贲,《序卦》:嗑者,合也。 物不可以茍合而已,故受之以贲。 贲者,饰也。 物之合则必有文,文乃饰也。 如人之合聚则有威仪,上下物之合聚则有次序,行列合则必有文也,贲所以次噬嗑也。 为卦山下有火。 山者,草木百物之所聚也。 下有火,则照见其上,草木品汇皆被其光彩,有贲饰之象,故为贲也。
贲,亨,小利有攸往。
物有饰而后能亨,故曰无本不立,无文不行,有实而加饰,则可以亨矣。 文饰之道,可增其光彩,故能小利于进也。
彖曰:贲亨。 柔来而文刚,故亨。 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卦为贲饰之象,以上下二体刚柔交相为文饰也。 下体本干,柔来文其中而为离; 上体本坤,刚往文其上而为艮,乃为山下有火,止于文明而成贲也。 天下之事无饰不行,故贲则能亨也。 柔来而文刚,故亨。 柔来文于刚,而成文明之象,文明所以为贲也。 贲之道能致亨,实由饰而能亨也。 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 分干之中爻,往文于艮之上也。 事由饰而加盛,由饰而能行,故小利有攸往。 夫往而能利者,以有本也,贲饰之道,非能增其实也,但加之文彩耳,事由文而显盛,故为小利有攸往。 亨者,亨通也。 往者,加进也。 二卦之变,共成贲义,而彖分言上下,各主一事者,盖离明足以致亨,文柔又能小进也,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此承上文,言阴阳刚柔相文者,天之文也。 止于文明者,人之文也。 止,谓处于文明也。 质必有文,自然之理,理必有对待,生生之本也。 有上则有下,有此则有彼,有质则有文,一不独立,二则为文,非知道者孰能识之,天文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迁改也。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人文,人理之伦序。 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 贲之象,取山下有火,又取卦变柔来文刚,刚上文柔。 凡卦有以二体之义,及二象而成者,如屯取动乎险中,与云雷; 讼取上刚下险,与天水违行是也。 有取一爻者,成卦之由也:柔得位而上下应之曰小畜; 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是也。 有取二体又取消长之义者:雷在地中复,山附于地剥是也。 有取二象兼取二爻交变为义者:风雷益,兼取损上益下; 山下有泽损,兼取损下益上是也。 有既以二象成卦,复取爻之义者:夬之刚决柔,姤之柔遇刚是也。 有以用成卦者:巽乎水而上水,井; 木上有火,鼎,是也。 鼎又以卦形为象。 有以形为象者:山下有雷颐、颐中有物曰噬嗑是也。 此成卦之义也。 如刚上柔下,损上益下,谓刚居上,柔在下,损于上,益于下。 据成卦而言,非谓就卦中升降也。 如:讼、无妄云刚来,岂自上体而来也。 凡以柔居五者,皆云柔进而上行,柔居下者也,乃居尊位,是进而上也,非谓自下体而上也。 卦之变皆自乾坤,先儒不达,故谓贲本是泰卦,岂有乾坤重而为泰,又由泰而变之理。 下离本干,中爻变而成离,上艮本坤,上爻变而成艮。 离在内,故云柔来。 艮在上,故云刚上,非自下体而上也。 乾坤变而为六子*,八卦重而为六十四卦,皆由乾坤之变也。
*六子:八卦于人伦的意喻上,以乾坤为父母,长男震、中男坎、少男艮,以及长女巽、中女离、少女兑,等六卦从乾坤所生出,称为六子。
象曰:山下有火,贲。 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
山者,草木百物之所聚生也。 火在其下而上照,庶类皆披其光明,为贲饰之象也。 君子观山下有火明照之象,以修明其庶政,成文明之治,而无果敢于折狱也。 折狱者,人君之所致慎也,岂可恃其明,而轻自用乎,乃圣人用心也,为戒深矣。 象之所取,唯以山下有火,明照庶物以用明为戒,而贲亦自有无敢折狱之义。 折狱者,专用情实,有文饰则没其情矣,故无敢用文以折狱也。
初九,贲其趾,舍车而徒。
初九以刚阳居明体而处下,君子有刚明之德,而在下者也,君子在无位之地,无所施于天下,惟自贲饰其所行而已。 趾,取在下而所以行也。 君子修饰之道,正其所行,守节处义,其行不茍,义或不当,则舍车舆而宁徒行。 众人之所羞,而君子以为贲也。 舍车而徒之义,兼于比应取之。 初,比二而应四,应四正也,与二非正也。 九之刚明守义,不近与于二,而远应于四,舍易而从难,如舍车而徒行也。 守节义君子之贲也。 是故君子所贲,世俗所羞; 世俗所贵,君子所贱。 以车徒为言者,因趾与行为义也。
象曰:舍车而徒,义弗乘也。
舍车而徒行者,于义不可以乘也。 初应四正也,从二非正也。 近舍二之易,而从四之难,舍车而徒行也,君子之贲,守其义而已。
六二,贲其须。
卦之为贲,虽由两爻之变,而文明之义为重,二,实贲之主也,故主言贲之道,饰于物者,不能大变其质也。 因其质而加饰耳,故取须义。 须随颐而动者也。 动止唯系于所附,犹善恶不由于贲也。 二之文明,惟为贲饰,善恶则系其质也。
象曰:贲其须,与上兴也。
以须为象者,谓其与上同兴也。 随上而动,动止惟系所附也,犹加饰于物,因其质而贲之,善恶在其质也。
九三,贲如濡如,永贞吉。
三处文明之极,与二四二阴之间,处相贲,贲之盛者也,故云贲如。 如,辞助也。 贲饰之盛,光彩润泽,故云濡如。 光彩之盛则有润泽,《诗》云:尘鹿濯濯。 永贞吉,三与二四非正应,相比而成相贲,故戒以常永贞正。 贲者,饰也。 贲饰之事,难乎常也,故永贞则吉。 三与四相贲,又下比于二,二柔文一刚,上下交贲,为贲之盛也。
象曰:永贞之吉,终莫之陵也。
饰而不常且非正人所陵侮也,故戒能永正则吉也。 其贲既常而正,谁能陵之乎。
六四,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四与初为正应,相贲者也,当贲如而为三所隔,故不获相贲,而皤如。 皤,白也,未获贲也。 马在下而动者也。 获相贲,故云白马。 其从正应之志如飞,故云翰如。 匪,为九三之寇雠所隔,则婚媾遂其相亲矣。 已之所乘,与动于下者,马之象也。 初四正应,终必获亲第,始为其间隔耳。
象曰:六四当位,疑也; 匪寇婚媾,终无尤也。
四与初相远,而三介于其间,是所当之位,为可疑也。 虽为三寇雠所隔,未得亲于婚媾,然其正应理直义胜,终必得合,故云终无尤也。 尤,怨也。 终得相贲,故无怨尤也。
六五,贲于丘园,束帛戔戔。 吝,终吉。
六五以阴柔之质,密比于上九刚阳之贤。 阴比于阳,复无所系应从之者也,受贲于上九也。 自古设险守国,故城垒多依丘坂。 丘,谓在外而近且高者。 园圃之地,最近城邑,亦在外而近者。 丘园,谓在外而近者,指上九也。 六五虽居君位,而阴柔之才不足自守,与上之刚阳相比,而志从焉,获贲于外比之贤,贲于丘园也。 若能受贲于上九,受其裁制,如求帛而戔戔,则虽其柔弱不能自为,为可吝少。 然能从于人,成贲之功,终获其吉也。 戔戔,剪裁分裂之状,帛未用则束之,故谓之束帛。 及其制为衣服,必需剪裁分裂,戔戔然。 束帛,喻六五本质。 戔戔,谓受人剪裁而成用也。 其资于人,与蒙同。 而蒙不言吝者,盖童蒙而赖于人,乃其宜也。 非童幼而资贲于人,为可吝耳。 然享其功,终为吉也。
象曰:六五之吉,有喜也。
能从人以成贲之功,享其吉美,是有喜也。
上九,白贲,无咎。
上九贲之极也。 贲饰之极,则失于华伪,惟能质白其贲,则无过失之咎。 白,素也。 尚质素则不失其本真,所谓尚质素者,非无饰也,不使华没实耳。
象曰:白贲无咎,上得志也。
白贲无咎,以其在上而得志也。 上九为得志者,在上而文柔,成贲之功,六五之君又受其贲,故虽居无位之地,而实尸贲之功,为得志也,与他卦居极者异矣。 既在上得志,处贲之极,将有华伪失实之咎,故戒以质素,则无咎。 饰不可过也。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