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纂周易折中卷一
周易上经
【本义】周,代名也。 易,书名也。 其卦本伏羲所画,有交易、变易之义,故谓之易。 其辞则文王周公所系,故系之周。 以其简袠重大,故分为上下两篇。 经则伏羲之画,文王周公之辞也,并孔子所作之传十篇,凡十二篇。 中间颇为诸儒所乱,近世晁氏始正其失,而未能尽合古文。 吕氏又更定着为经二卷,传十卷,乃复孔氏之旧云。
干,元亨利贞。
【本义】六画者,伏羲所画之卦也。 一者,奇也,阳之数也。 干者,健也,阳之性也。 本注干字,三画卦之名也。 下者内卦也,上者外卦也。 经文乾字,六画卦之名也。 伏羲仰观俯察,见阴阳有奇耦之数,故画一奇以象阳,画一偶以象阴。 见一阴一阳,有各生一阴一阳之象,故自下而上,再倍而三,以成八卦。 见阳之性健,而其成形之大者为天,故三奇之卦,名之曰干,而拟之于天也。 三画已具,八卦已成,则又三倍其画,以成六画,而于八卦之上,各加八卦,以成六十四卦也。 此卦六画皆奇,上下皆干,则阳之纯而健之至也,故乾之名,天之象,皆不易焉。 元亨利贞,文王所系之辞,以断一卦之吉凶,所谓彖辞者也。 元,大也。 亨,通也。 利,宜也。 贞,正而固也。 文王以为乾道大通而至正,故于筮得此卦,而六爻皆不变者,言其占当得大通,而必利在正固,然后可以保其终也。 此圣人所以作易教人卜筮,而可以开物成务之精意。 余卦放此。
【程传】上古圣人始画八卦,三才之道备矣。 因而重之,以尽天下之变,故六画而成卦。 重干为干。 干,天也。 天者天之形体,干者天之性情。 干,健也,健而无息之谓干。 夫天,专言之则道也,天且弗违是也。 分而言之,则以形体谓之天,以主宰谓之帝,以功用谓之鬼神,以妙用谓之神,以性情谓之干。 干者,万物之始,故为天为阳,为父为君。 元亨利贞,谓之四德。 元者,万物之始。 亨者,万物之长。 利者,万物之遂。 贞者,万物之成。 惟乾坤有此四德,在他卦则随事而变焉。 故元专为善大,利主于正固。 亨贞之体,各称其事。 四德之义,广矣,大矣。
【集说】
○ 孔氏颖达曰:干者,此卦之名。 卦者挂也,言悬挂物象以示于人,故谓之卦。 二画之体,虽象阴阳之气,未成万物之象,未得成卦,必三画以象三才,写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之象,乃谓之卦也。 《系辞》云「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是也。 但初有三画,虽有万物之象,于万物变通之理,犹有未尽,故更重之而有六画,备万物之形象,穷天下之能事,故六画成卦也。 此乾卦本以象天,天乃积诸阳气而成,故此卦六爻皆阳画成卦也。 不谓之天而谓之干者,天者定体之名,干者体用之称。 故《说卦》云「乾,健也」,言天之体,以健为用。 圣人作易,本以教人,欲使人法天之用,不法天之体,故名干不名天也。
○ 邵子曰:不知干,无以知性命之理。
○ 《朱子语类》云:乾只是健,坤只是顺。 纯阳所以健,纯阴所以顺。 至健者惟天,至顺者惟地。
○ 问干者天之性情。 曰:干,健也。 健之体为性,健之用是情。 又曰:性情二者常相参在此,情便是性之发,非性何以有情? 健而无息,非性何以能如此?
○ 问:《本义》云:「见阳之性健,而成形之大者为天,故三奇之卦,名之曰乾,而拟之于天也。 窃谓卦辞未见取象之意,恐当于大象言之。」 曰:纔设此卦时,便有此象了,故于此豫言之。
○ 问元亨利贞。 曰:当初只是说大亨利于正,不以分配四时,孔子见此四字好,始分作四件说。
○ 又云,「元亨利贞」四字,文王本意在乾坤者只与诸卦一般,至孔子作《彖传》、《文言》,始以乾坤为四德,而诸卦自如其旧。 二圣人之意,非有不同,盖各是发明一理耳。 今学者且当虚心玩味,各随本文之意而体会之。 其不同处,自不相妨。 不可遽以己意横作主张也。
○ 胡氏炳文曰:元亨利贞,诸家便作四德解,惟《本义》以为占辞。 大通而至正,此天道之本然。 大通而必利在正固,人事之当然也。 乾为易第一卦,占得之者,其事虽大通,而非正固,尚不能保其终,况它卦乎。
○ 蔡氏清曰:成形之大者为天,坤卦亦曰,阴之成形莫大于地,可见不可就以乾坤当天地。 凡至健者皆为乾,凡至顺者皆为坤。 此乾坤所以足应万用,而《彖传》之言,所以为专以天道明乾义,以地道明坤义也。
○ 林氏希元曰:乾德刚健,刚以体言,健兼用言。 刚则有立,健则有为。 人而有立有为,则志至气至。 本立道生,事无不立,功无不成。 不见艰难,无能阻止,如乾旋坤转,如雷厉风行。 何天之衢,殆不足以拟之,是不唯亨而且大亨也。 中者不偏不倚,正者无过不及,体用之分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可见干之中正也。 干道大通而至正,在人容有不正者,故圣人因以为戒。
【案】乾坤之「元亨利贞」,诸儒俱作四德说,惟朱子以为占辞,而与他卦一例,其言当矣。 然四字之中,虽只两意,实有四层。 何则? 元,大也。 亨,通也。 利,宜也。 贞,正而固也。 人能至健,则事当大通。 然必宜于正固,是占辞只两意也。 但易之中,有言小亨者矣,有言不可贞者矣。 一时之通,其亨则小,惟有大者存焉,而后其亨乃大也,是大在亨之先也。 硜硜之固,固则非宜,惟有宜者在焉,而后可以固守也,是宜在贞之先也。 其在六十四卦者皆是此理,故其言元亨者,合乎此者也。 其但言亨或曰小亨者,次乎此者也。 其言利贞者,合乎此者也。 其言不可贞,勿用永贞,或曰贞凶、贞厉、贞吝者,反乎此者也。 乾坤,诸卦之宗,则其亨无不大,而其贞无不宜。 文王系辞,备此四字,故孔子推本于天之道、性之蔺,而以四德眀之,实所以发文王之意,且以为六十四卦详疴偏全之例,非孔子之说异乎文王之说,又非其释乾坤之辞独异乎诸卦之辞也。 学者以是读朱子之书,庶乎不谬厥旨矣。
初九,潜龙勿用。
【本义】初九者,卦下阳爻之名。 凡画卦者,自下而上,故以下爻为初。 阳数九为老,七为少,老变而少不变,故谓阳爻为九。 潜龙勿用,周公所系之辞,以断一爻之吉凶,所谓爻辞者也。 潜,藏也。 龙,阳物也。 初阳在下,未可施用,故其象为潜龙,其占曰勿用。 凡遇干而此爻变者,当观此象而玩其占也。 余爻放此。
【程传】下爻为初。 九,阳数之盛,故以名阳爻。 理无形也,故假象以显义。 干以龙为象,龙之为物,灵变不测,故以象干道变化,阳气消息,圣人进退。 初九在一卦之下,为始物之端,阳气方萌,圣人侧微,若龙之潜隐,未可自用,当晦养以俟时。
【集说】
○ 沈氏驎士曰:称龙者,假象也。 天地之气有升降,君子之道有行藏。 龙之为物,能飞能潜,故借龙比君子之德也。 初九既尚潜伏,故言勿用。
○ 孔氏颖达曰:阳爻称九,阴爻称六,其说有二:一者干体有三画,坤体有六画,阳得兼阴,故其数九。 阴不得兼阳,故其数六。 二者老阳数九,老阴数六,老阴老阳皆变,《周易》以变者为占,故称九称六。 所以老阳数九,老阴数六者,以揲蓍之数,九过揲则得老阳,六过揲则得老阴,其少阳称七,少阴称八,义亦准此。
○ 崔氏憬曰:九者老阳之数,动之所占,故阳称焉。 潜,隐也。 龙下隐地,潜德不彰,是以君子韬光待时,未成其行,故曰勿用。
○ 《朱子语类》问:程易以初、二、三、四四爻作舜说,何以见得如此? 曰,此是推说爻象之意,非本指也。 易本因卜筮而有象,因象而有占,占辞中便有道理。 如筮得干之初九,初阳在下,未可施用,其象为潜龙,其占曰勿用。 凡遇干而得此爻者,当观此象而玩其占,隐晦而勿用可也。 此易之本指也。 圣人为《彖传》、《象传》、《文言》,节节推去,无限道理,此程易所以推说得无穷。 先通得易本指后,推说不妨。 若便以所推说者去解易,则失易之本指矣。
○ 李氏舜臣曰:六爻之象,皆取于龙者,阳体之健,其潜、见、惕、跃、飞、亢者,初终之序,而变化之迹也。
○ 梁氏寅曰:夫易者,洁净精微之教也。 故其取象皆假托其物,而未涉于事; 包含其意,而各随所用。 然乾纯阳之卦,而取象于龙,则其意多为圣人而发者。 故夫子于《文言》皆以圣人事眀之。 今观之六爻,则象之所示,占之所决,夫人可用也,独圣人乎。 如初九之潜龙勿用,在圣人则方居侧微也,在君子则遯世无闷也,在学者则养正于蒙也,以是而推其用,何不可哉。 朱子以象占言易,而不欲以事论,惧人之泥而失之也
○ 林氏希元曰:龙不止阳物,乃阳物之神灵不测者,故象干之六爻。 盖乾卦六爻,皆得乾道,不比他卦,故《文言》以圣人明之。 比之于物,则是龙也。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本义】二,谓自下而上第二爻也。 后放此。 九二刚健中正,出潜离隐,泽及于物,物所利见,故其象为见龙在田,其占为利见大人。 九二虽未得位,而大人之德已着,常人不足以当之,故值此爻之变者,但为利见此人而已。 盖亦谓在下之大人也。 此以爻与占者相为主宾,自为一例。 若有见龙之德,则为利见九五在上之大人矣。
【程传】田,地上也。 出现于地上,其德已着。 以圣人言之,舜之田渔时也,利见大德之君,以行其道。 君亦利见大德之臣,以共成其功。 天下利见大德之人,以被其泽。 大德之君,九五也。 乾坤纯体,不分刚柔,而以同德相应。
【集说】
○ 郑氏康成曰:二于三才为地道,地上即田,故称田也。
○ 干氏宝曰:二为地上,在地之表,阳气将施,圣人将显,故曰利见大人。
○ 孔氏颖达曰:阳处二位,故曰九二。 阳气发见,故曰见龙。 田是地上可营为有益之处,阳气发在地上,故曰在田。 初之与二,俱为地道。 二在初上,所以称田。 见龙在田,是自然之象。 利见大人,以人事托之。 言龙见在田之时,犹似圣人久潜稍出,虽非君位,而有君德,故天下众庶,利见九二之大人。 先儒云:若夫子教于洙泗,利益天下,有人君之德,故称大人。
○ 蔡氏清曰:凡大人皆是德位兼全之称。 九二虽未得位,而大人之德已着,所谓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故亦谓之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干干,夕惕若厉,无咎。
【本义】九,阳爻。 三,阳位。 重刚不中,居下之上,乃危地也。 然性体刚健,有能干干惕厉之象,故其占如此。 君子,指占者而言。 言能忧惧如是,则虽处危地而无咎也。
【程传】三虽人位,已在下体之上,未离于下而尊显者也,舜之玄德升闻时也。 日夕不懈而兢惕,则虽处危地而无咎。 在下之人,而君德已着,天下将归之,其危惧可知。 虽言圣人事,苟不设戒,则何以为教? 作易之义也。
【集说】
○ 郑氏康成曰:三于三才为人道,有乾德而在人道,君子之象。
○ 孔氏颖达曰,以阳居三位,故称九三。 以居不得中,故不称大人。 阳而得位,故称君子。 在忧危之地,故终日干干。 言终竞此日,健健自彊,不有止息。 夕惕者,谓至向夕之时,犹怀忧惕。 此卦九三所居之处,实有危厉。 又《文言》云:「虽危无咎。」 是实有危也。 据其上下文势,若字宜为语辞,诸儒并以若为如,如似有厉,是实无厉也,理恐未尽。
○ 龚氏原曰:三居下体之上,当危惧之时,惟自彊不息,戒谨恐惧,可以免咎。
○ 杨氏时曰:干之九三,独言君子,盖九三,人之位也。 履正居中,在此一爻。 故《文言》于九四则曰「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于九三止言「上不在天,下不在田」而已。 其曰君子行此四德者,盖乾之所谓君子也。
○ 《朱子语类》问:伊川云,虽言圣人事,苟不设戒,何以为教? 窃意因时而惕,虽圣人亦有此心。 曰:易之为书,广大悉备,常人皆可得而用,初无圣凡之别,但当着此爻,便用竞竞戒惕。
○ 胡氏炳文曰:凡卦爻有占无象,象在占中; 有象无占,占在象中。 如干初、二、四、五、上,分象与占。 九三终日干干夕惕若,皆占辞也,而象在其中。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本义】或者,疑而未定之辞。 跃者,无所缘而绝于地,特未飞尔。 渊者,上空下洞,深昧不测之所。 龙之在是,若下于田,或跃而起,则向乎天矣。 九阳四阴,居上之下,改革之际,进退未定之时也。 故其象如此,其占能随时进退,则无咎也。
【程传】渊,龙之所安也。 或,疑辞,谓非必也。 跃不跃,唯及时以就安耳。 圣人之动,无不时也,舜之历试时也。
【集说】
○ 干氏宝曰:跃者,暂起之言。
○ 孔氏颖达曰:或,疑也。 跃,跳跃也。 言九四阳气渐进,似若龙体欲飞,犹疑或也。 跃于在渊,未即飞也。
○ 程氏迥曰:初与二既皆称龙,此爻虽不称龙,即上文知其为龙也。 亦犹大壮九三「羝羊触藩羸其角」,而九四不言羊,知「藩决不羸」即羊也。
○ 李氏过曰,跃者,未飞而习飞者也。
○ 林氏希元曰:《本义》进退未定之时,通承上文九阳四阴居上之下,改革之际三句说。 盖以爻与位言,九阳爻,四阴位,阳主进,阴主退,是进退未定也。 以上体言,四居上之下,居上欲进,居上之下,则又未必于进,亦进退未定也。 以上下二体言,四初离下体,入上体,是为改革之际,亦进退未定也。 故总承之曰,进退未定之时。
○ 又曰:或跃在渊,将进而未必于进也。 未必于进,非不进也。 审进退之时,必时可进,然后进也。 是谓随时进退。
○ 陈氏琛曰:九四以阳居阴,本非躁进之资。 又居上之下,适当改革之时。 是其欲进以有为,而商度之未决。 盖将待时而出,见可而动也。 有如龙之或跃在渊焉。 其象如此,占者诚能随时进退,则其进也非贪位,退也非沽名。 可以投事几之会,可以免失身之辱,何咎之有哉?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本义】刚健中正以居尊位,如以圣人之德居圣人之位,故其象如此。 而占法与九二同,特所利见者在上之大人尔。 若有其位,则为利见九二在下之大人也。
【程传】进位乎天位也。 圣人既得天位,则利见在下大德之人,与共成天下之事。 天下固利见夫大德之君也。
【集说】
○ 扬氏雄曰:龙之潜亢,不获中矣。 过中则惕,不及中则跃。 二五其中乎,故有利见之占。
○ 郑氏康成曰:五于三才为天道,天者清明无形而龙在焉,飞之象也。
○ 干氏寳曰:圣功既就,万物既覩,故曰利见大人。
○ 孔氏颖达曰:言九五阳气盛,至于天,故云飞龙在天,此自然之象。 犹若圣人有龙德。 飞腾而居天位,为万物所瞻覩,故天下利见此居上位之大人。
○ 朱子语类云:太祖一日问王昭素,曰:「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常人何可占得此卦?」 昭素曰:何害。 若臣等占得,则陛下是飞龙在天,臣等利见大人。」 此说得最好。 此易之用所以不穷也。
○ 胡氏炳文曰:九五以天德居天位,刚健而纯,中正而粹者也。 《文言》曰「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其九五之谓与。 「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则飞龙在天之事矣。
○ 林氏希元曰:此爻刚健中正,以居尊位,与他卦九五不同。 盖乾是纯阳至健之卦,九五又得乾道之纯,在人则圣人也,故《本义》特曰「如以圣人之德居圣人之位」,以别于他卦。
上九,亢龙有悔。
【本义】上者,最上一爻之名。 亢者,过于上而不能下之意也。 阳极于上,动必有悔,故其象占如此。
【程传】九五者,位之极。 中正者,得时之极,过时则亢矣。 上九至于亢极,故有悔也。 有过则有悔,唯圣人知进退存亡而无过,则不至于悔也。
【集说】
○ 王氏肃曰:穷高曰亢,知进忘退,故悔也。
○ 郭氏雍曰:九三过而惕,故无咎。 上九过而亢,故有悔。 然则龙德莫善于惕,而莫不善于亢也。
○ 《朱子语类》云:若占得此爻,必须以亢满为戒。 当极盛之时。 便须虑其亢,如这般处,最是易之大义,大抵于盛满时致戒。
【总论】
○ 范氏仲淹曰:九二君之德,九五君之位,成德于其内,得位于其外,余爻则从其进退安危之会言之。
○ 饶氏鲁曰:一爻有一爻之中,如初则以潜为中,二则以见为中,三则以干惕为中,四则以或跃为中。 卦有才、有时、有位不同,圣人使之无不合乎中。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本义】用九,言凡筮得阳爻者,皆用九而不用七,盖诸卦百九十二阳爻之通例也。 以此卦纯阳而居首,故于此发之。 而圣人因系之辞,使遇此卦而六爻皆变者,即此占之。 盖六阳皆变,刚而能柔,吉之道也。 故为群龙无首之象,而其占为如是则吉也。 《春秋传》曰「乾之坤曰见群龙无首吉」,盖即纯坤卦辞,牝马之贞,先迷后得,东北丧朋之意。
【程传】用九者,处干刚之道,以阳居干体,纯乎刚者也,刚柔相济为中,而乃以纯刚,是过乎刚也。 见群龙,谓观诸阳之义,无为首则吉也。 以刚为天下先,凶之道也。
【集说】
○ 朱子荅虞士朋曰:用九用六,当从欧公说,为揲蓍变卦之凡例。 盖阳爻百九十二,皆用九而不用七; 阴爻百九十二,皆用六而不用八也。 特以乾坤二卦纯阳纯阴,而居篇首,故就此发之,此欧阳公旧说也。 而愚又尝因其说而推之,窃以为,凡得乾而六爻纯九,得坤而六爻纯六者,皆当直就此例,占其所系之辞,不必更看所变之卦。 《左传》蔡墨所谓「乾之坤曰见群龙无首」者,可以见其一隅也。
○ 又《语类》云:荆公言用九只在上九一爻,非也。 六爻皆用九,故曰「见群龙无首,吉」。 用九便是行健处。
○ 林氏希元曰:用九本是阳爻之通例,然于乾卦六爻之后发之,便是指乾卦六爻用九。
○ 又曰:或疑无首之吉,刚而能柔则言也。 牝马之利,顺而能健则利也。 刚而能柔,与顺而健者,性体自是不同。 而《春秋传》曰“乾之坤曰见群龙无首吉”,何也? 曰:乾变之坤,虽为坤之所为,然本自刚来,与本是坤者不同。 坤变之乾,虽为乾之所为,然本自柔来与本是乾者不同。 故乾无首之吉,终不可同于坤牝马之贞。 坤永贞之利,终不可同于乾之元亨。 圣人不教人即所变之卦以考其占,而别着自此至彼之象占者,正以其有不可同耳。
【案】爻辞虽所以发明乎卦之理,而实以为占筮之用,故以九六名爻者,取用也。 爻辞动则用,不动则不用。 卦辞则不论动不动而皆用也。 但不动者,以本卦之彖辞占。 其动者,则合本卦变卦之彖辞占。 如乾之六爻全变则坤,坤之六爻全变则乾也。 先儒之说,以为全变则弃本卦而观变卦,而乾坤者天地之大义,乾虽变坤,未可纯用坤辞也; 坤虽变乾,未可纯用乾辞也。 故别立用九用六,以为皆变之占辞。 此其说亦善矣。 以理揆之,则凡卦虽全变,亦无尽弃本卦而不观之理,不独乾坤也。 故须合本卦变卦而占之者近是。 如此则乾变坤者,合观乾辞与坤辞而已。 坤变乾者,合观坤辞与乾辞而已。 但自乾而坤,则阳而根阴之义也。 自坤而乾,则顺而体健之义也。 合观卦辞者,宜知此意,故立用九用六之辞以发之,盖群龙虽现,而不现其首,阳而根阴故也。 永守其贞而以大终,顺而体健故也。 此亦因乾坤以为六十四卦之通例。 如自复而姤,则长而防其消可也。 自姤而复,则乱而图其治可也。 固非乾坤独有此义,而诸卦无之也。 圣人于乾坤发之,以示例尔。 然干虽不变,而用九之理自在,故乾元无端,即无首之妙也。 坤虽不变,而用六之理自在,故坤贞能安,即永贞之道也。 阴阳本自合德者,交易之机,其因动而益显者,则变易之用,学易者尤不可以不知。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