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网推荐清胃散,方剂|五术之医,易经网最权威的易经平台,集山,医,命,相,卜,易经资料,易经视频,易经大师为一体的综合性易经网站
清胃散
清胃散,中医方剂名。出自《脾胃论》为清热剂。具有清胃凉血之功效。主治胃火牙痛,证见牙痛牵引头痛,面颊发热,其齿喜冷恶热,或牙宣出血,或牙龈红肿溃烂,或唇舌腮颊肿痛,口气热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临床常用于治疗口腔炎、牙周炎等属胃火上攻者。
名称
清胃散
出处
《脾胃论》
分类
清热剂-清脏腑热
功用
清胃凉血
主治
胃火牙痛
目录
- 歌诀
- 组成
- 用法用量
- 功用
- 主治
- 方义
- 配伍特点
- 运用
- 加减化裁
- 使用注意
-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 重要文献摘要
歌诀
清胃散中升麻连,当归生地丹皮全,或加石膏泻胃火,能消牙痛与牙宣。
组成
生地黄、当归身各三分(各6g),牡丹皮半钱(9g),黄连六分(6g),夏月倍之、升麻一钱(9g)。
用法用量
1、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
2、古代用法:上药为细末,都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放冷服之。
功用
清胃凉血。
主治
胃火牙痛。牙痛牵引头痛,面颊发热,其齿喜冷恶热,或牙宣出血,或牙龈红肿溃烂,或唇舌腮颊肿痛,口气热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
方义
本证多由胃有积热,热循足阳明经脉上攻所致,治疗以清胃凉血为主。足阳明胃经循鼻入上齿,手阳明大肠经入下齿,牙痛牵引头疼,面颊发热,唇舌颊腮肿痛,牙龈腐烂等,皆是火热攻窜为害。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胃热每致血分亦热,故易患牙宣出血等症。
方用苦寒之黄连为君,直泻胃府之火。升麻清热解毒,升而能散,故为臣药,可宣达郁遏之伏火,有“火郁发之”之意,与黄连配伍,则泻火而无凉遏之弊,升麻得黄连,则散火而无升焰之虞。胃热则阴血亦必受损,故以生地凉血滋阴;丹皮凉血清热,皆为臣药。当归养血和血,为佐药。升麻兼以引经为使。
配伍特点
诸药合用,共奏清胃凉血之效,以使上炎之火得降,血分之热得除,于是循经外发诸症,皆可因热毒内彻而解。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胃火牙痛的常用方,凡胃热证或血热火郁者均可使用。临床应用以牙痛牵引头痛,口气热臭,舌红苔黄,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口腔炎、牙周炎、三叉神经痛等属胃火上攻者。
加减化裁
若肠燥便秘,加大黄以导热下行;口渴饮冷,加石膏,玄参,天花粉以清热生津;胃火炽盛之牙衄,加牛膝导血热下行。
使用注意
牙痛属风寒及肾虚火炎者不宜。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泻黄散与清胃散同有清热作用,泻黄散泻脾胃伏火,主治脾热弄舌,口疮口臭等;清胃散清胃凉血,主治胃热牙痛,或牙宣出血,颊腮肿痛者。前者是清泻与升发并用,兼顾脾胃;后者是以清胃凉血为主,兼以升散解毒,此为两方同中之异。
重要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脾胃论》卷下:“治因服补胃热药,致使上下牙疼痛不可忍,牵引头脑。满面发热火痛,此足阳明别络入脑也。喜寒恶热,乃是阳明经中热盛而作也,其齿喜冷恶热。”
2、方论选录
吴谦,等《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4:“阳明胃多气多血,又两阳合明为热盛,是以邪入而为病常实。若大渴,舌胎,烦躁,此伤气分,热聚胃腑,燥其津液,白虎汤主之。若醇饮肥厚炙焯过用,以致湿热壅于胃腑,逆于经络,而为是病,此伤血分,治宜清胃。方中以生地益阴凉血为君,佐之以丹皮,去蒸而疏其滞,以黄连清热燥湿为臣。佐之以当归,入血而循其经。仍用升麻之辛凉,为本经捷使,引诸药直达血所。则咽喉不清、齿龈肿痛等证,廓然俱清矣。”
清胃散,方剂|五术之医由易经网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