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
循按:《尔雅. 释水》:「正绝流曰乱。」 水以流为连续,绝之即止之。 《乐记》:“复乱以饬归。」 《正义》云:「复谓舞曲终,舞者复其行位而整治,象武王伐纣既毕,整饬师旅而旋归。」 凡物始以聚,终以分,分之而无可分则定,定则止矣。 既济初吉终乱,传云「终止则乱,其道穷也」,以止字赞乱字,谓泰二之五,分之无可分也。 萃初六「有孚不终,乃乱乃萃」,随四之蛊初,成屯大畜,大畜二之五成家人,家人上之屯三成两既济,为终乱,乃大畜不与屯通变而有孚于萃,则大畜二之五成家人,家人上之萃三,大畜成既济则乱,萃成咸则萃,一乱一萃,由于有孚,一乱一萃则不终乱,故云「有孚不终,乃乱乃萃」。 传云「其志乱也」,二之五为志,志在大畜,明大畜乱,萃则不乱也。 泰二之五终乱矣,泰孚否,犹大畜孚萃,泰上六传云「城复于隍,其命乱也」,命谓泰二之五而否应之,其命乱犹云其志乱,明否不乱也,故传于否六二赞云「大人否亨,不乱群也」。 泰成既济,虽乱,否成益则不终,犹萃之乃乱乃萃也。 《系辞传》云「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 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动谓感应,不可乱谓动而一感一应不可至于终止也。 议之,陆绩、姚信、桓元、荀柔之并作「仪之」,仪同于宜,宜仪利也。 利而动则不至于乱矣。 渐上九「其羽可用为仪」传云「不可乱也」,可用为仪,所谓仪之而后动也。
恶
循按:恶之在形者与美对(昭公二十八年《左传》:「贾大夫恶,娶妻而美。」 《孟子》「虽有恶人」与西子对举。 《庄子. 德充符》「卫有恶人焉」郭氏注云:「恶,丑也。」 )恶之在心者与善对,于是因其形之恶而恶之,因其心之恶而恶之,谓之恶,与好对。
乾二之坤五,在乾为始以美利利天下,在坤为美在其中,反是则不美可知,不美则恶也。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谓乾二先之坤五,「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谓乾二不先之坤五,不善则恶也。 相亲则善,不相亲则恶。 家人旁通于解,解二之五则交相爱,相爱则不恶矣。 经于睽初九言见恶人,蹇之通睽犹家人通解,睽之见恶人与家人传之交相爱互明,何也? 渐上之归妹三成蹇大壮,渐初之归妹四成家人临,皆恶人也。 家人变通于解,临则变通于遯,传于遯赞云「君子以不恶而严」,严即家人有严君之严,以家人系临则不严而恶,变而通遯,仍不异家人之于解,故不恶而严。 蹇系大壮则恶变而通睽,则见恶人无咎,见则不恶矣。 睽二之无成无妄,与井二之噬嗑五同。 《系辞传》赞之云:「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 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易曰:何校灭耳,凶。」 巽上之震三成丰井,犹渐上之归妹三成蹇。 大壮恶未积尚为小恶也。 井通于噬嗑犹蹇通于睽,见恶人可以无咎矣。 乃井二不之噬嗑五,而噬嗑上之三,为灭耳,仍不改悔而噬嗑四又之井初为何校,于是井成需,噬嗑成明夷,恶积而罪大矣。 推之,乾成革,坤成蹇,小善也。 蹇通睽,睽成益,蹇成既济,则善积,故云以小善为无益。 未通睽成益为小善也,归妹成大壮渐成蹇小恶也。 蹇通睽,睽成泰,蹇成既济,则恶积,故云以小恶为无伤。 睽未成泰,泰未与既济错为需明夷,为小恶也。 伤即夷也,无伤无益四字,实有所指,传无泛文如此。 渐上之归妹三为大有上之比三之比例,传于大有赞云「君子以遏恶扬善」。 大有二先之五,而后上之比三,则成革与蹇,不成大壮与蹇,则有善而无恶,故云遏恶。 大有二之五,为乾二之坤五之比例,乾二先之坤五,美在其中矣,而四应之,成屯家人,异乎家人临之恶也。 上应之成蹇革,异乎蹇大壮之恶也。 蹇又通睽成益既济,乃终有庆,是积善而有余庆矣。 乾二不之坤五,而四之坤初,成小畜复,即渐妹之成家人临也。 上之坤三成夬谦,即渐归妹之成蹇大壮也,恶不能遏矣。 夬四又之谦初,小畜上又之复三,成明夷需,是亦恶积而罪大矣,有余殃矣。 《文言传》言此于坤上六,与《系辞传》赞噬嗑上九之文显相钏贯,而明指出渐字,明为渐上之归妹三而言。 渐上之归妹三有恶人,而后通睽见恶人,然则传中诸恶字俱所以赞睽初九见恶人之恶也,于是又赞于谦彖传云「人道恶盈而好谦」。 乾上之坤三成谦夬,既同于渐归妹比大有之成蹇大壮,则蹇通睽犹谦通履,履二之谦五成无妄,正为睽二之五之比例,故用恶好二字,好字与好遯相发明,恶字与见恶人相发明。 谦夬将成两既济,则恶盈。 谦通履犹临通遯,故好谦也(夬二之谦五成蹇革故盈),此尤传赞经之造微者矣。 《系辞传》云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恶也,賾之言积也,积善积恶,皆积也,但宜积善而不可恶。 与诸传文相证,本自明了。 賾京房作啧,解作精恶,郑康成荀爽作亚,解作次,转不知所谓。
灾眚
循按:宣公十五年《左传》伯宗云「天反时为灾」,《杂卦传》以大畜为时,以无妄为灾,两相反矣。 乃无妄为灾,而传称其茂对时; 大畜为时,而传称其不犯灾。 则灾与时亦视其所行如何耳。 变通既为趣时,则反时为灾者,以其不能变通也。 灾之为灾,经已互自明之。 无妄彖云「其匪正有眚」,谓四之升初,升成泰,无妄成益,是时变通,尚不为灾,乃益上又之三成既济而正,是以有眚,眚即灾也。 上九「无妄行,有眚,无攸利」明彖之有眚,由益上之三也。 六三又推广其例云「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无妄成益,三互坤,则有牛矣。 升二不之五而无妄四之升初,成泰益,固为或,升二之五而无妄四之升初,成既济益,亦为或云系之牛。 云行人之得,系之且得,则升二先已之五,而四之行,非失道为匪矣。 然为泰益,益上之三,固邑人之灾,为既济益,益上之三,亦是邑人之灾,故传赞上九有眚云「穷之灾也」,赞干上九亢龙有悔亦云「穷之灾也」。 亢龙谓乾成家人,坤成屯,屯家人相错为既济益,与或系之牛行人之得同,传以亢龙为穷之灾,是即以行人之得,邑人之灾为穷之灾。 盖成泰益为消之穷,成既济益为盈之穷。 穷而不能变通,皆反时而为灾,其匪正有眚,穷而不能变通之灾也。 行人之得,邑人之灾,亦穷而不能变通之灾也。 传于干上九赞之,微乎妙矣。 无妄升相错为复姤,无妄四之升初为姤四之初之比例,即乾四之坤初也。 升成泰,无妄成益,益上之三,即是小畜上之复三,故复上六「迷复凶,有灾眚」,谓复成明夷,小畜成需也。 小过上六「弗遇过之」谓小畜二不之豫五而上之豫三,亦犹乾上之坤三也,其道已穷,不能变通,而小过四又之初成明夷,此即乾上之坤三,又四之坤初也,即小畜上之豫三,又豫四之初也,亦即姤四之初,又上之复三也。 经明示其例云「飞鸟离之,凶,是谓灾眚」,与复之灾眚又同。 凡先三上而后初四,与先初四后上三同,故为比例,犹算术先乘后除与先除后乘,同数也。 需九三传云「需于泥,灾在外也」,泥即井泥之泥,离上之坎三,巽上之震三,皆成丰井,犹乾坤成复小畜矣,不能变通而丰四之井初,成需明夷,犹小畜上之复三,成需明夷也。 传于「需于泥言灾在外」明丰井成明夷,需即复小过成明夷之灾眚也。 井成需为井泥,则丰成明夷为灾在外,丰初九赞云「过旬灾也」,离震成丰,已为有过,不能变通,又成明夷,是过而又旬,以致成灾。 丰四之井初为小过四之初之比例也,然小畜井成需,复丰成明夷,为灾眚矣。 茍能变通,则向之灾眚,亦化为无眚。 讼九二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谓明夷通讼也。 此无眚不独与复小过之灾眚互明,并与无妄六三邑人之灾互明,明夷变通于讼,讼二之明夷五,而初四应之,则已能化去其灾眚,不待言矣。 乃亦系之牛而行人得也,使不变通而益上之三,仍邑人灾也,而讼成益又通于恒,是归而逋也。 归而不逋则为邑人之灾,归而能逋则为邑人三百户无眚。 同一邑人,而灾不灾,惟视乎逋不逋。 逋之言迁也,迁之言改也,能迁则变通趣时矣。 无妄行有眚,震六三震行无眚,何也? 震四之巽初成复,复通姤既同于升通无妄,则升二不之五,而无妄四之升初,即姤二不之复五而四之初也。 无妄成益,益上又之三,则姤成小畜,小畜上又之复三也,如是则无妄行有眚,震行亦有眚。 若震成复通姤,复成屯又通鼎,即师成升通无妄,无妄成益又通恒也。 如是则震行无眚,无妄行亦无眚。 经一称行有眚,一称行无眚,明以两辞相同而异者互相发明。 虞仲翔谓死而复生曰苏,苏苏犹生生,复通姤,姤二之复五,一苏。 屯通鼎,鼎二之五,苏而又苏。 震行所以无眚者,苏而又苏也。 无妄行所以有眚者,其匪正也。 明夷通讼,讼成益,益又通恒,与升成既济,无妄成益,益又通恒同,是讼之无眚。 又与震行之无眚,无妄行之有眚,互明者也。 遯初六「遯尾厉,勿用有攸往」,遯临相错为谦履,遯上之临三,临成泰,遯成咸,即乾上之坤三之比例。 泰咸而咸四之初,与泰益而益上之三同,即乾上之坤三,又四之坤初也。 经虽不明言灾眚,而勿用有攸往,与匪正有眚之不利有攸往原为互明,故传赞之云「遯尾之厉,不往何灾也」。 屯鼎旁通,鼎二不之五,犹升二不之五(升成蹇与无妄相错即遯屯),鼎二不之五,而四之初成大畜,犹升二不之五而无妄四之升初成泰屯,三又之大畜上,即是无妄成益,益上之三矣。 惟大畜孚萃,则能变通,不致匪而又眚,故传云「有厉利已,不犯灾也」。 遯大畜应不言灾,而传一言不犯灾,一言不往何灾,明旅以往而犯灾也。 节二之旅五,旅成遯,节成屯,与鼎二之五同,亦与临二之五同,亦与升二之五同。 初六旅琐琐,斯其所取灾。 琐琐,小小也(郑康成说)。 斯其所,节二不之旅五也。 节二不之旅五,而四之初成贲,已小矣。 贲上又之节三,成明夷需,是小而又小,即离四之坎初,又离上之坎三也。 犹乾四之坤初,又乾上之坤三也。 传云「志穷灾也」,旅成贲,志已穷,不能变通而成灾,故志穷而又灾。 使旅四之初,即能变通,亦犹鼎成大畜而不犯灾,遯成咸临而不往何灾,而反时为灾,以不能变通而取,于是无疑。 大畜萃相错为夬剥,剥六四「剥牀以肤」,谓夬四之剥初也。 剥先成谦,而夬四之剥初成明夷也。 剥上之三,为遯上之临三之比例。 夬四又往剥初,故云切近灾也。
潜伏隐藏
循按:《杂卦传》云「兑见而巽伏也」,《说卦传》云「坎为隐伏」,《系辞传》云「巽称而隐」。 隐伏何以为巽坎所共有? 自巽上之震三成丰井,则巽而坎矣。 自坎三之离上成丰井,则坎而巽矣。 然则坎巽之隐伏者,皆指其成井也。 坎巽之成井,犹坤艮之成谦,而坤艮之成谦,犹同人上之师三成升。 同人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谓同人上之师三也。 经明指出生字,则伏戎之义在此。 师二之五为乾二之坤五之比例,则师二不之五而同人上之师三,即为乾二不之坤五,而上之坤三之比例。 伏戎于莽之伏,即潜龙勿用之潜,其义《文言传》详之:「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 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乾二之坤五成比为乐,初可从之而行也,是则成屯为见,乾二不之坤五,而上之坤三成谦,则为忧。 初不可更从之,是宜违而变通,所为易乎世也。 谓谦通于履也。 能易则名履,不能易,而乾四又之坤初,则名明夷,故不易乎世,不成乎名。 谦履相错为临遯,谦通履即临通遯也。 通则中无所失,故遯世无闷,明指出遯字,知潜指坤之成谦,成谦而不成屯,故不见。 因不见而谦成明夷,则匪矣。 不见而谦通于履,则不失是,故是而无闷。 忧而违,故易世成名。 遯世无闷,不失是以至于匪,则潜而不潜,故无闷。 闷亦伏也。 不能违而易世,则拔矣。 拔而成明夷,故不可拔也。 传又赞云潜龙勿用,阳气潜藏,于潜字下增一藏字,所以关合同人之伏戎于莽也。 何也? 同人上之师三成升,伏矣,升宜违而变通于无妄,犹谦宜违而变通于履,不能变通,而以师初之同人四,即是升初之革四,与谦初之夬四同,是为否臧凶。 古藏字皆作臧(《汉书. 礼乐志》注云:「古书怀藏之字,本皆作臧。」 《卫方碑》「用舍行臧」,藏正作臧。 )《文言传》以藏字复潜字下,正是指此臧字。 潜藏则不可拔,藏而拔,是否藏也,否藏则凶矣。 升革相错为大过明夷,大过通颐,犹升通无妄,升通无妄,既同于谦通履,故干初九传赞以遯世无闷,指谦通履也。 又赞于大过云遯世无闷,指大过通颐,即指升通无妄也。 谦通履,则潜勿用矣。 升通无妄,则藏不否矣,此同人之伏,即师之臧。 师之臧即干之潜也。 惟否臧之臧,指同人四之师初,于是丰上六「阙其户,阓其无人,三岁不覿」,阔其户谓四之涣初,阓其无人谓涣二未之丰五,在丰成明夷,在涣成中孚,相错即家人临。 传赞云「自藏也」,此藏字即否藏之藏也,惟伏戎之伏,指同人上之师三,师成升通无妄,犹坤成复通姤,于是《文言传》又于坤六四赞云「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坤成屯,则变化而蕃,坤成复,则闭而隐,隐即伏也。 闭亦闷也。 总之阳在二为隐藏,为潜伏。 乾之潜,指坤成谦,谦变而通履为称物平施,是隐而称也。 《系辞传》言巽称而隐,何也? 隐即退也,藏亦丧也,巽通震成革蹇,为先甲,即为先心。 蹇退而逊于睽,睽丧马,即是隐藏,而蹇通之,即是退藏于密,不当潜而隐则称而改之,为行权,当隐而退则称而巽之,为行权者,皆变通以趋时也。
輕 蔑 誅 滅
循按:《雜卦傳》以輕贊謙,以誅贊明夷。鄭康成訓剝初六云「蔑,輕慢也」。(《詩.大雅》「國步蔑資」箋云「蔑猶輕也」。)剝上之三猶乾上之坤三,謙之輕即剝之蔑也。荀慈明訓誅為滅,滅與滅通。剝初六傳以滅贊蔑,是蔑即滅也。剝牀則上之三,以足則夬四之剝初,剝成明夷,明夷之誅,即剝之滅也。《釋名》:「誅,株也。如株木根,枝葉盡落也。」賁上之困三,困成大過,下巽為木,賁成明夷為誅,故困于株木,傳以明夷為誅,而於大過稱「澤滅木」,滅木即誅木,誅木即株木矣。乾上之坤三成謙夬,猶巽上之震三成豐井,謙輕則井亦輕,謙蔑則井亦蔑,噬嗑初九「滅趾无咎」,六二「滅鼻无咎」,滅趾滅鼻謂離上之坎三,巽上之震三也。坎二先之離五,則離上之坎三成蹇,下艮為鼻,亦為趾,成井則無艮,故滅鼻滅趾矣。變通於噬嗑,向雖滅趾,在噬嗑則无咎矣。向雖滅鼻,在噬嗑則无咎矣,若噬嗑上之三則仍成豐,在離上之坎三為滅趾滅鼻,在噬嗑成豐為滅耳,噬嗑四本互坎,上之三而滅之也。大過滅木,即是滅頂。滅木者,賁上之困三,滅頂者,姤上之復三,大過變通於頤,猶井變通於噬嗑,故向之滅頂雖凶,亦无咎也。
汔 斯 隍 索 沙 干
循按:《說文》「汔,水涸也」。《廣雅》索涸澌汔並訓盡。水涸即水盡也。未濟「小狐汔濟」傳云「未出中也」,未出中謂二未之五,而四上之初三為泰,上坎不見,無水故涸。井彖云「汔至」猶云「汔濟」。離上之坎三成豐井,豐四又之井初成需明夷,猶未濟四之初成損,損上又之三成泰也。在井稱汔,在泰稱隍。隍猶汔也。《說文》:「有水曰池,無水曰隍。」泰上本隍,通於否而以二之五,則城復于隍。《說文》:「城以盛民也。」民之盛於城,猶物之盛於筐。五无實為虛筐,即為虛隍。(《爾雅.釋詁》:「隍虛也。」)池無水稱隍,地不毛稱荒,泰上坤以其未盛坎水,則隍也。以其空有坤土,則荒也。九二所包之荒,即上六所復之隍。(鄭康成云:「荒讀為康,虛也。」)地不毛為荒,縑无色為素,履初九素履為謙上坤,素與索通(《爾雅.釋草》「素華軌鬷」,《釋文》「素又作索」,《左傳》昭十二年「八索九邱」,《釋文》「本又作素」。)震上六「震索索,視矍矍」,傳云「中未得也」,明巽二未之震五,而上遽之震三成豐。《說文》「矍,視遽貌」。五空無實,而離目遽張,故征凶。索與澌一音之轉,澌與斯同(《莊子.齊物論》注「豁然確斯也」,《釋文》「斯本又作澌」,《儀禮.鄉飲酒》「斯禁」疏云:「斯,澌也。澌,盡之名。」)《詩》「王赫斯怒,無獨斯畏」,箋皆訓斯為盡。旅初六「旅索索,斯其所取災」,斯其所猶云空其所。節二不之旅五,而旅四之初,猶未濟二不之五,而四之初。斯其所,則夷其所思。匪夷所思,謂豐四之渙初,成中孚明夷,相錯為家人臨,為解四之初之比例。臨通遯而臨二之五,則朋至斯孚,臨二之五與姤二之復五同,故朋至即是朋來,朋至則向之斯其所者,今則孚矣。故云「斯孚」。輾轉鈎貫,不啻馬跡蛛絲,尋之其緒不絕。《周禮.內饔》「鳥皫色,而沙鳴貍」,注云「沙澌也」。定公七年秋齊侯衛侯盟于沙,《左傳》作「乃盟于瑣」。成十二,瑣澤,《公羊傳》作「沙澤」,然則瑣澌沙三字,音相轉而義通。旅斯其所則先成賁,瑣而又瑣,則上又之節三,與困四先之初,而賁上又之困三同。在旅為旅瑣瑣,斯其所,在困則為有言不信,故需九二「需于沙,小有言」,沙即瑣,亦即斯,小有言即有言不信。瑣之義本為小,故以小字加有言之上,明此需為節所成,亦為困所成也。漸初六「鴻漸于干」,歸妹四之漸初,為解四之初之比例,即猶豐之渙初也。《禮記》大傳注「干猶空也」,水畔空虛,故有干之名,干亦名澗,澗從間,間亦空也。
素
循按:《序卦傳》云「賁者飾也」,《雜卦傳》云「賁无色也」,无色與飾適相反。无色謂素也。(《士冠禮》注「器物無色曰素」,《管子水地》「素也者五色質也」注云「無色之謂素」。)兌四之艮初成賁,猶兌三之艮上成謙,故履初九素履,指謙。謙通履,則素而履矣。賁无色,指艮成賁,賁飾指賁通困,无色而飾則不素,素而履則有飾,互明者也。艮上之兌三猶巽上之震三,謙之素即震之索索矣。而兌二之艮五,巽二之震五,皆歸妹二之五之比例,故漸六二贊云「不素飽也」,五有實則飽,飽則不素,空則素矣。巽為白,困二已之賁五成家人,上巽故白賁。白正是飾,白亦色也。虞仲翔以白為无色,失之。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