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011 浏览

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注云:夫变化之道,不为而自然。 故知变化者,则知神之所为。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注云:此四者存乎器象,可得而用也。

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 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 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

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 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 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注云:夫非忘象者则无以制象,非遗数者无以极数。 至精者无筹策而不可乱,至变者体一而无不周,至神者寂然而无不应。 斯盖功用之母,象数所由立,故曰:非至精至变至神,则不得与于斯也。

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 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 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

注云:极未形之理则曰深,适动微之会则曰几。

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注云:四者由圣道以成,故曰「圣人之道」。

 正义曰:此第九章也。 上章既明大衍之数,极尽蓍策之名数,可与助成神化之功。 此又广明易道深远,圣人之道有四,又明易之深远,穷极几神也。

○「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者,言易既知变化之道理,不为而自然也。 则能知神化之所为,言神化亦不为而自然也。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言《易》之为书,有圣人所用之道者凡有四事焉。

「以言者尚其辞」者,谓圣人发言而施政教者,贵尚其爻卦之辞,发其言辞,出言而施政教也。

「以动者尚其变」者,谓圣人有所兴动营为,故法其阴阳变化。 变有吉凶,圣人之动,取吉不取凶也。

「以制器者尚其象」者,谓造制形器,法其爻卦之象。 若造弧矢,法睽之象,若造杵臼,法小过之象也。

「以卜筮者尚其占」者,策是筮之所用,并言卜者,卜虽龟之见兆,亦有阴阳五行变动之状。 故卜之与筮,尚其爻卦变动之占也。

「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者,既易道有四,是以君子将欲有所施为,将欲有所行,往占问其吉凶,而以言命蓍也。

「其受命也如响」者,谓蓍受人命,报人吉凶,如响之应声也。

「无有远近幽深」者,言易之告人吉凶,无问远之与近,及幽遂深远之处,悉皆告之也。

「遂知来物」者,物,事也。 然易以万事告人,人因此遂知将来之事也。

「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者,言易之功深如此,若非天下万事之内,至极精妙,谁能参与于此,与易道同也。 此已上论易道功深,告人吉凶,使豫知来事,故以此结之也。

「参伍以变」者,参,三也。 伍,五也。 或三或五,以相参合,以相改变。 略举三五,诸数皆然也。

「错综其数」者,错谓交错,综谓总聚,交错总聚其阴阳之数也。

通其变者,由交错总聚,通极其阴阳相变也。

「遂成天地之文」者,以其相变,故能遂成就天地之文。 若青赤相杂,故称文也。

「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者,謂窮極其陰陽之數,以定天下萬物之象。猶若極二百一十六策,以定乾之老陽之象,窮一百四十四策,以定坤之老陰之象,舉此餘可知也。

「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者,言此易之理,若非天下萬事至極之變化,誰能與於此者,言皆不能也。此結成易之變化之道,故更言「與於此」也。前經論易理深,故云「非天下之至精」。此經論極數變通,故云「非天下之至變」也。

「易无思也,无為也」者,任運自然,不關心慮,是无思也;任運自動,不須營造,是无為也。

「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者,既无思无為,故「寂然不動」。有感必應,萬事皆通,是「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也。故謂事故,言通天下萬事也。

「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者,言易理神功不測,非天下萬事之中,至極神妙,其孰能與於此也。此經明易理神妙不測,故云「非天下之至神」,若非天下之至神,誰能與於此也。

「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者,言易道弘大,故聖人用之,所以窮極幽深,而研覈幾微也。

「極深」者,則前經初一節云:「君子將有為,將有行,問焉而以言,其受命如響,无有遠近幽深」,是極深也。

「研幾」者,上經次節云「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以定天下之象」,是研幾也。

「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者,言聖人用易道以極深,故聖人德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意,即是前經上節「問焉而以言,其受命如響」,「遂知來物」,是通天下之志也。

「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者,聖人用易道以研幾,故聖人知事之幾微,是前經次節「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是也。幾者離无入有,是有初之微。以能知有初之微。則能興行其事,故能成天下之事務也。

「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者,此覆說上經下節易之神功也。以无思无為,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故不須急疾,而事速成;不須行動,而理自至也。案下節云「唯深也」言「通天下之志」,「唯幾也」言「成天下之務」。今「唯神也」直云「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不言「通天下」者,神則至理微妙,不可測知。无象无功,於天下之事,理絕名言,不可論也。故不云「成天下之功」也。

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者,章首论圣人之道四焉,章中历陈其三事,章末结而成之,故曰「圣人之道四焉」是此之谓也。 章首「圣人之道有四」者,韩氏注云「此四者存乎器象,可得而用者」,则辞也,变也,象也,占也。 是有形之物,形器可知也。 若章中所陈则有三事,一是至精,精则唯深也。 二是至变,变则唯几也。 三是至神,神则微妙无形,是其无也。 神既无形,则章中三事,不得配章首四事。 韩氏云「四者存乎器象」,故知章中三事,不得配章首四事者也。 但行此四者,即能致章中三事。 故章中历陈三事,下总以「圣人之道四焉」结之也。

 ○注「此四者存乎器象,可得而用也」。 ○正义曰:辞是爻辞,爻辞是器象也。 变是变化,见其来去,亦是器象也。 象是形象,占是占其形状,并是有体之物。 有体则是物之可用,故云「可得而用者也」。

○注「夫非忘象」至「与于斯也」。 ○正义曰:云「夫非忘象者,则无以制象」者,凡自有形象者,不可以制他物之形象,犹若海不能制山之形象,山不能制海之形象。 遗忘已象者,乃能制众物之形象也。 「非遗数者,无以极数」者,若以数数物,则不能极其物数。 犹若以万而数,则不能苞亿,以一亿而数,则不能苞千亿万亿。 遗去数名者,则无所不苞。 是非遗去其数,无以极尽于数也。 言「至精者,无筹策而不可乱」者,以其心之至精,理在玄通,无不记亿,虽无筹策,而不可乱也。 言「至变者,体一而无不周」者,言至极晓达变理者,能体其淳一之理,其变通无不周徧。 言虽万类之变,同归于一变也。 「斯盖功用之母,象数所由立」者,言至精、至变、至神,三者是物之功用之母。 物之功用,象之与数,由此至精、至变、至神所由来,故云象数所由立也。 言象之所以立有象者,岂由象而来,由太虚自然而有象也; 数之所以有数者,岂由数而来,由太虚自然而有数也; 是太虚之象,太虚之数,是其至精至变也。 由其至精,故能制数; 由其至变,故能制象。 若非至精、至变、至神,则不得参与妙极之玄理也。

相关推荐

臣无忌等言:臣闻混元初辟,三极之道分焉; 醇德既醨,六籍之文着矣。 于是龟书浮于温洛,爰演九畴; …

472,877

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 《易》本卜筮之书,故末派浸流于谶纬。 王弼乘其极敝而攻之,遂…

464,190

国子祭酒上护军曲阜县开国子臣孔颕达奉勑撰定 夫易者象也,爻者效也。 圣人有以仰观俯察,象天地而…

403,361

八论 自此下分为八段。 第一论易之三名 第二论重卦之人 第三论三代易名 第四论卦辞爻辞谁作 第五论…

103,604

《系辞》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又礼纬《含文嘉》曰:「伏牺德合上下,天应以鸟兽文章…

489,093

案:《周礼》太卜三易云:「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杜子春云:「连山伏牺,归藏黄帝。」…

125,836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

助力内容变现

将您的收入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15689987323

客服邮箱

3131816650@qq.com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手机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