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言刚柔、上下、往来者,先儒皆以卦变之法推之,故其为说甚多。 今直依古注,但以虚象说上下往来之义,则所谓上下往来者,与内外之义同尔。 如讼,刚来而得中也是,指九二刚中,因在内卦,故谓之来,不必有所自来也。 随刚来而下柔,蛊刚上而柔下,是兼二体与爻画而言。 二体,震刚下于兑柔,艮刚上而巽柔下。 爻画随初刚下于二三之柔,四五之刚下于上柔。 蛊二三之刚上于初柔,上刚上于四五之柔也,亦因其卦体爻位、内外而论往来上下也。 噬嗑柔得中而上行,与讼同义。 贲柔来文刚,分刚上而文柔,亦兼二体及爻画而言。 离内艮外,是柔来刚上也。 爻画则六二之柔居于内卦,是来文初三之刚; 上九之刚居卦之外,是上文四五之柔也。 无妄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亦与讼同义。 然不苐曰来而必曰自外来者,将以明乾为天德,而震得其初画以切无妄之义。 正如贲之刚上添一分字,将以明刚主柔辅,柔来文刚宜也,无刚往文柔之理,直以刚节柔之过,乃自其为主者而分之,而主未尝动也。 此等文法,是因道理精微,着字发明,非有殊指。
大畜刚上而尚贤者,上居九上,六五下之,即有尚贤之象。 此义与大有尚贤同,皆是以上九为贤,六五尚之,非是上九尚六五之贤也。 咸柔上刚下,恒刚上柔下,专指二体,不指爻画,与讼之上刚下险同。 但讼之上下字为实字,如内外之类; 咸恒之上下字为虚字,如往来之类也。 晋柔进而上行,指六五居上体; 睽柔进而上行同。 蹇往得中也,谓九五; 解往得众也,谓六五; 乃得中也,谓九二。 皆以内外言往来。 损损下益上,益损上益下,亦是就爻画取往来上下之义。 升柔以时升,指六四、六五在上卦得位; 鼎柔进而上行,与晋、睽同。 渐进得位,专指九五进居尊位,故申之曰「其位刚得中也」。 旅得中乎外而顺乎刚,指六五; 涣刚来而不穷,指九二; 柔得位乎外而上同,指六四上承九五。
以上二十卦,皆以内外二体取往来上下为义,不因卦变而取。 且如否泰阴阳往来,文王彖辞已言之,乃是以内三爻、外三爻通寓往来之象,岂亦可以卦变推乎? 故卦变之说,于先儒无所折中,然不若古注直指卦体、爻画、虚象之为愈也。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