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视《周易》为迁善之书
从《周易》文化发展的历史来看,“易本卜筮之书”( 朱熹《语类》卷六十六)。由于《周易》这部典籍含有理性思维和原始迷信这两种因素,后来在流传的过程中便逐渐分化为两种倾向,形成了《周易》文化的两种传统。一种是发扬其中的理性成分,视《周易》为讲哲理的典籍;另一种是继承其中的迷信成分,视《周易》为占卦算命的工具。前者属于“学”(学理)的领域,即易学的传统;后者属于“术”(数术或占术)的领域,即算命的传统。这种分化,始于春秋战国时代。
“学”的传统大衍筮法始于春秋时代的占筮方法,始于孔子。孔子读易,取其人道教训之义,开创了儒家研究《周易》的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的传统。孔子提倡人道,贬低神道,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孔子视《周易》为改过迁善之书,认为学习《周易》可以提高人的道德境界。战国时代成书的《易传》大衍筮法始于春秋时代的占筮方法,继承了孔子读易的传统,将《周易》中所蕴含之义理和人谋的因素进一步揭示出来,从而为《周易》这部古老的占筮典籍向哲理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之成为中国哲学和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荀子将孔子读易的学风概括为“善为易者不占”(《荀子·大略》)。到了汉代,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称作经学。研究《周易》经、传的学问,称作易学。其特征是:依据《易传》对《周易》的解释,进一步探讨和阐发其中所蕴含的哲理。这一传统,从汉代开始一直延续到近代,为历代儒家学者所继承并予以发扬光大。在易学史上,大多数的易学家或者是公开反对占术,或者是对占术作出人文主义的解释,他们都不相信靠占卦算命能够预测人的吉凶祸福。
但是,自春秋战国以来,依据《周易》和筮法推断人事吉凶祸福的活动,一直没有中断。到了汉代,伴随着经学的确立,利用《周易》卜问吉凶祸福的活动,在民间广泛流行起来,从而形成了《周易》文化的“术数”派。这一派对待《周易》的态度是:一不诠释《周易》经、传,二不研究其中所蕴含的学理,只是利用《周易》来占卦算命,并炮制出一套算命的程序。其名曰为人解惑孔子视《周易》为迁善之书,实为谋人钱财。在汉代,《周易》文化中的占筮派大衍筮法始于春秋时代的占筮方法,已经成为一种谋生的行业,并同经学家分道扬镳了。所以,东汉史学家班固,于其《汉书·艺文志》中将占筮一类的著作列入“数术”类,同经学和子学的著述区别开来。自汉代以来,研究《周易》“经”、“传”的易学,一直与占术截然分开,两者的区别是泾渭分明的。
历史表明,《周易》这部古老的典籍,唯物主义可以利用,唯心主义也可以利用;《周易》文化这一重要阵地,无神论可以占领,有神论也可以占领。总结上述历史经验,对于我们今天识别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正确认识经学史上的易学传统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国内出现的鱼龙混杂的“周易热”中,那种打着《周易》的旗号靠占卦算命骗取钱财的行当又沉渣泛起。有些文化人、教授、学者还撰写了一大批鼓吹和宣扬占卦算命的书籍,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甚至渗入到政界、军界和知识界。这些人,在“周易预测学”等旗号下,兜售神秘主义(包括神秘主义气功等),宿命论和伪科学货色,并成为街头算命先生和各种江湖术士的精神支柱,从而增添了社会不安定因素。
今天,我们为了民族振兴、国家发展而倡导的精神文明建设,所需要的是理性和科学,而不是愚昧和迷信。我们应继承和发扬易学文化的优秀传统,特别是其中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辩证思维方式,为当代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周易》的价值,在 “学”(易学)而不在“术”(占术)。在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研究和弘扬易学的优秀传统,抵制各种愚昧迷信行为,并以科学精神、科学方法,来研究和继承《周易》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揭示其方法论价值并予以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世人能够识贵知珍、从中受益孔子视《周易》为迁善之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汉代学者王充在《论衡》中所说的“疾虚妄”的无神论传统,高举辩证唯物主义旗帜,占领《周易》文化的这一重理论阵地。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