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谓之德也? 有根于卦者焉,健、顺、动、止、明、说之类是也; 有生于爻者焉,刚、柔、中、正之类是也。 德无常善,适时为善,故健、顺、动、止、明、说之德,失其节则悖矣; 刚、柔之道,逆其施则拂矣。 屯宜用动者也,蹇宜用止者也,丰宜用明者也,困宜用说者也,需宜用刚者也,讼宜用柔者也,贲宜用刚者也,噬嗑宜用柔者也,家人宜用刚者也,旅宜用柔者也。 推此类之,则所谓德之善者可见矣。
惟中也,正也,则无不宜也,而中为尤善。 何也? 易之义莫重于贞,然亦有贞凶者矣,有贞吝、贞厉者矣,其事未必不是也,而逆其时而不知变,且以为正而固守焉,则凶危之道也。 中则义之精,而用之妙,凡所谓健、顺、动、止、明、说、刚、柔之施,于是取裁焉。 先儒所谓「中则无不正」者,此也。
或曰:「易之卦爻,于贞盖谆谆焉,其于中行仅数四见而已,何也?」曰:正理可识,而中体难明,非深于道者不能知。 是故难以察察言也。 存其义而没其名,则圣教之精也。 自乾、坤二卦,固皆利于贞矣,然所谓二用者,则中之极而贞之源也。 其余卦之诸爻,居得其正者多矣,而亦鲜以正许之者。 惟二与五得其正者,固曰以中正也; 或不得其正者,亦曰中以行正也。 是则中道之大,而易教之至也。
然则存其义而没其名者何也? 曰: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所系皆中也。 然必曰如是,则得其正,则人皆知道义之是守矣。 倘必曰如是乃得其中,则有误于依违两可、混同无辨者,而不自知其非也。 故舜之智,必问察乎善而后执其中; 颜色之贤,择乎中庸而必得其善。 正非中则正之实未至,中非正则中之名亦易差。 圣人所以尊中之道而略其名,精求乎正之实而必广其教者,此也。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