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9,107 浏览

52. 艮卦-周易正义[孔颖达疏] 艮下艮上

艮其背,

注云:目无患也。

不获其身;

注云:所止在后,故不得其身也。

行其庭,不见其人。

注云:相背故也。

无咎。

注云:凡物对面而不相通,否之道也。 艮者,止而不相交通之卦也。 各止而不相与,何得无咎? 唯不相见乃可也。 施止于背,不隔物欲,得其所止也。 背者,无见之物也。 无见则自然静止,静止而无见,则不获其身矣。 相背者,虽近而不相见,故行其庭,不见其人也。 夫施止不于无见,令物自然而止,而强止之,则奸邪并兴。 近而不相得,则凶。 其得无咎,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故也。

 正义曰:「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者,艮,止也,静止之义,此是象山之卦,故以艮为名。 施之于人,则是止物之情,防其动欲,故谓之止。

「艮其背」者,此明施止之所也。 施止得所,则其道易成,施止不得其所,则其功难成,故《老子》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也。」 背者,无见之物也。 夫无见则自然静止。 夫欲防止之法,宜防其未兆。 既兆而止,则伤物情,故施止于无见之所,则不隔物欲,得其所止也。 若施止于面,则对面而不相通,强止其情,则奸邪并兴,而有凶咎。 止而无见,则所止在后,不与而相对。 言有物对面而来,则情欲有私于己。 既止在后,则是施止无见。 所止无见,何及其身? 故不获其身。 既不获其身,则相背矣。 相背者,虽近而不相见,故「行其庭,不见其人」。 如此乃得无咎,故曰「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又若能止于未兆,则是治之于未萌,若对面不相交通,则是否之道也。 但止其背,可得无咎也。

彖曰:艮,止也。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注云:止道不可常用,必施于不可以行; 适于其时,道乃光明也。

艮其止,止其所也。

注云:易背曰止,以明背即止也。 施止不可于面,施背乃可也。 施止于止,不施止于行,得其所矣,故曰艮其止,止其所也。

上下敌应,不相与也。 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正义曰:「艮,止也」者,训其名也。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者,将释施止有所光明,施止有时,凡物之动息,自各有时运。 用止之法,不可为常,必须应时行止,然后其道乃得光明也。

艮其止,止其所也:此释施止之所也。 「艮其止」者,叠经文「艮其背」也。 「易背曰止,以明背」者,无见之物,即是可止之所也。 既时止即宜止,时行则行,所以施止须是所。 艮既训止,今言「艮其止」,是止其所止也,故曰「艮其止,止其所」也。

「上下敌应,不相与也」者,此就六爻皆不相应,释艮卦之名,又释「不获其身」以下之义。 凡应者,一阴一阳,二体不敌。 今上下之位,虽复相当,而爻皆峙敌,不相交与,故曰「上下敌应,不相与」也。 然八纯之卦皆六爻不应,何独于此言之者,谓此卦既止而不交,爻又峙而不应,与「止」义相协,故兼取以明之也。

「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者,此举经文以结之,明相与而止之,则无咎也。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注云:各止其所,不侵官也。

正义曰:「兼山艮」者,两山义重,谓之「兼山」也。 直置一山,巳能镇止,今两山重叠,止义弥大,故曰「兼山艮」也。

「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者,止之为义,各止其所。 故君子于此之时,思虑所及,不出其已位也。

初六,艮其趾,无咎; 利永贞。

注云:处止之初,行无所之,故止其趾乃得无咎。 至静而定,故利永贞。

象曰:艮其趾,未失正也。

 正义曰:「艮其趾,无咎」者,趾,足也,初处体下,故谓之足。 居止之初,行无所适,止其足而不行,乃得无咎。 故曰「艮其趾,无咎」也。

「利永贞」者,静止之初,不可以躁动,故利在永贞也。

「未失正也」者,行则有咎,止则不失其正,释所以「利永贞」。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

注云:随,谓趾也。 止其腓,故其趾不拯也。 腓体躁而处止,而不得拯其随,又不能退听安静,故其心不快也。

象曰:不拯其随,未退听也。

 正义曰:「艮其腓,不拯其随」者,腓,肠也。 在足之上。 腓体或屈或伸,躁动之物,腓动则足随之,故谓足为随。 拯,举也,今既施止于腓,腓不得动,则足无由举,故曰「艮其腓,不拯其随」也。

「其心不快」者,腓是躁动之物,而强止之,贪进而不得动,则情与质乖也,故曰「其心不快」。 此爻明施止不得其所也。

《象》曰「未退听也」者,听,从也,既不能拯动,又不能静退听从其见止之命,所以「其心不快」矣。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厉熏心。

注云:限,身之中也。 三当两象之中,故曰艮其限。 夤,当中脊之肉也。 止加其身,中体而分,故列其夤而忧危熏心也。 艮之为义,各止于其所,上下不相与,至中则列矣。 列加其夤,危莫甚焉,危亡之忧,乃熏灼其心也。 施止体中,其体分焉,体分两主,大器丧矣。

象曰:艮其限,危熏心也。

 正义曰:「艮其限,列其夤,厉熏心」者,限,身之中,人系带之处,言三当两象之中,故谓之限。 施止于限,故曰「艮其限」也。 夤,当中脊之肉也。 熏,烧灼也。 既止加其身之中,则上下不通之义也,是分列其夤。 夤既分列,身将丧亡,故忧危之切,熏灼其心矣。 然则君臣共治,大体若身,大体不通,则君臣不接,君臣不接,则上下离心,列夤则身亡,离心则国丧,故曰「列其夤,厉熏心」。

注体分两主,大器丧矣。 正义曰:大器谓国与身也。 此爻亦明施止不得其所也。

六四,艮其身,无咎。

注云:中上称身,履得其位,止求诸身,得其所处,故不陷于咎也。

象曰:艮其身,止诸躬也。

注云:自止其躬,不分全体。

正义曰:「艮其身,无咎」者,中上称身。 六四居止之时,已入上体,履得其位,止求诸身,不陷于咎,故曰「艮其身,无咎」也。 求,责也。 诸,之也。

《象》曰止诸躬也者,躬犹身也,明能静止其身,不为躁动也。

注自止其躬不分全体。 正义曰:艮卦总其两体以为一身,两体不分,乃谓之全,全乃谓之身。 以九三居两体之际,在于身中,未入上体,则是止于下体,不与上交,所以体分夤列。 六四巳入上体,则非上下不接,故能总止其身不分全体。 然则身是总名,而言“中上称身”者何也? 盖至中则体分而身丧,入上体则不分而身全。 九三施止于分体,故谓之「限」,六四施止于全体,故谓之「身」。 非中上独是其身,而中下非身也。

六五,艮其辅,言有序,悔亡。

注云:施止于辅,以处于中,故口无择言,能亡其悔也。

象曰:艮其辅,以中正也。

注云:能用中正,故言有序也。

 正义曰:「艮其辅,言有序,悔亡」者,辅,颊车也,能止于辅颊也。 以处其中,故口无择言也。 言有伦序,能亡其悔,故曰「艮其辅,言有序,悔亡」也。

《象》曰「以中正」者,位虽不正,以居得其中,故不失其正,故「言有序」也。

上九,敦艮,吉。

注云:居止之极,极止者也。 敦重在上,不陷非妄,宜其吉也。

象曰:敦艮之吉,以厚终也。

正义曰:「敦艮,吉」者,敦,厚也。 上九居艮之极,极止者也。 在上能用敦厚以自止,不陷非妄,宜其吉也,故曰「敦艮吉」也。

《象》曰「以厚终」者,言上九能以敦厚自终,所以获「吉」也。

相关推荐

臣无忌等言:臣闻混元初辟,三极之道分焉; 醇德既醨,六籍之文着矣。 于是龟书浮于温洛,爰演九畴; …

472,877

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 《易》本卜筮之书,故末派浸流于谶纬。 王弼乘其极敝而攻之,遂…

464,190

国子祭酒上护军曲阜县开国子臣孔颕达奉勑撰定 夫易者象也,爻者效也。 圣人有以仰观俯察,象天地而…

403,361

八论 自此下分为八段。 第一论易之三名 第二论重卦之人 第三论三代易名 第四论卦辞爻辞谁作 第五论…

103,604

《系辞》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又礼纬《含文嘉》曰:「伏牺德合上下,天应以鸟兽文章…

489,093

案:《周礼》太卜三易云:「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杜子春云:「连山伏牺,归藏黄帝。」…

125,837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

助力内容变现

将您的收入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15689987323

客服邮箱

3131816650@qq.com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手机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