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8,087 浏览

显诸仁,藏诸用,

注云:衣被万物,故曰显诸仁。 日用而不知,故曰藏诸用。

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

注云:万物由之以化,故曰「鼓万物」也。 圣人虽体道以为用,未能全无以为体,故顺通天下,则有经营之迹也。

盛德大业,至矣哉!

注云:夫物之所以通,事之所以理,莫不由乎道也。 圣人功用之母,体同乎道,盛德大业,所以能至。

富有之谓大业,

注云:广大悉备,故曰富有。

日新之谓盛德。

注云:体化合变,故曰日新。

生生之谓易,

注云:阴阳转易,以成化生。

成象之谓干,

注云:拟干之象。

效法之谓坤,

注云:效坤之法。

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

注云:物穷则变,变而通之,事之所由生也。

阴阳不测之谓神。

注云:神也者,变化之极,妙万物而为言,不可以形诘者也,故曰阴阳不测。 尝试论之曰:原夫两仪之运,万物之动,岂有使之然哉! 莫不独化于大虚,欻尔而自造矣。 造之非我,理自玄应; 化之无主,数自冥运,故不知所以然,而况之神。 是以明两仪以太极为始,言变化而称极乎神也。 夫唯知天之所为者,穷理体化,坐忘遗照。 至虚而善应,则以道为称。 不思而玄览,则以神为名。 盖资道而同乎道,由神而冥于神也。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

注云:穷幽极深,无所止也。

以言乎邇则静而正,

注云:则近而当。

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 夫干,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

注云:专,专一也。 直,刚正也。

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

注云:翕,敛也。 止则翕敛其气,动则辟开以生物也。 干统天首物,为变化之元,通乎形外者也。 坤则顺以承阳,功尽于已,用止乎形者也。 故乾以专直言乎其材,坤以翕辟言乎其形。

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注云:易之所载,配此四义。

子曰:「易其至矣乎? 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

注云:穷理入神,其德崇也。 兼济万物,其业广也。

知崇礼卑,

注云:知以崇为贵,礼以卑为用。

崇效天,卑法地。

注云:极知之崇,象天高而统物; 备礼之用,象地广而载物也。

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注云:天地者,易之门户,而易之为义,兼周万物,故曰「行乎其中矣」。

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注云:物之存成,由乎道义也。

 正义曰:此第五章也。 上章论神之所为,此章广明易道之大,与神功不异也。

显诸仁者,言道之为体,显见仁功,衣被万物,是显诸仁也。

「藏诸用」者,谓潜藏功用,不使物知,是藏诸用也。

○「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者,言道之功用,能鼓动万物,使之化育,故云「鼓万物」。 圣人化物,不能全无以为体,犹有经营之忧; 道则虚无为用,无事无为,不与圣人同用,有经营之忧也。

○「盛德大业,至矣哉!」 者,圣人为功用之母,体同于道,万物由之而通,众事以之而理,是圣人极盛之德,广大之业,至极矣哉! 于行谓之德,于事谓之业。

○「富有之谓大业」者,自此已下,覆说「大业」「盛德」,因广明易与乾坤,及其占之与事,并明神之体,以广大悉备,万事富有,所以谓之大业。

「日新之谓盛德」者,圣人以能变通体化,合变其德,日日增新,是德之盛极,故谓之盛德也。

○生生之谓易者,生生,不绝之辞。 阴阳变转,后生次于前生,是万物恒生,谓之易也。 前后之生,变化改易。 生必有死,易主劝戒,奖人为善,故云生不云死也。

○「成象之谓乾」者,谓画卦成乾之象,拟乾之健,故谓卦为乾也。

○「效法之谓坤」者,谓画卦效坤之法,拟坤之顺,故谓之坤也。

○「极数知来之谓占」者,谓穷极蓍策之数,豫知来事,占问吉凶,故云「谓之占」也。

「通变之谓事」者,物之穷极,欲使开通,须知其变化,乃得通也。 凡天下之事,穷则须变,万事乃生,故云通变之谓事。

○「阴阳不测之谓神」者,天下万物,皆由阴阳,或生或成,本其所由之理,不可测量,之谓神也,故云「阴阳不测之谓神」。

○「夫易广矣,大矣」者,此赞明易理之大,易之变化,极于四远,是广矣。 穷于上天,是大矣。 故下云广大配天地也。

「以言乎远则不御」者,御,止也。 言乎易之变化,穷极幽深之远,则不有御止也。 谓无所止息也。

○「以言乎邇则静而正」者,邇,近也。 言易之变化,在于邇近之处,则宁静而得正。 谓变化之道,于其近处,物各静而得正,不烦乱邪僻也。 远尚不御,近则不御可知; 近既静正,则远亦静正,互文也。

「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者,变通之道,徧满天地之内,是则备矣。

「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者,上经既论易道资阴阳而成,故此经明乾,复兼明坤也。 干是纯阳,德能普备,无所偏二,唯专一而已。 若气不发动,则静而专一,故云「其静也专」。 若其运转,则四时不忒,寒暑无差,刚而得正,故云「其动也直」。 以其动静如此,故能大生焉。

○「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者,此经明坤之德也。 坤是阴柔,闭藏翕敛,故「其静也翕」; 动则开生万物,故「其动也辟」。 以其如此,故能广生于物焉。 天体高远,故干云大生; 地体广博,故坤云广生。 对则乾为物始,坤为物生,散则始亦为生,故总云生也。

「广大配天地」者,此经申明易之德,以易道广大,配合天地,大以配天,广以配地。

「变通配四时」者,四时变通,易理亦能变通,故云「变通配四时」也。

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者,案初章论乾坤易简,可久可大,配至极微妙之德也。 然《易》初章易为贤人之德,简为贤人之业,今总云「至德」者,对则德业别,散则业由德而来,俱为德也。

「子曰易其至矣乎」者,更美易之至极,是语之别端,故言「子曰」。

「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者,言易道至极,圣人用之,增崇其德,广大其业,故云「崇德而广业也」。

○「知崇礼卑」者,易兼知之与礼,故此明知礼之用。 知者通利万物,象天阳无不覆,以崇为贵也。 礼者卑敬于物,象地柔而在下,故以卑为用也。

○崇效天,卑法地者,知既崇高,故效天; 礼以卑退,故法地也。

○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者,天地陈设于位,谓知之与礼,而效法天地也。

「而易行乎其中矣」者,变易之道,行乎知礼之中。 言知礼与易而并行也。 若以实象言之,天在上,地在下,是天地设位。 天地之间,万物变化,是易行乎天地之中也。

○「成性存存,道义之门」者,此明易道既在天地之中,能成其万物之性,使物生不失其性,存其万物之存,使物得其存成也。 性谓禀其始也,存谓保其终也,道谓开通也,义谓得其宜也。 既能成性存存,则物之开通,物之得宜,从此易而来,故云道义之门,谓易与道义为门户也。

0注万物由之至「之迹」。 ○正义曰:云「圣人虽体道以为用」者,言圣人不能无忧之事。 道则无心无迹,圣人则亦无心有迹,圣人能体附于道,其迹以有为用。 云「未能全无以为体」者,道则心迹俱无,是其全无以为体; 圣人则无心有迹,是迹有而心无,是不能全无以为体。 云「故顺通天下,则有经营之迹」者,言圣人顺通天下之理,内则虽是无心,外则有经营之迹,则有忧也。 道则心迹俱无,无忧无患,故云不与圣人同忧也。

○注神也者至「于神矣」。 ○正义曰:云「神也者,变化之极」者,言神之施为,自将变化之极以为名也。 云「妙万物而为言」者,妙谓微妙也。 万物之体,有变象可寻,神则微妙于万物而为言也,谓不可寻求也。 云「不可以形诘」者,杳寂不测,无形无体,不可以物之形容所求而穷诘也。 云「造之非我,理自玄应」者,此言神力也。 我,谓宰主之名也。 言物之造作,非由我之宰主所为,其造化之理,自然玄空相应,而自然造作也。 云「是以明两仪以太极为始」者,言欲明两仪天地之体,必以太极虚无为初始,不知所以然,将何为始也? 云「言变化而称极乎神」者,欲言论变化之理,不知涯际,唯「称极乎神」,神则不可知也。 云「夫唯知天之所为者,穷理体化,坐忘遗照」者,言若能知天之所造为者,会能穷其物理,体其变化,静坐而忘其事,及遗弃所照之物,任其自然之理,不以他事系心,端然玄寂,如此者乃能知天之所为也。 言天之道亦如此也。 「坐忘遗照」之言,事出《庄子‧大宗师》也。 云「至虚而善应,则以道为称」者,此解道之目也。 言至极空虚而善应于物,则乃目之为道,故云「则以道为称」。 云「不思而玄览,则以神为名」者,谓不可思量而玄远,览见者乃目之为神,故云「则以神为名」也。 云「盖资道而同乎道」者,此谓圣人设教,资取乎道,行无为之化,积久而遂同于道,内外皆无也。 云「由神而冥于神也」者,言圣人设教,法此神之不测,无体无方,以垂于教,久能积渐,而冥合于神,不可测也。 此皆谓圣人初时虽法道法神以为无,体未能全无,但行之不已,遂至全无不测,故云「资道而同于道,由神而冥于神也」。

相关推荐

臣无忌等言:臣闻混元初辟,三极之道分焉; 醇德既醨,六籍之文着矣。 于是龟书浮于温洛,爰演九畴; …

472,877

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 《易》本卜筮之书,故末派浸流于谶纬。 王弼乘其极敝而攻之,遂…

464,190

国子祭酒上护军曲阜县开国子臣孔颕达奉勑撰定 夫易者象也,爻者效也。 圣人有以仰观俯察,象天地而…

403,361

八论 自此下分为八段。 第一论易之三名 第二论重卦之人 第三论三代易名 第四论卦辞爻辞谁作 第五论…

103,605

《系辞》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又礼纬《含文嘉》曰:「伏牺德合上下,天应以鸟兽文章…

489,093

案:《周礼》太卜三易云:「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杜子春云:「连山伏牺,归藏黄帝。」…

125,837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

助力内容变现

将您的收入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15689987323

客服邮箱

3131816650@qq.com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手机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