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网推荐,杨易德所理解的《道德经》:“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五术之山,易经网最权威的易经平台,山,医,命,相,卜,易经视频,易经资料,易经大师汇集地。
《道德经》原文第77章“成而弗居”云:
“天之道,犹张弓也。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唯有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有,功成而弗居,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这段话是以天道举例来与人道作对比,让人明白大部分的人们所作所为是与天道相违背的。也是通过这句话来劝人功成不居。
下面,杨易德用自己的话对这段话试着翻译过来,意思大概是这样的:
天之道就好比在拉弓张弦,高低一定要恰当,如果高了,你就得往下调;如果低了,你就要往上举。就像这样,过了就要及时作减法调整,不够的话就要作加法补充。而人之道却不是这样的,我们看到的很多人,他们为人处事往往是与天之道相反的。他们怎么做呢?他们让不足的人更加不足,以让有余的人更加有余。
那么,谁能够在有余的情况下懂得效仿天道呢?唯独一种人,那就是得道的人。所以,你们看圣人呀,做事情干出了成果,却总是不据为己有独享,功成之后也不喜欢居功。他们喜欢这样去为人处事,就是符合天道的,他们即使做了圣贤之事,却不喜欢让别人像看贤人圣人一样来看待自己。这就是符合天道的功成而不居啊。
除了以上外。杨易德所理解的天之道与人之道的区别,还可以用“马大效应”与“马太效应”两者对比阐述。
天之道,是“马大效应”(非马太),当你把马养大了,时间到了,他就该拉着你跑了,马儿吃了那么多草,是时候该“还债”了。把马形容成人,我们在这个世界,寿命到了后,阎王爷就要派人来抓了,黑白无常拘魂索命,带走这个人的性命,然而这却是在该杀的时候杀,人是到了该死的时候才死。人活到适当的年龄,然后离开,不长不短,这也好比天道,天道需要维持阴阳两面的平衡,好比弓上的弦不上不下,恰到好处。包括人的命运与生死,也在天道之中。
人之道,那才是马太效应。当马养大了,然后“大”字下面再生个点,变成了“太”。马生马,当贫穷者越穷,富贵者越富,这样无止境两极延续,就会失衡。如果任凭这种人之道发展下去而没有天之道的参与,人界到最终将全部会被自己的私欲所毁灭。若人们注重不完全脱离于天之道的存在,就可以阻止这种现象的发生。
所以当前的世界,当人们偏离了天之道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好比拉弓时弦位的偏离,是很危险的。这种时候最好要有懂得天道的带着使命的道者(道士)或者圣贤出世,纠正并维持平衡大局。
一般来说,天之道看起来总是与人之道相反,而且它还是以无情为有情的。当人的寿命到了,好比马养大了,人寿到了得离开世界,在人看来是极其残忍的,实际人之“被离开”与马被养大“该被骑”一样,上天夺人性命于无声之中,岂非无情至极?然而那是人道看事情的角度。在上天看来,若非如此才是残忍的,才会失去平衡。
所以道德经中人与天之道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天制人的角度永远是看似无情,实质却是无私的,连生死都是如此,更何况其它。然而从历史长河的大局来看,正因为这个“无情”,才能让人类平衡不被轻易打破,从而能够正常自然生存和延续发展,这就是最大的有情,故天之道以无情为有情,道法就在如此自然之中。
然而人之道却不然,人是有私念的,那些看起来很有情的人们,大多是饱含私念私情,从长久来看,那对自然平衡发展是极其不利的,人们这种与天道背道而驰的“损不足以奉有余”的行为举止,才是真正的无情。
因此,天底下要有道士,或者说道者,反正就是明白天道的人。他们的存在,是为了领悟并维持平衡的天人自然之道,他们需要在人群中,完成天底下的天道使命,当看到失衡的地方就要有所作为地让它们平衡,这就叫“高者抑之,下者补之”,然而却“功成弗居”,能知进退,完成有为的使命后,知道及时退归,并继续保持清静无为。正所谓干完事儿,不独享成果,唯独有道的人才做得出,并且也只有这些人才会这么做。
这也正就是为什么历朝历代道士们在太平盛世时都喜欢归隐山林,而到了乱世却总是道士下山辅佐从而参与平定了天下的原因。
道士,也就是这段话中的“道者”,他们是明白了天道的人,当然不一定全然是指道教人士。在人群中,可能随处分布。他们的使命是让人类在不破坏自然的情况下自然平衡的发展,让天人共存于自然大道之中,以更好的延续。
天之道和人之道,表面看起来永远是相反的,但实际又是相辅相成的。就像阴阳五行的相互制约,看起来的相克,好像不好,但是通过相克相制能维持平衡,是好的。天和人本身能够在道中共存,是相生,也叫相化。生与克这种制与化的关系存在,阴阳的对立与统一才会共存,天与人既能感应,就能在道中通过阴阳两面共处自然之中而不乱。
然而能够领悟天道的人,要去掉人原本很容易产生的私念私欲才行。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有资格来传续道法,在行为上与天道一致,履行使命;在心性上,背负平衡三界的责任;这就叫道士的:性命双修。
实际上,天道与人道的“相逆”也可以用这句话来理解:“顺则凡,逆则仙,只在中间颠倒颠”。有的时候,智者与愚者之差距,只在于平时是否缺少一双逆着看事的眼睛。道德经这章里所讲的天道,正好是与人道相逆的。在行为上,人若能逆着看事,或者逆着性格履行天道中正确的事,又能顺从道法之自然,可谓有顺有逆,知其顺逆而行,方能作为真正的道士(道者)。
所以对于修道者来说,除了领悟天道与人道的区别和共生方式之外。还要时刻提醒自己:勿因自私和贪念获取太多的身外之物,这世界能量是守恒的,当你拥有得太多了,别人拥有的就会相应越少。当你拥有过盛,即你功成之后,却还借助马太效应居功继续获取更大的回报时,这就违背了“功成弗居”之道。这样的你容易在人道中迷失,从而离天道越来越远。反之亦然,如果你过少了,那就不能再“损”自己了。因为天之道也是补不足的,人在这时候也是要讲究自强的。
当然,大部分情况下,人们往往是贪得无厌,而忘记了平衡两字。只有少数人明白:“圣人无私,故能成其之私”,功成而弗居的道理,实际也是一种无私而成其私的表现。所谓无私,就是你要时刻做减法,丢弃掉自己多余的东西,当你要建功立业行有为法的时候,你功成了, 恰到好处地已经完成了你所要做的,那之后其余的都是包袱,都没有什么好舍不得的。如果强行居功,则很容易与天道相逆,在人道中渐行渐远,到后面指不定是福是祸呢?
所以,要与天道融和,做好一个道者,必须要明白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同时,能克服自己原本秉性上的缺点,修道修到最后,知道何时能仿效天道,如何仿效天道,以及何时当行人道,如何融洽人道了。这归根结底到最后,还是不能少了两字:平衡。带着这两字才能兼明人道与天道的相背与相顺。
又:“为学日增,为道日损”,类似这些统统都是天道与人道的融会贯通。在做加法与做减法之间,究竟要怎样做才能真正恰到好处地维持平衡呢?究竟怎样才能阴阳两诠呢?究竟怎样才能既不失道,也能明哲保身呢?道者,如何把握好这些机会去履行使命,济度阴阳,并完成天道与人道的并肩而行呢?这就需要每个人自己去体会了。
易经网是一个集周易文化、传统文化、国学文化研究和交流的专业性网站。
成立背景:易经网创建于2010年10月,拥有专业性周易研究团队,并致力于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服务内容:网站提供大量免费易学资料下载,涉及易经视频、易经预测、在线批八字、财运预测等,同时也包括紫微斗数等易学内容。
宗旨与目标:易经网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旨在与全国热爱易学文化和从事易学研究事业的专家学者共同对易学文化进行深入细致的挖掘、归纳、整理,力求不断充实易学文化的学术与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