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62 浏览

易有两卦反对而义互相发者,往往当以首尾颠倒观之。 泰与否对,其初爻虽皆曰拔茅茹,然泰之所谓征吉者,否尽泰来也,即倾否之时也。 否之所谓贞吉者,泰极否来也,即复隍之候也。 泰之二即否之五,一则致泰之主爻,一则休否之主爻。 泰之主所以在二者,上下交则其责在下,且大者来而二之光大当之也。 否之主所以在五者,上下不交则其责在上,且大者往而五之大人当之也。

泰之三即否之四,一则于泰而见否之几焉,一则于否而见泰之兆焉。 有以防之则食福矣,有以迓之则离祉矣。 泰之四即否之三,四当上下交而近下,又以阴虚而能下贤,是以交孚也。 三当上下不交而近上,又以不中正而或上援,是以包羞也。 泰之五即否之二,五居尊而处下交之世,必如帝乙之归妹则得元吉矣。 二应五而值不交之时,包承不可也。 必也固守其否,而后道亨矣。

泰于二三着往来之义,于四五着交泰之义。 否于四五着往来之义,于二三着不交之义。 非独其象之反对,不为小人谋者,理固当然也。 泰否诸爻之每言“包”,何也? 曰:人之荒秽可包者也,不包则无以成乎物; 已之羞辱不可包者也,包则无以洁其身。 审于二者之间,则于处治乱之道得矣。

剥复相对,剥之上即复之初也,故近之者吉利,剥五复二是也。 应之者亦无凶咎,剥三复四是也。 背之者凶厉,剥四复三是也。 远之者凶,剥初复上是也。 惟剥二凶而复五无悔,此一爻不同。 盖处复时则中德可以自成矣,处剥时必有应与乃善,二未有与,故不免于凶,时不同故也。

损益相对,损之上即益之初,损上受下之益,卦之主也。 受下之益者,不可私其有,故曰得臣无家也。 益初受上之益,亦卦之主也。 受上之益者,不可私其身,故曰利用大作也。 损之五即益之二,各以中德受益,神之所依也,故皆曰十朋之龟弗克违。 损之四即益之三,损其疾也,用凶事也,皆所谓动心忍性以自增益。 受之于下者,有法家拂士是也。 受之于上者,为孤臣孽子是也。 损之三即益之四,绝私交以益上,则无二心之嫌矣; 禀君命以益下,则无作福之私矣。 损之二即益之五,益上者不贬道以失己,益下者不求报以干名,则益道之极也。 损之初即益之上,居下受损而未当益上之任,故戒以酌损。 居上受损而又非益下之位,则为或击之象而已。

夬姤相对,夬之上即姤之初也,故近之者宜深为之防。 五之夬夬,去之决也,二之不利宾,制之密也。 应之者宜善为之处,三之壮颛不能决而和者也。 四之起凶,取女而不能制者也。 远之者无害,以其势不相及也。 壮于趾而欲决之,能免咎乎? 姤其角而不与遇,虽吝无咎矣。 背之者害亦未切,故与阴相背,臀之象也,不能安坐而欲决欲遇之,臀无肤而行次且之象也。 然终未可决也,故制其壮则悔亡,终不得遇也,故虽危而无大咎也。

惟夬之二,姤之五,虽不近阴,而有决阴制阴之任焉,故忧惕呼号而变可弭矣; 坚重待时而萌可消矣。

渐与归妹相对,二卦皆取女归之义,故六爻皆有女象而不论其刚柔。 然虽不论刚柔皆取女象,而至于应爻则刚柔之分不可不辨也。 盖以刚应刚,则无应而无女归之象矣; 以柔应柔,则无应而亦无女归之象矣; 以刚应柔,则虽有应而阴阳反类,亦无女归之象矣。 惟以柔应刚者,有女归之象,故在渐惟六二,在归妹惟六五与女归之义合,而其义最吉也。

渐之五即归妹之二,虽有应而反其类者也,故曰不孕,曰幽人。 渐之三即归妹之四,以刚应刚,故曰不育,曰愆期。 渐之四即归妹之三,以柔应柔,本皆不善也,然六四有承五之例,故四得桷而三归娣也。 渐之初即归妹之上,以柔应柔,一则进之始也,未进者也; 一则归之终也,无归者也。 未进则谨身远害,虽危而无咎; 无归则辱行失节,不利而终凶。 渐之上即归妹之初,以刚应刚,固无归义矣。 然上有师傅之象焉,则可以为仪; 初有媵妾之象焉,则可以承君。 盖师傅则不嫌于老而无归,媵妾则不嫌于少而自归矣。

既济与未济相对,二卦皆取济水为义。 狐善涉水者也,故二卦所谓濡首濡尾者,皆象狐也。 既济之上即未济之初,上为首故曰濡首,初为尾故曰濡尾也。 既济之初即未济之上,故初亦曰濡尾,上亦曰濡首。 然未济而濡尾,则躁之甚而可羞; 当济而濡尾,则苐不进以免于咎而已。 既济而濡首,固不能保其济; 将济而濡首,犹恐不能终于济也。

既济之五即未济之二,五过时者也,故有持盈之戒; 二未及时也,故有谨进之戒也。 既济之二即未济之五,既济之善在二,故虽丧茀而自得; 未济之善在五,故得无悔而有光也。 既济之四即未济之三,四之时将过矣,而四柔而能惧,终日戒之象也。 三之时将及矣,而三柔而不进,此惟涉大川可耳,以有行则凶也。 既济之三即未济之四,在既济则三当已济之位也; 在未济则四当将济之位也。 故三则伐鬼方而既克之象也,四则方震动而伐鬼方之象也。 事之既济则当思其难,故虽克之而曰惫也; 事之未济则当行其志,故当震用而曰志行也。 圣人命辞之审如此。

相关推荐

《周易通论》简介: 李光地最有名的易学著作,当属康熙御敕编纂的《周易折中》,另还有《周易观彖》…

213,366

〈臣〉等谨案:《周易通论》四卷。 国朝李光地撰。 光地字厚菴,安溪人。 康熙庚戌进士,官至大学士…

76,016

易之兴也最古,其源流不可悉知。 三易之名,及画卦、重卦、名卦之人,诸儒之论亦复不一。 约之,则…

49,250

三代学校之教,诗、书、礼、乐四术而已。 易掌于太卜,国史掌于史官,乃专官之学,未尝施于学校也。…

362,223

朱子既复经传次序,今不遵之,而从王弼旧本,何也? 曰:朱子之复古经传也,虑四圣之书之混而为一也…

496,854

伏羲之画,无文而无所不包。 文王命之以名,则既偏于一矣,然其审于象也精而天道,民故备焉。 此所…

361,251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

助力内容变现

将您的收入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15689987323

客服邮箱

3131816650@qq.com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手机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