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收藏 0 点赞 6,056 浏览 19019 个字

系辞上传

上下经卦爻之下,文王周公所作,谓之系辞。 此传则孔子之言,以发明系辞中之大意也。 以其统论全经之大体凡例,故不与《彖传》、《象传》同附于经,而自分上下云。

第一章首节以造化之实明作易之原,「是故」以下至「坤以简能」,言易理之见于造化者。 「易则易知」以下则言人之当体易也。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天地者,阴阳形气之实体。 乾坤者,易中纯阴纯阳之卦名也。 天尊地卑,阴阳固有自然尊卑之象。 在易则即太极之生两仪四象见之。 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阳已居先矣。 至阳仪之上生一阳一阴,以阳为先。 而阴仪之上生一阳一阴,亦以阳仪居先。 以至六画,莫不先阳后阴。 故首乾终坤,尊阳卑阴。 非圣人之私意,乃画卦(文澜本「画卦」作「卦画」)自然之象,实造化自然之位也。 卑高者,天地万物上下之位。 贵贱者,易中卦爻上下之位也。 不言高卑而言卑高者。 高以下为基,人先见卑而后见高。 画卦亦自下而始。 卦之六位,上贵。 如五为君,二为臣之类是也。 动者阳之常,静者阴之常。 刚柔者,易中卦爻阴阳之称。 断者,自然分判,不俟人力也。 天圆而动,地方而静。 男外而动,女内而静。 雄呜而动,雌伏而静。 皆有常者。 以卦爻言之。 初三五为刚,二四六为柔。 以卦画言之,奇为刚,偶为柔。 天地之动静有常,卦画爻位阳动阴静,阳刚阴柔,刚柔本自判然也。 方,事情所向。 以类聚,善与善聚,恶与恶聚也。 善有善之羣,恶有恶之羣。 各有羣,则善恶不得不分。 此天下事物之情,而易之吉凶即从此生。 善以致吉,恶以召凶也。 象者形之精华发于上者,日月星辰之属。 形者象之体质留于下者,山川动植之属。 变化者卦爻阴变为阳,阳变为阴也。 有形象者,皆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易之变化,非因形象而后有,即形象而易中之变化可见也。 此节即造化之所有,以明易之原。 然非因有天地而始定乾坤,非因卑高始定爻之贵贱。 盖卦爻未起之先,观天尊地卑而易之乾坤已定,观卑高之陈而易中卦爻之贵贱已位。 余皆倣此,所谓画前之易也。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盪。

自此至坤以简能,皆言易理之见于造化者。 此节言易卦之变化也。 画卦之初,以一刚一柔与第二画之刚柔相摩而为四象,又以二刚二柔与第三画之刚柔相摩而成八卦。 八卦已成,又各以八悔卦盪于八贞卦之上。 而一卦为八卦,八卦为六十四卦也。 摩盪,即上文所谓变化。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六十四卦之中有雷霆风雨日月寒暑。 此变化之成象者,易中有之也。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男女,兼人物而言。 动物有牝牡雌雄。 即植物如竹亦有雌雄,麻亦有牝牡。 六十四卦之中,自有男女。 此变化之成形者,易中又有之也。 此两节又明易之见于造化者。 大抵易之未画,卦爻之变化在天地中。 易之既画,天地万物之变化又在卦爻中。 在天地者,未画之易。 在易者,已画之天地也。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此承上文男女而言。 成男虽属乾道,而男女所受之气皆乾以始之。 成女虽属坤道,而男女所生之形皆坤以成之。 知,知此也。 作,能此也。 大始,无所不始也。 大始未有形,故曰知。 成物,则流形而有为,故曰作。 大抵物不离乎阴阳。 阳先阴后,阳施阴受。 阳之轻清未形,而阴之重浊有质也。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干健而动,即其所知,便能始物而无所难,故以为易而知大始。 坤顺而静,凡其所能,皆从乎阳而不自作,故以为简而能成物。 以草木之生观之。 天之阳气一到,萌芽尽发,何其易也。 坤不必别有作为,承受而长养之,即其能也,何其简也。 此承上文而言易中乾坤之德如此,下文乃言人当体乾坤之德也。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 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 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此节言人当法乾坤之道,乃可以为贤也。 易简之易,以简易言。 易知之易,以难易言。 天地间凡物皆有乾坤,而人心尤自具一乾坤。 人之所为,如干之易,则其心明白而人易知。 如坤之简,则其事要约而人易从。 易知,则非深险而不可测,与之同心者多,故有亲。 易从,则事无艰阻,与之协力者众,故有功。 有亲自然可以长久。 有功自然可以广大。 德以所存主言得于已者,业以所发见言成于事者。 可久者,日新而不已,贤人之德也。 可大者,富有而无疆,贤人之业也。 不言圣而言贤,盖圣人者,自然之事。 言贤人以见乾坤之德业,人皆可勉而至也。 且可久可大,仅曰可而已,非其至也。 至成位乎中,则圣矣。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成位,成人之位。 其中,谓天地之中。 至此,则体道之极功,圣人之能事,可以与天地参矣。 此章首言天地有自然之易,中言易中有自然之天地,末言天地与易不外乎自然之理。 理至易则至简。 人能易简,则人心有易,人心有天地矣。

  右第一章

第二章 自章首至三极之道也,言圣人作易之事。 以下言君子学易之功。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

圣人既作,观卦爻之象而系之以辞,非得已也。 恐后人知不足以及此,而明示吉凶也。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吉凶以辞而明,辞因象而出。 卦爻阴阳,迭相推盪,而阴或变阳,阳或变阴。 此圣人所以观象而系辞,众人所以因蓍而求卦者也。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 悔吝者,忧虞之象也。

圣人观卦爻之中有得失,因系之以吉凶。 有忧虞,则系之以悔吝。 得则吉,失则凶。 忧则悔,虞则吝。 吉凶相对,而悔者自凶而趋吉,吝自吉而趋凶。 盖忧在心,虞在物。 在心方有端而无患,为悔而已。 心每有之而不忘,积之所以成吉。 在物则有形可虞,非悔可及,故成吝。 吝者,口以为是,文过不改,积之以成凶矣。 此节明上文系辞焉而明吉凶之义。

变化者,进退之象也。 刚柔者,昼夜之象也。 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变化刚柔,以卦画言。 进退昼夜,以造化言。 进者息而盈,退者消而虚。 阴进则阳退,阳进则阴退。 刚方变柔,柔方变刚。 刚柔未成为变化者,即造化或进或退之象也。 刚属阳,明昼之象。 柔属阴,暗夜之象。 变化已成而为刚柔,即造化昼为阳,夜为阴之象也。 极,至也。 不极则不动。 三极即三才六爻之位。 初二为地,三四为人,五上为天,三才之位。 阳极则动为阴,阴极则动为阳。 六爻所以变动,三才极至之道也。 此节明上文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之义。 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而变化之极复为刚柔,以流行于一卦六爻之间。 占者遂各因所值以断吉凶也。 自此以上皆言圣人之作易也。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 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

居,就身之所处而言。 安者,随分而安也。 序,以卦言,如剥复否泰是也。 以爻言,如潜见飞跃是也。 能循其序,则居之安矣。 玩者观之详,乐有契于心也。 玩味知其理之无穷,则可乐,愈可玩矣。 居而安,君子之安分也。 乐而玩,君子之穷理也。 安分则穷理愈精,穷理则安分愈固。 此及下节皆言君子学易之功也。

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居字与上文微分。 以静对动,就平居学易言之也。 动则揲蓍求卦,就临事用易言之也。 未卜筮时,易但有象与辞。 方卜筮时,易乃有变与占。 八卦六爻皆有象辞,则各因象而指其吉凶。 此就全经言之,在理而未形于事者也。 变则揲筮得老阴老阳之变,占则所值卦爻之吉凶。 此就揲筮所得卦爻言之,以吾所问之事合所得之辞而断之者也。 言君子平居学易,既观象矣,又玩辞以考其所处之当否。 动而诹筮,既观变矣,又玩占以考其所值之吉凶。 吉则行,凶则止。 动静之间无非易,即无非天。 静与天俱,动与天游。 冥冥之中若或助之,故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也。 人在天地之中,吉凶悔吝无一息之停。 然吉一而已,凶悔吝有三焉。 故上文示人以吉凶悔吝,以见圣人作易之事。 此独言吉而无凶悔吝,则君子学易之功也。

  右第二章

第三章释卦爻辞之通例,而后教人体卦爻辞之功。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

彖,文王所作卦辞。 象,指全体而言。 爻,周公所作爻辞。 变,指一节而言。

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 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 无咎者,善补过也。

尽善为得,不尽善为失。 小不善为疵,不明于善而悞为不善为过。 觉其不善而欲改为悔,觉其不善而未能改或不肯改为吝。 悔未吉而犹有小疵,吝未凶而已有小疵。 善补过,嘉其能改也。 有过当有咎,能补则无。 圣人不贵无过而贵改过,望人自新之意切矣。 此皆卦爻辞之通例也。 彖爻中吉凶悔吝无咎之辞皆备。 吉凶者,言卦爻中之得失。 悔吝者,言卦爻中之小疵。 无咎者,善卦爻中之能补过。 此释彖爻之名义。 又释吉凶悔吝无咎之名义也。

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齐小大者存乎卦,辨吉凶者存乎辞。

上文已释卦爻吉凶悔吝无咎之名义,此则教人体卦爻吉凶悔吝无咎之功也。 六爻之位,二四则四贵而二贱,五三则五贵而三贱,初上则上贵而初贱。 上虽无位,然在所贵。 以君言,为天子父,天子师。 以世人言,物外清高不与事者,所以贵也。 小阴大阳,小大不可齐,犹辨别而定之也。 如泰大否小之类。 阴阳虽有小大,必假卦象而后显也。 此承上节而言。 爻固言其变矣。 若列贵贱,则存乎所变之位,贵贱不可淆也。 彖固言其象矣,若齐小大,则存乎所象之卦,小大不可乱也。 吉凶固言乎失得矣。 若辨吉凶,则存平其辞,吉则趋,凶则宜避之也。

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

介谓辨别之端,善恶已动而未形之时也。 悔吝未至于吉凶。 乃初萌动,可以向吉凶之微处。 介又悔吝之微处。 于此忧之,不至于悔吝矣。 震,动也。 不曰动而曰震,有所震动以求其无咎者。 在乎深有所愧悔,以坚其补过之心,则不至于有咎矣。 此亦承上而言。 悔吝固言乎其小疵矣。 然当谨于其微,不可以小疵而自恕也。 无咎固善其能补过矣。 然欲动其补过之心,必自悔中来也。

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大卦辭易,謙復之類。小卦辭險,睽剝之類。所之,所向也。各字,兼吉凶悔吝无咎五者。讀謙復之辭,如行坦途,如逢春陽。氣象和樂,其辭平易,示人以所之之得且吉也。讀睽剝之辭如涉風濤,如履雪霜。氣象凜慄,其辭艱險,示人以所之之失且凶也。本凶而悔,所之則吉。本吉而吝,所之則凶。无咎本有過而能補過,則所之之于得不之于失,之于吉不之于凶矣。合前二章論之,第一章論伏羲畫卦,望賢人之體易。第二章論文王周公所繫辭,望君子之用易。此則專論彖爻辭之例,示衆人之用易也。

  右第三章

第四章言易道之大,聖人用之而窮理盡性以至于命。易與天地準,作易聖人亦與天地準也。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此節言易道之大也。易,指易之書而言。易書卦爻具有天地之道,與之齊準,故于天地之道能彌之。彌者,彌縫。合萬為一,使渾然而无欠。又能綸之。綸者,絲綸。一中有萬,使燦然而有條。彌而不綸則空疎无物,綸而不彌則判然不屬。彌如大德之敦化,綸如小德之川流也。

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此穷理之事也。 以者,圣人以易之书也。 易者,阴阳而已。 幽明死生鬼神,皆阴阳之变,天地之道也。 天文地理,《本义》谓天文有昼夜上下,地理有南北高深。 《大全》谓昼明夜幽,上明下幽,观此见天文幽明之所以然。 南明北幽,高明深幽,察此见地理幽明之所以然。 此亦不过粗举大凡,亦不尽此也。 天文显而在上,观之可见。 地理隐而在下,必察其详。 又天文远而成象,难于细察。 地理近而有形,又非观之所可尽也。 就天文地理分言之,似天文明而地理幽。 而天文地理中又各有幽明,如日月雷风见于象者为明,其藏而不见处即为幽。 山泽水火之隐藏未见者为幽,其有形可见即为明。 以易之阴阳,知天文地理之有幽明。 以易之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知天文地理中之幽中有明,明中有幽。 阳极阴生则渐幽,阴极阳生则渐明。 终古天地皆如此。 知其所以然之理,所谓知幽明之故也。 原者推之于前,反者要之于后。 天地之化,虽生生不穷。 然有聚必有散,有生必有死。 以易中阴阳二气之聚,推其所以始,则可以知生之说。 以易中阴阳二气之散,推其所以终,则可以知死之说。 说谓言其理也。 耳目之聪明为精,口鼻之嘘吸为气,人之生也。 精与气合而有物,故为神。 精灭则魄堕于地,气绝则魂游于天。 人之死也。 魂与魄离而为变,故为鬼。 盖在生谓之精气,在死谓之魂魄。 离合聚散,屈伸往来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 然要不出于易之阴阳可知也。 盖精也魄也,皆阴之属也。 气也魂也,皆阳之属也。 精气为物,阴阳二气聚而为神也。 而神又阳之属,则精气者阳中之阴阳也,游魂为变,阴阳二气散而为鬼。 而鬼又阴之属,则魂魄者阴中之阴阳也。 人生谓之气,死谓之魂。 乃梦中不谓之气而谓之魂者,盖当其睡梦,生而有死之形。 气虽未绝而精不用事,故魂与魄离而有梦,此又阳中之阴也。 人生谓之神,死谓之鬼。 乃正人君子死不谓之鬼又谓之神者,盖浩然之气,死而全生之理。 精虽已灭而气犹不散,故魂能举魄而为神。 此又阴中之阳也。 正人君子之死,游魂之变而为神。 伯有为厉之属,游魂之变而为鬼。 鬼者归也,亦渐归于澌灭而已。 神者伸也,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正气常伸。 此又圣人之所以贵阳贱阴,扶阳抑阴之意乎。 而要其聚散久近,则阴阳之变化而不可穷诘。 而其自无之有,自有之无则无极。 太极而生阴阳,阴阳仍归于无极,此鬼神之情状可以易知之者也。 《大全》杨氏曰:祸盈福谦,鬼神之情。 如在其上,如在左右,鬼神之状。 于义亦通,但未尽其所以然之故耳。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 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 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 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上文言易与天地准,故可即易以穷天下之理。 此言圣人之道似天地。 而所以似天地者,用易道以尽其性而已。 天地之功大矣。 准之者易,似之者圣人。 易本无体,故言准。 如平准之准,均一无间。 圣涉有为,故言似。 如形似之似,顺适乎自然。 天地圣人本无二道,列之为三,则相似而已。 唯相似,故先天后天而不违也。 此句统言之。 以下不过不忧能爱,皆不违之事。 天地之道,知仁而已。 知周万物者,知同乎天也。 道济天下者,仁同乎地也。 后以知仁分天地,以动静言之,此以清浊言之。 知之所及犹虚,故以属天。 道之所济则实,故以属地。 不过与下文不同。 不过言天下莫能过,即不违也。 旁行而不流。 《本义》谓旁行者行权之知也,不流者守正之仁也。 《大全》朱子又云细分之有知仁,其实皆知之事。 对下安土敦乎仁一句。 盖朱子因两故字而改之也,今从之。 知之旁行而流,则不能乐天知命而不忧。 故此句详言之。 天以理言,仁义忠信是也。 命以气言,吉凶祸福是也。 虽有旁行行权之知,而不流于邪曲之为。 盖所乐者天理之正,无一念之杂。 又知天命之有定,不以利害祸福殀寿贰其心,所以能不忧也。 如是而其知益深,似乎天矣。 安土,随处而安也。 所处不安,则何暇及于人。 随处皆安,无不息之不仁。 私欲尽净,天理充满。 愈加敦厚,不忘其济物之心。 所以能爱也。 如是则其仁益笃,似乎地矣。 此圣人体易以尽性之事,而上下与天地同流者也。 又按《来注》,知仁不分。 不过不忧能爱皆指天地言。 天地至大无外,不过者也。 圣人知周万物,道济天下,故同其不过。 天地鼓万物,不与圣人同忧者也。 圣人乐天知命,故同其不忧。 天地以生物为心,能爱者也。 圣人安土敦仁,同其能爱。 此说更浑。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體。

此聖人體易而至于命之事。範,如鑄金之有模範。圍,匡郭也。天地之化无窮,聖人範圍之,不使過于中道。以天道言。如一歲分四時,生長收藏。以人身言,如欲動情勝,為之禮義檢制皆是也。曲成不遺,又隨萬物之分量形質,使大小方圓各有成就也。範圍,即大德之敦化,上文之所謂彌。曲成,即小德之川流,上文之所謂綸也。幽明死生鬼神,即一晝一夜之理通達之也。知有晝即有夜之理,則古今一晝夜也。幽明死生鬼神,无不可知矣。以此見至神之妙,无有方所,易之變化,无有形體也。使範圍有過,曲成有遺,通晝不通夜,通夜不通晝,則神有方,易有體矣。蓋天地之化,陰陽之氣。萬物,陰陽之形。晝夜,陰陽之理。此三者不外乎陰陽者也。神,則陰陽不測。在陰忽而在陽,在陽忽而在陰,本无方所可定。易則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亦无體質可定。聖人盡乎易,即合乎神,所以能範圍曲成而通知之也。上文言聖人之知不過,此則能使天地之化不過。上言知周乎萬物,此則曲成之而不遺。上言仰觀俯察,原始要終,而知幽明死生鬼神,此則通乎晝夜之道而知。蓋窮理盡性之極,至于命之事。聖人即易也,即神也,即天地也而已矣。按《來註》,不言窮理盡性至命。但謂易與天地準,聖人亦與天地準。此節承上文。易能彌天地之道,聖人範圍不過,亦能彌之。易能綸天地之道。聖人曲成不遺,亦能綸之。易所具不過幽明死生鬼神之理,聖人通乎晝夜亦有以知之。其說雖與註小異,而意更渾,可參。

  右第四章

第五章言道不外乎阴阳。 继之者善以下二节,言其在人者。 显仁藏用二节,言其在造化者。 自生生之谓易以下,言其在易书者。 而总以阴阳不测结之。

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迭运者,气也。 所以阴阳之理,则道也。 按《来注》,理乘气机以出入。 一阴一阳,气之散殊,即太极之理各足而富有者也。 气之迭运,即太极之理流行而日新者也。 故谓之道。 此解亦精。 中庸率性之谓道,就道之在人者言。 此则就道之在天者言。

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继善,就斯道之发育赋予者言之。 以其天命之本体,不杂于形气之私。 所谓元者善之长,故曰善也。 成性,就人物所禀受而言之。 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物,物各得一太极。 无妄之理不相假借,故曰性也。 继善,阳之事。 成性,阴之事也。 盖道即所谓太极。 继善则动而生阳,成性则静而生阴也。 此节就天人赋受之界言之也。 孟子之言性善,盖出于此。 夫子之言性相近也,盖自成性之后兼于气质者言之。 孟子之言性善,则自成性之先,纯乎继善者而言之也。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 故君子之道鲜矣。

曰善曰性具于人身,浑然一理不可名状。 唯仁者发见于恻隐,则谓之仁。 知者发见于是非,则谓之知。 而后所谓善与性方有名状。 百姓同此善性。 而气禀所拘,物欲所蔽,故知之者鲜。 上章言圣人之知仁,合而为一者也。 此言仁者知者,分而为二者也。 自天命之流行于人物者言之,则继善为阳,成性为阴。 此就所成之德言之。 则仁属阳,知属阴。 上章以知属天,仁属地。 此则仁属阳,知属阴者,彼以清浊言,此以动静言也。 夫子言仁静知动,而此又以动属仁,静属知者。 《论语》就成德之后言,此从其禀性所近言。 仁者得阳之发生流动以为仁而德成,能安于理,则见其静。 知者得阴之凝定不易以为知而德成,周通于理,则见其动。 此又阴中之阳,阳中之阴,不可拘也。 仁知各得道之一隅,随其所见而目为全体。 百姓则日用之间习而不察。 此君子之道所以鲜也。 君子之道,即一阴一阳之道。 系之君子者,君子有体道之功也。

显诸仁,藏诸用。 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

显,自内而外也。 运动之迹,生育之功。 显诸仁也,德之发也。 藏,自外而内也。 神妙无方,变化无迹。 藏诸用也,业之本也。 圣人之与天地可同者,显仁藏用之德业也。 不可同者,天地无心,圣人有心也。 圣人仁万物而独任其忧,天地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其忧。 盖天地无心而成化,圣人有心而无为也。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富有者,大而无外。 天高地下,万物散殊是也。 日新者,久而无穷。 阴阳升降,变化不穷是也。 此虽言天地,然圣人亦然。 生物无穷,天地之大业。 功及万世,圣人之大业也。 运行不息,天地之盛德。 终始日新,圣人之盛德也。 继善成性二节,言阴阳之道在天人赋受之界者。 显仁藏用二节,言阴阳之道在天地造化者。

生生之谓易,

阴生阳,阳生阴,其变无穷。 易之理如是,故其书亦如是。 此以下就阴阳之在易书者言之。

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

象者,法之未定。 法者,象之已形。 干主气,故曰成象。 坤主形,故曰效法。 干本阳而名为干,以其健而成象也。 坤本阴而名为坤,以其顺而效法也。 此一阳一阴之道在卦者也。

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

数,蓍数也。 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 极天地之数而吉凶可以前知,此之谓占。 通变,即所占之卦变而通之。 事,行事。 通其变而行之也。 极数知来,所以通事之变。 曰占,则事之未定者,属乎阳。 曰事,则占之已决者,又属乎阴也。 按《来注》云:极数者,方卜筮之时,究极其阴阳七八九六之数。 观其所值何卦,所值何爻,以断天下之疑,故曰占。 通变,既卜筮之后,详通其阴阳老少之变。 吉则趋之,凶则避之,以定天下之业,故曰事。 此一阴一阳之道在卜筮者也。

阴阳不测之谓神。

此句总结上文。 三百八十四爻阴中阳在,阳中阴在,故不测也。 上章言易无体,此言生生之谓易。 唯其生生,所以无体也。 上章言神无方,此言不测之谓神。 唯其不测,所以无方也。 言易,继以乾坤。 乾坤毁则无以见易也。 言神,先以占事,占事则神所托而显者也。 此章大抵以道不外乎阴阳,而阴阳终不可测。 以其在人者言之,则继善,成性,仁者,知者皆阴阳之所为也。 就其中而分之,则继善阳,成性阴,仁阳,知阴。 而究之继成之妙,阴阳之在人者不可测也。 以其在天地者言之,则盛德大业皆阴阳之所为也。 就其中而分之,则显仁阳,藏用阴。 而要之盛德大业之妙,阴阳之在天地者不可测也。 以其在易者言之,为乾,为坤,为占,为事,皆阴阳之所为也。 就其中而分之,则乾阳,坤阴,占阳,事阴。 而究之生生之妙,阴阳之在易者不可测也。 不可测者,神也。 以其理之当然而言,谓之道。 以其道之不测而言,谓之神。 非道外有神也。 圣人假易书以明道,假卜筮以显其神。 使人体易,即以法乎天地。 易也,天地也,圣人也,一而已矣。

  右第五章

第六章赞易之广大而原于乾坤之二卦也。

夫易,广矣大矣。 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邇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

上章言易与天地准,赞易之书。 此言广大,赞易之理也。 广,言其中之所含。 大,言其外之所包。 下三句皆言广大不御。 言其无远不到,莫之能止。 即所谓天下莫能载也。 静而正,言未动之先,即物而理存,无安排布置之扰。 即所谓天下莫能破也。 盈天地之间惟万物,而易之理无不备,其广大如此。

夫干,其静也专,其动也直。 是以大生焉。 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

乾坤各有动静。 静体而动用,静别而动交也。 直专翕辟,其德性功用如是,以卦画观之亦然。 干性健,其画奇。 不变则其静专一不他,变则其动直遂不挠。 以其一而实,故以质言曰大,言无所不包也。 坤性顺,其画偶。 不变故其静翕受无遗,变则其动开辟无壅。 以其二而虚,故以量言曰广,言无所不容也。 盖天虽包于地之外,而其气常行于地之中。 易不过写乾坤之理,乾坤之德性如是。 易之所以广大者以此。

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 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配,相似之意。 广大配天地,承上文言之,非配合也。 易之广大得于乾坤,则其广大亦如天地矣。 变通者,阳变而通乎阴,阴变而通乎阳。 老阳老阴变化往来,配四时之流行不息也。 义者,名义也。 卦爻中刚者称阳,柔者尔阴,故曰义。 阴阳对待,配乎日月也。 易简即顺健。 至德即仁义礼智。 天所赋于人之理,而人得之者也。 仁礼属健,义智属顺。 是易所言,易简之善,与圣人之至德相似也。 天地之间,至大者天地,至变者四时,至精者日月,至善者至德。 易之书具此四者,岂不谓之备乎。

  右第六章

第七章赞易道之至,圣人所以崇德广业而参天地也。

子曰:易其至矣乎。 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 知崇礼卑。 崇效天,卑法地。

德业以圣人为至。 而圣人之德所以崇,业所以广者,易也。 德由于知,知识贵其高明。 圣人以易穷理,则知之崇如天,而德崇矣。 业由于礼,践履贵其着实。 圣人以易践履,则礼之卑如地而业广矣。 所见高于上,所行实于下。 则道义从此生生不穷,犹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承上天地言之。 言圣人非勉强效法乎天地也。 盖天地设位而易行,所以成性之存而道义出也。 易不外阴阳,阴阳升降,所谓易行乎其中也。 成性与成之者性稍异,彼乃成就之意,此则已成之性。 浑然天成,非有所造作也。 性同,唯圣人能存之。 存存者,存而又存。 知崇礼卑,则成性存存矣。 在造化谓之易,易在人谓之道义。 性者所得于天,道义世所共由,能知崇礼卑,则成性存而不失,道义从此而出。 道义之得于心为德,见于事为业。 自然日新月盛,不期崇而自崇,不期广而自广矣。 圣人作易,固教人存性,以由道义之门。 而德之崇,业之广,皆以此。 此易之所以至也。

  右第七章

第八章言卦爻之用。 自中孚初爻以下,夫子拟议其辞。 示人以学易之变化,以为384例也。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赚,而拟诸其形容。 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賾,繁多也。 拟诸形容,如乾为圜,坤为大舆之类。 象其物宜,如乾称龙,坤称牝马之类。 象,卦爻中之象也。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 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会,以物之所聚言; 通,以事之所宜言。 观其会不观其通,或窒塞而不可行。 观其通而不观其会,则不知其中之条件曲折。 典礼,犹常礼常法。 尧舜揖让,汤武征诛是也。 全卦中自有会通,一爻中又各有一爻之会通。 系辞以明其吉凶,使人皆由于典礼也。

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

繁多者使人易厌。 然皆理中所有,则不可恶也。 动则纷纷致乱。 然其中各自有理,则不可乱矣。

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 拟议以成其变化。

圣人之于象,拟之而后成。 学易者亦拟其所立之象以出言,则言之浅深详略,必各当其理。 圣人之于爻,必观其会通,以行典礼。 学易者亦必议其所合之爻以制动,则动之行止久速,必各当于时。 易之变化无穷,学易者能拟议之如此,而易之变化成于吾身矣。 故下文皆言拟议以成变化之事。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我有好爵,吾与尔縻之。」 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邇者乎。 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邇者乎。 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邇见乎远。 言行,君子之枢机。 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 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释中孚九二爻义。 爻言感通之理,夫子专以言行论之。 盖诚信感通,莫大于言行也。 居室,在阴之象。 出言,鹤鸣之象。 千里应之,子和之象。 出身加民,发邇见远,好爵尔靡之象。 枢动而户之开有大小,机动而弩之发有中否。 犹言行之出有荣辱。 应在人而感之在我,故曰荣辱之主也。 言行和则致祥,乘则致异。 所谓动天地也。 学易必拟议至此。 乃不为爻象所拘也。

「同人,先号咷而后笑」。 子曰:君子之道。 或出或处,或默或语。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释同人九五爻义。 爻言君子之道始虽岐而终实无间。 孔子释之。 言始异而终同者,由于迹异而心同也。 断金,物莫能间。 如兰,其言有味也。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 子曰:苟错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 慎之至也。 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 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

释大过初六爻义。 置物者不过求其安,错诸地可以安矣。 又承之以茅,则益有所藉,又安有倾覆之咎。 茅为物至薄,用之以得无咎。 则其用重矣,此慎之至也。 天下事过则有失,唯过慎则无咎。

「劳谦,君子有终,吉」。 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 德言盛,礼言恭。 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释谦九三爻义。 德言盛,礼言恭,言德欲其盛,礼欲其恭也。 人之谦与傲,视其德之厚与薄。 德厚者无盈色,德薄者无卑词。 如钟磬焉,愈厚者声愈缓,薄则反是。 故有劳有功而不伐不德,唯至厚者能之。 德盛礼恭,本君子修身之事,非有心以保禄位。 然天下莫与争劳争功,自永保斯位矣。

「亢龙有悔」。 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释干上九,已入文言。

「不出户庭,无咎」。 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 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 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释节初九爻义。 爻义就出处言,夫子推及言语之节。 盖兑有口舌象也。

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 易曰负且乘,致寇至,负也者,小人之事也。 乘也者,君子之器也。 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 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 慢藏诲盗,冶容诲淫。 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

释解六三爻义。 按:上慢下暴,《大全》作慢其上而暴其下,恐未的。 窃意小人而乘君子句以德言,上下以位言。 小人在上,骄慢不戒。 小人在下,暴窃非据。 皆盗所伐也。 作易者不归罪于盗而咎招盗之人,所以为知盗也。 自中孚二爻至此,皆夫子拟议,示人以变化者。 盖爻义非辞不明。 而天下事之变化,非辞可尽。 故即诸爻以示384爻之例,盖学者当触类以及其余也。

  右第八章

第九章论天地大衍之数,揲筮求卦之法。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此言天地之数,阳奇阴耦,即所谓河图也。 人知河图之数,不知天地之数,故孔子分属之。 其位一六居下为水,二七居上为火,三八居左为木,四九居右为金,五十居中为土。 五行本五而有十,五行中又各有阴阳。 如木有甲乙,火有丙丁,土有戊已,金有庚辛,水有壬癸,故十也。 数十而卦八者。 十,五行之数。 卦但取阴阳之象也,即一二三四,得卦画老少阴阳之象,即六七八九,得揲筮老少阴阳之象。 即中五为衍母,次十为衍子。 而得揲筮求卦之原。 至于因图而画卦,与先后天配合河图之位,于河洛图说详之。 此节所举天地自然之数,以见大衍用五十之由耳。

天数五,地数五。 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 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天数五者,一三五七九皆奇也。 地数五者,二四六八十皆偶也。 相得,《本义》谓一与二,三与四,五与六,七与八,九与十,各以奇偶为类而自相得。 有合,谓一与六,二与七,三与八,四与九,五与十皆两相合。 今就五位二字思之,此句颇有疑。 窃意五位者,五行之位也。 五行之位,北水,南火,东木,西金而中土。 一与六皆水而居北,二与七皆火而居南。 木金土亦然。 水得水之位,火得火之位,所谓五位相得也。 若一与二,三与四彼此相对,非五位之相得者矣。 所谓有合者,固以一六,二七为合。 而各字所包者广。 窃意皆与五数又有合也。 盖一二三四五者,生数也。 六七八九十者,成数也。 然行止五,大衍之数亦取五。 一与五合而得六,二与五合而七,以至八,九,十皆然。 又十干之中,甲与己合,乙与庚合,丙与辛合,丁与壬合,戊与癸合皆隔五位,所谓各有合也。 二十有五,五奇之积,然亦五其五也。 三十,五偶之积,然亦六其五也。 河图画卦意义所取非一,此节叙大衍之数。 所以独取五十之原,故独于此详之耳。 变化,《本义》谓一变生水而六化成之,二化生火而七变成之,三变生木而八化成之,四化生金而九变成之,五变生土而十化成之。 此处亦觉未合。 盖五行之生成在变化之前。 此所谓变化,疑在五行生成之后。 又以变字化字分属,亦未得其解。 窃意水体阳而用阴而质最清,故天以一生水,地以六成之。 火体阴而用阳而质次清,故地以二生火,天以七成之。 木为少阳而质渐浊,故天以三生木,地以八成之。 金为太阴而质更浊,故地以四生金而天以九成之。 土中宫而质最浊,故天以五生土而地以十成之。 五行各位其方,而四方即为四象。 盖自有天地而即有之,此五行之生成在未有变化之先也。 及五行既具,二气运行,错综不一。 所谓四象变化而庶类繁。 圣人画卦则由此而定先后天之位。 而揲筮以求阴阳之数不外此。 自一至十之数,千变万化,皆从此出,故此所谓变化,宜在五行生成之后,不必复以五行之生成分配变化也。 鬼神,《本义》谓凡奇偶生成之屈伸往来者。 盖鬼神流行之妙,要不外于阴阳而已。 此节未详言本河图以画卦之原,不过言天地之数之原。 以起下文大衍用50之意也。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 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卦。

河图五十有五者,天地自然之数也。 大衍之数五十,圣人又即河图中宫天五乘地十而得之者也。 河图洛书,皆五居中而为数。 故在天为五星,在地为五行,在人为五常。 五者,数之祖也。 数始于一,备于五。 小衍之成十,大衍之而成五十。 五十,数之成也。 成则不动,故虚天一不用而取四十有九。 此皆理数之自然,非人力所能损益也。 两,两仪。 天地也。 挂,县其一于左手小指之间也。 三,三才也。 揲,数之也。 奇,所扐四数之余也。 扐,勒于左手中三指之两间也。 闰,积月之余日而成月者也。 象闰者,以其所归之余策而象日之余也。 五岁再闰者,一年十二月气盈六日,朔虚六日,共余十二日。 三年则余三十六日。 分三十日为一月,又以六日为后闰之积。 其第四,第五年又各余十二日。 以此二十四日凑前六日,又成一闰,此是五岁再闰也。 挂一当一岁,揲左当二岁,扐左则三岁一闰矣。 又揲右当四岁,扐右则五岁再闰矣。 再扐而后挂者,再扐之后复以所余之蓍合而为一,为第二变再分再挂再揲也。 独言挂者,分二揲四皆在其中矣。 此则象再闰也。

干之策210有6,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300有60,当期之日。

凡此策数在生于四象。 盖河图四面,太阳居一而连九。 少阴居二而连八,少阳居三而连七,太阴居四而连六。 揲筮之法则通计三变之余,去其初挂之一。 凡四为奇,凡八为偶。 奇圆围三,偶方为四。 三用其全则三奇为九。 四用其半则三偶为六,如三揲挂扐通十三策去初挂之一为十二,是三奇为九矣。 而其揲亦九策,亦四九三十六,是为居一之太阳。 三揲挂扐通十七策去初挂之一为十六,是二奇一偶则为八矣,而其揲亦八策,亦四八三十二,是为居二之少阴。 三揲挂扐二十一策去初挂之一为二十,是二偶一奇则为七矣,而其揲亦七策,亦四七二十八,是为居三之少阳。 三揲挂扐二十五策去初挂之一为二十四,是三偶为六矣,而其揲亦六策,亦四六二十四,是为居四之老阴。 此言乾之策210有6,坤之策百四十有四者,专以乾坤之六爻老阴老阳言之。 盖少阴退而未极乎虚,少阳进而未极乎盈,故独以老阴老阳为言也。 然得乾者未必皆老阳,得坤者亦未必皆老阴。 但以乾坤有老阴老阳之象,六子有少阴少阳之象,故以老阴老阳计乾坤六爻之策数而其余可推也。 至于三百六十则阴阳之合,其数必齐。 若乾坤之爻皆得于少阴少阳。 则乾之策六其二十八而为百六十八,坤之策六其三十二而为百九十二,其合亦为三百六十也。 期,周一岁也。 一岁凡365日4分日之一,此特举成数言之耳。 当者,适相当。 非以彼准此也。

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 当万物之数也。

二篇,上下经也。 老阳爻百九十二得六千九百一十二策,老阴爻百九十二得四千六百八策,合之得万有一千五百二十,以当万物之数。 非谓物止此数,亦极言其多耳。 若两篇皆少阴少阳之数,合之亦为万一千五百二十也。

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

四营,分二、挂一、揲四、归奇也,易谓一变也。 三变成爻,十有八变成六爻也。

八卦而小成。

谓九变成三画,得内卦也。

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此又就六爻大成之后视其变与否。 则一卦可变为六十四卦以定吉凶,凡四千九十六卦也。 能事,即下文显道神德行,酬酢,佑神也。

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祐神矣。

道隐而无形者也,因辞而显其吉凶,以示乎人。 德行,人之所为者也,因子而决其行止,则皆神之所为矣。 隐者显之以示人,显者神之以合天,则明可以酬酢事物之宜,而幽可以辅助鬼神之功矣。 受命如向。 如宾主之应对,故曰酬酢。 神不能言吉凶以示人。 蓍卦有辞代鬼神言之,是佑助鬼神所不及也。 此又极言因筮求卦之妙也。

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此复加子曰,以别上文也。 变化,即上文大衍之数与揲筮求卦之法也。 阳变为阴,阴变为阳,皆非人之所能为。 故曰神。 道者,本然之妙。 神者,所以然之故也。 全章首论天地之数,次论蓍策之数,末论卦画之数,而终赞因筮求卦之妙也。

  右第九章

第十章承上章而言易中之用有四者,皆神之所为也。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以,用之也。 尚,取也。 指其所之者,易之辞也。 以言者尚之,则言无不当矣。 化而裁之者,易之变也。 以动者尚之,则动无不时矣。 象其物宜者,易之象也。 制器者尚之,则可以尽创物之智矣。 极数知来者,易之占也。 卜筮者尚之,则可以穷先知之神矣。 辞与占为类,观其辞乃可知其占。 故下文至精,合辞与占言之。 变与象为类。 变者,事之方始。 象者,事之已成。 故下文至变,合变与象言之。 四者唯变难知。 变虽在辞象占之外,实不出乎辞象占之间也。

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向,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 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

此节言尚辞尚占之事,问焉而以言。 按《本义》谓以言与以言者尚其辞之以言同,谓以之发言处事也。 今按:经文上已有有为有行,此又补以言,语气未顺。 又按《大全》,朱子又云言是命龟,受命是龟受命。 此说较顺,今从之。 至精,穷理于精微也。

参伍以变,错综其数。 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 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 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

按《本义》谓尚象之事。 变,谓事之未定者也。 要之此节总承上尚变尚象言之。 参伍以变,交互参考之意。 然按筮法,每爻三揲为三变,而每揲之中象两,象三,象四时,象闰,象再闰。 虽曰四营,实五小变,所谓参伍以变也。 错,谓分而配之。 三奇为老阳,三偶为老阴,两奇一偶为少阴,两偶一奇为少阳是也。 综,谓合而总之。 总记左右手之正策得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之数是也。 此二语止论一爻之法也。 通其变,谓通六爻十有八变而成初二三四五上,刚柔相杂之文也。 极其数,谓极六爻七八九六而得内外两卦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之象也。 此二句论成卦之法也。 三变而成爻,十有八变而成卦。 易之有象,天下之至变者无以加之矣。

易无思也,无为也。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此四者,易之体所以立而用之,所以行者也。 易,指蓍卦。 无思无为,蓍策本无心者也。 寂然者其体,感通者其用。 此专就蓍卦而言。 然而人心动静之妙亦如此,唯圣人能之耳。

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

极深承至精,研几承至变。 如幽明之故,死生之说,易中之至精者本深也,圣人即此以极其深。 如吉凶悔吝之萌,人不自觉。 易中之至变者其几也,圣人即此以研其几。 极深,大学之所谓知止。 研几,大学之所谓能虑。 上文至精至变至神,易之体也。 下文惟深惟几惟神,易之用也。 此句承上起下。

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 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 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唯易之能极深也,故以辞为占。 则可以前知,而开通天下人之心志。 唯易之能研几也,故以变得象。 则可以制作,而完成天下人之事务。 然辞占变象所以能如此者,皆妙不可测之神为之。 唯其妙不可测,故不待疾之而自速,不待行之而自至。 谓自然而然,非人所能为也。 天下之理,唯疾故速,唯行故至。 未有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者。 盖不如是,不足以为神也。 神莫神于心,此所谓神,亦就易书言之。

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观变玩占,可见其精。 观象玩辞,可知其变。 然非有寂然感通之神,何以为精,何以为变哉。 变化之道皆神所为,易有圣人之道四焉,无非变化之道而已矣。

  右第十章

第十一章专言卜筮之事。

子曰:夫易,何为者也? 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

开物,谓人所未知者开发之。 成务,谓人所欲为者成全之。 冒天下之道,谓卦爻既设而天下之道皆包括于其中也。 易之道本如此,而圣人以之教人卜筮,以知吉凶。 易能开物,则于人所未知者开发之,而通天下之志矣。 能成务,则于人所欲为者成全之,而定天下之业矣。 能冒天下之道,则于万事万物之得失,莫遁其情,有以断天下之疑矣。 卜筮之妙如此。

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 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 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于此哉。 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

圆神,谓变化无方。 方知,谓事有定理。 易以贡,谓变易以告人。 盖蓍以七为数,七七四十九而属阳。 分挂揲扐,阴阳老少变化无方,圆而神也。 卦以八为数,八八六十四而属阴。 吉凶得失一定不易,方以知也。 贡,犹告也。 三百八十四爻刚柔迭用,九六相推。 其理变易以告人,易以贡也。 此以上皆承上节言易之妙也。 圣人以下就画前之易,易理在圣人之心者言之。 洗心者,心纯乎理,别无所累。 非有私而洗之也。 退藏于密者,寂然未动,人莫能窥。 非有意藏之也。 吉凶民同患者,既得吉矣,又患其凶。 凶固民之所患,吉亦民之所患。 圣人之心与民同之也。 神以知来,承上圆而神。 知以藏往,承上方以知。 蓍未有定数,故曰知来。 卦已有定体,故能藏往。 圣心之神,知亦然也。 言圣人之心体具三者之德,故当无事之时,心之体虚灵寂静,人莫能窥,所谓洗心退藏于密也。 及其有事之时,心之用随感辄应,终始毕照,所谓吉凶同患,知来藏往也。 此节即上章所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者,而此特就易之在圣心者言之也。 神武不杀,按《本义》谓得其理而不假其物之谓,谓无卜筮而知吉凶也。 据此则神武不杀,作取譬之词,以文义求之有疑。 按王注言服万物不以威刑也。 窃按:王注近是。 盖此二句设为问答赞叹之辞,以起下文兴神物前民用之意。 盖指伏羲氏也。 神足以开物,知足以成务,聪明睿知也。 吉凶之断,神武之决也。 与民同患,不杀之仁也。 故下文遂言圣人建立卜筮之事。 盖惟圣人体备全易之理,乃有易之书也。

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 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

天之道,阴阳寒暑之运行皆是也。 民之故,伦常日用之云为皆是也。 明天之道,则知神物之可兴。 察民之故,则知民用之不可无,以开其先。 神物,即蓍龟也。 湛然纯一之谓斋,肃然警惕之谓戒。 圣人明于天人之故,而作为卜筮以教人。 而于此斋戒,以考其占。 使其心神明不测,如鬼神之知来,故曰神明其德。 上言圣人以此洗心者,此心至静而易之体具也。 此言以此斋戒者,此心至敬而易之用行也。

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 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

此节言揲卦布爻之事。 阖户谓之坤,言画偶爻也。 凡偶皆属阴为坤。 辟户谓之干,言画奇爻也。 凡奇皆属阳为干。 先言坤者,由静而动,犹言阴阳也。 一阖一辟谓之变者,六画既成,刚柔相杂,言成卦也。 往来不穷谓之通者,九六之动,爻相往来,谓之通也。 见于蓍策,有阴阳老少,谓之象也。 形于卦爻,有刚柔动静,谓之器也。 制揲蓍以教人,使知分挂揲扐,谓之法也。 一出一入,审其吉凶以为趋避,谓之神也。 按:此节《本义》谓乾坤变通者,化育之功也。 见象形器者,生物之序也。 法者,圣人修道之所为。 而神者,百姓自然之日用也。 此似泛论天下之事理,大全平庵项氏专就卜筮解之。 今从项氏为切。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此圣人作易自然之次第。 画卦揲蓍,其序皆然。 自此以下,皆言圣人制作之本。

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吉凶既定,以之建功立事,则大业自此生矣。 此二节言爻象之所由生。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 县象着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 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 探賾索隐,钏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

富贵,谓有天下。 亹亹,犹勉勉也。 疑则怠,决则勉。 此六者之功用皆大。 圣人即五者之大,以形蓍龟功用之大。 易占用蓍不用龟。 然龟亦具此理,故每并言之。 此节言成器之所由立。

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 天地变化,圣人效之。 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此节言易书之所由作。 神物谓蓍,则之而四十九之数以行。 变化谓阴阳,天变化寒暑昼夜之类,地变化山川动植之类。 效之而卦爻之动静以出。 象谓日月星辰。 循度失度而吉凶见,象之而卦爻有以断吉凶。 图书则金木水火土生成克制之数。 则之而卦画方位以定。 皆作易之本也。 河图洛书,别详于图说。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 系辞焉,所以告也。 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

四象,谓阴阳老少。 示,示以所值之卦爻。 示,使人有所见。 告,使人有所知。 断,使人无所疑。 此又总卜筮之大意而言之也。

  右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言圣人作易之意。 其散在六十四卦之爻象,其聚在乾坤之二卦。 圣人用易之道。 其散在天下之事业,其聚在一身之德行也。

易曰: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 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 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也。

释大有上九爻义。 大有惟六五一阴,而上下五阳应之。 上九以刚居上而能下从六五,是能履信思顺而尚贤也。 五之交孚信也,而上能履之。 五得位而上从之,谦退不居,思顺也。 志从于五,尚贤也。 此节疑在第八章之末,错简在此耳。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 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僞,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言之所传有尽,象之所示无穷。 立象尽意,指伏羲所画之卦爻,包含变化,无有穷尽。 虽无言而吉凶同患之意悉具于中,所谓尽意也。 设卦,谓文王所设六十四卦之名义也。 本乎性而善者为情,拂乎性而不善者为僞。

六十四卦之中,善恶真妄,无所不具,所谓以尽情僞也。 系辞则文王周公彖爻之辞,吉凶悔吝之言尽矣。 此三句皆言作易之事。 答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语。 而设卦在立象之后系辞之前,盖竟尽意之绪,启尽言之端也。 尽意尽情僞尽言,皆所以为天下利也。 又恐其利有所未尽,于是作揲蓍十有八变之法。 使往来相通,一卦可为六十四。 则其用愈广,足以尽利矣。 因变得占吉凶。 知所趋避,心无所疑。 如以鼓声作舞容。 鼓声愈疾,舞容亦愈疾。 鼓声不息,舞容亦不息。 成天下之亹亹而不自知其所以然,所谓尽神也。 此二者言用易之事。 立象设卦,即上章所谓象也。 系辞,辞也。 变通,变也。 鼓舞,占也。

乾坤其易之缔耶。 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 乾坤毁,则无以见易。 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

緼,即包蓄也。 易之所有,不外阴阳。 凡阳奇皆乾,阴偶皆坤。 画卦定位,则二者成列而易之体立矣。 成列举乾坤,而诸卦皆在其中。 乾坤毁无以见易,谓卦爻不列则易道无由而着也。 易不可见则乾坤息,谓易道不显则卦画之变化不能自行也。 易未尝无乾坤,亦未尝息。 特以画卦不立,无以见其变易之理。 而乾坤之功用,并不可得而见也。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卦爻阴阳皆形而下者,其理则道也。 道超乎形而非离乎形,故不曰有形无形,而曰形上形下也。 所变所通所措者皆道,然皆宜就揲蓍言之。 《本义》谓变通二字上章以天言,此章以人言。 盖上章言阖辟往来,蓍策中所本有之理。 此言化裁推行,则圣人筮卦用易之事也。 易道无穷。 圣人化而裁之为六画为上下为内外,故谓之变。 推而行,推其变而行之也。 如乾初变宜潜则潜为通,乾二变宜见则见为通,故谓之通也。 事者,业之未成。 业者,事之已就。 定天下之吉凶以成天下之亹亹,则天下从此立矣。

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賾,而拟诸其形容。 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 以行其典礼。 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重出以起下文。

极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

按《本义》,卦即象也,辞即爻也。 此解颇有可疑。 窃意天地万物之形象至多,六十四卦之中阴阳奇偶无所不备,是能极天下之賾也。 辞则有彖辞,有爻辞,皆示人以吉凶悔吝。 使人晓然知所趋避,是能鼓天下之动也。

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上文变通就揲筮而言,此就用易以行事而言。 化卦爻所示之理而得其裁制,存乎人之能变,不可拘也。 推卦爻所决之事而善于施行,存乎人之旁通,不可执也。 变与通,所谓神明之也。 存乎其人,而辞变象占皆不可泥也。 此皆因筮得卦之后,用易而见于事者也。 至于平居,尤贵体易道于心身,不在书与言之迹。 所谓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也。 成者,我自成。 信者,他人信之。 得于心为德,履于自为行。 前言变通而措之事业,推易道于民。 此言变通而归之德行,存易道于己也。 上文五谓者,圣人作易之用。 此六存者,圣人之用夫易也。 自章首至此乾坤或几乎息,言圣人作易。 散为六十四卦之爻象,而緼于乾坤之二卦。 自形而上者谓之道以下,言圣人用易。 散为天下之事业,而要归于人之德行也。

版权: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iyunzhai.com/11665.html

相关推荐

书名:《周易浅述》 电子书版本状态:完成校对。 依据版本:四库全书 作者:清. 陈梦雷 帮助: 陈梦…

12,146

经部一 周易浅述 易类 提要 臣等谨案:《周易浅述》八卷 国朝陈梦雷撰。 梦雷字省斋,闽县人,康熙…

16,143

一、易之为书,义蕴虽多,大抵理数象占四者尽之。 有是理乃有是数,有是数即有是理。 六经皆言理,…

17,232

钦定四库全书 周易浅述卷一 翰林院编修陈梦雷撰 昔者伏羲氏仰观于天,俯察于地。 近取诸身,远取诸…

9,689

 乾卦乾下乾上 有天地而后万物生焉,万物莫尊乎天,《周易》所以首干也。 其象为天,其卦纯阳。 健…

8,123

 坤卦坤下坤上 《归藏》首坤,其义未知所取。 《周易》以坤继乾,以地承天,万物之父母也。 全卦以…

8,387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

助力内容变现

将您的收入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15689987323

客服邮箱

3131816650@qq.com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手机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