一事而已,故云「不言所利大矣哉」,其实此利为无所不利,此贞亦无所不贞,是乾德大也,「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者,此正论乾德,不兼通元也。 故直云「大哉乾乎,刚健中正,谓纯阳刚健,其性刚强,其行劲健。 中谓二与五也,正谓五与二也,故云「刚健中正」。 六爻俱阳,是纯粹也。 纯粹不杂,是精灵,故云「纯粹精也」。 「六爻发挥,旁通情」者,发谓发越也,挥谓挥散也,言六爻发越挥散,旁通万物之情也。 「时乘六龙,以御天」者,重取《干. 彖》之文,以赞美此乾之义。 「云行雨施,天下平」者,言天下普得其利而均平不偏陂。 注:不为至性情也 正义曰:乾之元气,其德广大,故能徧通诸物之始。 若余卦元德,虽能始生万物,德不周普,故云「不为乾元,何能通物之始」? 其实坤元亦能通诸物之始,以此《文言》论乾元之德,故注连言乾元也。 「不性其情,何能久行其正」者,性者天生之质,正而不邪; 情者性之欲也。 言若不能以性制情,使其情如性,则不能久行其正。 其六爻发挥之义。 案:《略例》。 云:“爻者,言乎变者也。」 故合散屈伸,与体相乖,形躁好静,质柔爱刚,体与情反,质与愿违。 是爻者所以明情,故六爻发散,旁通万物之情。 辅嗣之意,以初为无用之地,上为尽末之境。 其居位者唯二、三、四、五,故《系辞》唯论此四爻。 初、上虽无正位,统而论之,爻亦始末之位,故《乾. 彖》云六位时成。 二、四为阴位,阴居为得位,阳居为失位; 三、五为阳位,阳居为得位,阴居为失位。 《略例》云:「阳之所求者阴也,阴之所求者阳也」。 一与四,二与五,三与上,若一阴一阳为有应,若俱阴俱阳为无应。 此其六爻之大略,其义具于《系辞》,于此略言之。

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 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正义曰:此一节是《文言》第六节,更复明六爻之义。 此节明初九爻辞。 周氏云:「上第六节乾元者始而亨者也,是广明乾与四德之义,此君子以成德为行,亦是第六节,明六爻之义,掼属第六节,不更为第七节。」 义或当然也。 「君子以成德为行」者,明初九潜龙之义,故先开此语也。 言君子之人,当以成就道德为行,令其德行彰显,使人日可见其德行之事,此君子之常也,不应潜隐。 所以今日潜者,以时未可见,故须潜也。 「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此夫子解潜龙之义。 此经中潜龙之言,是德之幽隐而未宣见,所行之行未可成就。 「是以君子弗用」者,德既幽隐,行又未成,是君子于时不用,以逢众阴,未可用也。 周氏云:「德出于己,在身内之物,故云成; 行被于人,在外之事,故云为行。」 下又即云「行而未成」,是行亦称成。 周氏之说,恐义非也。 「成德为行」者,言君子成就道德以为其行。 其成就道德,未必文相对。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

注云:以君德而处下体,资纳于物者也。

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正义曰:此复明九二之德。 「君子学以聚之」者,九二从微而进,未在君位,故且习学以畜其德。 「问以辩之」者,学有未了,更详问其事,以辨决于疑也。

「宽以居之」者,当用宽裕之道,居处其位也。 「仁以行之」者,以仁恩之心,行之被物。 《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者,既陈其德于上,然后引《易》本文以结之。 《易》之所云是君德,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是也。 但有君德,未是君位。

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 故干干,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正义曰:此明九三爻辞。 上之初九、九二皆豫陈其德于上,不发首云初九、九二,此九三、九四,则发首先言九三、九四; 其九五全不引《易》文,上九则发首云「亢之为言」也。 上下不为例者,夫子意在释经,义便则言,以潜见须言其始,故豫张本于上。 三、四俱言「重刚不中」,恐其义同,故并先云爻位并重刚不中之事。 九五前章已备,故不复引《易》,但云大人也。 上九亦前章备显,故此直言亢之为言也。 案:初九云潜之为言,上爻云「亢之为言」,独二爻云「言」者,褚氏以初九居无位之地,故称言也; 其余四爻是有位,故不云言,义或然也。 重刚者,上下俱阳,故重刚也。 不中者,不在二、五之位,故不中也。 上不在天,谓非五位; 下不在田,谓非二位也。 「故干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者,居危之地,以干干夕惕,戒惧不息,得无咎也。

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 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

 正义曰:此明九四爻辞也。 其「重刚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并与九三同也。 「中不在人」者,三之与四,俱为人道。 但人道之中,人下近于地,上远于天,九三近二,是下近于地,正是人道,故九三不云「中不在人」。 九四则上近于天,下远于地,非人所处,故特云中不在人。 「故或之」者,以其上下无定,故心或之也。 「或之者,疑之也」者,此夫子释经或字。 经称或是疑惑之辞,欲进欲退,犹豫不定,故疑之也。 九三中虽在人,但位卑近下,向上为难,故危惕,其忧深也。 九四则阳德渐盛,去五弥近,前进稍易,故但疑惑,忧则浅也。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 况于鬼神乎?

 正义曰:此明九五爻辞。 但上节明大人与万物相感,此论大人之德,无所不合,广言所合之事。 「与天地合其德」者,庄氏云:「谓覆载也」。 「与日月合其明」者,谓照临也。 「与四时合其序」者,若赏以春夏,刑以秋冬之类也。 「与鬼神合其吉凶」者,若福善祸淫也。 「先天而天弗违」者,若在天时之先行事,天乃在后不违,是天合大人也。 「后天而奉天时」者,若在天时之后行事,能奉顺上天,是大人合天也。 「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者,夫子以天且不违,遂明大人之德,言尊而远者尚不违,况小而近者可有违乎? 况于人乎? 况于鬼神乎?

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 其唯圣人乎! 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正义曰:此明上九之义也。 「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者,言此上九所以亢极有悔者,正由有此三事。 若能三事备知,虽居上位,不至于亢也。 此设诫辞。 庄氏云:「进退据心,存亡据身,得丧据位。」 「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者,言唯圣人乃能「知进退存亡」也。 何不云得丧者,得丧轻于存亡,举重略轻也。 「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者,圣人非但止知进退存亡,又能不失其正道,其唯圣人乎! 此经再称「其唯圣人乎」者,上称圣人为「知进退存亡」发文,下称「其唯圣人乎」者,为「不失其正」发文,言圣人非但知进退存亡,又能不失其正,故再发「圣人」之文也。

相关推荐

臣无忌等言:臣闻混元初辟,三极之道分焉; 醇德既醨,六籍之文着矣。 于是龟书浮于温洛,爰演九畴; …

472,878

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 《易》本卜筮之书,故末派浸流于谶纬。 王弼乘其极敝而攻之,遂…

464,190

国子祭酒上护军曲阜县开国子臣孔颕达奉勑撰定 夫易者象也,爻者效也。 圣人有以仰观俯察,象天地而…

403,362

八论 自此下分为八段。 第一论易之三名 第二论重卦之人 第三论三代易名 第四论卦辞爻辞谁作 第五论…

103,605

《系辞》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又礼纬《含文嘉》曰:「伏牺德合上下,天应以鸟兽文章…

489,093

案:《周礼》太卜三易云:「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杜子春云:「连山伏牺,归藏黄帝。」…

125,837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

助力内容变现

将您的收入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15689987323

客服邮箱

3131816650@qq.com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手机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