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循《易通释》 2024年09月9日
0 收藏 0 点赞 15,075 浏览 9057 个字

履 履霜坚冰至 履错然 跛能履眇能视 非礼弗履

循按:履者礼也。 乾上之坤三,无礼极矣。 何也? 二五之尊未行,三上之卑陵越也。 变通于履,无礼改而有礼。 无礼则轻,有礼则谦。 《系辞传》云谦以制礼,谓旁通于履也。 于是坤初六首明其义云履霜坚冰至,霜谓乾上之坤三成谦,谦同于履,故云履霜。 坎二之离五,犹乾二之坤五。 坎二不之离五而离四之坎初成节,节通于旅,为谦通履之比例,何也? 节二之旅五,节成屯,旅成遯,屯遯相错为无妄蹇,即履二之谦五,故离初九履错然,明指出错字,为全易之例。 传赞云:「履错之敬, 以辟咎也。」 又赞睽初九云:「见恶人,以辟咎也。」 节旅相错为睽蹇,节二之旅五,为睽二之五之比例,而睽二之五成无妄,正与履二之谦五同,以两辟咎相贯,明履错指旅节成屯遯,为履二之谦五之所错,经以履明旅,传即以睽明旅,皆详析无疑者也。 又明其义于归妹,《说文》:「眇,一目小也。」 「蹇,跛也。」 凡卦成既济,则有两离为两目。 履成革,止有一目,是为眇能视。 履二之谦五成蹇为跛,是为跛能履。 归妹则分跛能履于初九,分眇能视于九二。 归妹何以称履? 谓四之渐初归妹成临也。 临通于遯,犹谦通于履,于初明四之渐,初乃有临。 于二明临二之五乃为履二之谦五之比例,若渐上之归妹三成大壮蹇,大壮通观,则不能相错为谦履,故传于大壮赞云「君子以非礼弗履」,言归妹成大壮,与成临,同一非礼。 大壮通观则弗履,临通遯乃履。 以大壮之弗履,而知归妹之跛能履,指其不成大壮而成临,传之赞经造乎微矣。

循按:《序卦传》云:泰者通也。 六十四卦皆以通为道,而独于泰赞之者,天在下,地在上,初四三上,先二五而行。 六十四卦中,至不通之卦也。 恒成泰,则浚恒贞凶。 蒙成泰,则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解成泰,则负且乘致寇至。 归妹成泰,则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凶。 睽成泰,则载鬼一车。 鼎成泰,则乘马班如。 大有成泰,则比之匪人。 未济成泰,则小狐汔济。 大畜成泰,则萃如嗟如。 师成泰,则否臧凶。 惟其一经变通而孚于否,遂为乾坤相错之卦,其泰二之五也,即乾二之坤五也。 其否成益以从之也,即坤成屯也。 其否成咸以从之也,即坤成蹇也。 此所以名为泰也。 泰之名,以孚否而名之。 上六云「城复于隍,勿用师」,城复于隍,二之五也。 若由同人四上之师初三,未通于否,则二之五仍是师二之五,是时同人成既济,师二之五亦成既济,故云勿用师。 勿用师者,变通于否而自邑告命也。 然则未变通于否,其由师而成者,仍是师,不是泰。 推之,未变通于否,其由恒损蒙临等卦而成者,仍是恒损蒙临等卦,不是泰也。 泰之名,由变通于否而后名,此泰之所以为通也。

否否臧凶利出否 小人否

循按:易之言否者,自否本卦外,遯鼎师三卦皆言之,所以互明否之为否也。 师初六「否臧凶」,臧即藏字(详见前),师二藏而不出,而同人四上之师初三,师成泰,乃不谓之泰而转谓之否,则泰否两义,于此了然,何也? 师二不之五,以致初三先二五而行,同人成既济,师成泰,此泰也而实否也。 惟变通于否,此否也而实泰也。 然则否何以名否,以其否之匪人也。 不俟泰二之五而四之初,即不俟师二之五而同人四之师初也。 不俟泰二之五而上又之三,即不俟师二之五而同人上之师三也。 否成既济,即同人成既济,泰仍是泰,即师成泰,如是为否。 则乾下坤上之卦正是否,坤下乾上之卦正是泰。 泰而转名为否,以其不能通也。 否而转名为泰,以其能通也。 明夷五之讼二,讼成否,而讼元吉,需二之晋五,晋成否,为有孚光亨贞吉。 未济二之五成否,为君子之光有孚吉。 此皆泰吉之辞,可知名为否者,不在明夷五之讼二,转在讼之成需。 不在需二之晋五,转在晋之成明夷。 不在未济二之五,转在未济成泰。 本泰也,不能变通,遂至于否。 本否也,一能变通,遂及于泰。 圣人示人改过救敝之苦心,莫切于此矣。 鼎初六鼎颠趾,利出否,出否与否藏相对,藏则不出,出则不藏。 颠趾者,鼎二先之五也。 鼎二先之五,则不成泰。 出否则不否,不否者,不成泰也。 否藏则否,否者,谓其成泰也。 师之否藏,未成泰先成临。 鼎之出否,不成泰先成遯,遯与临旁通者也。 遯通临而临二之五为好遯,则君子吉。 若不俟临二整五而四之初成家人,仍同人四之师初也。 家人上又之临三,临成泰,遯成既济,临小人而犹是小人,不特否藏者成其为否。 即出否者,亦以不好而成否矣。 故小人否也。

同人 上下交而其志同 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天地睽而其事同男女睽而其志通君子以同而异 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 柔得位乎外而上同

循按:同之义为通,通天下之志,即同天下之志也。 乾二之坤五,乾成同人,九五《文言传》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乾坤之志同,则声同气同,是同人之为同,以师二之五也。 师成泰,志未同矣。 泰通否,则泰二之五,即乾二之坤五,故泰传云「上下交而其志同也」,特用一同字明其与否孚。 与否孚,乃为乾二之坤五之比例。 惟乾二之坤五乃成同人,为其志同。 睽成泰犹师成泰,上九载鬼一车是也。 先张之弧后说之弧,谓泰通否也。 成泰,则天地睽,万物睽。 通否,则其事同,其志同,其事类。 何为以同而异? 同即同声同气之同,同声相应则坤成屯,同气相求则坤成蹇。 蹇革两五皆刚志同矣,而变通于睽。 睽五柔,与蹇五异,故同而异。 涣彖传云「柔得位乎外而上同」,柔得位乎外,谓涣二之丰五成革。 上同谓涣上之三成蹇,用一同字,与同而异互明,知上同之同为蹇与革,则知同而异之,同为蹇与革也。

大有大有得

循按:《彖传》云:「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 《序卦传》云:「与人同者物必归焉,故受之以大有。」 《杂卦传》云:「大有,众也。」 云众,云物必归,云上下应,其义互明。 黎氏遂球周易爻物当名云,谦称师,豫称大有,非无故也,以豫九四称大有得,为大有卦名。 与困蒙咸临一例,黎氏特识,前人未有。 第谓初四三上变成大有,则非易义。 惟豫九四用大有二字,于小畜亦云柔得位而上下应之。 上下应三字,即是大有之上下应。 则大有得,谓小畜与豫通也。 履上九,颐上九,皆云大有庆,亦宜以此推之。

謙 嗛於无陽

循按:謙之名以通履而得也。說者謂乾上之坤三為天道下濟,坤三之乾上為地道上行(虞翻、侯果皆如此說)。蔡景君謂剝上之三,其義亦相等。總全易推之,殊不可合。五未行而三先動,是以卑踰尊,故《雜卦傳》斥之為輕,輕即剝之蔑,詎得以剝上之三為謙為亨為君子有終哉。夫己輕己蔑,不可以謙名,惟變通於履而以履二先之謙五,次以履四之謙初,三上已遜讓而不敢先,又俟通於恒。恒二之五而後上乃之三,此所以謙而又謙而名以謙也。荀爽謂陽當居五,自卑下眾,降居下體,眾陰皆欲撝陽上居五位,此邪說也。五王也,三公侯也,五不可以下居三,三不可以上居五,無論三五無往來之例,試思以王者之尊,自卑而就公侯之位,是豈得為謙。傳明示以尊而光,卑而不可踰,退讓在卑不在尊。爽以潁上布衣,九十五日位至三公,乃假經術以售此邪說。異日山陽遜位,曲蠡勸進,此真爽之所為謙。而論者多誚彧協規魏氏以傾漢祚,君臣易位,實彧之由,益其得之家學者已久也。經學之不填,貽禍家國,爽之謂也。《坤文言傳》王弼作「嫌於无陽」,《釋文》鄭作謙,荀爽、陸董作嗛,謙卦之謙《釋文》云子夏作嗛,云嗛謙也。《漢書集注》,《文選》注皆以嗛為古謙字。乾上之坤三成謙卦,故云謙於无陽,龍戰于野,其血元黃,此謙之所以輕也。

豫 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循按:《學記》云:「禁于未發之謂豫。」《廣雅》:「豫,早也。」乾四之坤初成小畜復,若不早辨,則小畜上之復三成需明夷,故小畜變通於豫,以其能早辨也,故名以豫。不變通而成需明夷,則患至掇,既濟傳贊云「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同一成既濟,有貞凶之既濟,有永貞之既濟,小畜通豫,二先之豫五而上從之,如是成既濟,則能豫防之。不然,成明夷則患矣。小過九三「弗過防之」,不防而小畜上之豫三則成小過,弗過,不成小過也。防之,即豫防之也。

隨 執其隨 不拯其隨 隨風巽

循按:隨之義為從行,凡卦之元在此。則人隨我,在彼,則我隨人。隨孚於蠱,隨无事,蠱有事,則元在蠱而不在隨,隨宜隨蠱而行,此隨所以名隨也。咸九三,艮六二,皆稱隨,而傳於巽稱隨風巽以贊之,何也?巽二之震五則震成隨,兌二之艮五,則艮成隨,兌艮相錯即是咸損兌二之艮五成隨,兌二不之艮五則不成隨。艮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隨,謂兌二不之艮五,不成隨而兌四之艮初成節也,艮兌既相錯為咸損,則損二之五,即兌二之艮五之比例。咸四之初,即兌四之艮初之比例。兌二不之艮五而四之艮初,為不拯其隨。咸四不之初而損二之五,則為執其隨。執者,咸四不之初,隨者損二之五。傳云「志在隨人,所執下也」,以隨屬志,則五也。以執屬下,則初也。易凡稱執皆謂四不之初,遯六二執之,師六五利執言。遯謂成咸而通於損,執咸四不之初。而損二之五,為用黃牛之革。師謂成屯通鼎,鼎成咸而不以四之初,為執其上兌之言,皆與咸之執其隨同。惟其執而損二之五,乃相錯為隨,是為執其隨也。

循按:《序卦傳》「蠱者事也」,《文言傳》云「貞者事之幹也」,「貞固足以幹事」,幹蠱猶幹事也。乾為父,坤為母,父母者有子之名。人有子而後得為父母,得為父母而後有子以幹其事。何為幹父之蠱?隨四之蠱初成大畜,下乾未有子也。五亡,是父沒也。大畜孚於萃,則二之五有子,是為幹父之蠱。何為幹母之蠱?蠱上之隨三成升,上坤,未有子也,五亡,是母沒也。升孚於无妄,則二之五有子,是為幹母之蠱。惟父沒乃稱考,惟有子乃克,配父於祖而稱考,故云「幹父之蠱,有子考无咎」。若大畜不孚萃,升不孚无妄,則無子,無子則不稱父母,第為老夫老婦。何以明之?屯大畜相錯為需頤,需得孚於晉,猶大畜得孚於萃,未孚則老夫也,孚則父也。頤孚大過,得其女妻也。升革相錯為明夷大過,明夷得孚於訟,猶升得孚於无妄,未孚則老婦也。孚則母也,大過孚頤,得其士夫也。生稊生華則有子,頤大過相錯即隨蠱也。夫婦之道不定,則父母之名不正。有夫婦而後有父子,易重男女之別,以有子承考德為吉,故蠱三言幹父之蠱也。

循按:《序卦传》云「有事然后可大,故受之以临,临者大也」,此大字为遯小利贞而赞。 临本小,犹谦本轻。 谦通履,则轻者改而重临通遯,则小者改而大,惟通遯始得名临,犹通履始得名谦也。 临之义为视(见《尔雅》),临遯相错为谦履,临二之五为履二之谦五之比例,故履六三眇能视,指履二之谦五,而归妹九二眇能视,即指临二之五,两视字发明临字也。 宣公十二年《左传》知庄子说师之临云:「不行之谓临,有帅而不从,临孰甚焉。」 临无不行之训,此以师成临言之。 师二之五则帅师,然后同人四之师初,不成临成屯,是为长子帅师,此二不之五而初先行,不成屯成临,是不俟帅之行而从也。 不行指师二不之五,此失道未通遯之临也,故临即以不行为义(别详《左传补疏》)。 凡卦之名,每兼两义,如谦以通履得名,而龙战于野传云「谦于无阳」,此谦即通于慊(《礼记. 大学》注谦读为慊),礼慊而不进则销,乐流而不反则放(见《唐书》武平一传),是慊于无阳,谓干二不进于坤五也,与临为大又有不行之义同。 否之名,为不通而失道矣,乃《序卦传》云,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此否即有孚窒之窒。 阳通于阴,阴虚,又必窒之以阳,名荣者兼以辱,名辱者亦兼以荣,识者详之。

观 观颐 观我朵颐 观象也 观于天文观于人文 贞观

循按:观即设卦观象之观,伏羲于六十四卦中,取蒙二之五之卦,名之为观。 而孔子即于鼎赞之以象,于剥赞之以观象,所谓设卦观象,于此可明矣。 乾成家人,坤成屯,则以通于鼎为观象。 乾成革,坤成蹇,则以通于蒙为观象。 若乾坤成谦夬,则夬通剥,乾坤成复小畜,则复通姤,观象即观其变通。 革变通于蒙成观,夬变通于剥亦成观,此观所以名观,而传之赞剥所以云观象也。 夬二不之剥五而四之剥初,不成观而成颐,故颐彖云「观颐」,而初九云「舍尔灵龟,观我朵颐」。 夬之通剥成观,本以观我,乃朵而成颐,则不能观象而凶矣。 惟既成颐,旁通大过,大过二之颐五仍不异夬二之剥五,是为观颐,谓成颐而后观之。 不观于剥而观于颐也。 贲彖传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困贲相错为蒙革,困二之贲五为蒙二之五之比例,故以两观字明之,观之言示也。 彼有所终,此有所示,终则成形,示才有象。 革将终而蒙示以始,所谓天地之道贞观者也。

噬嗑 厥宗噬肤 朋盍簪

循按:《序卦传》云:「可观而后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 卦以噬嗑两字名,爻辞单出噬字,故传特标嗑字之义以赞之。 井二之噬嗑五为噬噬,噬嗑上之三为合,传云「雷电合而章」,章即丰六五来章之章,丰来章则成革,噬嗑先成无妄,上又之三乃成革,故合而章也。 噬之义明于睽,睽二之五成无妄,与井二之噬嗑五同。 睽六五厥宗噬肤,睽之噬肤,即噬嗑之噬肤,以睽明噬,明井二之噬嗑五成无妄为噬也。 嗑之义明于豫,《尔雅. 释诂》:「盍,合也。」 盍即嗑,豫九四「勿疑朋盍簪」,谓小畜二之豫五为朋,小畜上又合于豫三成咸,三阳相连而上锐,如以簪合之。 咸既济相错为蹇革,即噬嗑之噬而嗑也,小畜六四传云「有孚惕出,上合志也」,二之豫五为志,而上合之,即豫九四志大行之志,上合即盍簪也。 传称上合志者四(升初六,小畜六四,大畜九三,损初九),小畜二之豫五成萃,萃之志合于小畜,乃既成萃,旁通大畜,大畜二之五为志,而萃三往合之,大畜九三传云「利有攸往,上合志也」,谓所以利有攸往者,由于合二五之志也。 革四之蒙初为损,犹睽四之蹇初,睽不噬肤矣。 损通咸,二之五成益,上之三合之,传云「已事遄往,尚合志也」,损成既济,咸仍是咸,与大畜小畜成既济,豫萃成咸同,故以上合志明其通咸。 不通咸而成既济,则无所为合矣。 升之通无妄,犹井之通噬嗑,升二之五,而无妄上之三合之,犹井二之噬嗑五而噬嗑上之三合之也。 初六传云「允升大吉,上合志也」,明其通无妄也。 升不通无妄而成蹇,亦无所为合矣。

贲豶豕之牙 涣奔其机

循按:《诗》「鸬之奔」,奔〈表记〉作鸬之贲贲,《吕览. 壹行篇》:「孔子卜得贲,孔子曰不吉。」 高诱注云:「贲,色不纯也。」 诗曰「鸬之贲贲」,《汉书. 百官公卿表》注云:「贲读与奔同。」 涣九二「涣奔其机」之奔,即贲卦之贲也,贲困相错为蒙革,蒙二之五即困二之贲五之比例,用一奔字,明其为丰成革,革通蒙而蒙二之五也。 困二之贲五,与大畜通萃而二之五同,大畜六五「豶豕之牙」,豶为剧豕而声同贲,先以二贲于五,而后上之萃三,萃成咸,下艮为寺,大畜成既济,上坎为豕,合之则豕之奄者,又取于贲之声,故云豶也。 《左氏》襄二十四年传「象有齿以焚身」,服虔:焚读为偾,偾与贲同。 〈射义〉「贲军之将」,《大学》一言贲事,贲即偾之省。 贲之为焚,犹焚之为偾也。 离四之坎初成贲,故云焚如。 旅四之初亦成贲,故云「旅焚其次」、「旅焚其巢」,焚即指离旅之成贲,以舍此而他往则为奔,以失道而灾凶则为焚,皆贲之借也。

剥孚于剥

循按:乾上之坤三成谦夬,二五不行而三上先动,南为失上下。 夬变通于剥,而向之失上下有咎者,今则剥之无咎,所以消息盈虚全在乎此。 六三「剥之无咎」与讼九五「讼元吉」同一义,谓明夷通讼乃元吉。 夬通剥乃无咎(《释文》作「剥无咎」,无之字),兑九五「孚于剥有厉」传云「孚于剥,位正当也」,兑上之艮三,艮成谦,兑成夬,惟兑成夬故孚于剥,孚于剥则位正当,此剥所以无咎也。 《彖传》云:「剥,剥也,柔变刚也。」 上剥指卦名,下剥字释卦名之义,而下即申以柔变刚,是此剥之义为变也。 《广雅》揄剥同训脱,揄犹渝,亦变有之义(《广雅》揄脱也即方言输挩也。 广雅又云输更也),夬舍谦变而孚于剥,是以剥之柔,变夬之刚,其义即为剥脱,卦之不善者,能剥脱则善,此剥之无咎,即脱之无咎,亦即变之无咎,而剥脱为剥卦之一义也。 《序卦传》云:「致饰然后亨则尽矣,故受之以剥,剥者剥也。」 以剥释剥,与《彖传》同,而彼申之以变,则义为剥脱,剥之当者也,此冠之以尽,则义为剥害,剥之失者也。 尽之义同于备(见《礼记》、《仪礼》等注),剥从彔,彔为刻木之名。 刻通于克,故剥以上之三为义。 剥犹禄也,禄即福也,福亦备也,以其吉祥之备,则为福禄,以其伤害之尽,则为削剥。 剥牀以足,剥牀以辨,剥牀以肤,为灭为灾,而穷尽又为剥卦之一义也。 六书转注相通,可于易得之。

復  反復道也  復自道  牽復  其來復吉  勿逐自復  復即命,无往不復  城復于隍  夫征不復

循按:復之為復,解者多指初爻(鄭康成云:「復反也,還也,陰氣侵陽,陽失其位,至此始還。」何妥云:「復者歸本之名,群陰剝陽,至于幾盡,一陽來不,故稱反復。」)傳云「復其見天地之心」,惟五稱心,復者,復其五也。有反斯有復,坤五反乎乾,乾二之坤五則復。坤成屯,屯反為鼎,鼎二之五則復。乾九三傳「終日乾乾,反復道」是也,乾成家人,家人反身為解,解二之五則復。解彖「无所往,其來復吉」是也。坤成蹇,蹇反身為睽,睽二之五則復,睽初九「勿逐自復」是也。乾二不之坤五而四之坤初,坤成復,反而未復也,故名雖為復,而雜卦傳轉以為反,猶名為謙,而轉以為輕也。惟變通於姤,姤二之復五,即不異屯通於鼎,而鼎二之五,故乾之反復道,即復之反復其道。鼎成遯,猶姤成遯也。復以變通於姤而復,小畜二之豫五,即同於解二之五。小畜初九「復自道」,九二「牽復」是也。屯反為鼎,鼎復為遯,家人反為解,解復為萃,一反一復,道之正也。乾成小畜,坤成復,反而不復,失其道矣。乃一變通而小畜牽於豫,復牽於姤,仍合乎一反一復之道。其義明於歸妹泰,兌二之艮五成漸,漸反為歸妹,歸妹二不之五而漸上之歸妹三成大壯蹇,即小畜二不之豫五而上之豫三之比例,是不能牽復,不能復自道,是為夫征不復。歸妹二不之五而四之漸初,成家人臨,為婦孕不育,臨變通於遯而二之五,為姤二之復五之比例。臨不通遯而三之家人上,成泰既濟,即小畜上之復三之比例,不能反復其道,亦為夫征不復,特用不復二字,與諸復字互貫。反而不復,至於成泰,變通於否而仍得復,泰上六「城復于隍」,九三「無无往不復」是也。歸妹成泰,猶復成明夷,復成明夷,反而不復也。故傳云「迷復之凶,反君道也」,明夷變通於訟,猶泰變通於否,訟二之明夷五,則亦復自道。訟九四「不克訟,復即命」,所以復明夷之心也。傷害凶災,至於明夷,而變通則復,聖人教人改過如此,過生於心,復惟在我。陽不居五,而先行於初,賤陵貴,小加大,非禮也。復者即復此禮,先五後初,禮也。先初後五,非禮也。說者以初為復,是以非禮為仁矣。去經義不亦遠乎。

无妄

循按:《序卦傳》云:「復則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馬融云:「妄猶望,謂无所希望。」虞仲翔辨之云:「妄,亡也。謂雷以動之,震為反生,萬物出震,妄无者也。京氏及俗儒以為大旱之卦,萬物皆死,无所復望,失之遠矣。有无妄然後可畜,不死明矣。」虞氏辨是也。然何以為无妄,第執本卦上乾下震為說,終為不切,傳明云「復則不妄」,復謂五,无妄亦謂五,妄之義為虛而不實,故不知而作,謂之妄作。(《孟子》「此亦妄人也己」趙岐注云:「妄人,妄作之人,無知者。」)無驗而言,謂之妄言(見《法言.問神篇》),升无妄相錯為復姤,升二之五即姤二之復五,姤二之復五則復,升二之五則无妄,故復則无妄。乾二不之坤五而四先之坤初,此妄也。師二不之五而同人上之師三,亦妄也。蹇通睽而知喪,喪即亡也,亡即妄也。睽二之五為自復,即成无妄矣。蹇通睽而睽二之五,猶无妄之通升而升二之五也。

頤 頤中有物

循按:于噬嗑称颐中有物者,明四之井初则成颐也,传随在示其例如此。 颐之义为养,而井成需,噬嗑成颐,相错为大畜屯,故颐通大过,大畜通萃,皆为养贤,屯通鼎为养圣贤,于是大过明夷,为升革之相错,故大过通颐,革通蒙,皆为养正,而明夷称蒙难,颐称观颐,是大过二之颐五为蒙二之五之比例。 至颐称节饮食,噬嗑称颐中有物,则大过四之初,即噬嗑四之井初之比例,而井二之噬嗑五,亦大过二之颐五之比例矣。 故井称井养,一字引申,思之而适,胜于得误书,讵容大意观之。

循按:六十四卦彖辞惟坎卦于卦名上加习字,《彖传》云「习坎,重险也」,坎为险,两坎相重为重坎,习即重也。 《序卦》坎居六子之先,于坎加习,以例离震巽兑艮,爻辞于坤六二明之云「不习无不利」,不习者乾二之坤五成比同人,不为重乾重坤,坎二之离五成同人比,亦不为重 坎重离,若坎二不之离五,则习坎,犹是习也,而以离上之坎三,又以离四之坎初,坎成需,离成明夷,是为入于坎窞,若更以需二之明夷五成两既济,上皆坎,故来之坎坎,谓需上本有一坎, 需二来之明夷五,又有一坎也。 习坎谓一卦上下皆坎,坎坎谓两卦上卦皆坎,不习则无不利,习则失道凶,是宜乎不习矣。 乃经则云习坎有孚,何也? 谓三画卦宜重为六画也。 乾父坤母,生六子为兄弟,不可为夫妇,故必相错六十四卦,然后旁通成夫妇。 有孚,谓夫妇也。 不习不可与离孚,习乃可与离孚,故云「习坎有孚」,既重为六画,又宜流行而不习,故又以不习为利也。 传于习坎则云「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常谓后顺得常,德行以变通言,谓成屯而通鼎,成蹇而通睽,坎孚于离而二之离五,教事也。 鼎二之五,睽二之五,亦教事也。 习坎则失道,习教事则得常,彖言习之宜,爻则言其不宜。 传又言其宜,互相明也。 兑传云「君子以朋友讲习」,讲犹媾也,谓兑二交于艮五,讲而习,则讲而又讲,即坎之习教事也。

离 畴离祉 飞鸟离之凶 非离群也 犹未离其类也 离群丑也 涣者离也

循按:《彖传》,《说卦传》,《序卦传》皆以丽赞离,传申之云:「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 又于兑赞之云丽泽。 传每以两卦互见,以兑之丽明离之丽,丽者附丽也。 坎上之离五,而三上丽之成革,兑二之艮五,而三上丽之亦成革,革下离上兑,故于离兑两卦互明其义。 乾二之坤五则下成离,二不之坤五而上之坤三成谦,为龙战于野,其血元黄,乾成夬不成革,夬下无离,谦三上无所丽,故云未离其类,小过四之初成明夷,下离则云飞鸟离之凶,干成革通于蒙,蒙成益,益下无离,故干九四《文言传》云「进退无恒,非离群也」。 「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则归妹成泰,渐成既济,既济下离,故云离群丑。 既济有离而泰无离,泰二之五成两既济,泰有离,则无畴类矣。 泰通于否,否为之应,则有类。 泰二之五下有离,否成咸下有祉,不成两既济,以祉元吉,故云畴离祉。 涣何以为离? 有精义焉。 坎二之离五,初三乃有所丽。 坎二不之离五而离上之坎三,坎成井,离成丰,无所丽,与谦夬同,惟丰变通于涣,涣二先之丰五而后涣上之三,仍有所丽。 涣之义为散,《序卦传》云:「说而后散之,故受之以涣,涣者离也。」 以散赞涣,即以散赞离。 凡卦多兼两义,离之义为丽,《彖传》明之。 离之义为散,则于涣传补明之。 离丽,当位之离也,六二黄离是也,故离王公者吉。 未离其类者穷,离散,失道之离也,九三日昃之离是也。 故离群丑者凶,非离群者无咎。

男廷琥孙授书授易授诗校字

版权: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iyunzhai.com/13057.html

相关推荐

书名:《易通释》 作者:焦循(清) 其他著作:《易章句》、《易图略》 版本:钦定四库全书 电子书…

2,935

循承祖父之学,幼年好易。 忆乾隆丙申夏(1776),自塾中归,先子问日所课若何? 循举小畜彖辞,且…

2,069

夫絪緼构象,垂策者牺。 苞符献征,通灵者牙。 事既当文,辞且逮旦,然而演命于孔道,经备矣。 慨自…

4,904

易通释卷一 雕菰楼易学之三 江都焦循学 元 循按《易》之言元者二十四卦(乾、坤、屯、讼、比、履、…

6,779

易通释卷二(雕菰楼易学之三) 江都焦循学 悔 循按:易爻称悔者二(家人九三、鼎九三),有悔四(干…

2,700

厉 循按:厉之见于彖辞者一(夬),爻辞称厉者二十六(震六二、六五,遯初六、艮九三、小过九四、既…

11,377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

助力内容变现

将您的收入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15689987323

客服邮箱

3131816650@qq.com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手机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