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坤者万物之男女也,男女者一物之乾坤也。 故上经首乾坤,下经首男女,乾坤男女相为对待,气行乎其间,有往有来,有进有退,有常有变,有吉有凶,不可为典要,此易所由名也。
盈天地间,莫非男女,则盈天地间,莫非易矣。 伏羲象男女之形以画卦,文王系卦下之辞,又序六十四卦,其中有错有综,以明阴阳变化之理。
错者交错对待之名,阳左而阴右,阴左而阳右也。 综者高低织综之名,阳上而阴下,阴上而阳下也。 虽六十四卦止乾、坤、坎、离、大过、颐、小过、中孚八卦相错,其余五十六卦皆相综而为二十八卦,并相错八卦,共三十六卦。 如屯、蒙之类,虽屯综乎离,蒙综乎坎,本是二卦,然一上一下皆二阳四阴之卦,乃一卦也。 故孔子《杂卦》曰:「屯见而不失其居,蒙杂而着」是也。 故上经止十八卦,下经止十八卦。
周公立爻辞,虽曰兼三才而两之,故六。 亦以阴阳之气皆极于六,天地间穷上反下,循环无端者不过此六而已,此立六爻之意也。 孔子见男女有象即有数,有数即有理,其中之理神妙莫测,立言不一而足,故所系之辞多于前圣。
孔子没,后儒不知文王、周公立象皆藏于《序卦》错综之中,止以《序卦》为上下篇之次序,乃将《说卦》执图求骏。 自王弼扫象以后,注易诸儒皆以象失其传,不言其象,止言其理,而易中取象之旨遂尘埋于后世。
本朝纂修《易经性理大全》,虽会诸儒众注成书,然不过以理言之而已,均不知其象,不知文王序卦,不知孔子杂卦,不知后儒卦变之非。 于此四者既不知,则易不得其门而入,不得其门而入,则其注疏之所言者乃门外之粗浅,非门内之奥妙。
是自孔子没而易亡已至今日矣,四圣之易,如长夜者二千余年,不其可长叹也哉。 夫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此孔子之言也。 曰像者乃事理之彷佛近似可以想象者也,非真有实事也,非真有实理也。 若以事论,金岂可为车,玉岂可为铉。 若以理论,虎尾岂可履,左腹岂可入。 易与诸经不同者,全在于此。
如《禹谟》曰:「惠迪吉,从逆凶。 」惟影响是真有此理也。 如《泰誓》曰:「惟十有三季春,大会于孟津。 」是真有此事也。 若易则无此事,无此理,惟有此象而已。 有象则大小、远近、精粗,千蹊万径之理,咸寓乎其中,方可弥纶天地。 无象则所言者止一理而已,何以弥纶? 故象犹镜也,有镜则万物毕照,若舍其镜,是无镜而索照矣。 不知其象,易不注可也。
又如以某卦自某卦变者,此虞翻之说也,后儒信而从之。 如《讼卦》「刚来而得中」,乃以为自遯卦来,不知乃综卦也。 需讼相综,乃坎之阳爻来于内而得中也。 孔子赞其为天下之至变,正在于此。 盖乾所属综乎坤,坎所属综乎离,艮所属综乎巽,震所属综乎兑。 乃伏羲之八卦,一顺一逆自然之对待也,非文王之安排也。 惟需讼相综,故《杂卦》曰:「需不进也,讼不亲也」。 若遯则综大壮,故《杂卦》曰:「大壮则止,遯则退也。 」见于孔子《杂卦》传,昭昭如此,而乃曰「讼自遯来」,失之千里矣。 此所以谓四圣之易如长夜者,此也。
德生去孔子二千余年,且赋性愚劣,又居僻地,无人传授。 因父母病,侍养未仕,乃取易读于钒山草堂,六年不能窥其毫髪。 遂远客万县求溪深山之中,沈潜反复,忘寝忘食有年。 思之思之,鬼神通之,数年而悟伏羲文王周公之象,又数年而悟文王序卦孔子杂卦,又数年而悟卦变之非。 始于隆庆四年庚午,终于万厯二十六年戊戌,二十九年而后成书,正所谓困而知之也。
既悟之后,始知易非前圣安排穿凿,乃造化自然之妙。 一阴一阳,内之外之,横之纵之,顺之逆之,莫非易也。 始知至精者易也,至变者易也,至神者易也,始知《系辞》所谓「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错综其数,非中爻不备」,「二与四同功」,「三与五同功」数语,及作《说卦》《序卦》《杂卦》于十翼之末。
孔子教后之学易者,亦明白亲切,但人自不察,惟笃信诸儒之注,而不留心详审孔子十翼之言,宜乎长夜至今日也。
注既成,乃僭于伏羲文王圆图之前,新画一图,以见圣人作易之原。 又画八卦变六十四卦图,又画八卦所属相错图,又画八卦六爻变自相错图,又画八卦次序自相粽图,又画八卦所属自相综文王序卦正综图,又画八卦四正四隅相综文王序卦杂综图。
又发明八卦正位及上下经篇义,并各字义,又发明六十四卦启蒙,又考定系辞上下传,又补定说卦传以广八卦之象,又改正集注分卷,又发明孔子十翼其注先训释象义字义及错综义。 后加一圈方训释本卦本爻正意。
象数言于前,义理言于后。 其百家注易,诸儒虽不知其象,不知序卦杂卦及卦变之非,止言其理,若于言理之中间有不悖于经者,虽一字半句,亦必采而集之,名曰:《周易集注》。 庶读易者开卷豁然,可以少窥四圣宗庙百官于万一矣。
孔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圣贤立言不容自任类如此。 德因四圣之易,千载长夜,乃将纂修性理大全,去取于其间,要附以数年所悟之象数,以成明时一代之书。 是以忘其愚陋,改正先儒注疏之僭妄,未暇论及云。
瞿塘来知德撰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