卦之名义,乃取象之本也。 说易者言阳动于下,陷于中,止于上者,则旣得矣; 其曰阴入于内,丽于中,说于外,则非也。 盖阳性动,故其纯者为健,健者动而无息之谓也。 阴性静,故其纯者为顺,顺者静而有常之谓也。 阳性旣动,则有直上发散之意,必遇阴而后聚; 阴性旣静,则有隐伏凝聚之意,必遇阳而后散。 然阴遇阳而散则散矣,阳遇阴而聚,归于发散直上而后已,此阴阳之情也。
阳在下而阴压而聚之,其势必动矣; 阳在中而阴畜而聚之,其势必陷矣; 阳在上而阴承而聚之,其势必止矣。 此皆主于阳而遇阴者,故曰阳卦。 阴在内则阳必入而散之,是阳入于阴,非阴入于阳也; 阴在中则阳必附而散之,是阳丽于阴,非阴丽于阳也; 阴在外则阳必敷而散之,是阴得阳而能说物,非阴自为说也。 此皆主于阴而遇阳,故曰阴卦。
因六卦之德如此,故阳在下为阴压而聚,必动而出者,莫如雷矣; 在中为阴畜而聚,必和而解者,莫如雨矣; 在上为阴承而聚,既极而必止者,莫如山矣。 阴在内而阳入而散之者,莫如风矣; 在中而阳附而散之者,莫如火矣; 在外而阳敷而散之者,莫如泽矣。 坎又谓之险者,阳陷于阴,则险莫甚焉; 离又谓之明者,阳丽于阴,则明必生焉。 健、顺虽阴阳之纯,然健者得顺而聚,顺者得健而散,其理无以异也。
此八卦之德,所以能尽天地万物之情,而为凡易义类之所根也。 且因是以见阴阳卦之分,自伏羲作易时而已然矣。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