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艮,止也。 一阳止于二阴之上,阳自下升,极上而止也。 其象为山,取坤地而隆其上之状,亦止于极而不进之意也。 其占则必能止于背而不有其身,行其庭而不见其人,乃无咎也。 盖身,动物也,唯背为止。 艮其背,则止于所当止也。 止于所当止,则不随身而动矣,是不有其身也。 如是,则虽行于庭除有人之地,而亦不见其人矣。 盖艮其背而不获其身者,止而止也,行其庭而不见其人者,行而止也。 动静各止其所,而皆主夫静焉,所以得无咎也。
《彖》曰:艮,止也。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此释卦名。 艮之义则止也。 然行止各有其时,故时止而止,止也; 时行而行,亦止也。 艮体笃实,故又有光明之义。 大畜于艮,亦以辉光言之。
艮其止,止其所也。 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此释卦辞。 易「背」为「止」,以明背即止也。 背者,止之所也。 以卦体言,内外之卦,阴阳敌应而不相与也。 不相与,则内不见己,外不见人,而无咎矣。 晁氏云:「艮其止,当依卦辞作背。」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贞。
以阴柔居艮初,为艮趾之象。 占者如之,则无咎。 而又以其阴柔,故又戒其利永贞也。
《象》曰:艮其趾,未失正也。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
拯,之凌反。 六二居中得正,既止其腓矣。 三为限,则腓所随也,而过刚不中以止乎上。 二虽中正,而体柔弱,不能往而拯之,是以其心不快也。 此爻占在象中,下爻放此。
《象》曰:不拯其随,未退听也。
三止乎上,亦不肯退而听乎二也。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厉熏心。
夤,引真反。 限,身上下之际,即腰胯也。 夤,膂也。 止于腓,则不进而已。 九三,以过刚不中,当限之处,而艮其限,则不得屈伸,而上下判隔,如列其夤矣。 危厉熏心,不安之甚也。
《象》曰:艮其限,危熏心也。
六四,艮其身,无咎。
以阴居阴,时止而止,故为艮其身之象,而占得无咎也。
《象》曰:艮其身,止諸躬也。
六五,艮其輔,言有序,悔亡。
六五当辅之处,故其象如此,而其占悔亡也。 悔,谓以阴居阳。
《象》曰:艮其辅,以中正也。
正字羡文,叶韵可见。
上九,敦艮,吉。
以阳刚居止之极,敦厚于止者也。
《象》曰:敦艮之吉,以厚终也。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