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通释卷八 雕菰楼易学之三
江都焦循学
光
循按:光之义为广(见《毛诗》敬之传),字通于横(《尧典》「光被四表」《汉书. 冯翼传》作「横被四表」),两卦旁通,自此及彼,是横行以及于远。 传于坤赞云「含宏光大」,惟含乃宏,惟光乃大。 《文言传》云「含万物而化光」,化光犹云广生。 不能含,则成两既济,不能广生矣。 需彖云「需,有孚,光亨,贞吉」,干成需不可谓亨,惟有孚于晋,以需二之晋五,则能变化广生。 变通乃有孚,有孚光,即化光也。 未济六五君子之光,有孚,吉,既济已定,孚于未济,未济二之五,即需二之晋五之比例。 君子之光,即需之光亨也。 失道至需,一光即亨,终穷至既济,一光即吉。 彖示其义于需,爻发其义于未济,其义已了。 干未成需,先成小畜,或先成夬,小畜孚于豫,夬孚于剥,与需孚于晋同,故经于观六四明之云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小畜豫相错为大壮观,大壮二之五,为小畜二之豫五之比例,故以大壮二之五之光,明小畜二之豫五之光。 传即于夬赞云「其危乃光」。 乾成夬则坤成谦,传云「天道下济而光明」,履传云「刚中正,履地位而不疚,光明也」。 谦之光明,即履之光明。 谦孚履为光,则夬孚剥为光可知。 夬孚剥为光,则小畜孚豫为光可知。 经以观国之光,明小畜之孚豫,传于谦履夬赞之,此赞之微妙者也。 坤六三传云「或从王事,知光大也」,从王事谓屯旁通于鼎,知即方以知之知,由旁通而鼎二之五为知,指出光字,明如是则为光。 光大犹云光明,由旁通而明为光明,由旁通而大为光大。 屯旁通鼎为光,家人则通解为光,传于涣赞之。 涣六四「涣其群」传云「光大也」,以光大二字与坤六三相贯,明以丰涣所错之家人解,与坤所变通之屯鼎相发明也。 屯之通鼎,犹益之通恒。 益彖传云「自上下下,其道大光」,承上「民说无疆」而言。 民说者,恒二之五也。 大光犹光大,到其文与疆字为韵,谓其道所以大者,由于旁通也。 惟其道大光,所以自上下下,所谓天施地生也,若屯不通鼎,则家人上施于屯。 三虽施而不光,所以屯其膏以通于鼎。 鼎四之初成大畜,大畜二之五即家人也。 其上施屯三,仍不光矣。 大畜屯相错则颐也。 传于颐六四赞云颠颐之吉,上施光也,颠颐既同于鼎之颠趾,则颠颐之光,即颠趾之光也。 传于屯九五云施未光,于颐六四云「上施光」,推之大畜成家人则以通解为光,未成家人则以通萃为光,皆发明坤六三之光大也。 传称未光者八(晋上九、咸九四、噬嗑六四,夬九五、兑上六、震九四、屯九五、萃九五)。 屯九五屯其膏,施未光也赞家人上不可之屯三矣。 萃九五「萃有位,无咎」传云「未光也」,即指鼎四之初成大畜,与颐六四上施光互明,大畜必通萃,其二之五乃得有位无咎者,以鼎二不之五而四之初,未光也。 鼎成大畜未光,大畜通萃则光,犹夬四之剥初成颐未光,颐通大过则光也。 夬四之剥初未光,夬二之剥五则其危乃光。 夬九五中行无咎,中未光也,与萃九五义同。 夬二所以「苋陆中行乃无咎」者,以艮上之兑三成谦,夬未光也。 兑上六引兑之引,即萃六三引吉之引。 萃孚于大畜为夬剥之相错,知引兑为成夬而孚于剥,夬未光,孚于剥则其危乃光。 夬九五之未光,即兑上六之未光,因未光而引,因引而中行,因中行而有位,夬萃之无咎则已光矣。 传本其未光而言之,且以未光二字为之络也。 鼎四之初,同于夬四之剥初,亦同于噬嗑四之井初,在噬嗑剥成颐,在井夬成需,所为艰也。 颐通大过则光,需通晋则光。 噬嗑九四「噬干胏,得金矢,利艰贞,吉」,传云「未光也」。 噬胏得矢,需二之晋五也。 井所以成需,由于噬嗑四之井初,故以未光二字赞之,明井初之噬嗑四犹鼎四之初也。 井成需则井泥,故震九四震遂泥,传赞之云未光也。 巽成需即井成需也,但巽成需则震成明夷,为丰四之井初,噬嗑四之井初,井成噬嗑未成明夷而成颐,犹干未成需先成小畜夬,亦犹震未成明夷先成丰,故丰通涣之光大,同于夬通剥之光,而井之成需,无论其为噬嗑四之井初,为丰四之井初,皆以通晋为光亨也。 未济六五君子之光,明丰四之井初成需者也。 传于遂泥赞之,其义易明也。 观六四「观国之光」,明噬嗑四之井初成需者也。 (渐上之归妹三成大壮蹇,为需小过之错小过,四未之初,犹颐上未之三。 )义为隐奥,故于诸卦反复赞明之。 需通晋,光亨矣。 乃晋成咸,又以通损为光。 晋上九维用伐邑,道未光也,言晋成咸合乎道矣; 未通损,仍未光也。 咸通损,损成益,益又通恒,是为「憧憧往来」,传云「憧憧往来,未光大也」,未光二字与晋上九相贯,而加一大字,则与益彖传「其道大光」相贯,而其道大光之道,又与道未光道字相贯,盖不必至成需明夷,乃为未光,当其成颐大壮大壮大畜夬,即未光矣。 颐大壮大畜夬能变通,固改未光为光,即至成需明夷,能变通,亦遂改未光为光,然未能往来不已,如益恒咸损之回环相续,其道仍未大光。 汇诸卦经传之言光者研究之,一字增减,皆有妙义,略观大义者,焉能探其微哉。
时
循按:《杂卦传》云「大畜时也」,说者多不详,以全经传通之,乃可知其义。 经文惟归妹九四称「迟归有时」,传中诸言时字,皆由此赞之。 归妹所以迟者,以征凶也。 征凶者,渐上之归妹三也。 渐成蹇,归妹成大壮,大壮改而通观,蹇改而通睽,所谓时也。 震巽艮兑交而成渐,乾坤坎离则交而成比,渐通归妹,犹比通大有。 渐上之归妹三成蹇大壮,大有上之比三亦成蹇大壮,迟归有时在归妹成大壮有然,在大有成大壮亦有然。 推之渐初之归妹四,归妹成临,渐成家人,则以家通解、临通遯为时,乃在渐初之归妹四成家人临,而在比初之大有四,则比成屯,大有成大畜,临通遯同于大壮通观,则大畜通萃,亦同于大壮通观,故经于归妹言时,谓其成大壮通观,而传则指大畜为时,明大有之成大畜,同于归妹之成临,即同于归妹之成大壮也。 震巽兑艮交,成渐亦成随,乾坤坎离交,成比亦成同人。 同人通师,犹渐通归妹,随通蛊犹比通大有,故此八卦互相比例。 渐上之归妹三成蹇大壮,与大有上之比三同。 归妹四之渐初成家人临,即与同人四之师初同。 大有四之比初成大畜屯,与随四之蛊初同。 随三之蛊上成升革,即与同人上之师三同。 于大壮通观为时,知大畜通萃为时。 而升通无妄,临通遯为时,可知矣。 经于归妹指一时字,举一隅也。 传则以大畜为时,又举一隅也。 犹恐学者未明,于随赞云「天下随时」,于升赞云「柔以时升」,于遯赞云「刚当位而应,与时行也」,于无妄赞云「茂对时育万物」,于家人之通解则赞云「待时而动」,于革之通蒙则赞云「以亨行时中」,于蹇之通睽则两卦皆云「时用大矣哉」,可谓详矣。 而大畜之所以时,以其通萃也。 传不赞于萃而赞于既济九五。 既济者益上之三者也,益三互坤为牛,上之三杀之,是为杀牛。 益通于恒,恒上震东也。 恒成咸,上兑西也。 传云「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时也」,经称西邻禴祭,传以时字代之,以时字赞禴字,赞既济九五之禴,即赞萃六二升九二之两言禴。 萃言「无咎,孚乃利用禴」,升言「孚乃利用禴,无咎」,萃本无咎,与大畜孚则为利用禴。 升为蛊上之随三,本有咎,孚于无妄则为利用禴。 无咎二字,一先言,一后言,明以升例大畜,以萃例无妄。 传既以大畜为时,又以时字赞禴字,则萃之孚乃利用禴即是孚大畜为时。 大畜孚萃为时,则大壮孚观为迟归有时,例诸此矣。 不特此也,归妹之言时,谓大壮蹇也。 传既于睽蹇称时用,于观云「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又于小过云「以利贞,与时行也」,大壮蹇相错,即小过需也。 传于睽蹇蒙解,俱指其为时矣。 于屯鼎未言也,则言之于乾坤也。 归妹渐为震巽兑艮之比例,渐成蹇,归妹成大壮,以失道而变通。 渐成蹇,归妹成革,以当位而变通。 无论失道当位,蹇俱以通睽为时。 盖渐成蹇,归妹成大壮,同于比成蹇,大有成大壮。 而渐成蹇,归妹成革,即同于巽艮成蹇,震兑成革。 推之渐成家人,归妹成临,同于同人成家人。 师成临,而渐成家人,归妹成屯,即同于巽艮成家人。 震兑成屯,其震巽兑艮之成屯家人蹇革,原无异于乾坤坎离之成屯家人蹇革,故迟归有时。 在大壮仅为失道便通者之例,在蹇则兼为当位变通者之例,此亦举一隅也。 故传既以大畜赞大壮,而蹇之待时则畅发于艮,艮彖传云:「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时止,艮成蹇,兑成革,则止不行也。 时行,蹇通睽,革通蒙,则以亨行也。 艮之成蹇,犹坎之成蹇,故坎传称时与蹇同。 乾九三《文言传》云「乾乾,因其时而惕」,乾通坤成屯,屯又通于鼎,是为时惕,即为与时偕行。 九四《文言传》云「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 时惕赞屯之通鼎,及时赞革之通蒙。 坤六三「含章可贞」,含章谓坤成屯,即含之而通于鼎,三乃可贞。 传云「时发也」,发即发蒙之发,明屯通鼎,犹革通蒙也。 屯之通鼎,犹益之通恒,故坤六三之可贞,即损彖之可贞。 传于损彖赞之云「二簋应有时」,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 二簋,一指损五,一指益二,簋在益二则盈,盈则宜损之,损刚者,变通于恒也。 簋在损五则虚,虚则宜益之,益柔者损二之五成益也。 益通恒为损刚,咸通损亦为损刚,先称损刚,指咸之于损也。 损二之五成益为益柔,恒二之五成咸亦为益柔。 次称益柔,指恒之为咸也。 损传云「与时偕行」,益传亦云「与时偕行」,与乾九三之与时偕行相发明,明咸通损犹益通恒。 益通恒犹屯通鼎,乃知赞禴祭为时,固以既济之禴,例诸升萃之禴,其不赞于升萃,必赞于东邻西邻者,正也益通恒之时,即屯通鼎之时,亦即大畜通萃,升通无妄之时,不论失道当位,其时行皆如是也。 于是豫姤言时义,明小畜复之变通也。 旅亦言时义,节言失时,明节之通旅犹小畜通豫,复通姤,而旅四之初,仍兑似之艮初,即犹乾四之坤初。 凡称时用时义,各有所钏贯,非泛言也。 贲传云观乎天时以察时变,明贲通困也。 丰传云天地盈虚,与时消息,明丰通涣也。 经举一隅,传已不惮徧举诸隅,而于《系辞传》总揭其义云「变通配四时」,云「变通莫大乎四时」,云「变通者趣时者也」。 时之为变通,不烦言而决矣。
实
循按:鼎九二鼎有实,六五传云鼎黄耳,中以为实也。 鼎五虚,二之五则实,二不之五而四之初则为覆餗。 餗《说文》作鬻,训鼎实。 覆餗即无实,与有实互见。 覆餗则鼎成大畜,大畜孚于萃则笃实辉光。 笃实者,二先之五而后上之萃三也。 所以笃实,由发挥而旁通,故云辉光。 颐犹大畜也,大过二颠于颐五,则颐五有实可知。 颐成益旁通于恒,恒二之五成咸,上兑为口,故为口实。 益通恒,所谓西邻禴祭也,故云实受其福。 归妹上六「女承筐无实」,谓二不之五而渐初之归妹四,传云「承虚筐也」。 女承筐,士又刲羊,则成泰,传于泰六四赞云翩翩不富,皆失实也,失实而云皆者,一以赞刲羊承筐之无实,一以赞西邻禴祭之实受其福。 不富以其邻之邻,即东邻杀牛之邻,在西邻禴祭则实受其福,在东邻杀牛则不实可知。 福犹富也,不富即不受福。 传以失实与实受其福互明。 归妹成泰已失实,否成益不通恒又失实,故云皆失实也。 临成泰失实,升成泰亦失实。 升九三「升虚邑」,蒙上之三成升,五失实而虚。 既通无妄,则二之五为升虚邑,升虚邑则不失实,故蹇六四「往蹇来连」传云「当位实也」。 升二先之五成蹇,则无妄四之升初不成泰,不成泰则当位,当位则不失实也。 若蒙上之三,革四又之蒙初成泰,则失实,泰虽通否,改而有实。 己远而不近,故蒙六四传云「困蒙之吝,独远实也」。 远实者,近不能有实于蒙,待远而有实于泰也。
盈
循按:《序卦传》云:「盈天地之间,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 此与干上九传「盈不可久」互明。 乾成家人,坤成屯,再行则穷,故盈不可久。 谓之盈者,谓其宜变通也。。 比初六「有孚盈缶」,比孚大有,大有成家人,比成屯,犹坤成屯,乾成家人也。 传于大有赞云「有大者不可以盈」,大有何以盈? 即比之盈也。 坎九五坎不盈,祗既平传云坎不盈,中未大也。 中未大,谓坎二未之离五,而离四之坎初。 坎成节不成屯,故不盈。 节通于旅为祗既平,祗即复初九无祗悔之祗。 坎之成节,犹坤之成复。 以两祗字为比例,知不盈谓成节。 彖传云「水流而不盈,行险而不失其信」,此于不盈上用水流二字。 水流则二已通于离五,与中未大之不盈异矣。 亦云不盈者,谓二流于离五成比同人,尚未离四之坎初。 未成屯,故不盈。 此赞有孚二字,故申云「行险而不失其信」。 行险即是水流,不失信即有孚也。 用不盈二字,为下维心亨,行有尚六字张本。 若四已行成屯,则三不得更维矣。 惟但成比而不成屯,乃可以三之离上。 应五为有功,故维之不致成两既济,得为亨也。 坎不盈,是中未大之不盈。 水流而不盈,是中已大之不盈。 一成比,一成节,皆不成屯,故屯者盈也。 传畅发其义于谦,彖传云:「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谦指谦卦,盈指履成益。 方其为谦,则履二四益之,谦成既济,履成益,故云益谦。 已成既济益,相错即是屯家人,故盈。 益变通于恒,故为亏盈,即为变盈。 益通恒,犹家人通解,亏即方雨亏悔之亏也。 益不通恒则害,恒二不之五则恶盈,皆指益也。 又赞于剥丰损三卦,丰传云天地盈虚,与时消息,剥传云「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损传云「损益盈虚,与时偕行」。 传以屯赞盈,凡家人之于屯,革之于蹇,既济之于咸益,皆盈也。 传于咸赞云「君子以虚受人」,于归妹赞云「承虚筐也」,凡夬之于谦,丰之于井,既济之于恒损,皆虚也。 盈宜损,虚宜益。 盈者当位而盛者也,虚者失道而衰者也。 其宜变而通也,则盈虚一也。 虚受人之虚,指睽蒙成损。 虚筐之虚,指归妹成临又成泰。 升虚邑之虚,指师蛊蒙成升。
寡孤
循按:《杂卦传》云:「亲寡,旅也。」 虞仲翔谓旅无容故亲寡,王弼谓亲寡故旅寄,望文生意,圣人赞易,不如是之浅。 荀慈明以「丰多故亲」绝句,「寡旅也」别为句,尤为臆见。
《杂卦传》云「小畜寡也」,谦传云「君子以裒多益寡」,即此两寡字思之,可得其义。 孟子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此数语与易相发明。 亲则不寡,寡则不亲。 乾二之坤五,有初四应之,又有三上应之,是得道多助也。 乾二不之坤五,而四之坤初,成复小畜,小畜二之复五,仅有三上应之。 一应而穷,是失道寡助也。 传以小畜为寡,以同人为亲,两相推勘,明白可见。 传又赞之于谦。 乾上之坤三成谦夬,犹乾四之坤初成小畜复也。 成同人成比则亲,成谦成小畜则寡。 寡者尚有助,更失而成明夷需。 直上下俱无应,非仅寡而已矣。 谦寡矣,乃裒多即可以益寡,何以裒多? 变通于履是也。 益寡即是亲寡,谦己寡,履有以亲其寡。 节己寡,旅有以亲其寡。 离四之坎初为节贲,犹乾四之坤初为复小畜也。 然经不言寡,传言寡,何也? 寡即孤也。 睽九四上九皆云睽孤,睽孤者,睽则孤也。 睽乖也,乖失道也。 睽则孤,即失道则寡也。 九四言之,谓二不之五,而四之蹇初也。 蹇成既济,睽成损,损既济相错为节贲,与离四之坎初同。 睽之孤,即节之寡。 旅之亲寡即节,正所以赞睽孤之孤也。 上九睽孤,谓上之三成大壮,为大有上之比三之比例。 大有成同人则亲,成大壮则寡。 睽成大壮则孤,成无妄则亲。 睽蹇节旅之相错,而睽二之五成无妄,又为履二之谦五之比例。 子履益谦之寡,即是同人之亲,即是旅之亲寡,亦即是睽之敬义立而德不孤(详见前)。 而睽之成大壮,何异于履之成夬,即何异于乾上之坤三。 是睽之孤,又谦之寡也。 传用三寡字赞经两孤字,造于微者也。
眾
循按:傳以坤為眾,又以師為眾。《雜卦傳》云「大有眾也」,明乎孤之為寡助,則知眾之為多助也。乾二之坤五,坤之初三應之,故坤為眾。師二之五,則同人四上應之,故師為眾。大有二之五,則比初三應之,故大有為眾。乾成需,坤成明夷,上下俱無應而需通晉,則需二之晉五,晉之初四三上皆應之,故晉六三眾允悔亡。需晉相錯即比大有,大有成同人猶師成比,為乾二之坤五之比例,即為需二之晉五之比例。是坤師大有之眾,所以贊經眾允之眾也。大有眾,故成同人,為親師眾,故成比為親。若師二不之五,而同人四之師初成臨則不眾。師成臨則同人成家人,臨二之五而家人上往之臨三,則其往也,不能得眾矣。惟家人通解,而解四不之初,先以二之五成萃,是時家人上往萃三,則往得眾,故傳於解贊云「解利西南,往得眾也」。謙裒多之多,與此眾同。
獨
循按:易之稱獨,與孤寡不同。見於經者,復六四「中行獨復」,傳云「以從道也」,從道則非睽孤。蓋孤謂輔助之無其人,獨謂中行之無所緩,獨者特也。乾四之坤初成復,而後以二之坤五,是以二五從初四,非特行矣。復旁通於姤,姤二之復五,而初四從之,坤成復,雖非道,而姤二之復五,有以復歸於道,仍是特行,故云「獨復」。乾成夬猶坤成復,夬通剝猶復通姤,故獨行遇雨。謂二先之剝五,剝上之三以從之也。夬通剝為獨行,則謙通履為獨行,傳於履初九贊云「素履之往,獨行願也」。若夬二不之剝五,而夬四先之剝初,剝成頤,夬成需,需二之頤五,則非獨行,惟需變通於晉,則需二之晉五仍為獨行。晉初六傳云「晉如摧如,獨行正也」。於是又贊於大過云「獨立不懼」,夫履二之謙五為升通无妄之比例。升二之五,即姤二之復五之比例也。是素履之獨行,即中行之獨復。頤大過為隨蠱之相錯,大過二之頤五則不素飽,與素履互明。隨四之蠱初則「裕父之蠱」,與「裕无咎」互明。隨四之蠱初,即夬四之剝初也,以兩獨字贊晉大過,則知需頤之不獨,即知夬四之剝初之不獨。而夬之獨行,為夬二之剝五明矣。思至此,惟有嘆其神奇,非筆所能盡矣。
久 永 長
循按:《序卦传》、《杂卦传》、《彖传》皆赞恒为久,经之永即传之久也。 《系辞传》云:「变则通,通则久。」 诸卦之当位者,下应成家人屯,上应成蹇革,变通于解鼎睽蒙屯家人成既济。 鼎解成咸蹇,革成既济,睽蒙成益,咸通损,损成益,益通恒,恒又成咸,咸损恒益四卦,反复不衰,终而又始。 恒咸两卦,实为变化之枢纽,故发明其义于恒云「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云「终则有始」,云「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与「变则通,通则解」之义互相发明。 其不可久之例有二:一为「盈不可久」,传于干上九赞之; 一为「消不久」,传于临赞之。 盈不可久者,乾成家人,坤成屯,家人上之屯三,成两既济为亢龙,穷之灾是也。 消不久者,家人通解,解二不先之五,而四之初成临,临二之五亦成屯,家人上之屯三亦成两既济,「至于八月有凶」是也。 应不言久而言永,凡称「永贞」者七(坤用六,比彖,萃九五,艮初六,贲九三,益九二,小过九四),成两既济,贞而不可为为永,亦惟永而贞乃利。 于坤之用六特标「利用贞」,六十四卦皆不外此一言。 艮成蹇,兑成革,蹇下艮为趾。 初六「艮其趾,无咎,利用贞」,止其趾而变通之,乃得永贞,贞而永则元,故比萃两卦称元永贞。 比之元永贞,谓比成屯而通于鼎。 萃之元永贞,谓大有成大畜而通于萃。 永贞则元,元则吉。 益六二、贲九三称永贞吉是也。 损成益,益上之三,贞而不永,父弗克而违则永贞吉,谓违而变通于恒。 贲九三「贲如濡如,永贞吉」,濡即需,谓困成需而通晋。 小过九四「往厉必戒,勿用永贞」,承上「弗过遇之」。 「弗过遇之」者,为不以小畜上之豫三,而以小畜二之豫五,亦为不以晋上之三,而以需二之晋五。 晋成否,需成既济,在需为永贞吉矣。 而晋之成否者,若初往四成益,则上不可之三,故危厉而必戒,戒则勿用,勿用而变通于恒,故得永贞(在豫若成屯以通鼎为永义亦同)。 传云「终不可长也」,不戒而用上之三,则终而不可久长,以长字赞永字,兴讼不可长同。 讼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传云「不永所事,讼不可长也; 虽小有言,其辨明也“。 易辞多用到装,所谓明夷五,斯其所,致成明夷,为小有言。 所而有事,则变通于讼,在初言初,是讼二之明夷五,而初四应之成益,更能通恒,则永所事矣。 此时讼方成益,未通于恒,是未尝永其所事。 在讼则不永,而在明夷则所已有事。 虽小有言,而终吉矣。 讼成益通恒,乃可长。 未通恒仍是讼,故讼之终,不可久长也。 传称「何可久」者三(大过九五,既济上六,离九三),称「何可长」者四(豫上六,中孚上九,否上九,屯上六),既济九五「西邻禴祭」谓益通恒则可久,若不为西邻之禴祭,而成泰为濡其首,故何可久谓恒二不之五而四之初也。 未济上之三成恒,犹鼎上之屯三成恒,即犹离上之坎三成丰,离上之坎三为日昃之离,鼎上之屯三为泣血,屯上六传云何可长也,离九三传云何可久也,盖屯之通鼎,犹益之通恒。 鼎二之五而后上之屯三,即为恒二之五而后益上之三之比例。 今鼎成恒而屯成既济,则是东邻杀牛,而由泣血以至于乘马,即未济上之三又初之四矣。 坎成屯而通鼎,为鼓缶而歌。 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乐记》文)。 《说文》训歌为咏,咏即永也。 不成屯通鼎,至于日昃而嗟大耋,则不能歌以永之。 且离成丰,坎成井,井丰相错,即既济恒也。 小畜二不之豫五,而上之豫三,豫成小过,小畜成需,小过通中孚,中孚二之小过五,犹恒二之五成咸,故恒不死,乃不通中孚,而成明夷,为冥豫,则不能恒。 不能恒则死,故豫上六传云「冥豫在上,何可长也」。 中孚二之小过五,可长矣。 乃小过四之初成既济,而中孚成益,益又宜通恒,乃可久。 益不通恒而上之三,成两既济,则贞凶。 传云「翰音登于天,何可长也」,与豫之何可长互明者也。 否上九倾否,传云否终及倾,何可长也。 用一终字,明其成既济,先成益,未通于恒也。 大过九五「枯杨生华」,传云「何可久也」,生华则大过成既济,颐成益,益未通恒,故以何可久赞之,与讼成益之不可长,同一义。 凡传言九言长,多指恒,而精微变化,各极其妙。 冥豫之何可长,赞上恒不死之恒。 日昃之何可久,与翰音登天之何可长,并赞上歌字,尤造于微矣。 恒九二传云「九二悔亡,能久中也」,恒之所以能久,以其二之五得中,此鼎成恒所以泣血而不可长也。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