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循《易通释》 2024年09月9日
0 收藏 0 点赞 7,725 浏览 7855 个字

易通释卷四

刚柔

循按:《杂卦传》首称乾刚坤柔,《说卦传》云:「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仁即元也,利即义也,元而利,即一阴一阳之道也。 阴阳刚柔仁义,其义一也。 传又云:「分阴分阳,迭用柔刚。」 又云:「发挥于刚柔而生爻。」 干传云:「六爻发挥,旁通情也。」 由旁通而有发挥,两卦旁通,故分阴分阳。 惟乾纯阳,坤纯阴,故乾刚坤柔,其余六十二卦,两两旁通,以此爻之阴,对彼爻之阳,亦阴阳两分,乃不纯乎阴阳,则视五之阴阳以为刚柔。 刚通于柔,柔进为刚,刚又通于柔,是为迭用柔刚。 自柔而刚则为元为仁,自刚而柔为利为义。

《系辞传》称刚柔十一,动静有常,刚柔断矣,一也。 刚柔相摩,二也。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三也。 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四也。 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五也。 刚柔者,立本者也,六也。 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七也。 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八也。 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九也。 其柔危,其刚胜邪,十也。 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十一也。

相摩相推相易,即迭用柔刚。 迭用柔刚,故生变化。 五刚则宜静,五柔则宜动。 一动一静,视乎五之刚柔,故动静有常,以刚柔为断,刚则存,柔则亡。 柔而用刚为进,刚而用柔为退。 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是知刚而不知柔也,反是则知柔而不知刚。 退亡丧,隐也,微也。 进存得,见也,彰也。 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为万夫之望。 知刚又知柔,知柔而又知刚,所谓迭用柔刚也。 静动断于刚柔,故刚柔为立本,所以变通趣时者,以此为本也。 刚在五为刚中,柔在五为柔中,柔中必更变为刚中,故云其用柔中,用即更变也。 惟柔中乃须更变,若已刚中,则静而不动矣。

传称刚中者十二(蒙师比小畜临无妄坎萃升困井兑),称刚得中者四(讼渐节中孚),皆以刚居五而言。 姤传云刚遇中正,干传云刚健中正,履传云「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柔中则失,刚中则得,凡传称柔得中,谓五本柔,变为刚中,自柔而变刚,为柔得中。 自刚言之,即为刚得中。 刚得中谓中,柔得中亦谓刚中,唯刚中乃称得中也。 何以明之? 未济亨,柔得中也,既济初吉,亦云柔得中也,未济五本柔中,二之五则刚中,是为柔得中,本柔而得刚中,所以亨,所以初吉,初吉者,未济三四不行,先以二之五成否为吉也。 得字即作刚字,柔得中则小者亨。 既济之柔得中,正与未济之柔得中相贯。 解者以未济柔得中指五(荀爽),既济柔得中指二(虞翻),非其义也。 小过传云「柔得中,是以小事吉也,刚失位而不中,是以不可大事也」,小过篆言可小事,传以小事吉赞之,小事吉三字,乃睽之篆辞,睽传云「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小事吉」。 传于柔得中三字中间增入进而上行四字,明柔之所以得中,由于进而上行。 刚变柔为退,柔变刚为进,用一进字,明谓二进于五,二进于五,是为上行,以睽之小事吉,赞小过之可小事,则小过之柔得中,即睽之柔进而上行得中也。 柔在中,则刚失位而不中,刚不中则失,传文甚明,通变之谓事,小事即是变小为大,谓中孚二宜之小过五,而小过四不可先之初,故云不可大事。 不可大事四字,传用以赞遯九三,又用以赞丰九三,传云「丰其沛,不可大事也」,谓宜以涣二之丰五,不可以丰四之涣初。 涣传云「刚来而不穷,柔得位乎外而上同」。 刚来,谓涣二之丰五,丰五本柔而不得位,自涣二之刚来,则柔得位乎外,柔得位乎外,即柔得中,而传用刚来二字明之,柔得位由于刚来,则得中得位,指柔进为刚,明白无疑。 遯九三传云「畜臣妾吉,不可大事也」,鼎二之五为遯,亦所云「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也,与睽之小事吉同,即与小过之柔得中同,以小过之不可大事赞遯,即赞鼎二之五之为可小事也。 鼎屯相错为噬嗑井,井二之噬嗑五成无妄,与睽二之五同,故鼎之柔进而上行得中,与睽同,噬嗑传云「柔得中而上行」,噬嗑之柔得中而上行,即睽鼎之柔进而上行得中,比例之无不合。 睽鼎称柔进而上行,噬嗑称柔得中而上行,明以得中与进互明。 得中由于进,进乃为得中,传之自相赞也。 噬嗑睽之柔,既进而上行得中成无妄,传于无妄赞云「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刚自外来即柔得位乎外,节二之旅五成遯,与鼎二之五同。 鼎屯相错,既为噬嗑井,故噬嗑传称刚柔分,节传亦称刚柔分,节五刚,旅五柔,井五刚,噬嗑五柔,是为刚柔分,即为分阴分阳。 节二之旅五,在旅则柔得中乎外,在节则为刚得中,以井二之噬嗑五,在噬嗑为柔得中而上行,在井则为刚中,讼传云「刚来而得中也」,讼二之刚,来于明夷五而得中,得中即得位,在五言之为柔得中,在二言之为刚得中,若五本是刚,不必言得,惟五以柔进而为刚,斯为得中,可称柔得中,亦可称刚得中。 刚得中,刚本在二,而得中于五也。 柔得中,五本是柔,而得进为刚也。 刚中即是刚得中,柔中与柔得中回别。 刚而中即是得,柔而得则中已不柔也。 推之升二之五,困二之贲五,兑二之艮五,蒙二之五,师二之五,小畜二之豫五,临二之五,坎二之离五,皆为刚中。 履二之谦五为刚中正,姤二之复五为刚遇中正,巽二之震五为刚巽乎中正,乾二之坤五为刚健中正。 中孚二之小过五,在小过为柔得中,在中孚为刚得中。 鼎二之五,在鼎为柔进而上行得中,在成遯为刚当位。 大畜传云刚上,谓二之五也。 萃传云刚中,谓大畜二之五也。 无妄传云刚中,谓升二之五。 比传云刚中,谓大有二之五。 升柔以时升,升亦进也,升五失中为柔,通于无妄而二升于五,是为时升。 谦传云地道卑而上行,地道即柔也,上行即进而上行也。 履二之谦五,与升二之五同。 升之柔以时升,即谦之地道卑而上行也。 同人柔得位得中,谓师二之五,或以柔得位得中,指同人六二。 同人二五已往,不必言者也。 同人之名,取其舍己从人,善与人同,则柔得位得中,指师无疑。 师之刚中,即柔得位得中也,未济二之五与需二之晋五同,晋传云柔进而上行,与未济柔得中互明。 合之即睽鼎之柔进而上行得中也,得中则柔进为刚,故云得中而应乎刚。 渐传云「进得位,往有功也,进以正,可以正邦也,其位刚得中也。 进谓渐成蹇而通于睽。 可以正邦,即蹇之当位贞吉以正邦。 进得位,即睽之柔进而上行得中。 传特以刚得中三字明之,是柔之得中,正是刚之得中。 在睽为柔得中,自蹇言之则刚得中也。 蛊二之五,犹大畜二之五,故皆云刚上。 而蛊以柔下二字申明之,与恒传同。 恒益相错为兑艮,恒二之五,即兑二之艮五。 兑二之艮五,既同于蛊二之五。 则蛊之刚上而柔下,即恒之刚上而柔下。 恒二之五为咸,咸益相错为随,渐随之刚来,谓巽二之震五。 巽二之震五,即恒二之五之比例。 刚来而下柔,与咸之男下女,屯之贵义同。 男也贵也,即刚也。 女也贱也,即柔也。 舍屯咸随之刚,从鼎损蛊之柔,是为下柔,恒二之五,则刚上而柔下,故申云雷风相与,谓成咸也。 咸四之初,则柔上而刚下,故申云二气感应以相与,谓应损也。 兑二之艮五则刚中,三之艮上则柔外,中孚二之小过五则刚得中,三不先之上故柔在内。 损传云「损刚益柔有时」,此语为六十四卦之通例。 柔在五则益之,谓损交而成益,刚在五则损之,谓益易而通恒,损刚即柔来而文刚,益柔即刚上而文柔。 夬传云「刚决柔」,剥传云「柔变刚」,姤传云「柔遇刚」,履传云「柔履刚」,蒙九二传云「刚柔接」,坎六四传云「刚柔际」,屯传云「刚柔始交」,凡此皆明迭用柔刚之义,说者不明进与得皆指刚,遂以柔进上行为柔爻上行,以柔得中为柔爻居五,于是造为卦变之说。 鼎之柔进上行为遯初之五,晋之柔进上行为观四之五,乃用以说睽之柔进上行,则穷矣。 用以说升之柔以时升,则又穷矣。 虞仲翔解「柔以时升」云「柔谓五,坤也,升谓二,坤邑无君,二当升五虚」,此明以柔爻在五,刚爻在二,宜以二升于五,以此推之,睽鼎晋之柔进上行,无不皆然,而何卦变之有也。 泥于自上而下为来,谓随之刚来为否上来初,涣之刚来为否四来二,讼之刚来为遯三来二,乃用以说无妄之刚自外来则穷,不得不以为遯上来初,而其例紊矣,

大小

循按:《系辞传》云:「齐小大者存乎卦。」 齐者,整齐之也,阳刚为大,阴柔为小,一阴一阳,所为齐也。 乾刚坤柔,乾二之坤五,乾成同人,坤成比,两卦皆刚中,不齐矣。 以同人孚师,以比孚大有,则又齐矣,是谓齐小大也。 齐则大通于小,小进为大,不齐则大不孚于小,小不进于大。 小不进于大,则小而又小,以至于匪,故凡卦以刚通柔为孚,既孚则以柔进为刚乃为利,齐亦利也(妻之言齐也,是以阴孚阳为齐),故乾刚通于坤柔,坤五以小为大,则大哉乾元,坤成屯通于鼎,鼎五小,以孚屯五之大,而必以鼎二之五为利见大人。 经称大人者十二(乾九二九五、讼彖、否六二九五、蹇彖上六、萃彖、升彖、困彖、革九五、巽彖),皆谓小进于大,小进于大为大人,小不进于大则为小人。 大不孚于小则盈不可久,孚于小即大中而上下应之,乃可用。 如大有,五本小,二进于五乃大,而后四上乃可用之比初三,若二不之五而四上行,则成泰为小人,故勿用也。 未成泰,上先行则成大壮,四先行则成大畜。 惟大畜孚于萃,则二之五为利见大人。 萃九四大吉,谓大畜二之五,小化为大则吉也。 蛊九三「干父之蛊,小有悔,无大咎」,蛊成大畜,犹大有成大畜,成大畜五柔故小,因其小而悔,悔则变通于萃,乃名大畜,不通于萃而二之五,虽亦大,而上之屯三成两既济,则大而不畜矣。 大而不畜,虽大亦咎,必变通于萃,乃有悔而无大咎也。 干九二利见大人,谓屯通鼎,九五利见大人,谓家人通解。 家人通解为有孚于小人,解二之五则利见大人。 革九五大人虎变,谓通蒙,蒙二之五,鼎成大畜,犹大有蛊成大畜也。 睽成大壮,犹大有归妹成大壮也。 蒙成升,犹师蛊成升也。 解成临,犹师归妹成临也。 其鼎解之成恒,犹大壮也。 蒙睽之成损,犹临也。 而恒损大畜升大壮临,仍不能进于大,则成泰,故卦至成泰,则小甚矣。 大壮本小,孚于观而二之五,乃名大壮,犹大畜本小,孚于萃而二之五,乃名大畜也。 大壮九三小人用壮,大有成大壮为小人,用壮则大。 大有小人弗克,克则成大壮也。 临者,大也。 临本小,孚于遯而二之五,乃名临。 遯亨小利贞,小谓临也。 升本小,孚于无妄而二之五,则用见大人。 《系辞传》云「复小而辨于物」,乾四之坤初,坤五未大,故复小。 小畜二之复五,则小不能畜,惟孚于豫,乃名小畜。 而复亦通于姤,为辨于物。 丰本小而孚涣则大,与临同。 离成贲犹坤成复,贲通困,则小利有攸往。 小进于大,故困亨贞大人吉。 贲小不可与节系,节通旅则小亨,若旅四之初仍成贲,则小而又小,是为旅锁锁,锁锁犹小小也。 节之于旅,犹蹇之于睽。 节孚旅则小亨,蹇孚睽则小事吉,泰孚否则小往大来,否孚泰则大往小来。 大往小来故小人吉,小往大来故大人否亨。 否九五休否大人吉,谓泰以小进为大而否应之,以成休嘉也。 既济孚于未济则亨小利贞,犹遯孚临危小利贞。 未济二不之五而成泰,则小狐汔济,坎二不之离五而成需明夷,则小有言。 需通晋,明夷通讼,则小有言终吉,亦为求小得。 小而得则大,即得其大首也。 大抵小之进为大也,宜有应,有应则亨,亨则大即是元,故传每以大赞元(屯动乎险中,大亨贞。 随大亨贞无咎。 临大亨以正天之道也。 无妄大亨以正天之命也。 升刚中而应是以大亨。 革大亨以正革而当其悔乃亡。 )大而在五,先乎初三,乃为元,大而不在五,则不可大事。 在五而后乎初三则为大耋大号,不可为元,故元未有不大,而大不必即元也。 大之易为小也,宜急进为大,急进为大,则利,故不急进则无攸利。 小即进为大,则小亨,小利贞,小事吉。 小而不即进为大,则小有悔,小吝,故利未有不由大易于小,而小久于为小,又转不利也。 升积小以高大,师本小,二不之五而成升,升又小,故为积小。 由积小而下巽为高,然后乃孚无妄用见大人,是由高而大也

新旧

循按:讼六三食旧德,井初六旧井无禽,传于鼎称取新,于大畜称日新其德,两新字,正用以赞两旧字,此传之赞经,最为微妙者也。

井与噬嗑旁通,即为屯鼎之相错。 坎二不之离五,而离上之坎三成丰井,失道矣。 井宜舍丰而通噬嗑,乃井不通于噬嗑,而仍与丰系。 丰四之井初,所为井泥不食也。 舍丰而通噬嗑,则以能更变而为新,不能更变,故为旧井也。 井更变于噬嗑,井二之噬嗑五,为鼎二之五之比例。 《杂卦传》云「鼎取新也」,谓屯通于鼎也,屯通于鼎则取新,是井通于噬嗑,则取新也。 井通于噬嗑则取新,井不通噬嗑而仍与丰系,是不能取新矣,不能取新则旧井矣。 丰四之井初,井成需,丰成明夷,明夷通讼,讼二之明夷五则食旧德。 井以不食而旧,旧而能变通,则仍食矣。 此旧德之旧,即旧井之旧也。 食旧德,犹云噬腊肉,腊即昔字,肉久不食而干,是为昔肉。 如旧醳谓之昔酒(见酒正注),谓噬嗑成明夷而通讼也。 噬嗑未成明夷,必先成颐。 噬嗑四之井初成颐,为鼎四之初成大畜之比例。 屯通鼎而鼎成大畜,不可为取新也,井通噬嗑而噬嗑成颐,亦不可为取新也。 斯时颐未成明夷,即宜通大过,大畜未成泰,即宜通萃。 大畜而通萃,仍不异屯之通鼎,故云日新其德,新其德则不俟成明夷,乃食旧德也。 大畜萃相错为夬剥,大畜通萃,为日新其德。 夬通剥,亦为日新其德,何也? 夬不通剥,而仍与谦系,是为壮于前趾,前犹昔也(《檀弓》「予畴昔之夜」云:昔前也),前趾犹旧趾也。 乾上之坤三成谦夬,犹离上之坎三成丰井,井不通噬嗑为旧井,通噬嗑则取新,传以鼎之取新赞之,夬不通剥为前趾,通剥则日新其德,传以大畜之日新其德赞之,所谓赞经之微妙也。 前趾犹前禽。 比成屯,屯通鼎,则失前禽,失前禽则得新禽,是鼎之取新。 赞旧井,正所以赞前禽,前禽者旧禽也,旧井者前井也。 乾上之坤三,犹大有上之比三。 大有成大壮,比成蹇,相错为需小过。 需传云「险在前也」,蹇传亦云「险在前也」,险在前则宜变通以取新,一则云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 一则云见险而能止,知矣哉,皆谓其能新也。 易之一书,全以日新为要。 《系辞传》云「日新之谓盛德」,然则凡卦皆宜然。 《大畜传》云「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前言指萃上兑,所更新在大畜,萃上言已先有,故云前。 若家人通解而解成萃,则言为新言,而行为新行矣。

远近

循按:《系辞传》三言远近,两言远邇,由复初九不远复一言赞之也。 乾二之坤五,而初四应之,在四则惧,在二则誉,不烦改而变通,故为近,若乾二不之坤五,而四之坤初,乾成小畜,坤成复,复若不能改变,又以小畜上之复三成明夷,明夷虽能通讼,已辗转 艰难而后得,故为远,所谓柔之为道不利远者也,惟复即孚于姤,姤四不之初,即以二之复五,虽不能如乾二之坤五得中无失,而随失随复,故不远复,成明夷而后复,则远复矣。 蒙六四传云,困蒙之吝,独远实也。 蒙成泰,犹坤成明夷,成泰而后复,犹困成需而后复,五之虚虽实,乃不实于蒙五,而实于泰五,故远实。 姤九四传云「无鱼之凶,远民也」,柔在五称民,姤二之复五则不远,姤二不之复五而四之初,复五之柔仍未复,故远民。 远民者,使复成明夷也。 以复视明夷,则复之孚姤为近,明夷之孚讼为远。 以复小畜视乾坤,则乾成同人,坤成比为近。 复孚姤,小畜孚豫为远。 小畜六四有孚血去惕出无咎,涣上九作逖出,传云远害也,逖与惕通,凡易称惕,皆逖,谓远也。 其未害也则不可远,其既害也则不得,不远乾坤成小畜复,不得不以小畜孚豫为惕出。 坎离成丰井,不得以丰孚涣为逖出。 蒙未成泰先成损,不得不通于咸为远害。 兑艮成谦夬,不得不以夬孚剥为惕号。 失道至于明夷需,不得不以明夷孚讼为惕中吉。 夬已号矣,以夬四之剥初成颐,则虎视眈眈,其欲逐逐,不得不以颐孚大过。 逐逐者,远也。 此皆因失道而远者,故远近相取而悔吝生。 家人上不可之屯三,则远而通于鼎,是为夕惕。 传于中孚九二畅发之云:「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邇,见乎远。」 自乾坤发之为屯家人,由屯家人旁通于鼎解,此出其言善千里之外应之者也,即豫应小畜成咸,咸又应损而损成益也,亦即小过应中孚成咸,咸又应损而损成益也。 乾坤成小畜复,邇已失道不应,复通姤,又不应而成明夷大过。 小畜通豫,又不应而成小过需,此出其言不善千里之外违之者也,即豫不应小畜而成小过,小过乃违而通中孚,小过又不应中孚而成明夷,明夷乃违而通讼也。 惟生生不已,故以言乎远则不御,终则有始,故以言乎邇则静而正,静而正者,往而成既济也。 不御者,来而通变于无穷也,震成屯通鼎,犹坤成屯通鼎。 震彖传云「震惊百里,惊远而惧邇也」,惧邇,即四多惧,谓四应五成屯,则惧而三不行,惊远,所以夕惕若也。 鼎二之五成遯,传云「君子以远小人」,鼎成遯,视屯为惊远矣,用一远字赞夕惕惕字,即与惊远互明。 夬惕号于剥,若剥上之三仍是谦,夬四之剥初成明夷,仍是夬四之谦初,是为剥牀以肤,传云切近灾也,夬舍谦而通剥,则远剥成谦则仍近,切犹割也,割即剥也,以剥而远者反之切而近,是惕之不能惕也,故为灾也。

内外

循按:《杂卦传》云:「睽外也,家人内也。」 李鼎祚引虞氏义云:「离女在上故外,家人女正位乎内故内。」 内外专以指离,未切于易义。 一卦六爻,下卦称内,上卦称外,固也(泰传云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 否传云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 明夷传云内文明而外柔顺。 )此以家人与睽,分属内外,则以旁通之两卦言之,睽与蹇旁通,睽为外,则蹇为内,家人与解旁通,家人为内,则解为外,大抵五已正位者为内,五未正位者为外。 内其故也,外其新也。 内其躬也,外其邻也。 比与大有旁通,比六二,比之自内,自内者,大有二之五而比四比之,大有成家人也。 六四外比之,外比之者,比成蹇而通于睽,睽二之五而后初比之也。 泰初九传云拔茅征吉,志在外也,拔茅则泰成既济,否成益,益犹家人也。 家人内则益内,益通恒犹家人通解。 志在外,外谓恒也。 恒外成咸则内,益内,损则为外。 咸初六传云「咸其拇,志在外也」,外谓损也。 益六二传云「或益之,自外来也」,上九传云「或击之,自外来也」,谓损二之五成益,益之来由于损也。 睽二之五成无妄,则外变为内,无妄传云「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无妄五自睽来而云自外来,明睽为外,既成无妄则为主于内,明以无妄为内。 无妄五刚,睽五柔,内外之义,莫详于此。 蹇孚于睽,则睽为外。 升孚于无妄,则无妄为内。 蹇九三传云「往蹇来反,内喜之也」,上六传云「往蹇来硕,志在内也」,来反来硕,皆指升二之五,升未成蹇,仍与无妄系,故云志在内,内喜之。 睽成无妄为内,睽成损则仍为外,故损成益为自外来,犹睽成无妄,为刚自外来。 鼎成遯,与睽成无妄同。 临上六传云「敦临之吉,志在内也」,遯为内,则临为外。 临二之五成屯,屯遯相错,即蹇无妄为睽二之五之比例,即为升二之五之比例。 临上六之志在内,犹升上六之志在内也。 旅节相错为睽蹇,旅传云「柔得中乎外」,柔字外字皆赞旅小亨小字。 睽小旅亦小,旅外即睽外也。 涣丰相错为家人解,涣六三「涣其躬」,传云「志在外也」,家人内则解外,涣得家人之上半,内也。 丰得解之上半,外也。 涣二之丰五,则柔得位乎外。 涣上之三应之,则上同,涣上应乎丰五之志,故志在外,犹云志在丰也。 丰在外,丰成明夷,犹睽成损。 需九三「需于泥」,传云「灾在外也」,丰四之井初成需,为井泥,而明夷之灾,则在丰矣。 家人传云「女正位乎内,谓鼎成家人」,女即女子贞不字之女。 男正位乎外,谓解二之五也(旅柔得中乎外,涣柔得位乎外,家人男正位乎外,三者互明),解二不之五,而四之初成临,临家人相错为明夷中孚,为丰四之涣初之比例。 明夷传云「内难」,谓与中孚相错为家人也,莫详于坤六二《文言传》云:「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 乾成家人革,坤成屯蹇,直内也。 蹇通于睽,方外也。 义以方外,则睽二之五。 睽二之五则睽不孤,故敬义立而德不孤也。

版权: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iyunzhai.com/13118.html

相关推荐

书名:《易通释》 作者:焦循(清) 其他著作:《易章句》、《易图略》 版本:钦定四库全书 电子书…

2,935

循承祖父之学,幼年好易。 忆乾隆丙申夏(1776),自塾中归,先子问日所课若何? 循举小畜彖辞,且…

2,068

夫絪緼构象,垂策者牺。 苞符献征,通灵者牙。 事既当文,辞且逮旦,然而演命于孔道,经备矣。 慨自…

4,903

易通释卷一 雕菰楼易学之三 江都焦循学 元 循按《易》之言元者二十四卦(乾、坤、屯、讼、比、履、…

6,779

易通释卷二(雕菰楼易学之三) 江都焦循学 悔 循按:易爻称悔者二(家人九三、鼎九三),有悔四(干…

2,698

厉 循按:厉之见于彖辞者一(夬),爻辞称厉者二十六(震六二、六五,遯初六、艮九三、小过九四、既…

11,377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

助力内容变现

将您的收入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15689987323

客服邮箱

3131816650@qq.com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手机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