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学者学习“五经”的要点:学《尚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与《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经”,是历代儒客学子研学的核心典籍,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它详细的记载了我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
《周易》被称为“五经之首,达到至源”。历代学者总结了学习“五经”的要点:学《周易》要明其象而知道理,学《诗经》要感其情而知比兴,学《尚书》要通其史而知德政易·系辞传,学《仪礼》要明秩序而知规范,学《春秋》要晓微言而知大义。
《系辞·上》说“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其利,鼓之舞之以尽神。”说明“系辞”即解释圣人所立的象,而解释“系辞”的文字叫《系辞传》。是“十翼”中的两篇,是《易传》7种论述中思想水平最高的作品。
“系辞”原义是指依附于卦辞之后的解释,“辭”,从“辛”。以手(爪又)治理乱丝,表示治理;“辛”,以刑刀表示刑法、狱颂。故“辭”作动词指辨析、辞退,作名词指讼词、言词。“繫”,从“糸”声,车轴头(軎)相碰击(殳),故“繫”指系接、关联,为系属之义。故“繫辭”指系属相应文辞于卦爻之下,孔颖达《周易正义》谓圣人“系属其辞于爻卦之下”,而使“卦之于爻,各有其辞以释其义”。《系辞》中引用了不少孔子的论述,应当经过了孔子以后儒家的整理,可以说《系辞》是先秦儒家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大成。
《系辞传》肯定了“《易》与天地准”,说明《周易》及其筮法出于对自然现象的模写,其根源在于自然界;包含了《周易》筮法功能的成分,认为易卦包罗万象,囊括了一切变化法则。提出“是故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的衍生观,将“揲蓍求卦”的过程理论化。强调衍生的动力是“变易”中国历代学者学习“五经”的要点:学《尚书》,“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即事物必须经过变革才有前途,归纳出“物极必反”的天道规律。用于社会人生的世界观,就形成“顺天应人”的变革精神,强调“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重视“崇德广业”的功业理想。认为“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肯定了变革的重要意义,主张自强不息,通过变革以完成功业。
易道指明“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强调天地、尊卑、贵贱等在位上的恒久性,以及“变易”重“时”,“不易”重“位”的性质。天道自然变化使万物各得其性命易·系辞传,万物各有天性禀赋,就需要协调互济,方能和谐相处而保全各自性命。天地万物各正其位,阴阳和谐,才可以达到“保合太和”理想目标。“太和”是最高层次的和谐,就是至善,就是“仁”,就是“中(中庸)”,故易道“中胜于正”。
同时,又承认以“保合太和”为最高的理想目标,继承了重视和谐的传统思想。“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这也是对“利贞”的解释。“乾道”即天道,天道的变化使得万物各得其性命之正。“天所赋为命,物所受为性”,万物由此而具有各自的禀赋,成就各自的品性,通过万物协调并济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最高的和谐,称之为“太和”。天道的变化长久保持“太和”状态,而万物各得其性命以自全,方可“利贞”。
《系辞传》指出《周易》是一部讲圣人之道的典籍。它提出《周易》的四大功用:“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被后学称为“圣人四道”,指从“察言、观变、制器、卜占”四个方面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进行全面深入的认识,进而正确指导社会实践。是忧患之书,是道德教训之书。读《周易》要于忧患中提高道德境界,以此作为化凶为吉的手段。
一、察言:
察言尚辞。圣人设卦观象,进而用六十四卦来象征天地万物。这也就是《周易》四宝“象数理占”中的“象”。“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其利,鼓之舞之以尽神。”即《系辞》是解释圣人所立的象。象本身具有多重象征的含义,可以无穷扩展,难以确定。于是圣人用文字来描述卦爻指向的现象,即“系辞焉而明吉凶”,也就是用言辞来阐述吉凶寓意。因此,“察言”就是要观察卦爻特定的时位关系,重视卦爻辞的言语指向。
二、观变:
观动尚变。郑玄认为《易》有“三易”,《系辞传》解释说《周易》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处在不断变动之中的,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东西。此谓“变易”。万变不离其宗,变化的规律是不变的,此谓“不易”。掌握了变化规律,再去认知世界指导行事就会简单容易,此谓“简易”。日常中体现的最多的就是“物极必反”。“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观察事物运动变化的自然规律,明“天道”而善利用中国历代学者学习“五经”的要点:学《尚书》,就会“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说明君子研读《周易》的正确方法和最终目的。
三、制器:
制器尚象。“器”与“道”相对而论,器有形而道无体。制造一个有形的器物,先有一个思想上的构思,构思是无形的,制造出器物来就能够显现构思样式的精妙用途了。道指天道,也就是自然规律。规律看不见摸不着讲不明易·系辞传,无名无形无象。需要一个具体有形的方式来表述它。可以是图示,如卦画、太极八卦图、河图洛书等。《易》画卦爻、用蓍草卜筮是“制器”,用以显示事物的变化规律是“尚象”,这样更方便理解,目的是为了正确指导行事的趋吉避凶。
四、卜占:
观卜尚占。《系辞传》解释了《周易》卦象、爻位及卦爻辞的意义,分析圣人如何释义、取象,如何表述爻位关系等。又详细描述“揲蓍求卦”的卜筮过程,用数学方法解释了《周易》筮法和卦画的产生和形成。“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说明了卦爻的数理变化与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是相合的,占卜的过程就是“天人合德”的过程,“人谋鬼谋”是说人的理性思维与天的神性思维相结合。因此,吉凶祸福的转化与个人的道德修养紧密相关,有是德故有是占,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这很像佛家的因果论。认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演卦占筮时要综合考虑的因素:一是(天地法象)天时、二是(时间时节)地象、三是人事,核心是“天地人三才”是影响规律、结论的要素,目的是用于解释“吉凶悔吝”,得出“崇德才能广业”的结论。“占”是以“口”解“卜”,求出数码符号的卦爻(卜)容易,解说吉凶变化的象征(占)很难。解卦时要把每卦当作特定“时空场”来看,小可以看作眼事务,大要看作时代趋势;远可包含宇宙万物,近可涉及身体毫发。并警告善易者不占,占卜尚诚,不可轻为。
《系辞传》分上、下两篇,各12章。上篇多讲原理,下篇多举例分析。为《周易》的大义通论、总论,内容丰富深邃,是先秦儒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探讨了《周易》的起源,讲解了占筮方法,阐述了《周易》的基本原理,揭示了经文的含义和性质作用,尤其对蕴含的哲理作了高度概括,同时精微深入的作了说明。具体讲解了八卦来源、义理、占筮方法、乾坤德性与功用,揭示了九卦的含义、圣人四道与责任等,作为哲学范畴被后世广泛运用。重点解释了卦爻辞的意义及卦象爻位,汇释贯通其条例,全面辨析其义理、性质和作用,系统阐发其中深含的哲理,体现了先秦儒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所用的方法有取义说、取象说、爻位说。《系辞传》对“揲蓍求卦”的方法和过程的论述,成为后世象数之学的重要依据。
易道以“一阴一阳之谓道”立论,奇偶二数配阴阳二爻,乾坤两卦、八经卦、六十四复卦象征天地万物,都由对立统一的“阴阳”二仪构成,可以说没有阴阳就没有《周易》。《系辞传》把中国古代的“阴阳”观念发展成一个系统的、通用的理论范畴,用阴阳、刚柔、乾坤的对立统一来解释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的一切关系及其变化。提出“太极、两仪、道、器、神、几、意、象”等概念。说明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及双重性,肯定自然界存在阴阳、刚柔、动静等相反相成属性的万事万物,提出“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生生之谓易”的观点。运动变化是宇宙、社会、人生的根本动力,认为相反事物的“相幸”、“相荡”、“相推”、“相感”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变化的普遍规律,是万物化生的源泉。《系辞传》同时又把儒家的思想融入其中,阐发《周易》蕴含的天地造化之道,阐释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形成了一套世界观和宇宙观。制定君子人格的道德规范,构建经天纬地的功业理想,指导趋吉避凶的行为趋向。人们可从《系辞传》中体悟易道智慧,于忧患意识中提升道德修养,在行事为人上趋利避害而逢凶化吉。故前人言“欲学《周易》,先明《系辞》”。了解了《系辞》之后,再研读《象传》、《彖传》和《文言》就基本上知道《周易》的行文逻辑了,再配合相关基础知识就可以打开《周易》之门。所以通行版本都是将其放在卷首。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