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释通卷十八雕菰楼易学之三
江都焦循学
干 离为乾卦 乾行也 噬干胏 噬干肉
循按:《说卦传》「乾健也」,《象传》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彊不息。」 行而不息,乃谓之健,乃谓之干。 二先行之坤五 ,乾下成离为同人 ,故传于《说卦》赞云「离为乾卦」,明乾二之坤五下成离也,亦坎二之离五上成乾也。 又于同人赞云干行也,明干成同人为天行也。 二行而四从之成家人,坤则成屯。 家人上之屯三则成两既济 而终于日 ,终于日则息非天行也。 在屯必反而为鼎。 乾二行于坤五 ,乾行也。 鼎二行于五 ,亦乾行也。 鼎二行于五 ,是由反而复 ,反复其道 ,则干而又干 。 干而又干 ,则天行不已,传云「行事也」,又云「与时偕行」,乾成家人 ,不复有干 ,而鼎二之五成遯,遯上又为乾 ,故干干也(蹇通睽亦同)。 鼎二之五为井二之噬嗑五之比例 ,鼎二不之五而四之初 ,即井二不之噬嗑五而噬嗑四之井初。 噬嗑成颐 ,井成需 ,需不可与颐通而通于晋 ,则需二之晋五 ,晋上仍成干。 六五「噬干肉」谓井二之噬嗑五成无妄 ,上干也。 九四「噬干胏」谓井成需通晋成否 ,上干也。 肉取义于柔(《释名》「肉,柔也」),胏取义于积。 (《广雅》「第簀也」,《释名》「胏,积也」。 郑康成解此胏亦为簀。 )晋五噬嗑五皆柔中 ,其成干也 ,皆由柔中而为刚中 ,则皆噬干肉。 而九四以胏别之 ,正以胏之为积也。 小畜上九传云「德积载也」,谓其成需而通晋也,大有九二传云「积中不败」也。 大有比相错即需 ,晋大有二之五为需二之晋五之比例也。 (积即晋,详见后。 )又于《系辞传》特引噬嗑上九爻辞赞之云:「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又云:“恶积而不可掩。」 连用三积字以赞胏字 。 井二之噬嗑五则恶不积而噬干肉 ,井二不之噬嗑五而噬嗑四之井初则恶积 ,井成需而通晋 ,恶积而尚能改 ,故为噬干胏,噬肉噬胏而仍不失为天行,故皆云干,干健也。 (《释名》:「健,建也,能有所建为也。」 )屯豫两彖辞皆云利建侯,屯利建侯即指鼎二之五 ,是干而又干之建也。 豫为小畜之旁通,乾二不之坤五而四之坤初,不成同人而成小畜,非乾行也,乃小畜通豫而小畜二之豫五,仍无异于乾二之坤五,屯通鼎,乾而又乾,小畜通豫,不乾改而为乾,其为利建侯同,此示人当位失道,同一变通也。 干成小畜犹鼎成大畜,即犹井成需,小畜二之豫五为大畜通萃而二之五之比例,即为需通晋而二之晋五之比例,噬干肉之干,与屯利建侯之建相发明。 噬干胏之乾,与豫利建侯之建相发明,而《说卦传》于震赞云「其于稼也为反生」,即申之云,其究为健,反生指家人通解,解上震,观通大壮,大壮上震。 大壮通观即小畜通豫之比例,而小畜二之豫五即解二之五之比例。 豫成咸则所谓其究也,豫成咸互乾为建侯,是知其究为健,由上反生申言之,所以赞豫之利建侯也。
坤
循按:《说卦传》「坤顺也」,《彖传》云「至哉乾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又云「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以顺赞坤,以「承天时行」四字发明顺字,然则惟承天而时行乃所以为顺,何为时行? 变通是也。 何为承天? 天者干也。 乾之通坤,或当或不当,坤皆承而变通之,是之谓顺。 乾通坤而当,则成屯成蹇,坤承之不以屯三之家人上,蹇初之革四,而屯通鼎,蹇通睽,则不致以亢而穷也,是时行也。 乾通坤而不当,则成谦成复,坤承之,不以谦初之夬四,复三之小畜上,而谦通履,复通姤,则不致以害而穷也,是时行也。 何以见之? 初六履霜坚冰至谓乾上之坤三成谦,谦变通于履也。 传则赞之云「驯致其道」,驯即顺也(见《九家易》),《文言传》则明指之云「盖言顺也」。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谓乾四之坤初成复,复变通于姤也。 传则赞之云「慎不害也」,慎与顺通,与咸六二传「顺不害」同。 复姤相错位升无妄,传于升赞云「君子以顺德」,赞升正赞复也。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谓坤成屯,通于鼎也。 传于比九五赞之云「舍逆取顺,失前禽也」,又赞于大有云「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大有二之五为乾二之坤五之比例,比初应之成屯,即坤成屯也,由元而亨,是为休命,若屯三仍之家人上,则前禽不失,有休命而不能顺矣,故以失前禽为取顺。 失前禽则舍而变通于鼎,是显比而扬善也,是顺天休命也。 (显扬皆更代义,详见前。 )然屯之通鼎,仍以乾行为主,必鼎二之五而后三之鼎上为贞,是为柔顺利贞,故彖云「先迷后得主」,传则赞之云「后顺得常」,盖坤成既济而贞,俾亢穷而不能悔,非顺也。 俾乘马而不能光,亦非顺也。 坤之所以为顺,传赞之已极详明,凡彖传所言顺,多指卦之上下有坤。 (比下顺,泰外顺,豫顺以动,临说而顺,观顺而巽,升巽而顺,明夷外柔顺,师行险而顺。 )惟兑革并称顺乎天而应乎人,巽称柔皆顺乎刚,旅称柔得中乎外而顺乎刚,卦上下皆无坤,盖兑成革犹乾成革,巽成蹇犹坤成蹇,蹇通睽相错为旅节,旅之顺乎刚即巽之顺乎刚,旅传明指出外字,外谓睽也。 坤不以蹇初之革四为顺,而以蹇通睽为顺,西北丧朋,与屯通鼎同一利牝马之贞也。 屯三既不之家人上,而通于鼎,家人自变而与解通,蹇初既不之革四而通于睽,革自变而与蒙通,家人革之变通,干之变通也,而亦为坤之顺。 屯蹇之变通,坤之变通也,而仍从乎二五,则正为乾之健,故健与顺相资,非健无以见其顺,非顺无以助其健,以变通为健,正以变通为顺,乃知专己非健,而执一非顺也。 于是蒙六五传云「童蒙之吉,顺以巽也」,蒙二不之五而革四之蒙初,是先迷也,故传云「勿用取女,行不顺也」。 蒙成益犹坤成屯也,以通于恒为顺,故传云「利用御寇,上下顺也」。 革上六传亦云「小人革面,顺以从君也」,此皆革通蒙之顺也。 于是家人传云六二之吉,顺以巽也; 富家大吉,顺在位也“。 解二不之五而四之初成临,与归妹四之渐初同,斯时之临,又以舍家人而通遯为顺,故渐传云「利御寇,顺相保也; 或得其桷,顺以巽也“。 临九二传云「咸临吉无不利,未顺命也」,言解成临未顺,乃变通而更为之命也。 解四之初成临,为丰四之涣初之比例,故涣传云「初六之吉,顺也」。 明夷传云六二之吉,顺以则也。 中孚通小过,犹临通遯也,此皆言家人通解之顺也。 凡初四三上从二五而行为应视其当不当而变通以消息之为顺,寒往暑来而四时顺布,故屯三之家人上,有刚而无柔,不可为顺,父前子后,而五品顺叙,故屯三之鼎上,以卑而越尊,亦不可为顺。 屯成既济谓之贞,而不得谓之顺,故利而贞乃为顺。 《荀子. 修身篇》云:「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 又《臣道篇》云:「从命而利君谓之顺,从命而不利君谓之谄。」 此坤之所为顺矣。 鼎成大畜,犹解成临,亦犹睽蒙成损,故损通咸则顺不害,大畜通萃则顺天命,屯大畜相错为需颐,需通晋则顺以听。 颐六五传云顺以从上,与革上六传同,亦谓成益通恒,成益以通恒为顺,未成益以通大过为顺,不待言矣。
屯
循按:《序卦传》云「屯者盈也」,又云「屯者物之始生也」。 《彖传》云「刚柔始交而难生」,有云「雷雨之动满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 屯之义为草木初生,而传则兼明两义,一乾二之坤五而初四应之,乾成家人,坤成屯,是屯之由盈而成者也。 一随四之蛊初,大有四之比初,随比成屯,蛊大有成大畜,是屯之由难而成者也。 故传既赞以盈,又赞以难,无论盈与难,皆宜变通于鼎,而以鼎二之五为始生。 鼎二之五则刚柔始交,刚柔始交则由难而成者生矣,故云难生。 由难而成者,以始交而生。 由盈而成者,亦以始交而生,故传申言之云「雷雨之动满盈」,谓盈也。 「天造草昧」,谓难也。 「宜建侯而不宁」,谓盈与难皆宜变通于鼎也。 凡卦皆有盈与难两端,传于屯首发其例,而全易不外乎是。 屯通于纯,(《毛诗》白茅纯束《笺》云纯读如屯。 )纯犹厚也。 鼎二之五而后上之屯三,则厚。 若鼎二不之五而上先之屯三,即为坎二不之离五而离上之坎三之比例,亦即乾二不之坤五而上之坤三之比例。 谦轻则不厚矣。 惟鼎成咸,犹解成咸。 解成咸则萃,萃聚也,聚故盈。 聚而盈故厚,亦聚而盈故宜不宁。 屯又通于臋(《周礼》乡师注故书屯或为臋),臋为上之三之名,三上从二五,则臋无肤。 三上先二五,则臋困于株木。 屯犹臋也。 从乎鼎五则厚矣,聚矣,即同于纯。 先乎鼎五则难矣。 《文言传》云「刚健中正,纯粹精也」,纯即屯,粹即萃,解二之五为萃,而后家人之上萃三,即犹鼎二之五而后鼎上之屯三,故屯之训亦为聚,而萃之训为醇,醇亦纯也。 纯粹而后精,精者静也,谓成既济而不动,纯粹而后精,是屯通鼎,家人通解,而后乾坤乃成既济也。
蒙以蒙大难
循按:乾坤下次以屯蒙,乾元亨,成屯亦成革。 利贞则屯变通于鼎,革变通于蒙。 举屯蒙两卦而元亨利贞备矣。 《序卦传》云:「物生必蒙,蒙者蒙也,物之穉也。」 郑康成云:「齐人谓萌为蒙。」 改革于彼,则蒙芽于此,是蒙通于萌,幼穉则闇弱,是蒙又为蒙昧之蒙。 蒙而得所养,则为童蒙吉。 蒙而失所养,则为困蒙吝。 童以其穉也,困以其蒙也,一名而兼两义焉。 明夷传云:「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 内难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 说者多传会商之事,而蒙大难一语或训为遭(郑康成),或指为蔽(荀慈明),以文王当九三(虞仲翔),而于所以称蒙者莫有了义。 经传中有一象关合一卦者,皆非泛设,况显示以卦名乎。 然其精微简奥,诚不易明,苦思既久,既得内难箕子之义,而蒙字之义乃悟得之。 明夷一卦,或由姤上之复三,即贲上之困三,复贲成明夷姤,困成大过,此与颐上之三同。 或由履四之谦初,即丰四之涣初,谦丰成明夷,履涣成中孚,此与小过四之初同。 中孚明夷相错成家人,家人内也,故称内难。 中孚变通于小过,犹明夷变通于讼,故云能正其志。 箕子以之,箕子即其子和之之其子,明此谦丰所成之明夷,其通于讼也,犹中孚之通小过也。 大过明夷相错为革,此明夷与大过相系,故云大难。 难指明夷,大指大过,既相错为革,则明夷之变通于讼,即革之变通于蒙,故云蒙大难。 蒙以相错言,与内难指家人同。 箕子与小过贯,与大难与大过贯同。 盖大过明夷为升革之错,升通无妄,革通蒙,合之即大过通颐,明夷通讼,经于革颐并云居贞吉。 传于革称顺以从君,于颐称顺以从上,于讼称从上吉。 经「或跃在渊」指革通蒙,传既明赞之以乾道乃革,于讼称入于渊,蒙之养正即颐之养正,则明夷之蒙难即蒙之童蒙,其相比例,脉络朖朖可寻,至明至确。 蒙杂而着,物相杂为文,文王二字,亦因蒙而假借,真以为论文王,论箕子,讵知经传之妙乎。 革传言汤武革命,所以赞武人之武,指成革。 说易宜如是,不得疑为穿凿也。
需 绌有衣袽 贲其须 归妹以须 濡其首 濡其尾 若濡 贲如濡如
循按:《彖传》云“需须也”,何以名需? 乾成需,坤成明夷,以需二之明夷五成两既济,则无所待,故欲其有所须,不即成两既济也。 《说文》:「絮,緼也。 《易》曰:需有衣絮。」 袽即絮字,缉《说文》训「训采色」,「读若《易》曰缳有衣」,一引作经,一引作需,许氏兼采众说。 当时说易者,尚知绌即需之假借,故《说文》需绔并见,此易义之精微,可因此考见者。 易之取象,多用六书假借,需待之需,可借为绌帛之缰,又可借为濡湿之濡,其义为面毛之须,即可转为须女之须。 绌濡之为需,犹趾之为止,祀之为已,传以其易明不必赞,而特以须赞需。 则归妹贲之须,即取于需也。 而绌濡之为需,不待言矣。 未济二之五为需二之晋五之比例,故云缰有衣袽。 贲通困,困成需,在困为困于酒食,在贲则贲其须,贲其须即贲其需也。 贲六二「贲其须」,九三即承云「贲如濡如,永贞吉」,谓需二之晋五,需成既济也。 既济未济皆云濡其首、濡其尾,乾为首,首必指乾泰既济相错为需,濡其首即需其首也。 何为濡其尾? 尾即虎尾遯尾之尾,乾上之坤三成夬谦,在谦为虎尾。 谦夬相错为咸泰,泰二不之五而咸四之初成既济,其相错为需,与濡其首同。 但濡其首谓恒成泰,益成既济,濡其尾谓损成泰,咸成既济,为既济泰同,为相错成需同,而损成泰咸成既济,多此咸泰一层,故变首而言尾,其濡之为需则一也。 咸泰既为夬谦之相错,咸四之初,正为夬四之谦初之比例。 夬九三「若濡有愠无咎」,夬成需,需通晋,需二之晋五,即是未济二之五,为缴有衣袽,在需二之晋五则为有愠,愠之为怒,犹缉之为絮。 有愠与衣絮互相发明。 剥上之三为尾,夬四又之剥初成需,此若濡有愠之濡,即濡其尾之濡也。 困四之初为未济四之初之比例。 贲上又之困三成需,即损上之三之比例。 此贲如濡如之濡,亦濡其尾之濡也。 贲之濡,但比例损成泰而不见咸成既济。 夬之濡,但比例咸成既济而不见损成泰。 合之以明未济小狐汔济之濡其尾,而绌濡之为需,又何疑矣。
訟
循按:說者執凶終之文,多以訟為惡名。乃讀諸爻之辭,四爻皆吉,一爻无眚。而九五則直云「訟元吉」。單舉卦名而以為元吉者,他卦無之也。解者遂以九五為聽訟之主(王弼云:為訟之主,以斷枉直),然經文止有一訟字,不得增為聽訟。且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无訟乎,何遽然以元吉許之,此疑蓄之數十年,乃得其義。
訟為明夷之所變通,明夷五失其位,其初三以卑蔑尊,以下陵上,此魯公居乾候衛侯奔郲之時也,斯時欲復其位而平其難,非以兵爭,即以言爭,以言爭則訟是也。訟與明夷孚,二之明夷五,則明夷之傷復,所以訟則元吉。訟而復則不必以兵爭之,故九二九四兩爻皆云不克訟,不克上不之三也。二以訟而歸,固病已迎還之日,亦房州復辟之年,則丙吉之奏曾孫,仁傑之定太子,非元吉而何?耿育冤訟陳湯,曹鸞坐訟黨人棄市,皆義所宜訟,而特以相等之人為之訟耳。至於君主而人臣為之訟,則是自下訟上,向非艱難冥晦,何以有此?故云患至掇也。患謂憂患,掇與剟通。(《漢書.王嘉傳》「掇去宋宏」師古曰:掇讀若剟,削也,削去其名也。)明夷剝削輕蔑之至,故云患至。掇謂憂患至於削蔑,豈猶晏安觀望之時,所以自下訟上耳。所以訟不可成者,戒其盈也。訟則吉,而終則凶也。徒以尋常爭訟說之,何以元吉哉。《淮南.泰族訓》「訟繆胸中」高誘注云:「訟,容也。」是訟與容通。旅成明夷无所容,明夷通訟則有所容,又可推廣而通者。
師 利行師 利用行師 勿用師 用行師 大 師克相遇
循按:《彖传》、《序卦传》以众赞师,《杂卦传》以忧赞师。 众谓其当位上下应也,忧谓其不当位上下不应也。 何以众为当位? 二先之五而同人四应之,为出以律,为长子帅师,为开国承家,其成屯又通于鼎,而后成既济,为王三锡命,为利执言。 传云「能以众正」,谓此也。 何以忧为不当位? 二不之五而同人上之师三成升,则舆尸凶。 同人四又之师初成泰,则否藏凶是也。 明乎此,而诸卦之言师可得而知矣。 同人上之师三成升,是为大师克。 师成升则宜变通于无妄,是为相遇。 何以明之? 姤者遇也,升无妄相错即复姤,升通无妄而升二之五,即姤二之复五之比例,故相遇。 若升不通无妄,而仍系于同人之成革,则二之五为弟子舆尸矣。 抑升二不之五而无妄上之三,则为垢二不之复五而姤上之复三之比例。 复上六所谓「迷复凶,有灾眚,用行师,终有大败」也。 云终有大败,则姤四亦之初成需,即无妄四亦之升初,升成泰,即是同人上之师三而四又之师初也。 泰二之五成两既济,即需二之明夷五成两既济,于终有大败上,系以用行师三字,明复成明夷而终即师成泰而终也。 惟师成泰而终,则有大败,故泰上六云「勿用师,自邑告命」,谓不可以师所成之泰,系既济而终宜变通于否,而自邑告命也。 惟勿用师,即勿用复所行之师,故于勿用师之上,加城复于隍四字,明指出复字,以示引申钏贯之例。 泰之勿用师,贯于复之用行师,而复之用行师,贯于同人之大师克相遇,脉络所通,不爽豪末者也。 然则豫彖称利行师,何也? 小畜通豫,犹复通姤。 复行师所以大败者,姤二不先之复五也。 姤二先之复五则相遇矣,然后姤上之复三,姤成咸,复成既济,则利行师矣。 小畜二之豫五而后上之豫三,豫成咸,小畜成既济,与复成既济姤成咸同,彖于豫言利行师,原用以为复姤之比例,即为升无妄之比例,而简奥不易明,故爻辞于复反言以明之,又于同人明以指之,于泰指以贯之,而豫之利行师,指师成升而变通于无妄,乃明矣。 然则谦上六称利用行师,何也? 谦履相错为临遯,临为同人之师初,所云乘其墉者也。 师成临犹成升也,升则通无妄为利,临则通遯为利,升通无妄同于复通姤,故以复之用行师,发明师之成升。 临通遯同于谦通履,故以谦之利用行师,发明师之成临。 且临二之五,犹姤二之复五也。 姤成遯,临成屯,与屯通鼎,鼎二之五同。 屯通鼎,鼎二之五,所谓利建侯也。 豫彖于利行师之上,系以利建侯。 固以豫之成咸,同于鼎之成咸,而实以姤之成遯,同于临之成屯,为行师作融贯。 爻辞历历明之,既明乎爻辞诸言师之脉络,益叹彖辞之简而该,神而妙也。 然非爻辞莫能知也,惟爻辞详备,故传不多赞。
比遇其妣
循按:《彖传》云「比吉也,比辅也」,言比则吉也。 比何以吉? 以比之为辅也。 既成比,宜以大有二之五为主,而初为之辅比,不得自为主也。 小过六二遇其妣,妣即晋之王母,在晋成否,上乾为王,下坤为母,故云王母。 而需晋相错为大有比于小过变王母而称妣,明谓需通晋,如大有通比也。
小畜 大畜 畜臣妾 畜牝牛 畜众
循按:畜同于蓄,有所蓄,不尽之义也。 乾四之坤初成复小畜,小畜二之复五,上从之成两既济,无所蓄矣。 惟变通于豫,豫五柔称小,是蓄在小而小者蓄也。 大有四之比初成屯大畜,大畜二之五而上从之,成两既济,无所蓄矣,惟变通于萃,大畜成既济,萃成咸,则有所蓄,所蓄在萃,萃五刚称大,是蓄在大而大者蓄也。 即此两名观之,而易可明矣。 畜者聚也,一成既济,一成咸,则有所聚而不乱矣。 畜者容也,养也,已失道而变通以容之,养之也。 离畜牝牛,谓成家人而通于解,解二之五成萃,与大畜二之五同,亦与小畜二之豫五同。 萃下坤为牛,自解成萃,犹自豫成萃。 豫小解亦小,故为牝,成咸则畜牝牛,畜牝则畜者小也,畜牛则亦大畜之童牛也。 此一畜字,兼大畜小畜而明之者也。 遯九三「系遯,有疾,厉。 畜臣妾吉」,系遯与临相系也。 有疾厉,四不之初也。 畜臣,谓临二之五。 畜妾,谓上之临三。 临成既济而遯成咸,故云畜。 与大畜互相发明,何也? 大畜者,大有四之比初,亦鼎四之初。 鼎成大畜,必通于萃,而畜在萃。 若鼎四不之初而二之五为遯,则不必变于萃,而第以上之屯三。 鼎自成咸而畜矣。 不言于鼎而言于遯者,遯通于临,临者解二不之五,而四之初也。 家人通解,解成萃,乃畜牝牛。 今成临,则无所畜矣。 临变通于遯,畜臣妾,乃不异畜牝牛也。 传于师赞云「君子以容民畜众」,容民即临之容保民畜众即遯之畜臣妾。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