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微斗数 2024年10月28日
168,075 浏览

易经网推荐最新紫微象学原理基础讲义 二,紫薇斗数推荐,易经网最权威的易经平台

二十四节气中以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与冬至等八节气最为重要。彼此大约相隔46天。一年分为四季,“立”表示四季中每一个季节的开始,而“分”和“至”表示正处于这季节的中间。

因公历与节气皆依回归年制定,故公历日期与二十四节气的对应比较固定,前后的相差不会超过两天,有人总结出下列歌诀(每节气各取一字) :

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暑白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六日廿一,下半年八日廿三;

每年二月开始算,最多相差一两天。

由于地球绕椭圆轨道公转,在近日点附近(冬至)的运行速度较快,而在远日点(夏至)附近运行速度较慢,运行15度所须的时间自然有异,两节气之间所经历的时间长短不同,故冬天的节气较密,而夏季的节气较疏。

白道即月球围绕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无限延伸而与天球相割形成的大圆。月亮绕地球一周为27天7小时43分,称为恒星月,而地球连同月亮一同环绕太阳运行,相对于太阳而言,绕地一周需29天12小时44分,称为朔望月,即月相周期。

有关晦朔、上下弦等月亮的相位知识,参看与月球有关的天文知识一节。需要注意,农历的每个月都以朔日(即看不到月亮的那一天)为初一日。

由于月亮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其运行速度时快时慢,古人总结为:每月的初一至初四,月亮行进最快,为一昼夜140 有余,初五至初八行进速度一昼夜为130 有余,初九至十九,行进速度最慢,为一昼夜120 有余,二十到廿三,月亮一昼夜行进130 有余,廿四到三十,一昼夜行进140 有余。

由于月球公转周期为27日有余,而列宿有28个,几乎一昼夜月行一宿,因此中国古人把月亮与廿八宿对应起来,对应情况是(有不同说法,莫辨真伪,此列六壬说):

正月初一起于室;二月初一起于奎;三月初一起于胃;四月初一起于毕;五月初一起于参;六月初一起于鬼;七月初一起于张;八月初一起于角;九月初一起于氐;十月初一起于尾;冬月初一起于斗;腊月初一起于虚。

每月初一起,每日移一宿,遇奎、张、井、翼、氐、斗这六宿,则留一日,数至阴历日,即太阴所在。

七.冬夏致日与春秋致月 高级 太阴

以十二支、廿八宿配于十二宫圆图,可知巳午未宫为纵系,寅卯辰三宫为横系,前者即以春秋致月之计算,后者用以冬夏致日之计算。故《内经》以巳亥、子午、丑未为三阴,以寅申、卯酉、辰戌为三阳。

以冬至为始点,则太阳出于辰时入于申时,春秋分则太阳出卯入酉,夏至则出寅入戌,称为“日行三道”,即冬夏致日的规律;如以春分点为始点,则太阴出亥入巳,二至则出子入午,秋分则出丑入未,称为“月行三道”,此即春秋致月的规律。

盖天家以春秋致月,当春秋分时,昼夜平分,各180度,发现日行一度,太阴在月道上行十三度十九分之七,称为“月行倍离”。

八.紫微与日月

《太乙星经�B天文篇》曰:天左旋,自东而西,周天十二时,是为一日,故昼夜相替。日右旋,自西向东,周天三百六十五日四分之一,是为一岁,故寒暑相易。月右旋,自西向东,周天二十七日三分之一;月无光,以日光成象,因有朔望,朔而复朔,二十九日二分之一,是为一月,故盈亏相间。

天左旋,即今日地球自转之理,因盖天派以地为本体,而地球自东向西自转,故天左旋,由此分十二时,乃紫微时间参数。其“昼夜相替”之时乃今日西历之23:00,即前日夜11时零分零秒(早晚子时之说错谬不堪,贻害无穷)。

紫微术以月时定命宫,因古书表述不当,造成学者理解上的困扰,究其实,乃以子时为指针,以加盘法去观察(参见人道命学纲一章有关内容),即明其本意。所谓“冬夏致日”,因七政四余术以日为主,故以春秋二分的太阳出卯入酉为准,即取以三“纵”之中的卯时为立命指针;所谓“春秋致月”,因斗数以月为主,则以冬夏二至的太阴出子入午为准,即取三“横”之中的子时为立命指针,此即七政四余术与紫微斗数立命之原理。

以地为本体(参照系),则日月皆随天左旋,而日月各自运转,太阳以365.2425为周期成黄道一周,称为“岁周”,即今日公知之地球公转周期,以地为本体,则日自西向东而旋。因紫微斗数以月为主,故年周为354或355日,闰年383日或384日(犹易经之384爻),而与太阳黄道周期无涉。

月之公转周期本为27.3日,因以地为本体,不可察,惟可以月相朔望观察其周期,称为“朔望月”,其周期为29.53日,故历法分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均之则二十九日二分之一。而紫微象学以太阴历日数配合宫气纳音定紫微落宫,盖以太阴为主,而不同于七政四余术以日为主的“月将法”。

《太乙星经》曰: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之七,故一章十九年,七闰,闰有十三月。此即古天文学的“月行倍离”问题,为何一章七闰,与“月行倍离”如此契合?此亦天地之妙,实非明灯浅薄之心力所可明了矣。
第三节 历法

一.历法概述

历法是把年月日时等时间计算单位,按一定法则组合起来,供人类计算较长时间的系统。古今中外,历法众多,然归根结蒂,不外三种:一太阳历,二太阴历,三阴阳合历,此外中国还有另一套历法记载系统�D�D干支(干支不是历法,而是一种时间的记载方法,详见五行数学纲)。

三类历法中,年、日依据天象的称做阳历,月、日依据天象的称做阴历,年、月、日都依据天象的称做阴阳合历。

太阳历是完全根据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规律制定的历法,现在通用的公历(格列高瑞历法)就是一种太阳历,太阳历完全不考虑月球绕地球公转的情况。

太阴历是按月球围绕地球公转的规律制定的历法。在古代,人们总结了月亮的圆缺规律,把满月的这一天称为望日,而把完全看不到月亮的这一天称为朔日,规定每月初一为朔,每月十五或十六为望。由于月球公转一周为29.53天,因此要分出大月和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以保证月初必朔,月中必望,并设一年12个月,共354或355天,不设闰月,这就是纯粹的太阴历。由于它不考虑回归年的情况,时日一久,就会出现夏天会出现在11月、12月的情形,不利于农耕和其他社会活动,一种协调太阴历与季节的新历法�D�D阴阳合历就自然地产生了。

阴阳合历是既依月亮圆缺分月,又考虑设闰月平衡与回归年误差的历法,故实际上它是对黄道(太阳周期)和白道(月亮周期)的兼顾。

阴阳合历以我国农历为典型,农历约有一万年的历史,以夏代历法为代表,故也称“夏历”。除太平天国颁行的“天历”外,中国在辛亥革命前的历法都属于阴阳合历。其特征是既重视月相盈亏的变化,又兼顾寒暑节气,年、月长度皆依据天象。历月和历年的平均值大致等于朔望月和回归年,大月30日,小月29日,每月以月相为起迄,平年12个月,全年354或355日,19年7闰;闰年13个月,全年384或385日。

自古迄今,农历都是成文历法,历史上自颛顼历开始,前后改历共94次,出现了诸多历法,如颛顼历(远古至汉代)、四分历(战国时期)、太初历(东汉)、三统历(西汉)、乾象历(三国吴)、景初历(三国魏)、元嘉历、大明历(南朝)、开皇历、大业历(隋代)、崇元历(唐代)、统天历(宋代)、授时历(元代)等,现行的农历是有史以来最好的农历,即清代颁行的时宪历。

二.公历简介

公历又称为公历、格列历,是一种纯粹的太阳历,是目前国际通用的被公认为比较精确的历法,自1911年民国成立后,中国就一直采用这种历法。公历已有近4000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的太阳历,在历史上发生过两次重大的改革。

古埃及人根据天狼星的出没和尼罗河的泛滥规律,计算出一年为365天,�找来吮嘀瞥鎏�阳历,后来逐渐为其它民族所接受。公元前一世纪,罗马独裁者恺撒大帝聘请埃及的天文学家,以埃及太阳历法为基础,进行了第一次重大修订,后来被称为“恺撒历”,恺撒历的主要成果就是“四年一闰”。

四年一闰的原因是,一太阳年周期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而历法上只能用整数的天数作为单位,通常以365天为日历年,但这样4年就会差23小时15分4秒,接近于1天,50年竟相差约50天,长久下去,就会出现日历上记的是夏天,而实际上却是冬天的情况。对此,恺撒历规定:第一年,第二年和第三年都是365天,称为平年;第四年加1天为366天,称为闰年。

恺撒历把一年分为12个月,其中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为大月,皆有31天,其余的月为小月,一般为30天,但2月例外,只有28天,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据说是恺撒出生在7月,他的继任者奥古斯都皇帝出生在8月,两人都坚持把自己出生的月份定为大月,历法制订者只好从罗马处决犯人的2月份的30天里先后抽出2天,分别放在7月份和8月份,满足了皇帝的要求,而闰年所增加的1天也放在2月底,因此,平年的2月份就为28天,闰年为29天。

恺撒历法的上述闰年法还不够精确,因它把23小时15分4秒当作1天,实际上多了44分56秒。为解决此问题,1582年罗马教皇格列高瑞对历法进行了第二次重大改革,规定:每400年要减去三个闰年,每逢一个世纪的最后一年,只有既是4的倍数,又是400的倍数的公元年份,才是闰年。这就是沿用至今的格列历。

经过上述两次改革后,历法更加准确了,但还差一些尾数,需要在4000年里再减去1个闰年,于是人们又补充规定:凡公元4000、8000、12000年等能被4000整除的年份,不算闰年。

现代国际通用的公元纪年法,是欧洲基督教会为纪念耶酥,把他出生的那一年定为公元元年,而一直沿用至今。

三.时宪历简介

时宪历是清朝顺治时期由德国人汤若望等人在明代《崇祯历书》的基础上修改完成的阴阳合历,采用西方天文数据,但保留了中国传统历法形式,先后有《甲子元历》和《乙卯元历》两种版本,前者以康熙廿三年(1648甲子)为推算起点,采用第谷回归年数据(365.2421875日),后者以雍正元年(1723乙卯)为起点,采用牛顿回归年数据(365.2423日)。这种历法是最先进和最科学的阴阳合历,目前仍在中国和华人社会普遍使用。

时宪历与以往的历法比较,有两大革新比较突出:

1.首次规定,不含中气的月为前一个月的闰月;

2.废明代大统历的一时百刻万分之法,采用西方的钟表制,规定半辰为一小时,一小时四刻,一辰八刻,一刻十五分,一日九十六刻即一千四百四十分,即现代通用的时分法。

注:时宪历的上述第二个特点则与铁板神数关系甚大,第一个特点,则与紫微斗数密切相关。

此外,时宪历还具有如下特点:

1.十九年七闰规律

农历平年有二十四个节气,共12个月,一个朔望月平均为29.53日,12×29.53=354.36,故时宪历的平年为354或355天,而岁实(黄道一周)为365.2422天,两者相差约11天,以岁实365.2422和朔策(朔望月长度)29.53求最小公倍数,约为6939.6日,约19个太阳年,235个朔望月,235-19×12=7,故十九年中要设置七个闰月。这个规则最迟在中国春秋时期就确定下来了。

2.闰月设置

节气的定法有两种,一是平气法,(各节气的间距相等),二是定气法(交节气时太阳的位置固定不变),时宪历采用定气法。节气平均为30.44日,一朔望月长度为29.53日,其差值构成闰余,接近1天,故时宪历的节或气的日期每月都向后推迟1天,积累近15日,中气就会赶到月末,那么下个月必然没有中气,而只有一个节气,这个月就成为闰月(它没有月名,仍沿用上一个月的月名,称为“闰某月”)。
3.闰年现象

有了闰月,该年就成为闰年。农历闰年有25个节气,其中有两个立春节,年初一个,年尾一个,称为“两头春”,而闰年的下一年必然没有立春,而只有23个节气,称为“隔头春”。

4.大月与小月

大月为30天,比朔望月多11小时15分58秒;小月为29天,比朔望月少12小时44分2秒,一个大月和一个小月的平均天数比朔望月少1小时48分4秒,因此大月比小月多才能保持与朔望月的同步,经统计,大月约占总月数的53%,小月约占47%,而且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年年不同。

5.节气

农历是阴阳合历,其中所谓的“阳”,表示与太阳有关,表现在它注明节气。节气对农耕很有帮助,共24个,表示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一般用黄经来度量,从春分点0度开始,每15度为一气或一节,其中一般每个月都有一节和一气,共12个节和12个中气(闰月例外)。在时宪历书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所标出的节和气,节气都有较固定的阳历日期,而与阴历日期则没有关系。参见本章太阳一节的黄道部分。

6.正月

时宪历以寅月为正月,称为“建寅”或“寅正”,建寅制自汉代以后一直为诸朝历法所沿用,从未改变过,但在汉代之前曾出现过“建子”、“建丑”、“建亥”的不同历法。

四.紫微与历法

紫微与历法有密切的联系,它采用太阴历,但不是纯粹的太阴历,而是阴阳合历。所谓纯粹的太阴历,是完全不考虑太阳过宫、节气和闰月问题的历法,根本不可能有闰月问题,一年354或355天,与岁周365.2425日的差值越来越大,逐年相积,就会出现历法上的夏天出现在实际中冬天的情形,不利于农耕和其他社会活动,这种历法必然被淘汰,目前已找不到其书面记载。而紫微对闰月的单独处理表明,它仍然要考虑太阳的岁周问题,在闰月的前和后,它与阴阳合历(时宪历)完全相同,换言之,它虽然不考虑太阳过宫,但还要考虑回归年的周期,�辗峭耆�不考虑太阳。因此,说紫微考虑太阳过宫,就是纯粹的太阴历法,这种说法是片面的。

不考虑太阳过宫的原因很简单――紫微的十四正星要以农历日期来定位。太阳和太阴各行其道,太阳月每月30.44日,太阴月每月29.53日,而农历日期是完全根据太阴朔望的情况确定的,故农历初一日成为节气日的情况在阴阳合历中极难遇到。因此,如果采用节气定生月,又采用农历日期(反映太阴位置)定十四正星,那么就会陷入尴尬的境地:假如今天农历为六月初六,太阳还尚未过宫到小暑,按节气说,是第五个月将司令,可按农历已经是六月了;如果按节气算,当为五月初六,可是农历的五月初六早已经过了,而且这个初六和太阳月的五月没有丝毫关系,而只和太阴月的六月有关系,表示该月的第六日。因此这个月数只能是太阴月的周期数,而绝不可能是太阳月的周期数。

紫微重太阴白道,八字学重太阳黄道,两者的立论依据完全不同。十四正入盘的根据之一是农历日期,也就是月亮的朔望状态,再进一步说是白道的位置。人体的80%都是水分,正如潮汐源于月球引力的作用,人体的气血、经脉受月球的影响最大,所以紫微斗数非常重视太阴的位置和作用,这和现代的生物钟科学理论比较契合。正因如此,月亮公转一周的29.53日,就是一个白道周期,是“太阴月”(朔望月)的周期数,而绝不可能是“太阳月”的周期数,不能在安紫微十四正星时用太阴月,而在计算月数时又用太阳月,因此在生月问题上它不考虑节气。
第四节 五星

五星,古代亦称“五纬”,是指太阳系中的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五颗行星。太阳有九大行星(2003年又发现第十颗行星),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这九颗行星是七政四余术的研究对象,而在紫微斗数理论中,五星亦具有相当的地位。

一.有关五星的天文科学知识

水星、金星、火星和地球有其共同特点:体积比较小,密度比较大,有一个固体的表面,岩石、金属等元素居多,一般来说表面温度比较高,自转较慢,卫星比较少,这类行星的性质可以用地球作代表,天文学上称为“类地行星”。而木星、土星(还有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共同特点是:体积比较大,密度比较小,表面温度比较低,没有固体的表面,氢、氦、碳、氮等元素是主要成分,自转速度比较快,卫星比较多,这类行星的性质可以木星为代表,天文学上称为“类木行星”。

太阳系各行星的大小和距离的数字实在庞大,如太阳的直径近于木星直径的10倍,而木星堪称众行星之魁;水星距太阳3600万英里,而冥王星距太阳则100余倍于此值,道理上应该可以按照实际比例表示出来的,但限于页幅,只能将太阳系模型按两种不同的比例绘出,如上图所示。

水星 亦称辰星,在九大行星中距太阳最近,体积和质量最小。周围大气稀薄,一般肉眼很难辨认,是一个光秃秃的石球,其面向太阳的那一面非常热,温度高达3290C,而背向太阳的一面却非常冷,温度下降到-1850C;水星有类似月球那样的环形山表面,几乎没有水,仅有一层由氦组成的稀薄大气,由于水星公转速度快,自转速度慢,所以总是在太阳前后出没,只有当水星跑到太阳的两边�涨依氲米钤妒辈拍芸醇�――先是在太阳刚落山后出现在西边的地平线上空,过一段时间又出现在破晓的东方,一般3月下旬至4月初,水星和金星接近,通过明亮的金星较容易找到水星,往后水星接近太阳就看不见了。

金星 亦称启明星、长庚星、太白星、明星等。是大行星中同地球距离最近的一颗,在天空中的亮度仅次于日、月,最亮时可以在白昼看见,夜里能使被照物生影,其大小、体积、质量和密度等都和地球相类似。金星表面的大气比地球表面厚一百倍,其结构与地球不同,下层大气主要由二氧化碳组成,而高层大气主要以原子氧为主,大气中二氧化碳占95%左右,氮不超过3%,氧低于0.1%;金星的向日面温度高达4820C,背日面为-200C至-300C;金星高层大气是处于急速而复杂的运动之中,风速每秒钟达100米,每四个昼夜环绕金星一圈;金星的自转方向与水星、地球等不同,是自东向西旋转,和公转方向相反;由于金星的公转轨道在地球轨道里面,而且比地球接近太阳,所以在地球上看来,它也是在太阳的两边徘徊,当金星转到太阳的东边时,在太阳落山后的黄昏时刻,在西方的上空出现,称为长庚星;当金星转到太阳的西边时,太阳出来之前的黎明时刻,从东方升起,称为启明星。

火星 表面大部分呈红色,荧荧如火,且亮度常有变化,加以远行时或从西向东,或由东往西,情况复杂,令人迷惑,故名荧惑。其体积小于地球,周围大气极为稀薄,有两颗小卫星。与地球极为相似,也有昼夜和四季之分。火星上的大气密度大致与地球上15~18公里高空的大气相当,主要是二氧化碳,其次是氩、氧气,其水分含量不超过地球上含量的千分之一,因此火星上没有任何生物。火星上的温度在赤道区域约150C,靠近南极地区冬季的“雪堆”上为-930C。中午,在赤道地区的温度为200C,而在夜间,在两极地区下降到-1300C;在火星上没有液态水,也没有雨雪等气候变化,风统治了一切,当火星最接近太阳的时候,太阳的辐射热便引起大气扰动形成了风,而大风刮起粉末状的尘埃,造成“尘暴”。

木星 亦称岁星,因在黄道带里岁行一次(每年经过一个星次)而得名,约十二年绕日公转一周,常用以纪年。其体积和质量胜过其他八大行星的总和,自转速度也最快,状呈扁形。周围大气厚实,有十四颗卫星。是九大行星中最大的星,因为离热源太远,所以它的温度极低,近于-2000F左右,其大气主要成分是氢,约占75%,余剩下的25%可能被氦占去一半,另一半是氨、水和甲烷等气体。木星自转轴几乎垂直于公转轨道,因此在木星上没有四季变化。由于木星的体积大,自转速度又快,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物质便往赤道部分集中,形成以赤道部分较突出,而两极向里缩进的扁球。木星的自转随纬度增加而延长,赤道与两极自转周期相差约5分钟,这说明木星表面不是固态的。木星的周围具有辐射带,证明它具有磁场,且强度远远超过地球。

土星 亦称填星、镇星、信星。29.45年绕太阳公转一周,约略与二十八宿的数目相符,大体上每年进入一宿,像轮流填充或坐镇二十八宿,故又称为填星或镇星。其大小次于木星,呈扁形,周围大气层厚密。光色纯黄,亮度除恒星中的天狼星,罕与伦比。除十颗卫星外,还有光环,但很薄,肉眼难辨。密度是九大行星中最小的,土星的表层温度可低到-1500C至-1800C以下,土星公转速度很慢,自转速度却很快。土星体形也是扁球形,比木星还要扁,它的自转轴和公转轨道平面构成一个近270的夹角,从赤道到两极,各处的自转速度不相同:赤道地带自转速度快,而两极地区自转速度慢,证明它的表层也不可能是固体,而只可能是比水还轻的物质构成。土星的外围也有稠密的大气,从可见层一直深透到它的半径的一半区域。土星最亮丽的东西,是它的光环,是天空中的一大奇观。光环沿着赤道面包围着土星,但没有一处和土星相接触,而是在空间自由地运动着。这些光环,是由无数的微小的卫星般的小粒子构成的,它的成分是冰或铁。这些小粒子直径不大,一般在六米左右,分布相当稀散。光环的粒子绕着土星�赵谕列堑某嗟榔矫胬镄�转,正象卫星绕着行星旋转一样,每个粒子都能强烈地反射太阳光。

二.紫微与五星

土木火金水合称五星,在天成象,在地化形,又称“五德”、“五纬”,其序确然不移。

《太乙星经”天文篇》曰:水星每日一六时见北方,每年一六月见北方,每月一六日会日月于北方,故一六合水于北。火星每日二七时见南方,每年二七月见南方,每月二七日会日月于南方,故二七合火于南。木星每日三八时见东方,每年三八月见东方,每月三八日会日月于东方,故三八合木于东。金星每日四九时见西方,每年四九月见西方,每月四九日会日月于西方,故四九合水于西。土星每日五十时见中央,每年五十月见天中,每月五十日会日月于天中,故五十合土于中。此乃河图星象,历来学者只知灵龟传说,不知河图本于天象。河图乃五星出没规律的概括,何必强加龙马灵龟之怪诞传说(详见阴阳易学纲一章)?故按河图,五星为五行之源,而依五行之生数,五星的次序为水火木金土,此为《洪范》所论,后人皆知。

而依五星之自然之序,则为土木火金水,以土为先,木火一体,金水一家,在河图,从中央五十土转东方三八木,由此顺行南方二七火,西方四九金、北方一六水,即可得之。五星的这一排列顺序,在紫微象学中称为“五星本序”,具有重大意义。

以地球为分界,则左为金水,右为土木火,为阴阳两系,《太乙星经”天文篇》说:五星土木火金水,土木火于外,金水于内,各司七十二日,为乾坤之数。即,五星每星各行72天,则合周天360度,前者(木火土)的轨道大而在外,恰合乾卦策数216;后者(金水二星)轨道小而在内,恰合坤卦策数144,故曰“乾坤之数”。

《太乙星经》曰:五星之次序,土木火金水,自中央火起,逆数三,历火土金木水而无穷,故火一土二金三木四水五,以七去之,火六土五金四木三水二,故火含土,土含金,金含木,木含水,紫府受气而发,出申入寅,以成化育之功矣。

五星本序蕴涵了纳音五局数之原理,详见明灯《正星本原论》。

最新紫微象学原理基础讲义 二,紫薇斗数推荐,文章由易经网整理发布。

易经网是一个集周易文化、传统文化、国学文化研究和交流的专业性网站‌。

‌成立背景‌:易经网创建于2010年10月,拥有专业性周易研究团队,并致力于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服务内容‌:网站提供大量免费易学资料下载,涉及易经视频、易经预测、在线批八字、财运预测等,同时也包括紫微斗数等易学内容。
‌宗旨与目标‌:易经网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旨在与全国热爱易学文化和从事易学研究事业的专家学者共同对易学文化进行深入细致的挖掘、归纳、整理,力求不断充实易学文化的学术与应用价值

相关推荐
2024-11-24

【紫微斗数】天粱星在疾厄宫,紫微斗数百科,易经网最权威的易经平台,山,医,命,相,卜,易经视频…

85,623
2024-11-24

【紫微斗数】紫微斗数地劫在财帛宫,紫微斗数百科,易经网最权威的易经平台,山,医,命,相,卜,易…

460,394
2024-11-24

【紫微斗数】田宅有天相得是什么意思,紫微斗数百科,易经网最权威的易经平台,山,医,命,相,卜,…

472,196
2024-11-24

【紫微斗数】天梁旺财帛宫是什么意思,紫微斗数百科,易经网最权威的易经平台,山,医,命,相,卜,…

167,477
2024-11-24

【紫微斗数】天府 疾厄 己丑,紫微斗数百科,易经网最权威的易经平台,山,医,命,相,卜,易经视频…

51,125
2024-11-24

【紫微斗数】八字里面的红鸾代表什么意思,紫微斗数百科,易经网最权威的易经平台,山,医,命,相,…

318,556
助力内容变现

将您的收入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15689987323

客服邮箱

3131816650@qq.com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手机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