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网推荐茵陈蒿汤,方剂|五术之医,易经网最权威的易经平台,集山,医,命,相,卜,易经资料,易经视频,易经大师为一体的综合性易经网站
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中医方剂名。出自《伤寒论》。为祛湿剂。具有清热,利湿,退黄之功效。主治湿热黄疸。症见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无汗或但头汗出,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微满,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临床上用于治疗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钩端螺旋体病等所引起的黄疸,证属湿热内蕴者。
名称
茵陈蒿汤
出处
《伤寒论》
分类
祛湿剂-清热祛湿剂
功用
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
湿热黄疸
目录
- 歌诀
- 组成
- 用法用量
- 功用
- 主治
- 方义
- 运用
- 加减化裁
-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 重要文献摘要
歌诀
茵陈蒿汤治阳黄,栀子大黄组成方;栀子柏皮加甘草,茵陈四逆治阴黄。
组成
茵陈六两(18g),栀子十四枚(12g),大黄(去皮)二两(6g)。
用法用量
1、现代用法:水煎服。
2、古代用法: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功用
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
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无汗或但头汗出,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微满,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
方义
本方为治疗湿热黄疸之常用方,《伤寒论》用其治疗瘀热发黄,《金匮要略》以其治疗谷疸。病因皆缘于邪热入里,与脾湿相合,湿热壅滞中焦所致。湿热壅结,气机受阻,故腹微满、恶心呕吐、大便不爽甚或秘结;无汗而热不得外越,小便不利则湿不得下泄,以致湿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浸渍肌肤,则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湿热内郁,津液不化,则口中渴。舌苔黄腻,脉沉数为湿热内蕴之征。治宜清热,利湿,退黄。
方中重用茵陈为君药,本品苦泄下降,善能清热利湿,为治黄疸要药。臣以栀子清热降火,通利三焦,助茵陈引湿热从小便而去。佐以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导瘀热从大便而下。三药合用,利湿与泄热并进,通利二便,前后分消,湿邪得除,瘀热得去,黄疸自退。
运用
1、本方为治疗湿热黄疸之常用方,其证属湿热并重。临床应用以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舌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2、本方常用于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钩端螺旋体病等所引起的黄疸,证属湿热内蕴者。
加减化裁
若湿重于热者,可加茯苓、泽泻、猪苓以利水渗湿;热重于湿者,可加黄柏、龙胆草以清热祛湿;胁痛明显者,可加柴胡、川楝子以疏肝理气。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茵陈蒿汤与栀子柏皮汤均主治阳黄,其证均因湿热内蕴所致。其中茵陈蒿汤以茵陈配栀子、大黄,清热利湿并重,故用于湿热俱盛之黄疸;栀子柏皮汤以栀子伍黄柏,而以清热为主,故适用于湿热黄疸属热重于湿者。茵陈四逆汤以茵陈与干姜、附子配伍,共奏温阳利湿退黄之功,故主治寒湿内阻之阴黄。
重要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2、方论选录
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下:“太阳、阳明俱有发黄症,但头汗而身无汗,则热不外越;小便不利,则热不下泄,故瘀热在里而渴饮水浆。然黄有不同,证在太阳之表,当汗而发之,故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为凉散法。证在大阳阳明之间,当以寒胜之,用栀子柏皮汤,乃清火法。在阳明之里,当泻之于内,故立本方,是逐秽法。茵陈……能除热邪留结,佐栀子以通水源,大黄以除胃热,令瘀热从小便而泄,腹满自减,肠胃无伤,乃合引而竭之之义,亦阳明利水之奇法也。”
茵陈蒿汤,方剂|五术之医由易经网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