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清神鉴》云:“形体身骨相之根本也,气色相之枝叶也,论相应先究
形体身骨,而后及于气色也”。《相理衡真》云:“泛游于面上者谓之气,显
现于皮外者谓之色。”又云:“充乎皮内者谓之气,现于皮上者谓之色,皆发
于五脏也。五脏(注一):神之所居,将有吉凶,则莫不先应之于色,而见之
于面也”。《柳庄相法》云:“气乃神(注二)之余,气乃色之本,气来和
明,满面壮实,隐隐如珠玉,气生色,色定荣枯,气不和,色自不和,夫神
气色乃五脏六腑之苗也。”《公笃相法》云:“夫气为先天之动机,根据五脏
六腑(注三)而发,色为后天之华表,根据五行(注四)四时(注五)而应,
气隐于皮肤之内,为事实之先表,潜伏之期约三十日至一百八十日,合阴阳
节令(注六)之气候也。色浮于皮肤之外,为事实之应验,潜伏之期约十五
日至九十日,合半阴阳节令之气候也。二者如雪上之霜,水上之冰,大体相
似而实异也”。以上说明论相必须同时观看形体身骨与气色,不可偏失。而气
与色又有区别,气在皮内色在皮外,气先行而色后应,两者均系从人体五脏
六腑骨髓脑髓所发出。至于肉色非气色也,并此说明。(注:肉色之变化详
见第十章)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