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835 浏览

精气为物,游魂为变,

注云:精气烟熅,聚而成物。 聚极则散,而游魂为变也。 游魂,言其游散也。

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注云:尽聚散之理,则能知变化之道,无幽而不通也。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

注云:德合天地,故曰相似。

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

注云:知周万物,则能以道济天下也。

旁行而不流,

注云:应变旁通,而不流淫也。

乐天知命,故不忧。

注云:顺天之化,故曰乐也。

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注云:安土敦仁者,万物之情也。 物顺其情则仁功赡矣。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

注云:范围者,拟范天地,而周备其理也。

曲成万物而不遗。

注云:曲成者,乘变以应物,不系一方者也,则物宜得矣。

通乎昼夜之道而知。

注云:通幽明之故,则无不知也。

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注云:自此以上,皆言神之所为也。 方、体者,皆系于形器者也。 神则阴阳不测,易则唯变所适,不可以一方、一体明。

一阴一阳之谓道,

注云:道者何? 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 寂然天体,不可为象。 必有之用极,而无之功显,故至乎「神无方,而易无体」,而道可见矣。 故穷变以尽神,因神以明道,阴阳虽殊,无一以待之。 在阴为无阴,阴以之生; 在阳为无阳,阳以之成,故曰「一阴一阳」也。

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注云:仁者资道以见其仁,知者资道以见其知,各尽其分。

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注云:君子体道以为用也。 仁知则滞于所见,百姓则日用而不知。 体斯道者,不亦鲜矣?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始可以语至而言极也。

 正义曰:此第四章也。 上章明卦爻之义,其事类稍尽,但卦爻未明鬼神情状。 此章说物之改变而为鬼神,易能通鬼神之变化,故于此章明之。

云:「精气为物」者,谓阴阳精灵之气,氤氲积聚而为万物也。

「游魂为变」者,物既积聚,极则分散,将散之时,浮游精魂,去离物形,而为改变,则生变为死,成变为败,或未死之间,变为异类也。

○「是故知鬼神之情状」者,能穷易理,尽生死变化,以此之故,能知鬼神之内外情状也。 物既以聚而生,以散而死,皆是鬼神所为,但极聚散之理,则知鬼神之情状也。 言圣人以易之理而能然也。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者,天地能知鬼神,任其变化。 圣人亦穷神尽性,能知鬼神,是与天地相似,所为所作,故不违于天地,能与天地合也。

「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者,圣人无物不知,是知周于万物。 天下皆养,是道济天下也。

故不过者,所为皆得其宜,不有愆过,使物失分也。

○「旁行而不流」者,言圣人之德,应变旁行,无不被及,而不有流移淫过。 若不应变化,非理而动,则为流淫也。

○「乐天知命,故不忧」者,顺天施化,是欢乐于天; 识物始终,是自知性命。 顺天道之常数,知性命之始终,任自然之理,故不忧也。

○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者,言万物之性,皆欲安静于土,敦厚于仁。 圣人能行此安土敦仁之化,故能爱养万物也。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者,范谓模范,围谓周围,言圣人所为所作,模范周围天地之化养,言法则天地以施其化,而不有过失违天地者也。

○「曲成万物而不遗」者,言圣人随变而应,屈曲委细,成就万物,而不有遗弃细小而不成也。

○通乎昼夜之道而知者,言圣人通晓于昼夜之道,昼则明也,夜则幽也,言通晓于幽明之道,而无事不知也。 自此已上,皆神之所为,圣人能极神之幽隐之德也。

○「故神无方,而易无体」者,神则寂然虚无,阴阳深远,不可求测,是无一方可明也。 易则随物改变,应变而往,无一体可定也。

○「一阴一阳之谓道」者,一谓无也,无阴无阳,乃谓之道。 一得为无者,无是虚无,虚无是太虚,不可分别,唯一而已,故以一为无也。 若其有境,则彼此相形,有二有三,不得为一。 故在阴之时,而不见为阴之功; 在阳之时,而不见为阳之力,自然而有阴阳,自然无所营为,此则道之谓也。 故以言之为道,以数言之谓之一,以体言之谓之无,以物得开通谓之道,以微妙不测谓之神,以应机变化谓之易,总而言之,皆虚无之谓也。 圣人以人事名之,随其义理,立其称号。

「继之者善也」者,道是生物开通,善是顺理养物,故继道之功者,唯善行也。

「成之者性也」者,若能成就此道者,是人之本性。 若性仁者成就此道为仁性,知者成就此道为知也。 故云「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是仁之与知,皆资道而得成仁知也。

「百姓日用而不知」者,言万方百姓,恒日日赖用此道而得生,而不知道之功力也。 言道冥昧不以功为功,故百姓日用而不能知也。

「故君子之道鲜矣」者,君子谓圣人也。 仁知则各滞于所见,百姓则日用不知,明体道君子,不亦少乎?

○注尽聚散至不通。 ○正义曰:案下云「神无方」,韩氏云自此以上皆言神之所为。 则此经「情状」是虚地之神。 圣人极虚无之神,知变化之道,幽冥悉通,故能知鬼神之情状。

  ○注自此以上至体明。 ○正义曰:自此已上,皆言神之所为者,谓从「神无方」以上,至「精气为物」以下,经之所云,皆言神所施为。 神者,微妙玄通,不可测量,故能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 知周万物,乐天知命,安土敦仁,范围天地,曲成万物,通乎昼夜,此皆神之功用也。 作易者因自然之神以垂教,欲使圣人用此神道以被天下,虽是神之所为,亦是圣人所为。 云「方体者,皆系于形器」者,方是处所之名,体是形质之称。 凡处所形质,非是虚无,皆系着于器物,故云「皆系于形器」也。 云「神则阴阳不测」者,既幽微不可测度,不可测,则何有处所,是「神无方」也。 云「易则唯变所适」者,既是变易,唯变之适,不有定往,何可有体,是「易无体」也。 云「不可以一方一体明」者,解「无方」「无体」也。 凡无方无体,各有二义。 一者神则不见其处所云为,是无方也; 二则周游运动,不常在一处,亦是无方也。 无体者,一是自然而变,而不知变之所由,是无形体也; 二则随变而往,无定在一体,亦是无体也。

○注「道者何」至「一阳也」。 ○正义曰:云:「道者何? 无之称」者,此韩氏自问其道而释之也。 道是虚无之称,以虚无能开通于物,故称之曰道。 云无不通,无不由者,若处于有,有则为物碍难,不可当通。 道既虚无为体,则不为碍难,故曰「无不通」也。 「无不由」者,言万物皆因之而通,由之而有。 云「况之曰道」者,比况道路以为称也。 「寂然无体,不可为象」者,谓寂然幽静而无体,不可以形象求,是不可为象。 至如天覆地载,日照月临,冬寒夏暑,春生秋杀,万物运动,皆由道而然,岂见其所营,知其所为? 是「寂然无体,不可为象」也。 云「必有之用,极而无之功显」者,犹若风雨是有之所用,当用之时,以无为心,风雨既极之后,万物赖此风雨而得生育,是生育之功,由风雨无心而成。 是「有之用极,而无之功显」,是神之发作动用,以生万物,其功成就,乃在于无形。 应机变化,虽有功用,本其用之所以,亦在于无也。 故至乎「神无方而易无体」,自然无为之道,可显见矣。 当其有用之时,道未见也。 云「故穷变以尽神」者,神则杳然不测,千变万化。 圣人则穷此千变万化,以尽神之妙理,故云穷变化以尽神。 云「因神以明道」者,谓尽神之理,唯在虚无,因此虚无之神,以明道之所在,道亦虚无,故云「因神以明道」也。 「阴阳虽殊,无一以待之」者,言阴之与阳,虽有两气,恒用虚无之一,以拟待之。 言在阳之时,亦以为虚无,无此阳也。 在阴之时,亦以为虚无,无此阴也。 云「在阴为无阴,阴以之生」者,谓道虽在于阴,而无于阴,言道所在皆无阴也。 虽无于阴,阴终由道而生,故言「阴以之生」也。 「在阳为无阳,阳以之成」者,谓道虽在阳,阳中必无道也。 虽无于阳,阳必由道而成,故言「阳以成之」也。 道虽无于阴阳,然亦不离于阴阳,阴阳虽由道成,即阴阳亦非道,故曰「一阴一阳」也。

○注「君子体道」至「极也」。 ○正义曰:「君子体道以为用」者,谓圣人为君子,体履于至道,法道而施政,则《老子》云「为而不宰,功成不居」是也。 云「仁知则滞于所见」者,言仁知虽贤犹有偏见,仁者观道谓道为仁,知者观道谓道为知,不能徧晓,是滞于所见也。 是道既以无为用,若以仁以知,则滞所见也。 至于百姓,但日用通生之道,又不知通生由道而来,故云「百姓日用而不知」也。 云「体斯道者不亦鲜矣」者,是圣人君子独能悟道,故云「不亦鲜矣」。 云「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者,引《老子‧道经》之文以结成此义。 「无欲」谓无心,若能寂然无心无欲,观其道之妙趣,谓不为所为,得道之妙理也。 云「始可以语至而言极也」者,若能无欲观此道之妙理,无事无为,如此,可以语说其至理,而言其极趣也。 若不如此,不可语至而言极也。

相关推荐

臣无忌等言:臣闻混元初辟,三极之道分焉; 醇德既醨,六籍之文着矣。 于是龟书浮于温洛,爰演九畴; …

472,874

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 《易》本卜筮之书,故末派浸流于谶纬。 王弼乘其极敝而攻之,遂…

464,187

国子祭酒上护军曲阜县开国子臣孔颕达奉勑撰定 夫易者象也,爻者效也。 圣人有以仰观俯察,象天地而…

403,358

八论 自此下分为八段。 第一论易之三名 第二论重卦之人 第三论三代易名 第四论卦辞爻辞谁作 第五论…

103,602

《系辞》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又礼纬《含文嘉》曰:「伏牺德合上下,天应以鸟兽文章…

489,090

案:《周礼》太卜三易云:「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杜子春云:「连山伏牺,归藏黄帝。」…

125,833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

助力内容变现

将您的收入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15689987323

客服邮箱

3131816650@qq.com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手机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