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循《易通释》 2024年09月9日
0 收藏 0 点赞 12,275 浏览 5388 个字

易通释卷二十(雕菰楼易学之三

江都焦循学

易有大极 与时偕极 失时极 不知极 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循按:《系辞传》云:「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虞仲翔以大极为大乙,分为天地,故生两仪,此本《礼运》为说,而《干凿度》则托孔子之说,云:「易始于大极,大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秋冬夏之节,故生四时。 四时各有阴阳刚柔之分,故生八卦。」 于是虞氏谓两仪为乾坤。 乾二五之坤成坎离震兑,震春,兑秋,坎冬,离夏。 故两仪生四象,乾坤生于春,艮兑生于夏,震巽生于秋,坎离生于冬,故四象生八卦。 此本《干凿度》而羼入纳甲。 乾坤生六子,今止生坎离震兑,而艮巽遂不为乾坤所生,已为谬戾,而乾坤生坎离震兑,坎离震兑又生乾坤,又生坎离震兑,而艮巽不生于乾坤,乃生于坎离震兑。 统一八卦,摘其二为两仪,摘其四为四象,颠到错乱,全无条理,且坎冬离夏矣,又坎离生于冬。 震春兑秋矣,又兑生于夏,震生于秋,不已乖乎。 郑康成注《乾凿度》大极云:「气象未分之时,天地之所始也。」 其注易云:「极中之道,淳和未分之道也。 两仪,天地也。」 此空言道之未分,以加于未有之前,即韩康伯有必始于无之说所自起。 圣人所不言也。 马融以大极为北辰,大极生两仪,两仪生日月,日月生四时,四时生五行,五行生十二月,十二月生二十四气,北辰居中不动,其余四十九转运而用。 此盖以大乙为北辰之神,大极既是大乙,自是北辰。 又以京房合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为五十,不能合于两仪四象,变其说以四象为四时,以配两仪,而增出日月五行十二月二十四气,以合乎大衍之用四十九。 野俚凑积,本不足议。 然以大极两仪指揲蓍者自此起。

于是唐崔憬撰《探元》谓:四十九数合而未分,是象大极,分而为二以象两仪,分揲其蓍皆以四为数,一策一时,故四策以象四时,乃揲蓍又有挂一以象三,归奇于扐以象闰,与两仪四象八卦,参差不合。 憬既以四十九为大极,又有五十舍一不用者象大极,虚中不用,支吾迁就,亦莫能定。

刘禹锡《辨易九六论》依一行大衍论以三变皆刚,大阳之象。 三变皆柔,大阴之象。 一刚二柔,少阳之象。 一柔二刚,少阴之象。 朱汉上合崔刘以解易,以四十九未分为大极,以大阳为乾,大阴为坤,少阳为震坎艮,少阴为巽离兑。 郑康成注《乾凿度》以七八九六解大极分而为二,则是以为两仪。 而汉上以八卦括之,则两仪四象皆此八卦。 邵康节造先天之说,谓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亦以阿阳大阴少阳少阴为四象,而以阴阳为一奇一偶,以四象为两奇两偶,与一奇一偶,一偶一奇,与刘禹锡以三变为说者不同。 近时毛大可驳之不遗余力(见《仲氏易》),无庸更议。

易有大极四字,于大极上明冠易字,易者交易也,交易乃有大极,则大极岂是合而未分之名。 余谓:欲明大极,必先求大极二字之义。 大或读泰,其义则同。 极,中也。 大极,犹云大中。 大极二字,易书无之,孔子用此二字以明时行之道。 传中原自互相发明,不必远求而自得。 何也? 易之言大皆指阳,易之言中皆指五,传中称大者不一而足,称中者亦不一而足,而大中二字,惟见于大有传,云「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此大中二字,与大极二字,遥遥相应。 柔得尊位则阳自二而之五为同人,于是又于坎九五传赞云坎不盈,中未大也,明以中未大三字,与大有传大中二字互明。 中未大者,坎二未之离五也。 坎二未之离五则中未大,然则大有二之五为大中可知。 又于乾上九赞云亢龙有悔,与时偕极,亢则知进不知退,知得不知丧,知存不知亡。 有悔则家人通于解,屯通于鼎。 鼎二之五,解二之五,皆大中。 与时偕极,即与时偕中也。 变通所以趋时,趋时则偕极,趋时所谓易也。 与时偕极,即是易有大极。 未济二不之五而濡其尾,传云「亦不知极也」,不知极即不知中。 二先之五,则知极矣。 节九二赞云「不出门庭,失时极也」,节二之旅五为出门庭,不出门庭,节二不之旅五也。 节二不之旅五则失时极,时极犹云时中。 易而有大极,时中之谓也。 何以时中? 惟易则有之。 易者变而通之也,其先失时极,变而通之,则有大极,是谓易有大极。 仪字之义,本渐上九「其羽可用为仪」,传云「其羽可用为仪,不可乱也」。 《系辞传》云「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 拟议以成其变化。」 议,陆绩、姚信、桓元、荀柔之皆作仪,因至动而不可乱,是以仪之而后动。 可用为仪,正以其不可乱。 两传互明。 乱者,刚柔相间成两既济也,成两既济则不宜。 仪者宜也,仪字通于议,亦通于义,义亦利也。 变而通之以尽利,仪亦变通之名。 乾二之坤五为比,比易而通大有。 兑二之艮五为渐,渐易而通归妹,归妹二之五,犹大有二之五,以归妹大有互相比例,大有二之五为大中,归妹二之五亦为大中。 乃渐上九鸿渐于陆,则谓归妹二不之五,而四之渐初,成家人临。 归妹二不之五,则中未大。 中未大则未有大极,未有大极则初四不可为仪。 易而家人通解,则解二之五为大中,是易有大极而家人上之解三为仪。 若归妹二先之五,则成家人屯,初四亦得为仪。 试即以大有言之,大有二之五为大中,即是大极。 大中而上下应之,即两仪也。 上下一齐皆应,两既济而乱,则不可为仪。 上之以三为上应,比成蹇,大有成革,一仪也。 四之比初为下应,比成屯,大有成家人,又一仪也。 羽用为仪,羽有两,故仪有两。 羽即翼也。 明夷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即小过四之初,小过中孚相错为归妹渐,于渐上九明其羽之用为仪。 渐上之归妹三,为中孚上之三之比例,则小过四之初,为归妹四之渐初之比例。 然则归妹四之渐初,渐成家人,归妹成屯,亦羽之可用为仪者也。 中孚二不之小过五,而小过四之初成明夷,为垂其翼,此翼之不可为仪者也,即归妹二不之五而四之渐初也,亦即大有二不之五而四之比初也。 大有二不之五,即坎二未之离五,坎二未之离五则中未大。 中未大则易而未有大极,未有大极则不能生两仪,故同是羽也,翼也,而不可以为仪也。 传于中孚赞云「君子以议狱」,狱者中孚上之三也,议即仪,谓中孚二先之小过五而后上之三,则议狱。 狱可用议,即羽可用仪也。 节二不之旅五,则失时极。 节二之旅五,则不失时极,不失时极则易有大极。 传云「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易而有大极则有德行。 旅成遯,四之初应之,则为仪。 德行,节二不之旅五而旅成贲,即坎二不之离五,而坎成节,在坎为中未大,在节为失时极矣。 小过云「飞鸟遗之音,不宜上宜下」,此两宜字,即是仪。 惟宜上,则不宜下。 宜下则不宜上,所以有两仪。 经传互相发明,历历可证。 两仪何以生四象? 大有有大极,成同人,四之比初为一仪,而比则成屯,大有则成家人,上之比三为一仪,而比则成蹇,大有则成革,屯家人蹇革,是为四象。 《杂卦传》既以屯为见,《系辞传》则明赞之云「见乃谓之象」,是明以象指屯,举一屯见而家人蹇革,可以隅反矣。 传又于鼎赞云「鼎象也」,鼎者屯之所旁通也,合而言之,则屯通于鼎为象,因而静推诸传,其言象也,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云「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其变者也」。 云「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 云「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 云「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 云「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简矣。 爻也者肖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 云「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云「八卦以象告,爻象以情言」。 盖二五交易为大中,为大极,所谓形而上者道也。 成既济六爻皆定,无复更改,为器,所谓形而下者器也。 一阴一阳之谓道,有从乎道者为两仪,乃家人上之屯三,革四之蹇初,皆成既济,则皆为器,无复能变化,故屯必通乎鼎,家人必通乎解,蹇必通乎睽,革必通乎蒙,则不致皆成既济,而乾知大始之道不息,故成象属干,而在天成象。 玩「变化见」三字,非成象则无以见变化。 在地成形,谓坤作成物。 如鼎在咸,在天成象也。 屯成既济,在地成形也。 屯通鼎,易也,故易者象也。 变通则续终,故象也者像此者也。 像犹似也,谓似续之也。 屯家人蹇革,皆八卦所成,通于鼎解睽蒙,蒙二之五则初筮告,所谓以象告,非变通于蒙则不能成象,不能成象则非初筮之告,故必变通于鼎解睽蒙,乃以成象为初筮也。 蒙二之五成观,与夬二之剥五同。 传于剥赞云「观象也」,谓成观即为象,所以明八卦以象告,即所以明四象之生八卦,何也? 屯通于鼎为一象,家人通于解为一象,蹇通于睽为一象,革通于蒙为一象,象有四而屯鼎家人解蹇睽革蒙,则为卦者八,故四象生八卦也。 第以屯变通鼎,未及屯鼎之成既济咸,第以家人变通解,未及家人解之成既济咸,第以蹇变通睽,未及蹇睽之成既济益,第以革变通蒙,未及革蒙之成既济益,故第谓之象,所以别于形乃谓之器也。 乾坤坎离,大中成同人比。 震巽艮兑,大中成随渐。 仪之于初四,则比随成屯,同人渐成家人。 仪之于三上,则比随成蹇,同人渐成革,是八卦以有大极生两仪,恐其皆成既济,而无以续终,则必以屯易鼎为象,蹇易睽为象,革易蒙为象,家人易解为象,是为以象告,即是四象生八卦。 传明以见字赞象字,又明以象字赞鼎,举屯鼎而家人解可隅反矣。 因蒙彖初筮告而以观象二字赞于剥,又明云以象告,是明以象赞蒙,而剥之成观,必由于夬之成革,以剥例蒙,是亦以象赞革,举革蒙而蹇睽可隅反矣。 然则大有二之五,即是乾二之坤五,坎二之离五,归妹二之五而后渐上之归妹三,即是巽二之震五而后巽上之震三,兑二之艮五而后艮上之兑三,乃经之仪字,不言于震巽艮兑,而言于渐,传之大中而上下应,不赞于乾坤坎离,而赞于大有,何也? 大有者,比所易也。 归妹者,渐所易也。 明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也。 乾坤坎离震巽艮兑,其为大极生两仪生四象固矣。 变而易之,亦自有大极生两仪生四象,虽失道灾凶,茍能变易,其有大极生两仪生四象,仍与八卦同,故其羽可用为仪,不言于渐归妹之成家人屯,而言于渐归妹之成家人临。 圣人诱人改过之苦心,与教人救败之善术,全在易有二字。 尊其名为大极,似乎敻然其莫可及,不知一能转移,我即有之,乾二之坤五为比,比易为大有,巽二之震五为渐,渐易为归妹,此两卦,易之最先,故经于渐明仪,传于大有明大中,而以中未大赞坎,此大彰明较着者也。 既云易有大极,又云易有四象,两仪应大极,不俟变易而即生,四象由两仪而变易,必俟变易乃有之,故前云两仪生四象,此直云易有四象,诸卦之变通,皆不外乎屯家人蹇革之易而为鼎解睽蒙,故四象所以示也。 下取大有上九爻辞,与大有传大中上下应之文相贯,而特指易有四象,四字与易有大极四字相发明。 大极即在四象之中,四象不离大极之外,四象一大极,玩两易有,明白可见。 下云“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八卦何以定吉凶? 即所谓「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四象生八卦,由是鼎解成咸,睽蒙成益,则方以类聚。 屯家人蹇革成既济,则物以群分,如是则吉。 若屯虽易而为鼎,而乘马泣血。 家人虽易而成解,而负乘寇至。 蹇虽易而为睽,而载鬼一车。 革虽易而为蒙,而金夫取女,如是则凶,故八卦定吉凶。 何为“吉凶生大业”? 《系辞传》云「有功则可大,可大则贤人之业」,又云「富有谓之大业」,富即富以其邻之富。 功即出门交有功之功,其吉也。 鼎解成咸,睽蒙成益,屯家人蹇革成既济,固生大业,其凶也。 鼎成恒大畜,解成恒临,睽成损大壮,蒙成损升,甚至鼎解睽蒙成泰,变而通之,有大极,生两仪,生四象,仍生大业,故吉凶生大业。 大业不言成而言生,何也? 终则有始,乃为大业,其为既济而终谓之成,其为咸益又变通于损恒而始,故谓之生。 业即事也,通变之谓事,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易有大极,乃有大业,故业之大,属生而不属成。 大极二字,并非实有一物,如大乙北辰之类。 亦非虚无元渺,如老氏庄生之说。 云易、云大、云生、云极、云是、云仪、云象,云业,孔子已一一赞明,本无疑义,说者不肯从经文传文中求之,而各傅以臆说,宜其不可合耳。 要而言之,大极元也,两仪亨也,四象利也,大业贞也。 圣人赞易,即不离乎易,宁有一语出乎彖辞爻辞之外,四象所生之八卦,乃六十四卦中之八卦,非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三画之八卦,若三画之八卦,尚未会重,何有于易? 父母六子,何吉凶之有? 既云易有大极,已是六画之卦,惟不知其为六十四卦中之八卦,乃从三画之上求所为四象,求所为两仪,求所为大极,宜乎有邵氏之说,传于揲蓍,已详其分二挂一揲四归奇云云,何必设立大极两仪四象等名目,而沾沾如是哉。 然则大极为大中矣,何以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此正发明易有大极生两仪四象之义,凡旁通两卦十二爻,其动者有六,二五之动,大极也。 初四三上之动,两仪也。 乃两仪必视二五之动而动,则二五固极,初四三上亦极,故云三极,此义传自明之。 传凡称中者,皆指二五,而于大有称大中,于坎九五称中未大。 是二五之动为大极之道,不必烦言以解。 节初九不出户庭无咎,谓四不之初,而二之五也。 九二「不出门庭凶」,谓二不之五,而四之初也。 传云「失时极也」,然则初四应二五,则不失时极,此初四之动,所以为极之道也。 乾成家人,坤成屯,为亢龙,若有悔,则家人上不之屯三,而从解之二五之解三,《文言传》云「亢龙有悔,与时偕极」,然则上不从解五则失时极,此三上之动所以为极之道也。 未济初六「濡其尾」,则二不之五,虽易而无大极,四之初又上之三成泰,是初四之动。 既失时极,三上之动亦失时极,故传云「亦不知极也」。 然则二五先初四三上而动,一极。 初四从二五而动,二极。 三上从二五而动,三极。 初四三上先二五而动,为不知极。 二五从初四三上而动,亦失时极。 失时即失是,故易有大极,是生两仪,是字即有孚失是之是,是乃为大极,是乃生两仪。 此爻之动有六,而极所以有三也。

版权: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iyunzhai.com/13051.html

相关推荐

书名:《易通释》 作者:焦循(清) 其他著作:《易章句》、《易图略》 版本:钦定四库全书 电子书…

2,935

循承祖父之学,幼年好易。 忆乾隆丙申夏(1776),自塾中归,先子问日所课若何? 循举小畜彖辞,且…

2,069

夫絪緼构象,垂策者牺。 苞符献征,通灵者牙。 事既当文,辞且逮旦,然而演命于孔道,经备矣。 慨自…

4,904

易通释卷一 雕菰楼易学之三 江都焦循学 元 循按《易》之言元者二十四卦(乾、坤、屯、讼、比、履、…

6,779

易通释卷二(雕菰楼易学之三) 江都焦循学 悔 循按:易爻称悔者二(家人九三、鼎九三),有悔四(干…

2,700

厉 循按:厉之见于彖辞者一(夬),爻辞称厉者二十六(震六二、六五,遯初六、艮九三、小过九四、既…

11,377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

助力内容变现

将您的收入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15689987323

客服邮箱

3131816650@qq.com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手机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